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菩菩公园 >> 【辣么佛】龙树不是棵像龙的树 返回

【辣么佛】龙树不是棵像龙的树

菩菩公园 菩菩公园 2017-08-27


古印度,

皇宫。

 

满心嫉妒的婆罗门大师,

认为国王被佛教僧人教唆,

以致自己失宠。

 “必须打败这个骗子”

 他用力咬了咬牙,

斜睨了一眼丝垫上的僧人,

开始全力施展咒术。 



一方金色水池随咒语化现脚下,

水中缓缓开出硕大的千瓣莲。

婆罗门坐上莲花得意洋洋:

 “我在莲花上有如天神,你在地上像个垃圾。”


 僧人笑笑,

默然离座,

轻启唇齿吐出一串咒音……

他座下随即幻化出一头六牙白象。

 

白象托起僧人绕池一匝,

忽然伸出长鼻将婆罗门卷起摔下,

须臾间,

莲池与白象皆尽消失。

只剩婆罗门在地上哀嚎。

 




【菩萨的传奇】


这位轻松获胜的高僧当然并非泛泛,

他被尊为“第二代释迦”

复兴大乘佛教的第一位经义论师


他发展了大名鼎鼎的中观学说

著论之多震古烁今,

故而得名“千部论师”


他不仅是汉传佛教“八宗共祖”

也位列藏传佛教“二胜六庄严”

同时被认定为藏密“八十四大成就者”

 

当人们提及他,

都会虔诚尊称:

彻见甚深义之圣者--



 

然而正是这位成就卓绝的大德

在尚未出家时,

却也曾留连声色,

贪花纵欲险遭丧命;

甚至恃才傲物藐视佛法,

几乎闹得叛教破僧自立门户……

 

他的彪悍人生

还得从佛陀住世时讲起。

 




【小混蛋】


释尊住世时曾亲口预言,

离车族会有一俊慧童子,

在佛涅槃后转世为圣者“龙树”

弘扬佛法。

 

公元144年,

龙树诞生在南印度毗达婆,

一个显赫的婆罗门家庭。

幼时就天资聪颖,

能流利复诵婆罗门经典《四吠陀》,

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形容他:

“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宗”

龙树岁及弱冠就已闻名南印度。



虽为南金东箭,

他却喜与城狐社鼠结党厮混。


一次,

龙树伙同三枚纨绔少年,

寻思向顶尖术士求学隐身术,

以便做些不可描述之羞事。

 那术士见他们轻浮可憎,

自然不愿传授,

只给了几颗迷幻药企图潦草打发。


然而此种伎俩,

如何糊弄龙树这等顽主?

他只在鼻下轻嗅药丸就不屑嗤笑,

并悉数报出了药丸的成分、比重…

 

术士见状大惊叹服,

心甘情愿地,

把隐身术倾囊教给了他们。

 

兔崽子们本就放形浪骸,

如今仗着幻术还如何了得?

他们胆大包天,

溜进皇宫恣意纵情起来。


醉生梦死百余日后,

宫中一些被侵嬉过的宫嫔,

怀孕了……

 


国君雷霆咆哮,

群臣聚议纷纷,

年长世故的老臣子分析,

“这是有隐身术士作祟哇!” 

国君即刻下令禁锢宫门,

命持剑武士在宫闱内遍处空砍乱削。


无耻少年们一下慌了心神,

四处逃窜间不由现出行迹,

除龙树狡黠,

藏身于皇座后躲过一劫之外,

其余几人被当场诛杀。

 

亲睹友人惨死面前,

龙树想起读过的经文,

想起了佛陀所说的那些话,

惊魂未定间幡然惊觉: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在”

遂暗自猛烈发愿,

如能逃出生天,

必定出家学佛。

 




爷最牛


侥幸逃离皇宫,

龙树依誓而行,

前往深山佛塔剃度受戒,

开始研读佛学经典。

 

九十天后,

他已阅尽部派三藏,

通晓了经义,

却没能找到他的答案。

 

在狂躁求知欲的驱动下,

龙树再度起程探向雪山更深处,

求学于隐世的守塔老比丘。

他用三个月时间,

通达了大乘典籍《摩诃衍经》

却依然无法满足。

 

接着龙树开始周游列国,

搜集当时印度各门各教种种经论

一路凭借自己旷世卓绝的才智,

舌灿莲花大四方。


不但辩赢了所有来战外道论师,

更辩赢了所有部派佛教学者。

 伴随鲜花与掌声的虚光环,

“傲慢”在天才少年心中滋长出来。 

“佛理虽然高明,却也不难穷尽嘛。” 

于是他开始着手制定新戒律,

甚至设计了新僧服……

 

龙树决定,

自·己·开·宗·立·派

 

 




龙宫是个大观园


话说当年,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

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禅定中到"忉利、夜摩、兜率…"诸天界,

通过"放光"方式

向菩萨、天人们详述了"成佛经验"。

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被称作华严境界


“大龙菩萨”是为数不多的,

能听懂这种高级语言的众生。

他将这些超越人类认知极限的奥义,

汇集成三大卷收藏于龙宫,

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他守护这些珍贵言教,

等待取经人出现。

 


眼看被佛陀亲口授记过的天才少年,

是要正步踏入歧途的节奏,

大龙菩萨决定登场亮相。

 他来到龙树的精舍,

三言两语就把龙树诱进了龙宫。


菩萨笑眯眯地打开散发幽香的宝库,

瞥了龙树一眼:


“够读吗?”


 

华严经的浩瀚是无法言述的。

 

古印度记载经典以“偈“计算,一偈四句类似古诗。据描述《华严经》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桀骜的天才瞬间石化,

从前看过的经论与此相比,

只是沧海一粟世界一尘。

这一切超越了他最狂野想象的极限,

龙树顿时明白

自己只是井底那只没见过天空的小蛙而已


 

佛典渺如烟海,

佛理精深妙湛,

恐怕穷尽一生只能撷得零星。


龙树如饥似渴昼夜勤读,

不明之处谦恭求教大龙菩萨,

深入经藏之时,

他的境界也一日千里。

自立门户的小算盘只显得幼稚可笑,

生平第一次,

他体会到了满足的感觉。


因为此经是以“放光”方式传播的,

因此龙树发现上、中两本的内容,

根本不是地球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于是他只把下本十万偈记忆背诵下来。

 

我们通常所见,

被誉为“经中之海”《华严经》

正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人间的版本。

 





【复兴】


佛陀住世时,

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

有着不同形式的说法。

因此弟子们对法的理解方式,

产生了诸多分歧。

 

约在佛涅槃后百年,

佛教衍化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称为根本二部

 

此后又百余年,

到龙树菩萨时代,

佛教已分成十八个部派,

称为枝末部派

修习方式也变得杂沓不堪。

 


为使一切众生得正法益,

龙宫归来的龙树菩萨,

将所得秘法整理成了完整的修行系统,

正式确立了大乘体系。

 

龙树菩萨还在禅定中,

发现“南天铁塔”有密宗宝藏,

于是乘神通力绕铁塔,

持诵毗卢遮那真言七天七夜,

然后用七粒白芥子打开塔门。

在塔内亲见金刚萨埵本尊。

随后将《大日经》、《金刚顶经》传入人间,

成为密宗初祖

 

不仅如此,

龙树更是汉传佛教公认的“八宗共祖”

三论宗

以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为据建立学术体系,汉传三论宗初祖鸠摩罗什所传,是正统龙树中观思想。

成实宗

以《成实论》为据建立,后附属三论宗。

天台宗

智顗()大师受三论宗中观思想启发而建。

华严宗

以《华严经》创宗。

法相宗

源于推崇中观思想的印度瑜珈行派。

俱舍宗

以世亲菩萨《俱舍论》为据建立,大乘佛教兴起后附属法相宗。

律宗

南朝时期,律宗把龙树列为第三十四代宗师。

净土宗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有《易行品》谈净土法门,故净土宗亦追龙树为祖。




吉祥草


从龙宫特训回来的龙树菩萨,

涤尽了少年时的浮狂,

开始专注劝降外道推广大乘佛法。

被他感化的婆罗门、六师众不计其数。

 

关于他在人世间的谢幕方式,

不同经典各有说法。

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中记载,

为平息一位部派法师的忿疾,

龙树菩萨自闭于内室数日,

随后潇洒蝉蜕而去。

 


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则另有剧情。

 

相传,

魔王波旬化身的乐行国王子,

假称生病,

需龙树头颅做药,

前来讨取。

 

龙树菩萨淡淡一笑,

随即答应了。

 


王子抽刀猛劈,

怎知利刃却无端反弹开来……

 

“哦,忘了告诉你,

我过去五百世从未用刀剑伤人。

所以嘛,

兵器是伤不了我的。”

 

龙树摸摸完好无损的脑袋,

讪笑着道:


“不过我割吉祥草时,

曾大意弄死过个虫,

要不,你用吉祥草试试?”

 

说完闭目端坐,不再言语。

 

王子惊怒之下将信将疑,

拽起一株吉祥草奋力划过……











青草抚动之处,

一颗头颅无声滚落。

  王子大喜,

急忙命人将头颅和身体

分别扔去相隔数十里的荒野,

以防龙树另有神通复活。

  

不曾想头颅和身体一触地,

瞬间化成了两座巍峨高山。

至今耸立于南印度高原上。 


奇妙的是,

随着岁月流逝,

两山间距竟逐渐缩拢。

传说待到两山相触时,

这位不羁的菩萨,

就会再次回到人间。

 


 

 

 

这么有才的公众号天天遇得到?赶紧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