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对一个东西产生贪欲时,要扪心自问,是这个东西本身很有魅力,还是自己内心产生了幻觉,把一个普通的东西看得很有魅力呢?世俗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肯定会造作杀、盗、淫、妄等很多恶业。即使有一些世俗的善根,也脱不了流转之因。其结果,就是飘落轮回、惨堕三途。总的来说,从天界到地狱之间,任何一道都充满了痛苦。即使轮回当中有一些短暂、相对的幸福,但永远不会有真正绝对的、纯粹的幸福。佛陀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世界不能用“幸福”这两个字来形容,这是人生的真理。其实、任何人只要能深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他一定会和佛的观点一样。当我们明白,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时候,我们的贪欲心就受到了破坏。如果此见解持续下去,贪欲就会日益降低,直至为零。什么时候降到零点,要看我们自己的修行力度和精进程度。用四外加行或小乘佛教的观点去观察,可以得到万法无常、痛苦、有漏的结论。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叫做有漏。中观的观察方法,又教会我们观察今生来世与外在的各种事物。龙树菩萨的《中论》有二十七品,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就是观察精神以外的物质,从而得知万法之空性,发现世界原来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幻觉。这样一来,我们的贪欲和愚昧都受到了破坏,不会再往前发展了。《中观四百论》当中有一句话:“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报浅薄的人,不会对空性生起疑惑。不论是谁,只要对空性稍稍生起一点正面的怀疑——“有可能一切法都是空性的哦!”即使没有证悟,也能破坏三有轮回的根源,不会在轮回中流转很长时间了。
另一个方法,是往内观察:虽然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丽,所以对她产生了执着或贪欲。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贪恋、执着这个世界呢?当然不可能是我的肉体,因为肉体本身是没有思维的东西,所以只可能是精神或意识。但意识到底是否存在呢?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有一种观察方法,是中观和唯识修法的结合——唯识的世俗观点和中观的胜义观点结合起来,去观察自己的意识。另外像大手印、大圆满等密宗修法,就无需观察其他的东西,直接往内去寻找贪欲者或愚昧者。通过这些方法最后看到的,就是如来藏光明。如来藏光明从来都不会愚昧,永远不会有贪欲心。所谓的“贪欲心”,只是突然间产生的一种幻觉。我们可以轮番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先往外面去找,确定这个世界是痛苦、无常、有漏的,从而产生出离心。发菩提心的时候,就要设法打击我们最大的一个执着——爱我执。从无始以来直至没修菩提心之前,爱我执都是我们心中的统帅、胜利者,它把菩提心、利他心都消灭得一干二净,这也称之为利己主义。在我们的意识领域中,“我”对一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能跟着菩提心走,到一定时候,菩提心一定会打败爱我执或贪欲心,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当然,在修行之初,在我们不小心的情况下,贪欲心随时会复发,因为爱我执的市场份额太大,实力太雄厚,但渐渐地,就会鸣锣收兵。最后的执着,可以通过空性的见解来斩草除根。上述内容,即修行能够得到解脱的原理。就像学机械,首先要学习它的工作原理一样。懂得原理后,就从现在开始努力,支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不支持贪欲、自私心与实有的观念,修行打坐是最根本的方法,同时借助于念佛、烧香、拜佛等助缘,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如果想解脱,就不能急于去修什么大圆满、时轮金刚等等,因为没有基础的时候修这些法,根本不起作用。佛说过一句话:想解脱或者想修大乘佛法的人,不需要学修很多法,只需要修一个法,那就是大悲心。佛的意思不是说,只要有大悲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仅仅有大悲心,如果不修其他法,那也不行。但在没有大悲心之前,却不需要修其他的法,修了法都没用,根本不能成为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修行的动机肯定就是为了世间的幸福、人天的果报。以这种发心所修的法再高深,都会成为世间法。想解脱的人,不需要学很多法,只需要学出离心和菩提心,也可以说,只需要修一个法,那就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当中,包含了出离心。如果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以后修什么法都可以。学佛的方向很重要,一旦方向错了,只能离解脱越来越远;假如方向正确,那就是走一步,离解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