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残酷才是青春》第六章(14~16)|索吉达堪布|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残酷才是青春》
索达吉堪布
第六章 14~16
为什么你事事不如人"人一旦想到自己,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变得很大。然而,只要你开始想到别人,心中的视野就会变得宽阔,你自己的问题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个人的痛苦程度
往往跟财产多少成正比
经济条件越好,生活档次越高,从中得到的快乐肯定越大吗?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现在,许多年轻人日日夜夜绞尽脑汁,希望通过白手起家,有朝一日能变成富翁。
这种愿望固然美好,可是真正成功的却屈指可数∶即使有了点财富,也要拼命去守护,生怕一不小心就流失了;光是守护还不够,还想在此基础上赚更多的钱,并将其作为一生安稳、幸福的保证。因此,无论你拥有多少财产,都免不了遭受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后增长等无尽痛苦。
如今人们一味地认为经济条件越好,生活档次越高,从中得到的快乐肯定越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到了那时,你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烦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最后基本上会被金钱牵着鼻子走。
表面上看,你在香港有一个公司,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有好多家分公司,还有好几套别墅、多少辆豪车,似乎很成功、很不错。但这些财富,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一笔都需要你费心经营,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要与各种人发生冲突,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困难。
试想,假如你的财产只是一条茶叶,失去后你基本不会在意,但如果是一幢房子、一个企业,那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你只有一辆普通轿车,维修和保养的花费不多,平时操心得也不厉害,但如果你的车价值几百万,被撞了,甚至刮伤一点点,那你的心情如何呢?
图|爱因斯坦
有时候,一个人的痛苦程度,往往跟财富多少成正比。所以,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强烈向往着俭朴的生活……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从前,华智仁波切和两位上师一起在外云游。他们衣着褴褛,沿路化缘,看起来和乞丐一模一样。
一次,一户牧民的家人死了,因地处偏僻,请不到其他出家人,见他们穿着僧衣,只好将就着请他们到家里做超度。
到了死者家中,三位尊者开始准备超度所需之物。这时他家的年轻姑娘回来了,见到在灶前做准备的华智仁波切,心想∶"我家真是可怜,竟然叫这些乞丐来超度。"于是狠狠踢了他一脚,生气地说∶"滚出去!"
对于姑娘的恶言暴行,尊者只是笑了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继续做他的事。
做完之后,他们以慈悲心念超度仪轨。完毕时,亡人出现了往生的瑞相,家人见此特别高兴,供养他们三匹马、一头牦牛。
华智仁波切摇摇头,拒绝道∶"我们不需要任何供养,有三匹马就会有三匹马的烦恼。"
这句话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可惜的是,世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越有钱就越快乐,实在特别迷惑!
"智者不问执为耻
愚者询问执为耻"
当你遇到为难的事情时,最好是向经验丰富的智者求教;当你的心过于放逸时,最好是看一下圣者的教言。
在生活中,有些问题可凭自己的智慧来抉择,而有些问题若搞不清楚,则可虚心向他人讨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遗憾的是,有些人经常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询问,唯恐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所以宁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没有面对别人的勇气。这种心态是不对的。
像三国时期的刘备,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他为了成就一番霸业,不惜三顾茅庐,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军师,最终感动了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汉。试想,假如刘备当时顾及面子,不愿意屈尊求贤,又怎能成就日后的大业?
*刘备三顾茅庐
其实,每个人的智慧有高低,问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萨迦格言》中说∶"对待智者,倘若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的深浅。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一样。"所以,只有通过互相辩论提问,才能知道智者的渊博学识,自己也会借此提高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
除了向智者讨教外,还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比如,智悲光尊者虽没见过无垢光尊者,但通过阅读他的教典,完全领悟了诸法实相,法称论师也是拜读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之后,成为了世间的"量自在"……所以,我们尽管没有见过前辈大德,但通过阅读他们的论典,使自己的智慧得以提高,这也是智者的一种行为。
我在上学读书时,有空就喜欢看《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大圆满前行》。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运气真不错——学生时代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有,但自己并没有浪费时间去看那些。最喜爱的这些书,后来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当大。
阅读智者论典的同时,还应了解一下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比如,《格言宝藏论》中就专门讲过这方面的内容,详细阐述了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皆以智慧摄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若能经常以此对照自己,看自己具足了愚者相还是智者相,那么,就不会堕入愚者的群体中了。
总之,依靠上述方法,我们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行为也将随之越来越如法,即便原来品行不佳,也有机会变成了不起的智者。
利他,才能活得健康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但实际上,若想达到这个标准,也没有那么简单。且不说别的,仅仅在生活中,你处事乐观、极少抱怨吗?遇到缺陷和挫折,能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既认清自己又包容别人吗?……
所以,只有具备了化解外界刺激的良好心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健康,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说,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还包括一个人良好的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格里格,在《心理学与生活》中也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
可见,健康的心理,与幸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而若想获得健康的心理,我个人认为,最好能学习一些佛法。因为,你若没有正确的信仰,一辈子都特别现实,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找个好对象、好工作就满足了,那以后就算有了这些,内心也会非常空虚。
有了信仰之后,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一颗利他心。若能如此,不但你自己会是快乐的,对周围乃至整个社会也能产生很好的影响——假如你是家长,对孩子会有非常正面的引导;假如你是老师,对学生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假如你是领导,对下属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这样一来,仅凭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波及很广的范围。若是有了利他心,时时刻刻想到别人,一点一滴都是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生,绝对会迸发出美丽的火花。
以前,一个印度的年轻人乘火车去孟买,上车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只鞋掉到了站台上。当时人群拥挤不堪,根本无法去捡回那只鞋。
火车缓缓开动了,只见他迅速把另一只鞋脱下来,朝第二只鞋掉下去的地方扔了下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就可以捡到一双鞋了。"
这位年轻人,就是以后的甘地。在印度,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鹅仔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