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返回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0-23

《入行论》第03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无著菩萨所作的《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善说海》。在学习过程中,上师强调首先要安住于非常清净的发心。因为任何一件事情是否殊胜,是善是恶,是通过发心来决定的。如果最初发心不善妙,事情就会受影响而变得不善妙。如果发心很清净、很强大,所做的善根不管是听法还是修行,因为发心的缘故,就成为一种殊胜的资粮。因非常强大的缘故,果也会非常强大。这也是佛法中因和果之间的善妙缘起。我们做任何善事之前,包括听法,最好都能以清净的发心来摄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上师在《讲记》中说,皈依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得到一个皈依证,就成了佛弟子。是不是真正的皈依,关键要看内心有没有“宁舍身命,不舍三宝”的决心。如果有了这种誓愿力,即便没有皈依证,也是标准的佛弟子。所以,皈依的本体就是一种殊胜的信心,对佛法僧的功德了知之后产生的殊胜信心。我们修皈依的时候,信心就是核心,以修持皈依的方式,让自己的信心不断地增长、坚固。所以我们皈依佛,知道佛的功德,产生了信心,然后皈依法、皈依僧,都是如此。修持皈依到了境界很高的时候,皈依的对境就从外在的三宝转移到了内在的三宝。实际上,每个众生的相续都圆满具足了佛法僧三宝的自性。当然在初学的阶段,我们没办法真正地了知这点而进行皈依。随着我们智慧的不断增长,我们对一切诸法的实相,对三宝的本体有所了知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具足殊妙三宝的自性。了知内在的三宝,安住它,就是自性的一种皈依。我们学习佛法到了后期的时候,肯定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我们修皈依的时候,主要是具足信心。外在的三宝我们通过信心来皈依,自心的三宝也要了知而皈依。这两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修持大乘法要,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皈依非常重要。我们在修持任何一个仪轨之前,都要修持皈依。我们对所皈投、依靠之对境的功德了知之后,自己所有的一切完全依靠三宝,或者三宝的指示而行,这个非常关键,能有效的制止在修法过程中自己创造一些修法,或者依靠分别念而行,修持皈依是对治这种分别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在上师的《讲记》中也是再再强调。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入行论释·善说海》的学习。正文当中讲〖入行论释·善说海〗这是标题。《入行论》即《入菩萨行论》的简称,在印度和藏地有很多《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入菩萨行论》讲了菩萨修行的方法,菩萨安住的境界,是比较高深的一种修法。为了让后学者或初学者,能够清楚无误地趋入《入菩萨行论》的意义,大德们造了很多注释。

本注释是《善说海》,“善说”:是指能够原原本本解释《入行论》,妙解词义称之为“善说”;“海”:内容包含很多教证、理证,就像大海蕴藏很多的宝藏一样。我们通过“善说海”的名称,就知道里面的内容有殊胜的教理,能原原本本地解释《入行论》,让我们能够完全了知《入行论》的意义。这是从名称的方面讲所诠的意义。还有一些翻译说,“善说”指妙解的意思,即善妙的解释,与原本的解释是完全相同的。

《善说海》这部注释是无著菩萨所造。此处的无著菩萨不是印度的无著菩萨。印度的无著菩萨与龙树菩萨齐名,受到弥勒菩萨的加持,在人间弘扬大乘法要,是“六庄严”之一。这里的无著菩萨在藏地出生,原名叫根秋桑波,“无著菩萨”是别人送给他的美称。因为有一次他很善巧的解答了一个难题,有人称赞说:你的智慧这么圆满,堪当“无著”第二,赞美他如第二个无著菩萨降生于世一样。此后大家都叫他“无著菩萨”,有时称为“无著贤”,也称“渥东无著”。作者的智慧非常深广,菩提心非常圆满。在当时住世的大德中,他和另一位果仓巴尊者,都非常精通《入菩萨行论》。通过别人的劝请,他造了《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善说海》。很多藏地的大德公认,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善说海》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通过这个缘起之力,相续中就能产生殊胜的菩提心。以上介绍了作者无著菩萨。

接下来讲顶礼句,这是指《善说海》的顶礼句。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有时在一个论典中会多次出现顶礼句,有论典或颂词本身的顶礼句,还有注释的顶礼句。这是《善说海》的顶礼句,后面还有寂天菩萨在造《入行论》时的顶礼句,二者之间有所不同。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这是无著菩萨对本尊、或生起信心的对境——圣者观自在菩萨作殊胜的顶礼。观自在菩萨显现上是菩萨,以菩萨形象度化众生,实际上早已圆满了佛果,早已成佛。观自在菩萨在十方刹土中,有以佛身得度者,就显现佛身度化众生;有以菩萨身得度者,就以菩萨形象来利益众生,等等,在《普门品》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功德。菩萨会显现为佛、菩萨、圣者乃至一般凡夫的形象,也会显现为妙药、桥梁等一切形象,只要对众生有益,菩萨都会循机随类显示,度化一切众生,使其走上究竟证悟实相之道。

之所以“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一是因为无著菩萨对观自在菩萨的信心非常圆满,他的本尊就是观自在菩萨;二是还有一种说法:无著菩萨本人就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因这些必要的缘故,作者在论典开头,首先顶礼了圣者观自在菩萨。通过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加持自己的相续,能让所造论典利益众生,心中有这样的愿望和祈求。无著菩萨所造的论典,对加持众生的相续,的确起到了无以伦比的作用。《善说海》能帮助众生了解《入行论》,能让众生生起菩提心。在他造《佛子行三十七颂》中,顶礼句也是顶礼观自在菩萨,回向也是愿众生成就观自在菩萨的果位。祈祷圣者观自在菩萨,引导众生的心趣向于解脱。观自在菩萨是一切诸佛大悲心的总集,平时我们顶礼、念诵、祈祷观自在菩萨,现实的灾难都能够遣除,内心也会逐渐产生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因为观自在菩萨是诸佛慈悲总集的缘故,所以经常忆念、祈祷、修持,通过缘起的无欺之力,内心一定能产生殊胜的大悲心。

前面是总顶礼,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接下来是分别对释迦牟尼佛、观自在菩萨、文殊菩萨、寂天菩萨做顶礼,后面是造论的立誓句。这四个颂词是对从佛陀开始乃至传承上师所作的顶礼。我们学习的佛法,来源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最初顶礼释迦牟尼佛,要知道佛法的起源完全是释迦牟尼佛的恩德。顶礼句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积资成道之间,宣讲正法、利益众生的事业,凸显了释迦佛的功德,以了知这些功德的方式,对佛陀作顶礼。顶礼句有时是对所顶礼对境的法、报、化三身作顶礼;有时是以名号作顶礼;有时是从不同的阶段作顶礼。现在我们从不同的阶段来顶礼释迦牟尼佛: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此处所顶礼的是净饭王子。净饭王子是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名字,净饭王子就代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里使用了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颂词中的比喻首先是“大海”,搅拌大海出现层层“乌云”,第一句中有搅拌海的意思;第二句中有“妙云”,通过搅拌大海出现了层层“妙云”;有了大云之后会降下瓢泼大雨,所以第三句有普降“雨”的意义;第四句“雨”降下之后,可以熄灭地上的野火,令大地盛开鲜花,或者类似房屋着火之后熄灭大火,让众生得到快乐。通过这几个阶段比喻佛陀的不同阶段,安立佛陀的殊妙功德。

慈爱无余众生”:佛陀最初发心时,对一切众生生起了想要利益的心。要趋入成佛果位,最初就要慈爱众生、对众生产生无余的大悲心,为利益众生而发心成佛。我们现在开始发誓要成就释迦牟尼佛的无上佛果,第一步也要发起慈爱众生的心、发起大慈大悲心,这是佛陀成佛的次第,也是我们修行成佛的次第。所以“慈爱无余众生”是趋入佛道的第一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