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届净土随堂小测丨《藏传净土法》第1课
1.《极乐愿文》的作者?《极乐愿文大疏》的作者?(在学习任何一部论典时,了解作者都非常重要)(单选题)
A.喇拉曲智仁波切,华智仁波切。
B.喇拉曲智仁波切,索达吉仁波切。
C.乔美仁波切,喇拉曲智仁波切。
D.华智仁波切,喇拉曲智仁波切。
E.乔美仁波切,华智仁波切。
2.为什么说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单选题)
A.上师没钱,总也不够用。
B.如果在上师的任何一个善根中,我们能够与之结上缘,那自己的发心水滴已经融入到上师广大无边的功德海当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
C.人人都出点力,工作很快就干完了。
D.弟子的义务就是服侍上师,应该听话。
3.对于“有些人说:不能杂修,一心念佛才能往生。”这句话,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A.按自己的理解到处宣扬就好。
B.净土经典没有所谓的不能杂修、杂学的说法。
C.对个别人来讲这确实很好,但不能一概而论。
D.没有教证作为依据,很多甚深的道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解释。
E.自己专修也未尝不可,但中断别人的善根很可怕。
F.往生净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因缘,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
4.清扫经堂或佛堂的功德?(多选题)
A.自除心垢,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
B.亦除他垢,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
C.除去骄慢。
D.调伏其心。
E.增长功德,可以增长很多福慧功德。
5.我们在闻法时应该舍弃的行为有哪些?(多选题)
A.脱鞋、摘帽。
B.化个美美的妆,戴上平时不戴的精美耳环、项链等装饰品。
C.看上师的光盘、视频等随意点就好,一边忙活一边听。
D.边听法边打电话、走来走去、吃吃喝喝。
E.“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F.不浪费任何时间,念珠与转经轮用起来。
1.《极乐愿文》的作者?《极乐愿文大疏》的作者?(在学习任何一部论典时,了解作者都非常重要)(单选题)
【答案】C.乔美仁波切,喇拉曲智仁波切。
【解析】法本P199。《极乐愿文》乃乔美仁波切著,《极乐愿文大疏》为喇拉曲智仁波切造。两位尊者的传记俱载于《藏传净土法》中,其中简略介绍了两位大德从出生至圆寂之间的主要人生经历。
2.为什么说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单选题)
【答案】 B.如果在上师的任何一个善根中,我们能够与之结上缘,那自己的发心水滴已经融入到上师广大无边的功德海当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
【解析】法本P210。上师如意宝曾经这样讲过,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之后,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灭尽一样;如果在上师的任何一个善根中,我们能够与之结上缘,那自己的发心水滴已经融入到上师广大无边的功德海当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可见,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作的善根。
3.对于“有些人说:不能杂修,一心念佛才能往生。”这句话,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B.净土经典没有所谓的不能杂修、杂学的说法。
C.对个别人来讲这确实很好,但不能一概而论。
D.没有教证作为依据,很多甚深的道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解释。
E.自己专修也未尝不可,但中断别人的善根很可怕。
F.往生净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因缘,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
【解析】法本P204。有些人说:不能杂修,一心念佛才能往生。对个别人来讲这确实很好,但所有的人都一概而论恐怕也不行。而且,净土经典并没有强调不能学其他的法,也没有所谓的不能杂修、杂学的说法。藏地有很多从印度翻译过来的经典,汉传佛教的净土经典在藏传佛教基本都有,这些经典我都反复看过,但里面并没有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没有教证作为依据,那往生净土这种甚深的道理,我们就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解释。我想,某些人肯定不知道别人的根机,只不过听过一些上师的讲法,然后就以自己的理解到处宣扬。当然,你自己这样专修也未尝不可,但中断别人的善根,甚至对莲花生大士的密法传承也加以毁谤、舍弃的话,那就非常可怕。
4.清扫经堂或佛堂的功德?(多选题)
【答案】
A.自除心垢,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
B.亦除他垢,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
C.除去骄慢。
D.调伏其心。
E.增长功德,可以增长很多福慧功德。
【解析】法本P210,《撰集百缘经》也宣讲了,清扫经堂或佛堂所具有的五种功德。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给孤独长者每天都要在佛陀讲法之前去打扫经堂卫生,一天长者有事没去打扫,佛陀看到没有人扫地,就亲自打扫经堂,目犍连、舍利子等比丘见后也跟着打扫。
于是,佛陀就为大众宣讲了扫地的五种功德:
①自除心垢,即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
②亦除他垢,意为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
③除去骄慢,骄傲的人高高在上,他不可能扫地,只有有恭敬心的人才会去扫地;
④调伏其心,即通过扫地很容易调伏自己的心;
⑤增长功德,意为扫地能增长很多福慧功德。可见,洒扫讲法场地有极大的意义。
5.我们在闻法时应该舍弃的行为有哪些?(多选题)
【答案】
B.化个美美的妆,戴上平时不戴的精美耳环、项链等装饰品。
C.看上师的光盘、视频等随意点就好,一边忙活一边听。
D.边听法边打电话、走来走去、吃吃喝喝。
F.不浪费任何时间,念珠与转经轮用起来。
【解析】法本P213-214。将大家召集起来以后,还应教诫不懂闻法规矩的人摘帽、脱鞋……(其实,在看上师的光盘时也应这样做。)有些人在听法时,还一直戴着帽子、穿着鞋子,我们就应劝这些人将鞋脱下、将帽摘掉。为了表示恭敬,也不能携带武器与佩戴装饰品。当然,平时佩戴的耳环、戒指可以不算,但当天为了闻法特意打扮却不合理,因为到这里并非其他目的,而是为了听闻佛法,所以有些居士应该注意。另外,为了能专心致志地听闻,念珠与转经轮都应放下。既然如此,那在听法时吃吃喝喝、上厕所、打电话、发信息、说话等,就更不如法了。有些人边听法边打电话、甚至来来去去,这都是不懂闻法规矩的表现。在听法时,闻法规矩非常重要,所以懂得闻法规矩的人,都应担负起宣讲的责任。
另外,在听法的过程中,三门一定要寂静调柔,最好能以清净心和恭敬心来听闻佛法。因为,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过:“不敬勿说法。”《本生传》亦云:“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编辑:定解E10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