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97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197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寂天菩萨在完整宣讲菩提心利益,如何守护菩提心,以及增上的方法后,在本品中教导我们如何善巧的回向善根。前文宣讲了如何给三恶趣众生、以及善趣中可怜众生回向的方法。本课将继续学习如何对妇女、卑下之人、傲慢者回向,以及如何回向共同利益。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愿世诸妇女,悉成男子汉,

寒门晋显贵,慢者转谦逊。




颂词1-1

科判分析

回向善趣众生:回向善趣中可怜的众生。


颂词1-2

消文释义

愿世间的所有女子都变成伟健的男子汉,所有下贱之人都晋升为达官显贵,贡高我慢之辈都摧毁傲气,变得谦虚谨慎!(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愿妇女都变成伟健的男子汉:

①佛教思想并非重男轻女,而是佛陀以智慧照见,女众业障深重与男众比较起来确实有许多地方自叹不如,例如心眼小,嫉妒心强,是非比较多。男人虽然也有这些烦恼,但总体来看比女众烦恼弱。此外女众办大事、解决大问题的能力比较弱,除烦恼深重以外,女人生理上也有一些缺陷。因此要发愿回向女众都成为男子汉。

②从世俗角度来讲,女身确实有很多过患,但在究竟实相上,是不分男女相的。如《转女身经》中说:“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有男女相。”

③境界较高的女成就者或者心地善良的女修行人,远远超过很多男众。

重点2. 愿卑下之人晋升达官显贵:

“寒门”指种姓低劣的贫寒者或行为不如法之人,如妓女、屠夫、猎人等等,但愿依靠诸佛菩萨的威力和大乘佛子回向的善根力,让他们很快时间中获得地位、财富、名声等荣华富贵。

重点3. 愿傲慢者变得温顺谦虚:

①愿傲慢者通过回向,心中傲气全消,转变成谦谦君子。愿他们不要有如此大的烦恼,即使再有超胜的功德,也应谦虚谨慎、随顺众人。

②傲慢的人没有什么功德,即使有一点也成了增上慢。傲慢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俗话说:“傲慢的铁球上,不会沾一点功德水。”

③越是具有功德的人越显得谦虚,如佛陀和诸多传承上师。他们的境界、智慧、悲心、信心远超普通人,可他们还是愿做仆人来奉献一切、利益众生。这样的精神,值得学习。

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理应成为众生公仆,并要在实际中行持。因此有了功德、学问依然要对众生特别尊重。我们还要回向世间贡高我慢的人,让他们都能够摧毁傲慢变得非常谦虚。



(颂词2)




愿诸有情众,因吾诸福德,

悉断一切恶,常乐福善行!




颂词2-1

科判分析

为共同利益而回向:回向所有众生步入正道,获得究竟安乐。

回向成为利益之因:利益和安乐有不同的讲法,有时究竟的叫利益,暂时的叫安乐;有时佛法方面的叫利益,世间方面叫安乐。


颂词2-2

消文释义

这一偈颂是说成为总利益之因,愿一切有情都以我的所有福德而断除一切恶业,恒常奉行善法!(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3

本颂重点

1. 这个颂词是将功德回向给众生,成为总利益之因。之前的颂文,主要是菩萨为有情远离轮回诸苦,得到暂时世间安乐而作回向,而此后菩萨开始回向所有众生步入正道,获得究竟安乐。

2.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因业和烦恼而堕落轮回。他们虽然想要离苦得乐,但如前颂所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因此为了众生能够离苦得乐,必须要让他们断恶行善,步入修习正法的善道。

3. 我们所做的善法有不可忽视的功德,应将相续中的一切善根回向给天边如母有情,愿他们从因与果两方面都能远离痛苦;而且能从内心对善法,即对五戒十善、殊胜三乘妙法都生起喜乐向往,也能精进奉行。



(颂词3)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摄受,断尽诸魔业!




颂词3-1

科判分析

辛二(回向成为安乐之因)分二:一、回向实现意愿;二、愿离不幸。

每个众生心中有很多想法和善妙的意愿,我们通过回向的方式让它们都能得以实现。这里是讲众生有什么样的意愿,我们怎样回向让众生实现。

回向实现意愿:众生心中有很多想法和善妙的意愿,我们通过回向的方式让它们都能得以实现。


颂词3-2

消文释义

尤其是愿众生意乐不离菩提心,行为尽心尽力精勤于菩提行,具足顺缘,蒙受诸佛摄受,遣除违缘魔业!(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不舍菩提心:此处的“觉心”指的是菩提心。

①不离菩提心很重要,是大乘道的根本。因此我们回向愿一切众生永不舍弃菩提心。

②对于自己,如果遇到殊胜对境,例如善知识、参加法会、朝拜圣地等时应当发愿纵舍生命,也不舍弃菩提心。

重点2. 诸佛恒摄受:如果没有舍弃觉性菩提心,诸佛菩萨便会经常垂念。

当然菩萨的垂念,离不开我们的祈祷,因此要多念一些咒语、经文来祈祷三宝。

重点3. 断尽诸魔业:

①在修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魔业,因此还要祈祷诸佛菩萨摄持,断除修行中的一切魔业,也愿众生如是得到加持,断尽魔业。

②如果比较精进,魔障会层出不穷,但是对特别精进、智慧高的人,魔众也会知难而退。如《般若摄受》中说有四种人,魔众不会找他麻烦,分别是利益众生不舍菩提心之人,安住于空性境界之人,誓言非常坚定之人,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之人。

③魔业有很多种,例如喜欢小乘、不喜大乘;对密宗、大乘不生信心,不护菩提心也是一种魔业。一切魔障归纳起来就是对菩提心、菩提行做障碍。如果这两方面比较顺利,那其他诸如身体生病、做噩梦等都不算是魔业。



(颂词4)




愿诸有情众,万寿永无疆,

安乐度时日,不闻死殁名!




颂词4-1

消文释义

愿一切有情都能万寿无疆,恒时安乐度日,甚至连“死亡”的名称也听不到!(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本颂重点

1.  回向愿众生在尚未成就佛果前,其寿命绵长无限,无需畏惧死神降临,甚至连死亡名称也听不到,能在极度平安快乐中安度时日。

2.  菩萨所有的发愿,其精义就是不舍菩提心,永远利益众生。如果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利他心,愿他的寿命绵长无限。如《别解脱经》中说:“行持善法的人,活的时间越长越好;而造恶业的人,活的时间越短越好。”



(颂词5)




愿于诸方所,遍长如意林,

充满佛佛子,所宣妙法音!





颂词5-1

消文释义

愿于一切方位处所遍布如意树的乐园,其中充满佛与佛子演说妙法的悦耳之音!(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1. 前两句是圆满众生世间的意愿:愿众生所有受用都可以从如意树林中获得。假如整个世间都遍长如意林,那么所有众生当然就生活在非常圆满的快乐当中,资具方面不会有丝毫的欠缺。

2. 后两句是圆满众生出世间的意愿:不单愿众生圆满了世间的受用资具,不需要为挣钱而花时间、造罪业;也愿他们出世间法的因缘圆满,能够经常熏习佛法,听到的都是佛陀讲法的妙音,能够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



(颂词6)




普愿十方地,无砾无荆棘,

平坦如舒掌,光滑似琉璃!




颂词6-1

消文释义

普愿十方的大地无有瓦砾、 荆棘等,平平坦坦宛如舒展的手掌一般,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


颂词6-2

本颂重点

1. 普愿十方世界的大地,不要像娑婆世界这样凹凸不平,遍满土石草木及不清净的东西,而应变成像极乐国土、琉璃世界那样,处处平坦如掌,光滑得好似琉璃。愿众生能够得到很理想的环境。

2. 我们周围的环境有瓦砾、荆棘、沙漠、是嫉妒别人、恶口骂人的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

3. 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环境,但也可以发愿将来获得。虽是凡夫人,但因地时也可以为了利益众生,发愿创造、庄严自己的刹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96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95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