菩提心的修法(2) 阿底峡尊者怎么说?
那到底以什么来决定呢?唯一衡量是不是大乘佛教的就是菩提心。比如说,很多南传佛教的师父,外表看起来应该是属于小乘佛教,但是,如果他有菩提心,那他是不是小乘佛教徒?当然不是!他就是大乘佛教徒。他的僧衣的穿着、托钵都属于南传佛教,他在学习南传佛教的佛法,但是,如果他有菩提心,那他已经不是小乘佛教,而是大乘佛教。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如果我们号称是大乘佛教徒,但是没有菩提心,那我们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大乘佛教徒。
凭什么说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呢?大和小是以什么来区别呢?南传佛教不会讲大乘、小乘,北传佛教就讲大乘和小乘。其实,小乘这个词不是贬义词,没有瞧不起或者诽谤小乘佛教的意思,大和小也不是 “我大、你小”的意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小乘佛教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的问题,考虑的范围比较小,就是为了自己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它所有的戒、定、慧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持戒、禅定、智慧也是为了自己。它考虑的范围、或者发心的目标就是有点小,毕竟是一个人的问题,所以叫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子。但是,自以为是大乘佛教的人,如果想的就跟刚才讲的这样:一切都是为了自己,那根本就不叫大乘佛教。那么,标准的大乘佛教是什么呢?它的持戒、修行、智慧都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所谓的利他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去帮助一点众生,一般的帮助众生,小乘佛教的阿罗汉也有。阿罗汉有慈悲心,但是,他的慈悲心还达不到放下自己、忘掉自己的事情、投入到度众生的行业中的水平。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慈悲心。我们不要以为南传佛教的师父没有慈悲心,他们是有慈悲心的。这么多非常好的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我们不要以为他们都没有慈悲心,他们有慈悲心,只是他们选择的不一样,他们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大乘佛教考虑和选择范围就很广,持戒、修行就是为了一切众生,最后的智慧也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任何一个事情都在为一切众生着想,所以叫作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阿底峡尊者和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就在印度尼西亚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跟着金洲大师专门去学菩提心、修菩提心,然后回到了印度,晚年的时候到了西藏。那时候,西藏人面临了太多的困难,最后去邀请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当时在那烂陀是最了不起的大师,所以,印度人舍不得他走。他的师父根本就舍不得他走,但是考虑到藏传佛教当时的问题后就说:“我把人借给你们三年,三年之后,必须要给我送回来,如果你不把阿底峡尊者送回来,那我们就断绝师徒的关系。”当时去印度请阿底峡尊者的藏传佛教的上师,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的弟子,这对一个佛教徒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这样,才让阿底峡尊者走。
然后,阿底峡尊者到菩提伽耶去拜见一个度母,就问度母:“我到底去还是不去?”度母就说:“如果你去了西藏,你的寿命就会缩短二十年,本来你是可以活到九十岁,如果你去那就只能活到七十多岁了,但是,在弘法利生上面,你可以帮助很多人,你能够弘扬佛法。如果你留在印度,那就可以多活二十年,你自己看吧”。阿底峡尊者就决定:“只要能够弘法利生,那我不在乎少了二十年的生命,少活二十年根本就没关系,我还是要去藏地。” 然后,他就去了藏地,在藏传佛教的整个过程当中,阿底峡尊者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现在我们的很多菩提心的修法、诀窍都是来自于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说过,虽然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很多,但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发心的区别。发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不发菩提心就是小乘佛教。所以,大乘和小乘不是以衣服、庙、地域来区分。比如说,这个地方是大乘佛教,这个地方是小乘佛教,不是这样的,大乘和小乘是以有没有菩提心来区分。所以,对学大乘佛教的人来说,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