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14:智慧品之十三 返回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14:智慧品之十三

HDZGGW 正觉海 2023-04-11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如来藏、佛性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众生先天具备、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

烦恼虽然不计其数,源头却只有一个——无明,亦即无知、愚昧。

心的本性即佛的智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我此法门”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敦煌本没有具体讲从哪里生出八万四千智慧;曹溪原本和宗宝本讲得很清楚,“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一般若”指心的本性——如来藏、佛性。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众生先天具备、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称为第一般若或原有般若。为什么说智慧来自心的本性?假如心的本性本来不是空性和光明的,本来不是佛性,我们怎么可能证悟这些?正因为心的本性原本具足智慧,我们才能证悟;因为证悟了,我们才能获得八万四千智慧。

借助宗宝本、曹溪原本等版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敦煌本的本意。后来的《坛经》版本,虽被后人附加了一些内容,但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更不是随意添加的,否则佛教界也不会允许。

“何以故?”为什么从一般若生出八万四千智慧?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因为;“尘劳”,烦恼的别名。众生的烦恼不计其数,粗分可归纳为贪、嗔、痴三毒,或贪、嗔、痴、慢、嫉五毒;若是细分,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更多。佛经常说八万四千,这只是一个代表性的数字,表示数量众多。

烦恼虽然不计其数,源头却只有一个——无明,亦即无知、愚昧。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不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所以产生了如此多的烦恼。怎么断除无明呢?慈悲心等世俗的善不可能,因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冲突,唯有智慧可以推翻无明。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由此出现相应的八万四千智慧,每个烦恼用一个智慧断除,有八万四千智慧的原因就在于此。

“若无尘劳,般若常在”,如果没有烦恼,般若一定常在。为什么?因为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这是敦煌本的原文。宗宝本是“若无尘劳,智慧常现”,倘若心中没有烦恼,智慧一定永恒现前。

两个版本用词不同,意思理解上也稍有差别。敦煌本是“常在”,永恒存在——无论是否有烦恼,心中的般若始终存在;宗宝本是“常现”,智慧不仅存在,而且现前——没有烦恼,智慧一定会现前。相较而言,宗宝本讲得更清楚。不过其实两者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毕竟惠能大师的开示距今已有一千两三百年的历史,词语的含义几经变迁,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常在”和“常现”的含义便出现了差异。

《坛经》阐述了很多这方面的核心要义,并且和大圆满、大手印等无上密宗所讲的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后者更清楚、更具体。此外,时轮金刚等很多密宗续部,以及达摩四论——达摩祖师撰著的四部论典,都在宣讲一个内容——心的本性即佛的智慧。

既然如此,说明我们已经拥有了佛的智慧,可为什么还不是佛?因为尚未开悟。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与佛在某个部分就完全一样了。之所以现在感觉不到,原因在于我们有太多烦恼,并视其为真实的存在。其实烦恼的本质是智慧,烦恼消失,本来面目必定现前,届时我们就可以永远感受到它的存在。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所谓边,即中的对立;边见,即空性见的对立。

真如是佛、如来,真如性是佛性、如来藏。

不再执著于情绪,就得到了真实的自由。

证悟不能抵抗衰老,但可以抵抗衰老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