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悲 心 语
至尊果仓巴:别人出现快乐时,认为此乃上师之加持,而我出现痛苦时,认为此乃上师之加持。无论出现任何外缘,直接显现为上师相,这是我与众不同的敬信。
— 索达吉堪布藏文化微博 —
如果做事不成功,该如何应对得与失?如果做事得不到领导、同事的支持,该怎么办?
不同境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如果你有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就会知道:得也好、失也好,其实都不存在。就像著名的《入行论·智慧品》的结尾部分所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当我们的思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世界有了本质上的了解,的确会发现,今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寻找的一切,在实相当中根本没有发生过,既无需寻找,也不可能找到。就像空中的飞鸟,留不下任何痕迹。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还是要学一学佛法,即便没有时间,也可以读读《金刚经》《心经》这些短小的佛经,读的时候,心里的烦恼、浮躁、痛苦,自然而然会消失。就像《心经》所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又在痛苦什么?又依靠什么而痛苦?
空性思想很重要,它确实能减少很多的负面情绪。尤其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如果能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本体就是空性,你会有面对得失的智慧。
而这种空性,并不是“杯里没有水”的那种空,如果不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恐怕很难懂得它的真实意义。但暂时来说,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的单空。
当然,有些年轻人正在全力以赴地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好,听到“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种消极和迷信吗?”会用极度排斥的眼光来看待。信与不信的确是每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我在任何场合中也从来不要求或者提倡大家信什么,但作为一种不同的学说和智慧,你也可以对此进行分析,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难以置信,就全部抛诸脑后、断然否定——即便要推翻,恐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佛教中所讲的空性等的道理。但实际上,谁都会承认生老病死,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谁也都需要一些引导和关怀。
就像高考的时候,很多不信佛的人会去寺院烧香。有时候遇到这样的人,我就问他:“你平时都反对佛教,为什么今天来烧香呢?”他说:“万一佛菩萨真能保佑我呢?我还是求一下吧。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关系,只能找这个关系了。”
人往往是这样,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佛陀;而在成功、快乐的时候,从来也想不起。
比如当你得了不治之症,完全失去生存的希望,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佛祖保佑,让我多一点寿命吧,如果我能活下去,一定报答您!”
以前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当时医院已经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于是他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佛陀。后来很奇妙,不知道是佛的加持,还是自己命不该绝,他真的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愈之后,他马上去寺院,花一百块钱给佛上了一炷高香,感谢佛祖的再生之恩,还说以后都要好好供养。(笑)
所以我们的行为也会变,有时候,连自己都难以置信。
——《海南大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