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6课 * 甘露丸
诚信佛境佛语 精进实修
其实,凡夫的眼界就像井底之蛙那样狭隘,依靠它不可能了知清净刹土众生的数量,以及佛陀的智慧和力量等,因为这些远远超越了它的行境。就像一只小虫,不管它如何聪明,它也不可能理解人类的现代科技;同样,凡夫人再怎么样聪明,他也无法以自力了达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众所周知,佛陀乃量士夫,极乐世界等的存在是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既然如此,那大家就应诚信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解脱的机会。而且,在值遇如此殊胜的净土法门时,大家再也不能拖延懈怠,而应及早实修,并争取早日从业惑烦恼中摆脱出来。相反,如果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急于修行佛法,反而要对不是自己行境的甚深境界进行寻思观察,那就非常不明智。这就像一个病得非常严重、马上就要离开人间的病人,虽然医生给他开了许多灵丹妙药,但他却坚持在未搞清药性之前不肯服用,恐怕还等不到研究清楚,就一命呜呼了。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比喻:一个人被毒箭射中后,本来他应该立即取出毒箭,但他不但不拔箭,反而开始分析:这支箭来自何处?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这就非常愚蠢。
修行人要随念三宝
观想:阿弥陀佛有十千亿发了殊胜菩提心、终生不退转的大乘比丘,以及无数将得大菩提的声闻阿罗汉眷属。那些眷属身色无有差别,全部是金黄色,他们皆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严饰,身著三法衣,犹如阳光照射在早晨的海面一样黄灿灿。早晨,阳光普照海面的时候,大海一片金色,非常庄严。极乐世界无量比丘聚集一处听闻佛法时,就像金色的海面一样异常壮观,如果能亲眼见到这种场面,那该多好!
明观这样的刹土以及忆念佛陀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随念三宝。作为修行人,随念佛法僧三宝始终不能缺少。
净土观修简便易行
如果面朝西方以对生的方式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则与密宗里面修生起次第相同。关于对生,此乃密宗法语,也即对面生起之义,比如我将文殊菩萨观想在前面的虚空中,那么圣尊和我之间就有一种对生的关系,这是生起次第的观修方法。然而,生起次第是观想实质性的本尊等,如若不具备清净的忆念,也即未能将本尊观想为如彩虹般现而无自性,而是将其执为实有,那就称为贪执妙相本尊之分别念,这是生起次第的障碍。以修五加行中的皈依为例,皈依境应观为现而无自性,如果将其执为实有则不合理。而极乐世界则是未经绘画的自成坛城,观修阿弥陀佛也是以信心忆念佛陀,因此无论观成如照片、唐卡、布画般扁平,还是如铜像、铁像、瓷像等铸像般凹凸不平……,任何形象都可以;如果是修生起次第,则应观想成现而无自性,但在这里并没这么严格。
再加上,阿弥陀佛现在以色身住世,所以我们在观想时,最初也不需要从极乐世界迎请阿弥陀佛,中间也不需要观想阿弥陀佛安住在前方的虚空中,或与誓言尊者融为一体,最后也不需要祈送回极乐世界。只需日日夜夜念念不忘,比如: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他是一切诸佛的总体,他时时刻刻都以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我,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信心一直忆念着他,那就完全足够了,可以说这就是修往生法的一大要诀,大家一定要记住。
可见,净土法门一点都不复杂,它的确是简便易行之法。虽然净土法简单易修,但功德却非常大,所以大家皆应长期修持。若能长期熏修,即使没有禅定,也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但仅以此法,临死时也有解脱的希望。许多大德认为,即使不会参禅,只要有净土,也完全能解脱。永明延寿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意思是,虽然没有禅宗的境界,但只要能如理修持净土,那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皆能获得解脱;而且,只要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那怎么还会愁没有开悟的机会呢?如果实在太忙,每年也应抽三天或七天的时间来闭关专修,这非常有必要。
不能因念佛好而否定其他法门
虽然念佛很好,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他法门,更不能认为不需要闻思、不需要发菩提心。佛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等经典中,广泛宣说了观音心咒的功德,再加上藏人对这些经典极为重视,所以很多藏人对念观音心咒有极大信心,但他们并没有认为:因为观音心咒的功德巨大,所以只念这个咒语就可以了,其他法门一概不需要。如果一切众生只以一个法门就可以全部度化,那遍智佛陀也只需要宣说一部经或传讲一个法,而没必要三转法 轮或宣说八万四千法门。但事实上,佛陀宣说了浩如烟海的佛法,可见一切法门皆有存在的必要,我们也不能轻易舍弃或诽谤。
以信愿摄持念佛
此处所强调的日日夜夜念念不忘,并非仅指口念,而应以心来念佛。因为,所谓的“念”是指“今”下有“心”,也即当下这颗心正在观就是所谓的“念”,故念佛应从心起,而不单单是口。另外,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再三强调了以信愿忆念佛陀的重要性,汉地古德也强调“信愿行”,故大家皆应以真诚的信愿之心来忆念佛陀。如果仅仅是口念,而没有信愿,那就应了憨山大师的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当然,念佛也并不仅限于持佛名号,但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忆念佛陀,皆应以信愿之心摄持。
若按不了义的观点来讲:我们观想阿弥陀佛时,遥远的佛陀也了知我们的心念。若从了义的观点来讲,我们当下忆念佛陀的心就是佛陀,除此之外别无他佛。故密宗认为,忆念阿弥陀佛时,能忆之心念就是阿弥陀佛;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像或念观音心咒时,当下的心就是观世音菩萨。蕅益大师也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观经》亦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见在究竟观点上,显密并无二致。但无论见解深浅,大家皆应认真观想。
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云:“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意思是,“阿弥陀”中的“阿”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弥”是一切菩萨,“陀”是八万四千圣教,这样“阿弥陀”三字就完全具足三宝。《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可见,忆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释迦牟尼佛、宝髻佛等佛陀的名号,其功德不可思议。
串习明观福田
对在家男女为主的广大听闻者来讲,最初在上师传授《极乐愿文》时就要认真听讲,如果是利根者,在上师传讲后,就能明白以上所讲明观福田的内容。如果不懂,那么当传讲者从极乐世界的唐卡上加以介绍的时候,自己就应认真细致地观看,之后再闭目思维,看看这样的形相能不能浮现在心中。当心中现出来时,如果再三明观,则内心自然能够明现其形相。到修炼成熟时,只要一作意,福田就会浮现在眼前。
如果白天念念不忘,那么夜晚做梦遇到恐怖梦境时也定能忆念祈祷;如若梦中能如是忆念,那么临终时或中阴界出现恐怖、畏惧时定能忆念。相信大家都明白,在死亡时,除了三宝之外,谁也救不了自己。所以在活着时就应重视这个问题,若能提前做好准备,那到时就能忆念;若平时没有经常忆念祈祷,那遇到中阴的恐怖时也自然不能忆念,所以在平时一定要认真串习。
对每一个人来讲,死亡都是极重大的事情,而离开人间时,财产、亲人、朋友等都帮不上忙,唯一的依靠只有上师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平时就应经常观修极乐世界,尤其在死亡突然到来时,应将上师和阿弥陀佛观想成无二无别,临终一念非常关键,当时若能这样忆念,就很有可能往生净土。
没有很强修行能力的人,要一一明观福田非常困难,可能在观想阿弥陀佛的左手时,就忘记了右手;观想佛陀的三衣时,就忘记了金刚跏趺坐,甚至连其中一部分也很难观清楚。如果实在无法观想,那就应这样忆念: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眷属,他们正用慈悲的眼光注视着我,我死后要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如是一心专注,且以坚定信心忆念极乐世界或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仅此也可算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因。我想这样简单的观想,除了牦牛那样笨的人以外谁都会。所以我们应经常如是作观。
信心很重要
即使没有很高的智慧,但只要能以强烈的信心精进念诵,也能获得成就。
相反,如果没有信心,而只一味在理论上观察:这个人的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他有没有证悟空性的正见?到底遍还是不遍……这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别人已凭无上信心之力早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而你却在别人尸体旁边辩来辩去,很明显这不太明智。虽然有时候需要分别,因为没有以分别心来观察,就很难生起妙慧,如果没有生起妙慧,则很难遣除相续中的增益和邪见;但也不能完全信任自己的分别念,认为:只要分别念抉择不了的就一概不成立。不要说佛法,就是现代科学也有许多奇妙现象,很多也无法以分别念来解释,但它们却无欺存在。可见信心非常重要。佛法虽然真实不虚,但若没有信心,那在他面前也很难成立,即使一个人已经真实获得成就,甚至完全虹化了,他也不会承认。《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见,只要有信心,不管是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其他修行都能成功。
所以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大家一定要培养对阿弥陀佛的诚挚信心,还要尽量多修法,而没必要诽谤这个、诽谤那个。别人说这个人已经往生了,他却偏偏说:“不可能吧?他平时如何如何……”这很难说,因为修行是内在的。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文化,平时的行为也疯疯颠颠,但若临终时充满信心,那他就能往生净土。所以大家今后要尽量观清净心,且应坚固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信愿。
正因为生死事大,所以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我临死时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出现猝死,那在死亡到来时,自己就应该能觉察得到,这时就应及时作好准备。比如你已七天没有吃饭了,此时就要观想:可能我很快就要死了,而死亡的时候,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他任何皈依处也没有,所以从现在开始直至断气的那一刻,我都要忆念阿弥陀佛。如果提前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因为临终时的意识很有力量,那就很有可能获得解脱。中阴法门中说,临死时的心就像非常可靠的捎口信者一样,那时若能转为道用,则很有可能摆脱轮回。而在座的人大多都听过中阴法门,但仅仅听还不够,一定要下功夫实修,这样听闻佛法才有实义。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