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3-17

(接上文)

前行里也有这些。知母、念恩、悦意慈、悲心、要利益他们的增上意乐,还有第七个发菩提心,我要成佛。为什么要成佛?我要利益他们而成佛。其实也是隐藏了菩提心的七重因果教授。

这样去修的话,我们的菩提心会很真实,不会只是飘在空中,好像很虚的一种菩提心,我要利他,我要利他。为什么要利他?不知道。我们就会想,佛说要利他。当然,佛说的也是对的。但是利他的心要在我们内心当中产生,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要去真实利他?为什么自己心甘情愿地利他?一系列观修下来之后,菩提心发起来就很真实,不会发虚、发飘,不会觉得很空洞,就很真实地愿意利他。

当然,我们讲的时候,在很短时间就讲完了。修的时候,七个次第要一步一步地修。首先,要把知母修得很好,确认一切众生都是父母。怎么确认一切众生都是父母呢?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奥,佛陀在经典当中,上师们在论典当中,没有告诉我们,通过理论怎么样去推。有的时候讲一点点理论,但主要是通过教证成立。

为什么通过教证成立?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时间太长了,有情太多,只有遍知的佛陀才能看得到。遍知的佛陀说,一切的有情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既然现在我们开始修菩提心,说明我们对佛陀的信心,应该没有任何怀疑的,对佛陀的智慧和悲心不会有任何怀疑的,我们在这基础上直接可以建立。因为佛陀遍知照见的,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我就通过教证来成立,一切众生的确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承许。

即便承许了一切众生做过我的父母,曾经做我父母的时候,对我这么疼爱,为什么现在世间上的这些“父母”对我这么不好?经常打我,骂我,伤害我,曾经是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说他忘记了,无始以来时间太长了,忘记了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了,曾经疼爱过我。忘记了之后,他就不会再想到这个事情,我以前也是忘记的,现在通过佛的加持、教言的加持,让我重新了解了,让我回忆起来了。

比如,现在我们坐在这听佛的教言,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通过佛的教言回忆起来,的确是这样,相信一切众生的确做过我们的父母。我知道,他不知道,所以我要对他好,他对我们不好也不要紧。

打个比喻讲,好像自己今世的母亲,以前对我特别特别好,对我做很多的利益,后来有某个因缘,她生了很重的病,癫狂了,疯狂之后记不起来,任何人都不认识了,她对你打、对你骂,打骂的时候,她根本不认识你,但是你很清楚她是你的母亲,她再怎么打你、怎么骂你,你的内心是很清楚的。她打我,我不能对她怎样,因为她是我母亲的缘故。

通过这个比喻可以知道,虽然母亲以前对我很好,但是她一旦失忆、疯狂了,不安住在正常状态当中,当然对自己的儿子也会打、也会骂。但是我呢?我自己很清楚,我是看着她疯的。她疯狂的时候打我,还是我的母亲,还是对我恩德很大的。

因此,我是能够记起来的,通过什么记起来的?我是通过佛的教言,佛告诉我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而她没有听过,不知道,所以对我很仇恨。我们走在外面的时候,很多人对我们不感兴趣,有些人对我们很仇恨,打我们、骂我们,我们要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他是我的父母,只不过他不知道,他忘记了,但是我已经知道了,我不能忘记。一切众生都做过父母是这样的。

有些时候我们就想:众生做过父母,即便他们忘记了,我们是不是要一心一意利他呢?我们现在发心对他们很好,但他们好像并不领情。我现在听课,利益包括你在内的一些众生,我现在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你,反而你还不领情。有时我们就会感到很失落,发了心就会减弱,乃至想放弃。我这么热心的帮他,他都没一点感觉,也不说谢谢,也不配合,干脆我就不理他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这个心。

但是我们想一想,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父母利益我们,我们领过情吗?我们也不领情,根本不懂。是不是你不领情,父母就放弃你呢?那不会的。父母的情怀和不懂事的小孩是不一样的,父母不会跟你一般见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你领情也好,不领情也好,反正我就要做这个事情,我就要报答他的恩德,就要利益他。现在不领情不要紧,反正我心的力量持续增长,以后一定会利益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这样去想。

这里要讲一些有可能出现的疑惑。有的时候,发菩提心会生起疑惑,我们就顺便讲一讲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我对今生当中的父母没什么感激之情,而这里面说,父母对自己的儿女都是非常慈爱的,但我就不是,从小父母就对我很不好,经常打我、骂我,根本不慈爱我。我还能产生报恩的心吗?如果今生的父母是这样,以前的父母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有些道友我也碰到过,他就是没有这感觉,对于所谓要观父母的恩没感觉,因为父母对我太差了。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当然也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也不用回避。

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即便是说,父母在你生长的过程中,没有给过你很多慈爱和关怀,但他是不是对我没有恩德呢?绝对不是。现在你的这个暇满人身,你能够坐这听法、思维、念咒、发菩提心,谁带给你的?仅凭这点就够了,其他的我们都可以不管。你能够听法的人身这么宝贵,没有变成旁生、饿鬼,你能生在佛法的中土当中,能够依止上师听法,能够有手脚拜佛,能够有眼睛看佛经,能够有心进行思维。这些暇满人身都来自于父母,这点我觉得已经够了。

其他不做,不算什么。即便是从小打你打到大,也不要紧,反正恩德对我是很大的。我现在能够学佛法,考虑到这一点,就完全足够了,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恩德。像其他的,给你带来好处,留下很多的遗产,这些有也好,没有也好。关键是你现在能够学佛,拥有暇满的人身。这么珍贵的人身,父母带给你,这样的恩还不够大吗?这样的恩已经大的没边了。即便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受到很多父母大的关爱,仔细想想这一点,就真的可以了,足够了,报不完的恩德。凭这点,我们都要好好的报答父母的恩德。

有些人还会想,你说得也对,一切有情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但是,反过来讲,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这笔帐怎么算啊?有人觉得,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这笔账就扯平了,是不是我就可以不利益他们了?有时候我们会这样去想,这样想也没什么。你的确做过别人的父母,但是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应该把别人给你的恩德刻意强化,你对别人的恩德必须弱化。

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你越想别人的好,就越想去报恩;你越想对别人的好,就越想别人给你报恩。既然我们在修心,选择了修行,作为一个大乘行者来讲,不会像世间人算账算得那么清楚,为了让我的心清净,能安住在大乘道当中,为了做大乘佛教的行者,别人的恩德我一定要记住,我对别人的恩德要刻意的忘记,别人对我的伤害我要忘记。

如果经常性想到,别人对我无始以来的恩德是这么大,这时候才能帮助我们产生菩提心,才能让我们在修行中进步。如果我们把账算得很清楚,确实我也利益过他们,但这方面我们不要多想。

修行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要用事实去观察,有时候真相不太重要,你把真相搞清楚了,对修行有什么帮助呢?虽然你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肯定对他们饶益过,但是你紧盯着这一点,你的心是没办法成熟的,没办法安住在大乘道。既然选择了大乘道,必须要和大乘的思想靠近,你不能按照世间的想法去想。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修行的特点、修行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相似的问题。前面讲了这么多他对我们的恩德,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对我们的伤害呢?他也对我们做了很多伤害。同样的道理,他对我做的恩德,我要去报答;他对我的伤害,我要去报复,这是什么想法?这是典型轮回众生的思维模式。因为众生这样思维,所以现在还在流转。

你不是说不想流转了吗?不是说你想做修行者,要发大菩提心吗?如果想要修行,你就不能按照这个模式再去想了。你必须按照修行者的模式,修行者的思维方式去想。你要做菩萨,就必须要按照菩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菩萨是怎么思考的?菩萨不会思考这些问题,不会想他怎么报答我,我怎么和他算账;他报复过我,伤害过我,我怎么报复他;我现在学了佛法,更有智慧了,更加能报复的很清楚。不会这样的。

我们前面讲,世间人、不学佛不想解脱的人,他的思考方式的确就是刚刚讲的那种。你给我做好事,我就报恩;你伤害我,给你报仇,这是轮回模式。我们已经够了。我们皈依、学佛,厌倦这种模式才学佛的。既然我们开始学佛,发菩提心,为什么把它捡回来,又用在修行上面呢?那是不行的。菩萨不是这样想的。

我们要做菩萨,就要关心菩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思考的。我要做菩萨,就要按照菩萨的思维方式去做。菩萨怎么做的呢?菩萨就说:他对你做的伤害,你要原谅他,你不要想;他对你做的恩德、利益,必须要时时放在心上,让你的心更加善良,让你的心对众生开放,让你的心更加进一步的成熟,不能和众生一样。如果你的心和众生一样,你就是众生;如果你的心和菩萨一样,你就是菩萨。

怎样才能把众生的心变成菩萨的心?就必须要舍弃做众生的思考方法,就不能够再那样思考。你必须按照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入行论》当中怎么思考的,《修心七要》当中怎么思考的,经典当中怎么思考的。这些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善心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去学,试着去做,把该放的放下,该加深的必须要加深。要加深众生对我的恩德,一点点都要抓住,思考他对我的恩德特别特别大。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成熟,才愿意去利益众生。成佛是纯粹利他的,成佛的因就是很清净的菩提心,清净的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

既然你想要一心一意利他,所有关于利他方面的,可以帮助自己生起利他的,所有元素都要加进来。不利于自己生起利他心的所有因素,都要抛弃掉,即便存在也不要理。即便他的确伤害过我,也不要管,也不要去思维。因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越思维他曾经给你做的伤害,就越气愤,越思维越气愤,最后根本无法自拔。如果想他的好处,虽然对我也有伤害,但是越想他的好处,慢慢就会原谅他,不会再想,这就是心的特点。

我们在观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有可能有些疑问,我们就附带讲讲。下面的内容是三殊胜。三殊胜也是很殊胜的,必须要做的。

这样的发心,无论在闻法还是修法的过程中都相当关键。

为了利他真实地去发菩提心,闻法当中很关键,上座修法的时候也是很关键。不单单是闻法、修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吃饭是为了众生成佛而吃饭。为什么呢?这是说,吃饭已经被善心摄持了,吃饭、走路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单纯无记的状态,已经有了殊胜的目标,依靠这个目标来摄持。我要修行的话,吃饭是修行的一个助缘。一个修行者,作为欲界的众生,你不吃饭、不睡觉、不走路,是没办法生存的。我现在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保养身体,身体好了有力量,我可以闻法、修法,这就和修法、成佛有关。走路、工作,这些都有关。我的工作也是为了成佛,为了利他。

我们把这些联系起来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全天候的修行。而不是说,只是我在闻法、修法的时候这样想,其他时间纯粹可以放松放松,安住在世间轮回心态当中去做一做,这不必要。

如果内心当中真实地产生菩提心的话,可以摄持任何一种善的行为。我们不能说以菩提心摄持不好的发心。菩提心是善心,不好的发心是恶心,二者没办法融合。行为有可能是菩提心摄持的,后面还要讲一些。但是你的发心——贪欲心、嗔恨心,本身就与菩提心相违的。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能以菩提心去摄受这些,而要依靠菩提心去转变它。我们发了菩提心想要利他的,而这种心态是害他的,因为伤害自己就是伤害他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如果我们纯粹地按照善法去行持,就可以很快成佛,利益很多众生。如果我在修法的过程当中,频频地产生贪欲,频频地产生杀生、偷盗、邪淫的过患,就会严重阻缓我成佛的速度。我成佛越慢,众生蒙受的损失就越大。从这方面算账,就觉得不能做一些恶业,我做这些恶业,好像是伤害我,但其实是间接的对众生的伤害。

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做结行回向殊胜。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此处讲到了“三殊胜”。第一个是加行发心殊胜,做准备的时候,发心殊胜。不管我们做的善根是大的善根,还是小的善根,是要放生一千头牦牛,还是要供一杯水,不管看起来的善根大小,如果以方便摄持——方便就是指菩提心,菩萨的善巧方便。为什么叫做方便呢?因为没有这个方便,善根就不会增长广大;有了这个善巧方便,善根就会增长广大。尤其以菩提心摄受的所有善根、所发的誓愿,都将成为成佛利他的因。每一个善根都念念流向于成佛利他的大海当中,为你成佛做准备。我们看它很小很小,以菩提心摄持的时候,它就无量无边的。

为什么菩提心摄持就无量无边?因为它是很广大的,平常我们只缘自己去做善法,所缘境是自己,心量很狭隘,你的所缘境很小,功德就很小。现在我缘我之外的他人众生,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不是缘自己,是缘他了。你缘一个众生、有情,有一定的利益;缘十个有情,你的所缘境大了,你的功德就增长;如果你缘一百个有情、无量有情,这时候是自己之外的无量有情,所缘境就特别大,我做这个事情是为了这一切有情而做的,善根相应这个就增长无量无边。

所缘境有量的,它的善根也是有量的;如果你的所缘境是无量的,它的善根也是无量的。很小的善根会变成无量的窍决,就是菩提心。我们老老实实做一得一,就太笨拙了。菩萨并不支持这种修行的方式,明明可以增长广大,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一定要守在一是一的去做呢?一可以变成无量的,为什么不做?一定要去做。

这样做的时候,你的速度就会很快,而且你的心量会很大,心量会很快打开的。因为佛果的状态是无比广大的,证悟是非常广大的,你要得到像佛一样广大的证悟,你的因必须要非常非常的广大。缘无量众生就是把你的心打开的一种方式。你的心很闭塞,佛陀的境界那么开放,你这么闭塞的心怎么去相应佛陀开放的境界,根本不可能。佛果是很开放的,必须把你的心向众生开放,不要再考虑我、我的朋友,而是向所有的众生,只有这样,你的心才是开放的。以开放的心去迎接开放的法界实相,这才是相应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他呢?我就不考虑众生,我就一个人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果是这么开放的状态,你这么狭隘的心,怎么作为它的正因呢?它不是正因,根本不可能。所以,必须要开放你的心。不管怎么样,你想要成佛必须修利他。这些有情,我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开放,怨敌、亲人也好都要开放,旁生、人也好都要开放,一样的,没什么差别。只有这样的平等心才相应于平等的法界,只有这样开放的心才相应于开放的法界。

如是因如是果,你的果是这样的,因不是这样的,你怎么样去得啊?没办法的。刚开始你抓住了这一点,就占大便宜了。如果刚开始时,你还是很小很小、慢慢慢慢去,过了若干年之后,你才发现这个问题:我的心的确应该开放,刚开始开放就好了。但是也不要紧,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非常好。

为什么我们一定缘众生?一个是因为它有无边的功德。我们必须要得到无量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佛果本来是具有无边功德的,我们必须要它的因也是无量的。否则,佛果需要这么大的资粮,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走,那走到无量无边的猴年马月,也许才能慢慢达到,这没必要。反正你的心现在是可以做到的,要去尝试。反正佛告诉我们,这个可以去做,有什么怕的呢?这个好方法都愿意用,你现在不用的话,就是一个傻子。

缘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佛果是无量无边的,缘佛果也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以菩提心摄持,我供一碗水,就得到无量无边功德;我随便看到一朵花,以菩提心摄持,把这朵花观想供佛,当下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它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有了菩提心就简单,你没有菩提心就不简单,很困难很困难。

为什么说加行发心殊胜?的确殊胜,因为有了这个,我们修法的质量就增长了。当然,菩提心也有相似的,也有真实的,刚开始我们很造作的,后面就变得很纯熟。这可以逐渐训练,慢慢学,慢慢训练,祈祷佛菩萨加持,他们的心量很宽广,加持我的心和他们一摸一样,慢慢的我们的心变成真实了。

现在的我们很刻意很造作:又忘了发菩提心。像这样不要紧,这没什么,反正我们刚开始就是生疏,就是不习惯,就是要刻意。刻意我们一定要保持下去,在最后习惯成自然了,菩提心真正开始融入到你的血脉、你的心当中去了,那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可以自然而然了。现在学开车也是这样,老司机开得这么好,其实刚开始他也是非常紧张的,他开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够很自如的开,如果没有当初那么紧张,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开得很好。

我们发菩提心也是一样的。这些菩萨、大恩上师的菩提心这么任运,我们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状态啊?这不要紧,他老人家可能以前和我们差不多,以前也是这样的发心,也是一点一点发起来的。现在只要我们坚持下去,都不要紧。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也是和我们一样,有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如我们,但是他坚持下去了,坚持下去他的心纯熟了,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我们去做,不熟练不要紧,也没什么丢脸的,反正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我们慢慢去做,刻意去做,再积累很多资粮,慢慢我们的心一定会成熟起来。这样的方便摄持称之为加行发心殊胜。

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无缘”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三轮体空,无所缘、无所取。我正在做的时候,安住在空性;听法的时候,能听、所听和听的作业都是空性的。如果能够安住这么高的境界,是这里标准的理解方式。另一种“无缘”,是指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

无缘就是不被他缘毁坏。什么叫不被他缘毁坏?实执就叫他缘,当我们安住在三轮体空的时候,没被实执毁坏,就叫做无缘殊胜。这是相应于胜义谛的无缘,降一个层次,换到世俗谛的无缘,怎么无缘呢?就是不被其他的恶缘、分别念毁坏。比如我在听法的时候,突然想:下雨了,我家里的衣服是不是没有收啊?晚上吃什么呢?这就是被他缘毁坏了,你正在专心专意听法的时候,一下子被他缘毁坏了,这就不是无缘了,不是没有他缘毁坏,有缘被其他的缘中断、毁坏了。

这里的无缘殊胜是专心专意地做,专心专意地听,不要想其他的,不要胡思乱想。这样不被他缘毁坏就叫做正行无缘。无什么缘呢?没有其他的缘,只是有听法、有修法,这就叫做无缘。没有其他的恶缘、分别妄念加进来,这就叫无缘殊胜。

要不然你就三轮体空,这个标准太高了,有的时候我们做不到;要不然你就专心专意,专心专意相对来讲容易做到。我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专心专意地做。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听法的过程中绝对不走神。我们就尽量的,如果走神不要耽著,马上拉回来,拉回到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修法也是一样的。这样做下来,它的质量就很高,效果就很好。

我们要是修法,反正你的时间都花了,坐在这里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最高的质量上面,为了得到最高的质量去做。有些时候我们修法、做事情的时候,想做不想做的样子,也不是很刻意地安住在善法的境界当中。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反正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花在这了,什么都做不成,与其坐在这胡思乱想,效果不好,还不如专心专意地听,把这个做好。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把这个做好是最好的。世间也是一样的,你不要做着这个,想着那个,最后两个都做不好。你在做这个的时候,就把它做好,其他的事情你再做的时候,把它也做好。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能高质量的完成。在世间当中也是高效率,在听法、修法的时候也是高效率,这就叫正行无缘殊胜。

“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结行回向殊胜。”做完之后,善根一定要回向,回向会使善根蒸蒸日上、辗转增长广大。同样一个善根,做完之后如果做了回向,善根就定型了。

大恩上师也讲过,回向的意思,简单理解就是用在什么地方。善根做了,你想用在什么地方?你想用在哪个地方,它就会在哪个地方成熟。所以,善根是无记的,它没有定性。如果说:“我的善根回向成佛”,他的善根就往成佛的方向去成熟了;如果说:“我的善根要利他”,善根就在利他方面成熟了;如果说:“我的善根下一世要变成一头猪”,他的善根就朝这方面去了,一定会这样,这叫邪回向。严格意义上讲,邪回向就是毁坏善根的一种因。你用在什么地方,它就会定性,定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不用,你不回向,它就是散的,有可能中间就消散了,或者不知道哪个地方成熟了。

第一要定性,把它定下来,我就是要为了成佛、为了利他。当然,大的方面是为了利他,小的方面,可不可以为自己、为家人回向一下啊?这是可以的。主要的大方向,一定是为利他而成佛去回向,还有为了自己的修行顺利而回向,为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幸福回向,全都可以,但不要用在邪的方面。

以前有一个修行者,他好像念了七亿遍,还是一亿遍玛哈嘎拉的心咒。他回向后世,一定要转成一个人见人怕的国王,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恶王。别人看到他,就非常非常恐怖,造了很多的罪业,也杀了很多高僧大德,做了很多破坏寺院等非法的事情。最后有个大德,证悟很高,国王给这位大德考试:你们这些成就者,说是成就者,你能不能把旗子插到很光滑的山上面。大德就显神通走上去,把旗子插到山崖上,他就生起了信心。他说:我死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我超度到极乐世界,如果你不答应,我现在就杀你。大德就说:可以,我答应超度你到极乐世界。

他死的时候,那位大德正在弘法。大德说:某某国王死了,我曾经有个承诺,我要过去给他做法事,要去超度他。通过他的加持力,就把他超度到极乐世界。但是他的罪业太重了,很奇特的,到了极乐世界就下来了。(可能在上面打了个滚就下来了,没有站稳,开玩笑)显现上是上去了,上去之后又下来了。大德承诺了,反正我答应超度你到极乐世界,但是,他自己的恶业也要承受的,因为他的罪业太严重了,后面还是堕地狱了。当然究竟来讲,肯定还是要解脱的。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这样邪回向。某某有情伤害我,给我做了很多伤害,我现在听法的善根回向:以后要害他。这方面千万不要,这就是白白把善根糟蹋掉了,不但糟蹋了善根,如果你的善根不成熟还可以,但是善根成熟在害自害他方面,就没有任何必要。

回向很重要,一定要做清净地回向,普贤行愿品回向、成佛利他回向,为了自己修行圆满回向,为了自己健康回向,这都是可以的。所有善行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闻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发心更居于主导地位。

听闻佛法的时候,闻法的方式非常重要,尤其在闻法方式的行为、发心当中,发心居于首要位置。

正如《功德藏》中所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当中说,善根大不大,只是随善心和恶心的差别、意乐,就是说善意乐和恶意乐。如果你安住在善意乐,就变成善根,如果你的善意乐很强,善法就很大。如果你在做善法的时候,安住在恶心当中,表面上做的是善法,但是,善法已经被你的恶心染污了,不会成为真正的善法。而且你的心不强大的话,它的善业也不大。

我们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善吗?是恶吗?并不是看你所做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菩萨,他在杀生、偷盗,看起来在造罪业,但其实他的内心安住在利他的菩提心当中。有些时候,为了绝大多数众生的利益,为了让造罪业的有情不堕恶趣,菩萨会把这个有情杀掉,后面还要讲这个问题。因为他的心特别善良,没有一丝一毫考虑自己的成份,这个时候不会成为罪业,还会成为很大的善根。有些时候,我们表面上在做很多善法,但内心当中是想要伤害别人、报复别人,表面上做善根,其实已经变成罪业了。

它不是随善和恶的影像,看起来是善事,不一定是善事。是善是恶要看你发的心,发的是善心还是恶心。发的善心摄持的一些事情,原则性来讲都会变成善法,发的恶心所做的事情,原则性来讲都会变成恶法。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发心的原因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

如果我们听法的时候,是为了自己地位崇高、名声广大,或者是今生世间利益,为了这个去听法的话,那么不管听闻多少正法、佛法,不可能成为正法的。它的功德是有,利益是有,但是这种佛法不会成为让你解脱的正法。因为发心只是追求世间的利益,而真正的正法,终极目标是为了离开脱离轮回,是为了利他的。但是你这种求地位、求名声的心态,去听法、修法,不管你修再多法,听多少法,都不会变成真正解脱的正法。它可能变成世间当中人天乘的法,我们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利益,而是不可能成为解脱的正法,从这个角度讲的。

所以,最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要给自己留点时间,习惯性的给自己留个几秒钟,观察一下自己做这事情的动机,反观之后,把自己的心调整好。如果是恶心,就要舍弃恶心,安住在善心当中;如果是无记心,要把它安住在善心当中。善心当中,最好是安住在菩提心当中,把自己的心调整好是最好的。

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如果知道这样去调整自己的发心,就说明自己的善根已经被发心的善巧方便给摄持了,这样一来,所有的善法都会变成大士——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佛经当中有三士道,首先是上士道,也叫大士道,是相应于大乘的;中士道是自己解脱的小乘;下士道是自己能够从恶趣当中解脱得到善趣的心,叫下士道发心。通过菩提心摄持之后,所有的善根都会变成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变成它的桥梁。

相反,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像上的修行。

如果调整之后,就会成为大士,成为成佛、大乘的殊胜方便。如果没有懂得调整自己的发心,尽管表面上很精进,在听法、在修法,也只能变成形象上的修行而已,不会成为真正有利益的大乘。

在所有乘当中,大乘是最殊胜的,既包含了小乘的所有功德,也包含了世间的所有功德。只要我们发起了大乘心,自己的解脱不在话下,世间的安乐不在话下。为什么要鼓励我们发大乘心呢?没有让我们发个世间心,再发个自己解脱的心,而要发大乘心,因为我们可以发这个心,我们有能力、有潜力发这个心,因为我们是大乘种性。

我们发了大乘心,下面的小乘解脱和世间的安乐都可以得到。如果你只是发小乘心,就只能得小乘的安乐和世间的安乐,大乘安乐得不到。如果你只是发下士的心,只能得到世间的安乐,小乘和大乘的的解脱都得不到了。大士的心包含下面的两个,下面的没办法包含大乘,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大乘心。

因此,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

不管我们闻法的时候,还是上座修行的时候,念咒的时候,还是观修本尊、生圆次第、念密咒,莲师心咒也好,念观世音菩萨心咒也好,在顶礼十万大头也好,还是转佛塔、转坛城、转寺院,乃至于我们念一遍观世音心咒,都应该以菩提心摄持。因为这一切的善法,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不一定成为正道,不一定成为真正自他解脱的因。如果以菩提心摄持了,哪怕一句观音心咒以上,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不单纯是一个善法了,它会成为成佛资粮。成佛资粮一定是善法,但是善法不一定是成佛资粮。我去磕一个头,它是善法,会不会成为成佛的因、成佛的资粮呢?这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你以菩提心摄持了,既是善法,也是成佛资粮。这对我们来讲,它是十分重要的。

广大意乐菩提心我们讲完了。大家最好还是反复去看,把这些牢牢地记在自己心中,在每一次修法、闻法的时候,都应该以这个摄持,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