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慧眼看教育(十一) 返回

慧眼看教育(十一)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9-02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用教育成就无私心地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开阔的人生,就一定要培养无私的心地,培养德行。


而要培养德行,学生时代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若不培养慈悲和智慧,不树立信仰,只是学着如何赚钱、找工作,这样的人,对社会有利无利,很难说;对家庭有利无利,很难说;甚至对自己有利无利,也很难说。


而且,一个人能有多少财富,主要看福报。有的人再怎么精勤,如果没有前世的福报,也拥有不了很多;而有的人,即使他不太勤勉于这些,也会富足。因此,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德行。其实人活着的意义,不是看你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他人;再开阔一点说,就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一切的众生,而且是生生世世。


关注生命的生生世世,这才是佛教的理念。佛教认为,你在学习中所积累的智慧,不仅是这一辈子可以享用,下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可以。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漫长的生命进行培养,在世间的教育中有吗?肯定没有,这一点各位是清楚的。


而佛教利他的范围,也不仅仅是人类,还涉及到天下所有的生命,对这一切的生命,都要用慈悲心来爱护。怎么爱护呢?没有快乐的生命,给他快乐;感受痛苦的生命,遣除他的痛苦。


可能有人认为:“对人类我可以爱护、帮助,但对动物何必要爱护呢?应该享用它们。”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人,应该从生命的意义、权益等侧面,作些反省和观察。我们每个人都受过教育,但在你所受的教育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人一旦接受了错误观念,就很难改了,虽然是从正规教育中得来的,但这样的教育对自他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即使是习以为常的认识,也有反省的必要,用更高的理念来反省!


对一个学生而言,在学校里的时候,很多学生的思想还算纯洁,可一进入社会,就难免不受到染污了。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状况,不正是这样吗?


以前有很多大学生跟我说:“我毕业以后,一定要帮助别人,除了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外,我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回馈社会……”但事实证明,多数人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毕业不到一两年,就被世间的浊水染浑了。就像黄河源头的水本来是清的,可是一路流淌下来,渐渐被两边的黄土染黄,当初的“清澈”再也看不到了。


因此,我常跟大学生们说:“你先不着急这么说,工作上几年、十几年以后,再看看还有没有这颗纯洁的心?”那时候,也许很多人已经学会了贪污,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杀盗淫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不正当的行为,你都学会了;甚至,你周围的人都认为,老老实实、清净本分是无能,而你也觉得干坏事才有面子……就这样,很自然地,你也成了一个坏人。


当然,如果一分为二地看,社会中向善的引导还是有的,只不过太少了。你们以后也可以看,让你在思想、行为上学好,让你孝顺父母,让你对社会负责,让你关爱生命,关爱一切人以及动物的教育,有多少?寥寥无几。


——节选自2012年7月3日兰州商学院演讲




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







总的来说,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大学生,在完成学校教育以后,还需要接受社会教育。人一旦离开教育,就像树离开水分一样,一定会干枯的。因此,佛教徒认为:。其实大学生也一样,离开校园,并不意味着知识已经学尽,不用再学了,远远不是这样。


当你离开校园,也就进入了社会,这时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学问要学,比如佛教或其他宗教乃至世间各种有益的学问。这些一定要学,因为它对你的生命有意义,而且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如果不学,思想就停滞了,没有新的思想,单凭学校的知识展开不了什么事业;即使能展开一点,没有厚实的积淀,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因此,一定要多学。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既然人人都有一个广阔的胸怀,为什么不广泛接受一些学问呢?


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利他的学问,应该是有益于社会的学问。只要你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这些,你的人生一定会灿烂,一定会发出有利于自他的光芒。


否则,一离开学校就停止学习,忙家庭、忙工作,与有益的知识完全脱离,不知不觉中,言行举止也不如法了,又虚伪又狡诈,这对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是很悲哀的。


因此,在离开世间之前,都应该不断学习。藏传佛教有一位伟大的学者——顶果钦哲法王,我去印度时曾经拜见过他。他对知识的渴求让人佩服,传记中说:法王七十多岁时,依然每天翻阅几页《大圆满前行》,直至圆寂为止。这样的精神,谁不景仰呢?


我们知道,学校是知识分子的群体。是知识分子,就应该重视知识,一旦知识分子谈论的全是金钱,全是世间无聊的话题,那这个学校、这个群体,就只剩下形象了。就像我在寺院里常讲的:寺院是佛教知识分子的群体,如果这一群体不重视佛教的研究和修学,即使寺院的建筑再金碧辉煌,也只是个外壳而已,因为在它的里面,不存在佛法这一核心。


因此,一个老师的心里应该装着知识,不应该全是金钱、地位和竞争;一个学生的心里也应该装着知识,不应该全是乱七八糟、无意义的事,而且,这些知识也应该为利他心所摄持。如果老师没有利他心,学生也没有利他心,人类的方向又在哪里呢?是不是很悲哀、很可怕?


可见,有知识的人,在有知识的同时,还一定要有利他心。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都会有自我的维护和执著,不可能没有,但这种执著不能太大了。白天想着自己,梦里也维护自己,从来不为别人着想,不为社会着想,这样的人,他的生存空间不会广阔;而对他人而言,他的存在,也不一定有价值。


什么样的人有价值呢?利他的人有价值。利他的精神让人感动,而我最感动的,就是大乘佛教中的无私利他——没有任何条件地利益一切生命,这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一般人利他是有条件的,我帮助你,同时也希望你回馈,相互之间像是一种交易。可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它的利他不谈任何条件,只要众生有苦有难,就全力以赴地去帮助、去给予。这才是纯粹的无私和高尚!对我们一般人来讲,也许这有些望尘莫及,但的确是让人景仰。


如果这种理念能在学校、社会团体中推广,利益是可以想见的。因此我认为,知识分子在具有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利他的精神,要有对社会、对人类负责的意识。


总之,“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你心底无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为你的心清净,周围的一切也显得格外美丽;因为你满怀慈悲,也就会为身边乃至世间所有的人带来光明!


——节选自2012年7月3日兰州商学院演讲




传统教育与佛教教育并行






问:我是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的一名本科在读生。现在有一些佛教徒把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共同推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在藏地,传统文化就是佛教,也早已融入了藏民的生活。而在汉地,儒教和佛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两支,把二者一起推行当然很有意义。


我想人们推行传统文化,也是在为这个社会担忧,尤其是年轻人。80、90后的年轻人,除了课本知识以外,基本没接受过什么为人处事的训练,以至于毕业后都不太会做人,再加上媒体的染污也越来越重,人心向下的趋势在所难免。可能是这种种原因,让大家开始呼唤传统文化了。


我以前讲过《弟子规》,很好的教材,里面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这些只涉及今生,根据佛教的精神,我们关心今生,也关心来世,所以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最好也为他们树立一个因果观,让他们从小相信前世后世。


佛化家庭一般都有这种教育,我见过这种孩子,既懂礼貌,又有佛教素质,让人特别喜欢。你们有孩子的,可以尝试这样去教育。


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问题不难调整,教教规矩,让他明白道理即可。但有些问题,像一些很难治的疾病或偏执状态,就没那么简单了,很可能与前世有关。这时候光靠简单劝化是不够的,最好能运用一些佛教的修法,否则今生受苦不说,恶性循环起来还会延续后世。


所以,我认为,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佛教。在推行传统文化时,如果有儒家的人规教育,也有佛教的三世及因果教育,那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对现在和未来,都将带来莫大的利益和推动。



——节选自香港理工大学问答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Any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