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5月18日 佛历2564年
【第64颗钻石】
ཕལ་པོ་ཆེ་ལས།ཇི་ལྟར་བར་སྣང་གནས་ཀྱི་བྱ་ཡི་རྗེས།།ཤིན་ཏུ་བལྟ་དཀའ་སྨྲ་བར་མི་ནུས་པ།།དེ་བཞིན་བདེ་གཤེགས་སྲས་ཀྱི་ས་རྣམས་ཀྱང་།།ཡིད་དང་སེམས་ཀྱི་ཡུལ་གྱིས་མི་ཤེས་སོ།།ཞེས་གསུངས།
《华严经》:
犹如空中之鸟迹,无法观见无法言,
如是善逝佛子地,以意心境无法知。
诸佛菩萨的境界
通过真正的修行,最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境界。这时,对于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或者黑法的恶业和白法的善业,以般若空性的智慧进行分析时,连微尘许的法也得不到。这种修行人,已经到达真正智慧波罗蜜多之彼岸了。
如此殊胜的智慧就相当于虚空一样,不需要依靠任何处,正如《宝性论》中说:四大依赖于虚空,而虚空何者也不依靠。
同样,智慧波罗蜜多是依靠闻思修行获得的,智慧波罗蜜多真实现前时,不需要依靠任何法,不依靠也是一种境界。
这方面的有些道理,作为凡夫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如是思维。但还有一些道理,我们现在还不能如实了知。
就好像读一年级的小学生,无论老师如何对他讲解大学课本的内容,作为小学生仍然很难理解。因为他的心还没有成熟,根本无法接受这种知识。
虽然接受不了,也应该发愿:我现在虽然不懂,但我长大以后一定要通达这种智慧。这种智慧多么深奥啊!
同样,真正一地菩萨和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凡夫人的分别念根本无法容纳。但是自己应该有一种发愿:我一定要精进闻思修行,将来终有一天,愿我现证这种境界!
所谓“明智”,有些论师解释:断除烦恼障称为明,断除所知障称为智。
像这样奉行明与智的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贪执,对众生也是无有任何贪执,如此而行持。
此处运用两种比喻来对上述境界进行说明。
1、从“断”的角度——“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
太阳在离开日食的危害后,会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它所放射的光芒也非常灿然。同样,远离了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之云雾、真正到达佛的境界时,他的智慧如同璀璨的太阳般昭然而住。
2、从“证”的角度——“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
在获得了圆满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时,世间一切不清净的能取所取的草木全被焚毁无余。这样一来,一切万法的自性“清净普清净”。
【清净|普清净】
1、“清净”是指远离烦恼障,“普清净”是指远离所知障。
2、从自性住种性清净和暂时离垢清净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具足佛性如来藏,也就是“自性住种性清净”;而释迦牟尼佛已经远离了一切暂时的客尘垢染,因此称为“离垢清净”。
其中,“清净”是指自性住种性清净,“普清净”是指离垢清净。
如果菩萨已经获得或者已经到达此智慧度时,既无有任何作者,也不缘一切法,这就是智慧度的殊胜行为。
此境界唯一是远离四边戏论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而无法言表、不可思议。
这种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各别自证境界,唯一是诸佛菩萨之行境。
《华严经》中的比喻
我们获得了一地菩萨或者佛地的境界以后,对于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诠表,也无法以其他任何方式来表示。如同虚空中飞禽远飞之后,它的脚印始终于何处也无法寻觅一样。
一地以上诸佛菩萨的这种境界,凡夫人依靠语言和心识根本无法测度。因此说,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之间的差别,以凡夫的心识进行衡量时,就如同盲人摸大象一样,是非常困难的。
凡夫人始终认为: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的境界,似乎没有任何差别。以前有很多论师也是这样说的: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乃至佛地之间,从法界真如的角度来讲无有差别。
当然,从法界真如的本体上来讲,无有任何可分。但在《赞法界论》等很多论典中说:从有境智慧或者从远离垢染的角度,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与最后佛地之间所见到的法界,在明、增、圆满三个方面应该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
就好像在很远的地方和在很近的地方,虽然看到的是同一根柱子,但于远处所见的柱子是模糊不清的,而越来越接近时,柱子上的花纹等也会越来越清晰地见到。虽然是同一根柱子,但由远及近的所见却存在越来越明显等差别。
同样,从法界角度来讲,一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见的境界无有任何差别;从有境角度来讲,由于有境越来越接近法界实相,在所见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
因此,有时候通过文字或者比量方式,对于佛和菩萨的入定境界进行衡量或者辩论……有些人用两个手指辩论、有些用三个手指辩论、有些用拳头来辩论……
无论如何,作为凡夫人想要寻找佛和菩萨的智慧行境,就如同盲人摸大象一般,仅仅依靠语言和心识实在是很难寻找的。
【上一篇】
【复习回顾】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嘉黛
约好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