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24
[24]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十四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15. 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分二:1、随学如来的回向;2、随学菩萨的回向。
随学如来的回向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我所修的善根全部回向于随学一切佛的行愿,对于三世佛的行愿我都供养而圆满修持,以普贤行来现证菩提。
普贤行愿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总摄了一切如来成就最胜菩提的行愿之海。
要这样作意:三世一切佛都在我圆满的心量中,我不排拒任何佛的行愿。无论是阿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还是当来的弥勒佛、师子吼佛、胜解佛等,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时间中,在无数刹海里,出兴的任何一尊佛,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的一切行愿,我全部至心作供养而圆满修持。
这里“供养”指法供养,一切佛怎么修普贤行,我就像他那样来修。“普贤行”,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的行愿。
三世佛与我不二,他们的行愿不在我心量之外,所以诸佛的行愿就是我的行愿,我都要修满。我的志愿是以含容一切、无欠无缺的诸佛所修的普贤行来证得菩提,不是以少分的、不圆满的行来悟菩提。只求人天异熟,只求小乘涅槃,或者只修部分行愿等的心全都要排开。这是随学三世佛的发愿。
了解愿义后如是发愿,把心量开展到遍法界,不把自己当成独立于诸佛之外的个体,就契合法界量了。其实,一切佛的行愿都在我们的法界心里呈现,任何一分都应随学。总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以含遍十方三世佛因行果德的方式,来志求与其同等的。
随学菩萨的回向
分二:①愿等普贤;②愿等二圣。
前面总回向是要达到一切诸佛行愿的量。如何达到呢?根本是要发起文殊智和普贤行。一切行愿都是由二者双运来完成,所以回向的重点就落在随学两大菩萨,或者大智和大行上。特别来说,本法的核心是以完成无量大行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大行又以普贤来代表,所以首先发愿达到跟普贤一样。
①愿等普贤
这一组愿是发愿成就普贤行:愿我的智慧和行为跟普贤一样,愿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与普贤同等。
本品前面说的是支分的普贤行,对每一种发希欲心是支分的普贤愿。这里是把所有支分摄集在一个要点上,用一句话的要诀,把心定在这上。那就是做任何功德都要想:愿我以此功德,达到与普贤同等的成就。念念希求达到跟普贤菩萨一样的成就。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他的名号是普贤。为什么称他“如来长子”呢?因为一切菩萨的普贤行,一切行传,一切三摩地,所具有的任何功德,他都一一达到究竟,成为万行之王。比如,一个公司的产业要交给长子,因为他有能力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样,“如来长子”代表能继承如来地位,在行上能全数达到量。
华严以万行来庄严佛果,而普贤代表一切行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到达菩萨贤善之行的彼岸。十度乃至无量度所摄的无边行海,全部达到究竟量,就叫做“普贤尊”。他不是某一尊佛的长子,而是一切佛的长子。一切佛都是由普贤行而成满的。本经前面也说,要成就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定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一旦圆满,就成了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称为“长子”。
这才知道,所做的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一切智慧和行为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这是我们的目标。它的内涵最究竟、最圆满,是三世诸佛最胜愿,总摄一切,无欠无缺。而且,每一刹那都要这样回向。当然,我们现前还达不到这个量,但至少每一天或每一座要作普贤回向。不然就不是普贤行愿的行者,不是发大心求佛果的人。比如世人对某件事起了希求后,会达到念念不忘的地步。因为决定要求到它,对这事有强烈的希欲。
现在我们求无上的普贤行,就不可不立金刚般的志愿。一旦立下后就好办,从今至菩提果之间,一切善根都回向到这一点上。
我们对这一点要有胜解。后面“文殊师利勇猛智”两颂,龙树菩萨说是极殊胜的愿,一切愿都摄在里面,丝毫不缺。这两颂再缩短的话,就是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我的功德就回向这上,就放在这上用。
有了这样不可夺的胜解,它就成了驱使我们做一切善的动力和回向处。这才有前面说的:最后刹那,一切诸根、亲属、威势、象马车乘、珍宝伏藏等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个胜解,那当然不出这个果。有人说:他念了那么多遍《普贤行愿品》,为什么没有一刹那间生到极乐世界呢?因为他是有口无心地念,只是种个远因。
这样确认后,就能真心发起这个愿,任何处都不忘记。能否达到这一点,全凭心里起没起胜解。有了这一点后,还要把它具体化。怎样才是智慧和行为与普贤同等呢?就是下面说的在五种清净上达到同等。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念这一颂时想:愿我身清净跟普贤同等,语清净跟普贤同等,意清净跟普贤同等,行清净跟普贤同等,刹土清净跟普贤同等,每一方面都达到一模一样,这是大智慧的成就。
这里的“清净”不是有漏境界的清净,而是一切垢染消尽的境界。“身清净”,是一身化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达到最极清净、事事无碍的身功德境界。“语清净”,比如一音圆演一切音,一音出无尽言辞海等。这是障碍消尽,自然应一切众生的机流出的语境界。“意清净”,指心中能念念现出无边菩萨行海,无余无欠,无碍无著。“行清净”,指无边的波罗蜜多行海,在每一刹那都达到圆满。“刹土清净”,是一刹那间使一切器情全部具足功德庄严。
这是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做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达到跟大智慧力用完全展露的普贤菩萨一样。
到这里是普贤行愿的总结。前面首先说十大愿王,然后是从因至果如何次第地发愿趣入,最后结归为三世诸佛的行愿摄集一处,以普贤行来证菩提。为了完成这一点,必须成就普贤大行的所有内涵,因此发愿等同普贤。完成普贤行的关键是大智与大行的并运,因此这里接着回向愿等二圣。
一旦把住道的关要是这两点,或者完成一切行愿的精髓就在这里后,就能断定:我所修的善根,唯一回向在这两个要点上。
②愿等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念这一颂时发愿:我为了周遍地清净一切普贤行海和文殊师利的大愿,圆满他们的事业,到达无一欠缺的地步(发愿穷尽文殊智和普贤行所成办的一切事业),愿我在尽未来劫中,恒时无有疲厌地修证。
心里有了定解,才能发出这么强的回向愿心,因此,关键不在口里念诵,而是心里有没有这个信念。
接着继续发愿: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发愿时要在意境上拓展开:愿我的修行达到穷尽一切菩萨的广大修行,无限无量、无不圆满的地步,由此获得智慧、慈悲、三摩地、辩才等无量的功德海。我要安住在无量菩萨行中,以实证的方式了达一切诸佛菩萨的神通力。
“了达”是现证的意思,不到现证的地步不能真正了达。
这里发愿的次第有三点:一、修行方面不是空谈,自己肩上担负起一切广大无边的修行;二、功德方面不是仰望,自身上要获得诸佛难思难量的身密、口密、意密的功德;三、神通力上不是比量了知,而是真实安住在无量菩萨大行中。诸佛菩萨身口意的神通力,在自身上以实证的方式来了达。这是完成普贤行海的大愿。
如何来达到呢?下面紧密结合到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而发愿。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一切修行、功德、神通等都源于文殊智和普贤行,因此我把善根回向于一切时处跟随两位大菩萨,修学他们的一切智行。
这是道的命要上的志愿。一旦立定了它,每一次修的善根就决定往这上回向。因为失掉了它绝不可能出现普贤行海,无法完成佛果和广利众生。
“文殊勇猛智”表示智慧的力量,以慧剑能够彻断无明。这表示根本智。我们本来住在法界中,由于一念不明自心,起了妄念,不知是自心变的影像,反而缘它分别、执著,由此就陷在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无明中。这以后全是染污境界。本具的力用和它的妙行事业,一转而变成了梦里惑业苦的各种迷乱力量和作用力。
现在要回归本性,发挥出无量的普贤行海,首先就要以文殊智破掉无明,见到本性。
从性中发挥出的妙用叫做“普贤慧行”。“慧”字表示以智慧摄持,也就是从体起用,从性起修,来展开无数的普贤行。二者一个是眼目,一个是双足。或者说文殊智证体,普贤行起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不要分判文殊和普贤哪个重要,这是归在自身的智和行,或者见和修,理和事,体和用,要如是融会。
当然,见性以前有它的随顺分,也是要寻求智慧和实行。由于最终是行到大菩提果地,因此以普贤行代表如来长子。我们要证入诸佛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定要修它的圆满因,也就是普贤行。为此,每一天,每一座,甚至每一刹那都要往这上回向。这就开始学普贤行,或者开始起了最根本的行愿力。
有了这个胜解,每一次修功德后都要至心回向:我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回向在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上。如是立愿,就成了尽未来际成就菩提的根本方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是三世诸佛共同称扬赞叹的最殊胜的菩提行愿,没有比这更圆满、更殊胜、更广大的了,我把它执为唯一的行愿王后,把一切善根都回向在“为得普贤殊胜行”上。
从前面十大愿王学到这里为止,结归为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是整部《行愿品》的眼目、心脏、要髓。学不到这一句就枉学这一品文了。
下面的净土愿是别开成就普贤胜行的方便门。这是以弥陀大愿的加被,使我们一往生就现前成就此大愿。但要知道,这也无非是“为得普贤殊胜行”而发愿求生西方。以这个行愿力跟弥陀本愿和合,而生到极乐世界,迅速见佛、得授记、成满行愿、成就无上觉道。因此,全品的关键就在这句话上。
真正学到这句并不容易,必须从经题开始,一步一步在教理上通透,自心确定下来,不再人云亦云,随着别人的语言转,这样心中有了不夺的信念,才叫做得了胜解信。这以后,不必别人强迫,自心会有一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发愿“为得普贤殊胜行”。前面的文殊智和普贤行是成办它的如双目般的要点。
为了心中真正出现这一句的内涵,首先要认定这是三世诸佛所宣说的最殊胜的大愿,再没有更好的愿。凡夫的心一听到有更好的就见异思迁,会把原来的舍掉,换一套新东西。但在佛道上没有创新,一切都是继承。
三世佛的心意是一样的。前面一再强调,普贤不是一尊佛的长子,他是一切佛的长子,代表完成菩提的大行之海。不要认为普贤只是一尊菩萨,他是三世诸佛大行的代表,也是我们本性的力用。我们要达到圆显一切心性的力用而成就无上佛果,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发愿了。
过去出世的一切佛,都赞叹这是殊胜的行愿之王;现在出世的一切佛,也如是赞叹;未来出现的一切佛,必将如是赞叹。十方三世佛都如是赞叹。所以不要想:未来的佛会不会宣说一个更大更好的愿呢?我现在这么发愿会不会吃亏?如果有更好的,我只是取其次的话,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未来任何佛、任何祖师出世,都不可能宣说比这更殊胜的愿。它是名副其实的大愿王。
下面再以理来确定它最为殊胜。
首先内容最胜:诸佛稀有的行为全部摄在普贤行海里,菩提道从因到果的一切行愿无不含摄其中。而且每一愿都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想一想,有没有比这更大、更殊胜,内容更多,量更广的愿?这里每一愿都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十方三世的量,法界心有多大,就按那个量来发愿,怎么可能有超出其上的?彻证果地的大行如何,就按那样发愿,哪里有比这更殊胜的愿呢?
再从作用观察:以普贤行愿是不是能速疾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能引生现前究竟的无边利益,成为现证菩提最殊胜的因?的确如此。它如是圆顿,就像本品后面说的“一念一切悉皆圆”。而且,它一经于耳,产生信心,就能速疾除灭五无间罪等等。
这才知道:哦!我一旦发起了普贤行愿力,就能极快速地证入解脱境界。由于这个原因,以普贤行愿摄持善根回向往生,决定是上品往生。因为心力已经开发,它的量级这么大,果自然随着因的状况而显现。
从世俗缘起上看,它含摄十方三世一切善,达到最究竟、圆满、无尽的量。如果我们没学普贤行愿,最多是发愿修现前一点小善,哪里能想到尽十方三世无比广大的量?而且一念间顿时圆成,这是我们做梦也梦不到的。现在这部愿文给我们作了指点,只要能随文起观,现前就成了这样的缘起。前面也一再说,它是菩提心最充分、圆满的展示,是世俗缘起上极稀有、不可思议的事。
就自利而言,它能从现前到证菩提果之间,产生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是万善总集,是以最大量的方式在进行,当然是现证菩提最强的因。
就他利而言,它是以自他无二的同体慈悲而发心,不视众生在自心之外,所以念念以最圆满的方式,加被法界心中的一切众生。乃至轮回存在期间,使得尽虚空界的无量有情,辗转不断地出生无量的利益安乐。
这样,从正理上就确认普贤行愿是最殊胜的行愿。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不称扬赞叹,各派祖师没有一位不奉行提倡。
通过前面一层一层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横向展开十大愿王极广阔的内涵,纵向从发出离心、出家持戒、发菩提心等一直到趣入胜义不可思议清净境界为止,整个看下来,就知道它舒展开来有无量无尽的行愿,合集起来是一大总持句——为得普贤殊胜行。
因此,自己心中应确认: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这两颂是极殊胜的回向,含摄一切大愿,是无量普贤行愿海的总摄句。认定它是最殊胜的回向,有了不夺的信解后,就要在每一天、每一座、每一个善根完成后,都以此来回向。
第一届《地藏经》大亿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