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社会热点丨你有瘾吗?这可能是种病…… 返回

社会热点丨你有瘾吗?这可能是种病……

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2018-10-11


本期话题

 什么是瘾?

 瘾是普遍现象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达到患病的程度了?

 瘾有哪些类型?

 佛教中如何界定瘾?是否有戒掉瘾的办法?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疑问是觉醒的开始,《慧灯·问道》系列因此而诞生。它围绕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会热点等展开,在“问”中追寻“道”,在“道”中化解种种烦恼。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在《慧灯·问道》第三季中,以他无碍的智慧为我们答疑解惑,和您一起静下来,思考世界,阅读自己。


下期精彩预告

 如何预防老年痴呆?

 佛教中有没有办法来预防癌症?

 佛教如何帮病人减轻痛苦?

 通过念佛、放生真的可以治愈癌症吗?佛法中真的有治疗疾病的方法吗?

 心态的变化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慧灯·问道》节目。这一期我们要与大家聊的话题是“瘾”。“瘾”像是一种病,但又不是病,它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笼罩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手机瘾、酒瘾、烟瘾,甚至毒瘾,还有看电视剧的瘾。今天,我们就围绕“瘾”展开讨论。首先让我们掌声有请尊贵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同时欢迎另外两位嘉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佳心理咨询师”——于芮老师,欢迎您!


于老师:谢谢。


主持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方昱南老师,欢迎您!


方老师:大家好!


主持人: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方老师,现在很多人都对一些事物上瘾,比如手机瘾、游戏瘾,甚至毒瘾,还有电视剧瘾、电影瘾等,但其实很多人容易混淆“瘾”和“喜欢”,二者真正的区别在哪里?


方老师:有些听起来好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去使用、去享受的,但是如果发展到一个病态的程度,那就有问题了。比如我们看电视剧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连着几天熬夜看电视就有问题;我们也知道,上网玩游戏是青少年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我们也听到很多的报道,有在网吧三天三夜不回家,还有几天几夜连着打游戏,最后导致视网膜脱落等现象。换句话说,“瘾”是什么呢?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享受的行为。


对身体已经造成强烈的危害,对社会、工作也造成危害,还不能控制、不能自拔,这就是成瘾了。


主持人:借着这个机会,我向您咨询一下我自己的问题。我有时候看一本非常好看的书,看到一些环节时会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就会熬着夜想把这本书看完,这可不可以说是一种轻微的成瘾状态呢?


方老师: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熬夜,并且需要的时候可以停下来,那就问题不大。有自制力、自控力就可以。于老师您认为呢?


于老师:区分喜欢和成瘾还有一点,刚才方老师说了,喜欢是我们可以自我调控的,而成瘾是我们调控不了并且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的。比如,网瘾、毒瘾和各种瘾症在诊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条件,就是躯体症状。比如说很多孩子打网游,我们怎么判断他们是否成网瘾了呢?除了刚才说的自己调控不下来,以至于急性视网膜脱落等,还有一种症状:如果他不玩的话,会恶心。


主持人:不玩会产生生理上的反应。


于老师:他不玩的时候,有躯体反应:恶心,眼睛无光,胃口也不好。但一让他玩儿,他坐那儿又开始精神了。


主持人:就跟烟瘾一样,不吸的时候非常难受,吸了以后就会很精神。


于老师:对。


主持人:这是成瘾的一种状态。


于老师:这也是成瘾的一个判断标准,所以刚才您看书那个绝对不是。


主持人:谢谢,解了我一块心病啊。我想问一下堪布,佛教里对于成瘾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慈诚罗珠堪布(下文简称“堪布”):对成瘾应该没有明确的界定。佛教认为,我们喜欢做某件事情的心态还不叫成瘾,还没有上升到成瘾的地步,这个叫作欲望。当欲望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像于老师他们刚才讲的那种,就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生理,欲望上升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可能就叫作成瘾。但是佛教里面没有这样的名词。


主持人:没有明确的界定。


堪布:对。


主持人:想问一下于老师,您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您的心理咨询生涯当中,有没有特别典型的成瘾的例子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还有,上瘾的人多吗?


于老师:多,在我这个角度看还是挺多的。


我记得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女性,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了网络小说,然后开始追网络小说。她一开始是用手机看,后来置办了读书器、平板电脑等一系列工具,都是为了看网络小说。她是一个大学的老师,专门追一个作家的网络言情小说,那个作家的所有言情小说她都看过。她的程度比六七十年代生的人当年追琼瑶小说厉害得多,她是真的不眠不休,并且出现了身体支撑不住的症状:视力受不了,大脑也受不了;但是如果不看的话,她会更受不了。


以她的身份、她的年龄,以及她所受的教育,她还能到这个程度,这是值得大家警醒的。青少年的网瘾、手机瘾、游戏瘾这些就更普遍了。


主持人:单说手机瘾,现在都市的低头族年轻人真的是非常多。你可以观察一个现象,在北京坐地铁,所有的人真的都是在低头看,要么是看新闻,要么是看电视剧,要么是发即时通讯聊天等,没有一个人抬头。


堪布,不知道您了不了解于老师说的这种情况?


堪布:心理学就是遇到了某个问题以后开始去研究,然后就发现了一些情况。而佛陀在世那个年代,肯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低头族等。相对来说,那个时候人在精神上的问题多数都是正常人的贪嗔痴,三毒或五毒,主要是这些。但是他也提到,如果人的精神状态往一个不太好的方向发展,而且不控制的话,那完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最后导致家破人亡、走上绝路,有可能比刚才听到的更严重。但是他没有讲到例如强迫症之类的心理问题上的一些细节。我想这可能是历史的原因,因为年代比较早。


主持人:据我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书痴、画痴、花痴……收集成癖,喜欢一类东西,就一定要把它据为己有。乃至很多人因喜欢美女却没有办法一亲芳泽,最后郁郁而终,在历史上的书生当中都有这种情况出现。不知道这算不算成瘾呢?


于老师:你谈到的收集字画或者他自己画或写,达到了“痴”的状态时,实际上是可以判定成瘾的。


比如他可以不顾及家人的生活,倾家荡产去买一个古玩,然后买回来看着它,一家人饿肚子。可以根据这个情况断定他在这方面是成瘾的。


堪布:从这个角度讲的话,在一些佛教的故事里,有人对某一个东西非常痴迷,用佛教的话讲就是非常执著,因为他特别执著这东西,把其他所有的吃饭、生活、工作等全部忘掉了,最后没办法,只有请教佛陀或者用佛教的打坐来解决问题。这种情况放到现在,应该就是今天讲的成瘾。


主持人:对,想问一下方老师,这算作心理疾病吗?


方老师:要看严重程度。刚才他们描述的一些极端情况肯定是心理疾病了,是一种心理的障碍。


于老师:对,影响到社会功能。


主持人:总结一下,咱们聊的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影响到了生活,就可以算作一种疾病了,是不是这样?


于老师:一般情况下,先从一个问题、一个心结或一个情趣开始,如果它发展到影响社会功能、影响生活,那就可以说是到了疾病的程度。


主持人: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患病的程度呢?


于老师: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倾向,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你喜欢到不顾一切,得不到它会非常不舒服,甚至觉得生活无望,这时候,你就可以断定你对这个东西是有瘾的。


主持人:有一个强迫的执念在里面。


于老师:强迫的执念,强迫地想要得到,强迫地想要做到。


主持人: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对于一个事物有极其强大的执念、执著。


堪布:对,就是执著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执著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但执著分正常的执著和不正常的执著。正常的执著虽然是执著,但是对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反而有些时候必须要有这样的执著,才会去努力,如果没有执著,等于没有办法成功。但是因为有各种原因和很多客观因素,有些人对某一个东西特别喜欢,一直这样下去,当欲望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控能力。佛经里的一些故事也讲过,有些人对某些人或者对权力、名、色等特别痴迷、执著,致使他忘掉了所有正常的生活、工作,最后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去问佛陀,然后佛陀给他指点一些方法去打坐。这应该算是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范围内,所以应该叫成瘾。


主持人:想问一下方老师,根据您多年的咨询经验,瘾大约有哪些类型?


方老师: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分:一种叫作物质成瘾,比如烟、酒、药品、毒品这类跟物质有关的瘾;另外一种就是行为成瘾,刚才讲了好多例子,看网络小说、打网络游戏、用手机,或者特别痴迷某个东西,这种属于行为上的成瘾。我们需要看到,这些成瘾的背后,可能有一些真实的动机、心结。


主持人:通过刚才方老师的分享,我们了解到了成瘾的类型和原因。我想问一下,碰到成瘾的患者,您会怎么样帮助他们走出这种状态呢?


方老师:首先在行为层面,他自己想要改变,不想再去忍受成瘾的折磨,那我们就可以帮他树立信心,教他一些方法。比如我们有一些奖励的方法:假如他现在每天必须要打五个小时的网络游戏,那从明天开始如果他可以少打一个小时,就可以得到游戏之外的他喜欢的奖励。这样我们在行为层面上给他一个替代的鼓励和支持,慢慢地、循序渐进地缩减他打游戏的时间,这是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我们要去找到他真正的心结。比如说孩子为什么总是要去打网络游戏?可能是因为他的学业压力特别重,他的同学给他很大的竞争压力,他的老师、家长给他很多的批评、指责,可能使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他会想:“我好像考大学也没有希望,那怎么办呢?我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吧。”所以假如我们可以针对他的真正原因进行疏导,再做一些辅助的支持,就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堪布,咱们可不可以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瘾的成因是什么?


堪布:刚才方老师讲的这样也可以。但是从佛教角度讲的话,主要的一个成因是他的欲望。


我们刚才提到了,人都有正常范围内的欲望,这个欲望是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但有些时候,比如针对一个特殊的外在事物,或者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环境中,欲望就会超越这个正常范围。在正常范围时,我们很多人还不知道要控制,一直跟着它走,当走到一定的时候就没办法收拾了。佛教里控制欲望的方法很多,对成瘾的治疗方面都有用。但是我想,当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从这个瘾里面根本走不出来,让他去做其他一件事情会很难。所以这个时候可以综合性地考虑,比如将一些物理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方法以及佛教的方法综合起来治疗,效果可能会比较明显。


主持人:那我想问一下于老师,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呢?


于老师:我非常赞同刚才堪布说的这些。在诊断结果出来以后我会有一个衡量,如果非常严重,比如毒瘾(我接触的毒瘾实际上真的不多,可能只有六七例),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要把他送到专业的戒毒所里去,然后进行药物治疗,更多的是强制性的行为疗法,我们再配合着做心理治疗。


我也非常同意刚才堪布说的,就是很多时候,大部分的成瘾者是有一部分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逐次地自己去满足自己,慢慢地欲望就升级了,最后成了一些瘾症。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还要看到他背后的心结到底是什么,然后根据现在他成瘾的程度,来判断是采取物理疗法加心理疗法,还是药物治疗。一般我们会采取“脱敏疗法”。比方这是一条蛇,我很害怕,怎么办?那今天我先看看蛇的图片,明天我看一段蛇的视频,可能慢慢就接受,不再害怕蛇了,这是脱敏疗法。


还有一种就是一定要在专业心理医生和专业医师的陪伴下进行的厌恶疗法。比如小孩子看电视成瘾,如果他不看,他就难过,然后就跟家长闹。可以在专业的心理医生和临床医师在场的情况下,陪伴他连续看几个小时的电视。你想看电视,我就不让你停,一直让你看。这是一个疗法。


主持人:让你看到吐。


于老师:起码让你看到恶心。这一般是对小孩子或者某些对物体的恐惧成瘾者的治疗方法。


主持人:假如你喜欢玩网络游戏,那就让你一直玩下去,不能停止。


于老师:玩到你的大脑、神经对它产生抗拒。你本来喜欢,用这种疗法让你产生了厌恶,这其实是一种平衡。


主持人:但是一定要有专业的心理医师和专业的临床医师在旁边辅导,才能选择这种方法。


于老师:是的。


主持人:这算是比较极端的一种方法了,对吗?


于老师:不算极端,这是心理疗法的一种。


但是一定要根据他成瘾的程度,比如毒瘾就不可以。吸毒他喜欢,一吸吸死了,就麻烦了。我们还是为了让生命活得更好。


主持人:堪布,最后一个问题想要请您解答一下,这也是在座的很多观众迫切想知道的:以佛教的角度来看,如何能戒除对于某一种东西的瘾?


堪布:我想刚才于老师讲的这些都很有用。某种程度上佛教里也有这个,比如你特别喜欢一个东西,特别放不下,特别地执著,也许已经上升到成瘾的程度,也许还没有,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让你去尝试一下,尝试了以后会觉得:原来如此,没有什么。从此以后,你也不再那么迫切地想一定要怎样。这也是一种方法,这些方法在佛教里都可以用得上。


最好的一个方法是我们刚才讲的,因为这些东西虽然后来成为生理上的一些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还是在人的内心当中。所以他有能力去打坐观心的时候,让他静下来去观心。“观心”这两个字很笼统,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人静得下来的时候,才能够观心;静不下来的时候,就没办法观心。比如在刚才那种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他确实没有办法静下来,这个时候通过药物或其他的方法,让他稍微缓一缓,然后再去观心,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当他对某一个东西特别地上瘾、执著时,可以给他提供另外一个东西,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如果他能够在这上面花半个小时、二十分钟,那么他在成瘾的时间上就减少了一点点。当然这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但是这样下来以后,等他稍微具有打坐能力的时候,可以给他提供禅修的方法,让心静下来。因为禅修在精神的领域当中确实是万能的,完全可以成功地控制所有你想控制的念头,不管是成瘾、欲望,还是刚才我们讲的这些错觉,等等。所以,佛教里面有最有效的方法,但前提的条件是在他比较有能力的时候。为了具备这个能力,我们刚才讲的药物和物理治疗,还有心理学上的一些其他方法都用得上。最后用佛教的这种方法,就可能让问题从本质上得到解决。


主持人:没错,其实对我们的心理问题来讲,禅修是一份万能灵药。


堪布:是,可以这么讲。


主持人:至少它对很多的情况都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够让我们走出这个很困顿的状态,去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堪布,还有一个问题想咨询您,有的人他自己已经到了成瘾的状态,但是他不觉得自己有瘾。那么如何才能够侧面帮助有瘾而不自知的人呢?


堪布:这种应该是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因为他还不太觉得自己已经成瘾。这时候,稍微有一点禅修经验的人,也就是禅修教练,是能够帮得上忙的。可以让教练安排一些其他的事情给他做,这个“其他的事情”是指能让他的心得到平静的事情。另外,比如先安排五分钟的禅修让他去做;然后再给他安排十分钟的、二十分钟的……这样去引导的话,因为成瘾还没有上升到很严重的程度,应该比较容易解决。


主持人:假设这个人已经达到成瘾状态,但是他还不自知;我们的禅修教练带领着他进入到禅修的状态当中,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了对治他的成瘾,当经历了禅修以后,他会不会在自己成瘾方面有一定的改变呢?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这是为了对治自己的成瘾而选择的一个方法。


堪布:他觉不觉得自己成瘾,我认为这不是很重要,反正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如果这件事情一直都在干扰他的正常生活,这样他也一定会觉得自己需要摆脱这种现状。


主持人:其实对于真正能够进入到禅修状态的人来说,那种快乐远比世俗中很多让你成瘾的东西所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


堪布:是。但是这个要有一定的禅修境界。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他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禅悦。一开始他不会有这种禅悦,这个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时候。


主持人:但是日积月累之后,总有一天能感受到。


堪布:所以先让他进行五分钟的禅修,然后十分钟的禅修,一步一步引导,这样应该是可以的。


主持人:没错。感谢堪布以及两位老师精彩的解答,能够让我们在短短一期的节目当中,了解到什么是“瘾”,以及成瘾者的种种痛苦和状态。说实话,我们之所以患瘾,肯定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要想摆脱瘾,一定要从内心入手,控制我们的欲望,摆脱我们的痛苦,让自己走出成瘾的状态。


最后,我想引用堪布在《慧灯之光》里面的一句话,作为本期节目的结束语:“当我们为了所有生命的幸福而付出的时候,一定能从中获得非常崇高的幸福。这种幸福,将超越于所有物质享受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道路上,通过为他人幸福的付出,来获得自己的幸福。


本期的《慧灯·问道》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我们下期再会!



每个疑问,都将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慧灯·问道》 每周四与您相约



 • END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收看《慧灯·问道》 


您有问题希求解答,

或者您对栏目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栏目合作、文章转载等事宜,请联系:

📮  wendao@huidengzhiguang.com

本公众号视频及文字内容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