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11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返回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11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现今已经圆满完成。这部新经论已经圆满完成。因此,仅以文字也必定能饶益他众。倘若别人想要誊抄此文,应当借与他。(对应:若有欲抄者应借)就是说若有欲抄者的话,我们应该要借给他,这是从颂词字面含义来说的。对于这一点首先要稍许了解,颂词课判是以令生欢喜劝勉修法。大家都知道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乔美仁波切是一位精通各宗各派法义的一代高僧大德,在藏地的地位跟汉传佛教的像六祖慧能大师或者是智者大师跟他们基本上相当,所以说在藏地无数的高僧大德当中,他所造的这个修法仪轨和他的实修窍诀,还有很多不管是修法方面、仪轨方面、窍诀方面、闭关实修方面,与很多大德比较起来,他的教言是非常非常殊胜的,而且他自己本身的成就也是众所皆知的。
前面的话也有一些说明,以前法王如意宝曾经是这样讲的,说乔美仁波切是得地以上的大菩萨,所以他说的语言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偈颂,都能给众生带来无量无边的饶益。所以说《极乐愿文》也是乔美仁波切他自己平时最主要的一个修法,现在我所修持法就是说这是他自己特别重要的、特别主要的一种修法。一生当中主要依靠这样的修法,最终包括自己的眷属这些全部都带动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殊胜。
第二句话就说,我修持或者说我书写《极乐愿文》的发心就是饶益众生的发心,那么正是因为尊者他的发心非常至诚、非常殷切的缘故,所以说极乐愿文自从问世以来,这部论典确实很殊胜,可能有一些比较熟悉藏传佛教的道友,就会懂得它这里面的这种特色,有些不熟悉的你们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其实《极乐愿文》在藏地它是不分教派的,而且藏地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风格,老人小孩就只要出生之后,家里面识字的、不会识字的人,都会念诵《极乐愿文》。通过耳闻,自己小时候父母自然而然就经常念诵、经常教,孩子慢慢就会了,很多的像文盲、老百姓,其他的这些经教什么的,他什么都不会念,他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他会念《极乐愿文》,就是背诵的方式会念《极乐愿文》。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一种特色,它是跨越宗派的。
藏地本身也有几个派系,但是像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那就真的有点像六祖坛经等等的特色一样,他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一方面无数的人都知道,另一方面自己也都会念诵,从小孩到老人根本都不需要看书就能够念诵《极乐愿文》这样的发愿文。
大家要懂得我们现代的社会信息很发达,你不要说是哪一位高僧大德了,任何一个很普通的人,他要在公共场所、在网上发个什么东西,那全世界都能看得到,全世界都能知道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古代,藏地本来特别的闭塞,又没有任何先进的沟通技术条件,在这个人烟稀少,而且这个地很广,就是你要到另外一个地区,中间要走很远的距离,都荒无人烟的这么一种情况下,《极乐愿文》能够传播到所有的家家户户,家家户户都会背,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力量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任何一个信息流通途径的前提下,能够把《极乐愿文》弘扬到家喻户晓程度,他就不可思议了,非常不可思议。主要的原因跟尊者最初的发心,他自己的这种威德力、发愿力是有关系的,因为尊者在造这个愿文的时候,唯一思维的就是能够饶益多众生的缘故,所以才造作了这样的一个愿文。
手虽痛却勤书写,就是说作者的手痛,上师仁波切在讲记中也做了解释,当初尊者在上师面前燃指供佛,燃指供佛是安住在一缘等持的禅定当中,所以没有痛感,事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后悔心,但是因为藏地高原气候极为特殊的原因,他落下了手痛的后遗症,从此之后尊者平时是很少亲自动笔的,因为手不是很方便,但是对于极乐愿文,一方面真的觉得确确实实是自己一生当中主要修习的法门,另外一方面确实知道它对于末法时期未来的众生有巨大的饶益作用,所以还是亲自书写,这就叫手虽痛却勤书写,亲自书写了《极乐愿文》。
那现在看起来,确确实实它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在整个藏地,《极乐愿文》这一部愿文它是不分任何教派的,家喻户晓,人人都会,人人都会念,人人都会背,加持力非常广大,所以说若有欲抄者应借。
之前法王如意宝也说,乔美仁波切也是一地菩萨以上的阶位,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这些菩萨再来的话其实就不需要修行,但是实际上也不是如此。上师在中间也是讲了一些乔美仁波切的小传记、小公案,我们也可以从这里面稍许看出来,作为大成就者,显现上他们在这一生当中修行也非常的精进,比如克制自己的睡眠、非常的用功。
在所感召的显现上面,感召的母亲也是一个看起来也比较造业,脾气非常的不好的人。如果说对于周围的僧人都能够破口大骂的话,那这个人还是很麻烦的,对吧?一般像藏地这种环境,他们一般天性的对出家人都比较恭敬的,但是看样子他母亲好像也不是特别好沟通的一种人。而他还是非常孝顺的,一直陪着母亲直到母亲圆寂。
整个事迹了解下来,确实能感觉到尊者一生的显现就是很平凡、很实在的,修行方面我们不管他是不是菩萨再来,因为有之前的前因——付出了所有的精进和努力,所以他即生有一定的成就。这些其实都是对我们后学弟子的一个告诫,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就觉得我肯定是不行的,我是一个凡夫人没有什么希望,我没有办法像圣者菩萨这样如何如何,其实这样的讲法也不一定完全合理,连高僧大德同样都要精进的去修行,我们自己应该更加努力。
另外一方面,像尊者在示现上,他的这些近眷也有一些性格特别不好的,那么他同样需要去修安忍,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母亲始终尽心去照顾,等等这些方面,他是实实在在的。像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给我们后学者的启示,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那种一直高高在上、坐在那里神乎其神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而是要做一个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再说到后面,因为尊者他的这种愿力极其广大的缘故,所以他的教言跟一般人所讲出来的教言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他弘扬就极为广大,这是跟他不共的发心有关的,从这个里面我们也要学习到一点道理,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凡夫,但是大家不管是念佛也好、发心做事也好、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好,都要有发一种殷重的菩提心的愿力,有这样的一种殷重的发愿,那么你的发心有多广大,这个愿所起到的饶益众生的力量就有多广大;发心越微小,那么它起到的利益众生的力量也就越微小。
从尊者这一段偈颂,上师仁波切给我们阐释出来的话,明显的就表现出这一点,就是之所以《极乐愿文》能够在当时那样一个信息特别封闭、特别闭塞,人和人之间很难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和交往的前提之下,《极乐愿文》能够弘扬到家喻户晓,是跟尊者不共的发心有关。那么就说明我们作为大乘修行者,自己的发心越清净,发心越广大,一心一意、唯一是为了饶益众生,那么最后所起到的利益和他的发心摄持上所做的这个事情,对众生真正的饶益绝对是不共的,这一点我们要生起一种诚信,这也是菩提心的力量。
若有欲抄者应借,当然有的时候修行人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他对其他的倒是不太执着,但是对于像法本、好书还是比较耽执的,因为生怕借出去之后,一个就是还不回来,再一个就是损坏,然后就是弄丢了,或者是种种的原因,就比较执着。因为古时候他们都没有什么像现在的印刷厂这样去刻印,那这个很少,基本上当时在汉地肯定是有的,当时在藏地这些东西都没有,就只能靠手抄。一个人手抄一本书那是非常花时间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辛苦,但是如果有人要想抄的话,这个人对这个法有这种意乐,作为拥有法本的人应该要给他一种方便,尊者讲到了真正的像此类对众生有极大饶益的这样殊胜的法本,如果有欲抄者应该借给他。
通过这种法本的方式,让更多的众生去结缘给更多的众生,让他们懂得这些法义的话,对他们生生世世都有不可思议的饶益的力量。古代的时候的传播方法就是靠手抄了,没有别的办法,不能够复印。其实现在这些法同样是很珍贵的,只不过好像得到非常容易,通过各种方式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而且现在的科技发达,一点都不困难,反而好像就不是特别能感觉到这个法的珍贵难得!
我们试想一下,先不要说大疏了,就是这本《极乐愿文》光是这个颂词,必须要通过抄写的方法,自己才能够获得的话,可能我们对这个法相对来说会比较珍惜一些,就觉得这是我好不容易才抄来的,这里面的一字一句我都要好好的去享用和品尝,对它里面的意义我去好好的缘取,那法本对你的这种价值也是不共的。你对法有多大的珍惜心和信心,还有这种意乐和缘取的心,那么他给你的价值也就有多大,这是成正比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现在确实觉得社会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包括佛教弘法利生带来很大的便利条件,很方便也非常感恩。但另一个方面,有时候觉得法得的太容易的时候,就少了那么一点珍惜,少了一点这种难得感。但是我没有觉得特别难得,而且整体看整个极乐愿文从颂词的角度也是通俗易懂,那么从喇拉曲智仁波切所作的注疏更是通俗易懂,因为尊者针对当时很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很多都是文盲的老百姓们,给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了很多公案。按照我们现在汉族人的这种文化层次去看这本书会觉得非常简单,对吧?
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这种利益,带来的这样的一个功德,依靠尊者不共的发愿力,我们跟他的法结了缘之后,自相续无形当中就会得到一种加持,跟解脱挂上一个不可思议的缘分。因为大家都知道乔美仁波切不舍肉身,直接往生极乐世界,非常的不可思议。那我们跟这样的一位也是修净土的大德结上殊胜的缘分,修学他的法,闻思听闻他的教言,那给自己未来创造临终一定能够往生的因缘,它也有一种缘起是非常殊胜的,所以大家带着一个珍惜难得的心,这个是感同身受的去考虑到尊者当时的那个心态,这个手确实落下了病根而不能写字,却还是要坚持亲自写,就表明作者心里面对这种法的重视。
还有尊者的那种发心,唯一是希望能够饶益一切众生的这种力量,并且告诫后学者,对于这样的法本,如果有想抄的人一定要借给他,就是为了能够饶益更多的有缘众生,让他们懂得往生净土的因缘,创造这些殊胜的因缘,最终能够种下往生极乐世界的种子,等等的原因,可以感受到尊者他的悲心强烈,和对这部法的重视程度。
现在末法时期,能够得到这样一部殊胜的净土法门,自己心里面应该会产生极大的欢喜心,这是一件很有福报的事情。法王如意宝曾经这样讲过,在末法时期有两种法最能让众生得到无穷的利益,第一是往生净土,第二是密法。那么我们在座的有一部分道友应该对密法有一点了解,并不排斥的那也是就是有信心的,否则愿意接触藏传净土法可能也有点困难。有一部分学净土的人一听到藏传两个字,会有一些顾虑,主要是不了解、不了知的缘故。有一部分人也不排斥,学的是藏传净土法,但是对密法就一无所知,不清楚密法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
在时间上面,流传所谓的密法好好坏坏各种各样的说法也比较多,以后大家能慢慢的这样闻思下去的话,就会懂得其实真正的密法的意义,它的见修行果绝对是清净无污染的,而且是极为殊胜的,佛陀所宣讲的这种修法窍诀是非常清净的,绝对没有任何的过失。
在末法时期一个是净土法门,一个是密法,他对于上中下三种根基都会起到非常广大的加持力。到了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也显得极为炽盛,但是净土法门和密法的这种价值不可思议,面对这样的众生,他依然是有这样一种能力和功德,可以将众生就度到解脱的境地。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好好的修持,一方面我们作为大乘行人一定要好好的发心去弘扬这样的净土法门,这一点非常重要。(00.23.00)
由于此愿文属于显宗的法要,因此没有获得过传承、会读诵之人也可阅诵,意为:密宗当中就要求你在看、修密法之前,必须要先获得灌顶等等。这部愿文没有这样的要求,没有获得过传承或灌顶也可以念的。只要你会读诵你都可以阅诵,并且有极大功德,更何况说得受传承实修呢?意为:像我们现在在座的这一批道友,你们就属于是得受传承并且实修的,如果说不得传承仅是去念诵都有极大功德,更何况如理如法得授传承,并且按照愿文内容实际的去闻思修行的话,这个功德更加不可思议,也跟尊者结下了一个非常殊胜的缘分。
《宝性论》中云:“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私利)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意为:何人一心为佛法,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果他心里唯一就是为了佛法,像尊者这样在造这部论典的时候,他心里面唯一就是依于法,而不是依于自己的分别念、自己的感情,不是依于自己的利害得失、名闻利养的发心来摄持它,他所诠译的全部是依于佛法的力量,这就是何人一心为佛法。
无有散乱(私利)而宣说,他的发心没有任何的散乱,散乱的侧重点,注意看括号里写的侧重点是指自私自利的发心,散乱不光是指的我的心外散,在这里主要是没有那种自私自利的发心,或者是自求解脱,或者是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得到别人的恭敬,或者要得到财产等等的发心,而完全唯一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进行宣说的。所以它的作用一定是能够相合于获得解脱道的,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能够获得解脱道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语言,当如佛语作顶戴,我们应当如同像佛语一样去做顶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乔美仁波切可以说是佛的教法下,一位殊胜的佛弟子,依靠佛法的力量已经获得了殊胜的成就。这是《宝性论》的一个教证,对不对?
以此类推,像《极乐愿文》它第一符合佛语,所讲的内容、所诠译的肯定是依于佛语的。第二发心上面,尊者的发心也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进行宣说的,而且它所宣说的净土的内容,是相合于解脱道的,最终是一定让我们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
既然上边几句颂词所说的条件都符合,则当如佛语作顶戴,那我们对这部愿文就应该如同像对待佛陀亲口所说的语言一样的去恭敬顶戴,就应该把它像佛经一样去恭敬顶戴,这是有经教的依据来进行宣说的,所以对这部大疏,大家应有一个特别珍惜难得的心,好好去缘取。未来你们要花4年的时间学完净土,除了《藏传净土法》后边还有净土其他的内容要学,那么大家要有一个珍惜难得的心。可能这一辈子也只有这一次,花四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好好的在净土上面去缘取,那么力争借用这样的机会,就给自己创造出临终能够往生的因缘,这是非常重要的。《宝性论》的这个教证也是如是宣说,我们如果真的能够把这样的愿文当做真正的佛语来想,认认真真的依教奉行去修持的话,那么对自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饶益力量。
诸佛菩萨的事业唯一是饶益他众。所以,我们要对利他的补特伽罗作真佛想,并且对于起到广大利生作用的此愿文也需要像佛语一样听闻、修持。意为:对于利他的补特伽罗作真佛想,这指的是乔美仁波切,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誓言,唯一就是饶益众生。那反推过来,如果你能够饶益众生,其实你就是行持佛的誓言。因此你可以把饶益众生的人作真佛想,就是这样的。
这个道理是成立的,就是说佛陀唯一的事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这一点的话其实在这个《现观庄严论》里也是讲得非常的明显。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如果他真的是能够饶益众生,而且他确实起到了巨大的饶益众生的作用,那么他就是佛了,他就是佛的化身,他就是继承佛的事业者,所以我们应该把他作为一个真佛想。
极乐愿文也是能够起到广大利生的作用,对吧?如果极乐愿文能对众生有无数饶益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把愿文作为真正的佛经来对待,这段就是这个意义。
其实上师在这里也是特别强调,我们作为学佛者,不要特别去局限于我是这个种族,我是这个民族的,我不是那个民族的,我是这个种姓的不是那个种姓,我是这个教派的不是那个教派,其实这些不是很重要的法,它是不分教派的。
佛陀最开始的时候在49年中给我们宣讲了种种显密的法要,那时候印度也没有派别,汉地也没有派别,藏地也没有派别,没有这些派系,那佛所说的法,他整个就是把这个法流传到人间,这个法对于每一个有缘众生都能够起到让他解脱的作用,是这样子的。
现在虽然说通过历史的源流,慢慢流传下来,汉地的八宗,藏地的五大教派,或者分为六大派系,不管是一个怎么样的分法,但是它的根源的这个佛法本身是没有什么民族的,没有种姓的分歧,没有教派的分歧,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看它对众生有没有饶益,最关键你要看他窍诀在哪里,这个是最主要的,窍诀是不分教派,只要你能够接受就可以了。所以不管是藏传也好、汉传也好、南传也好,只要这个窍诀能够真正的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是有这样的一个力量,那我们都应该要乐于去接受,而不要去局限因为它是藏传的,因为它是南传的,所以我就有点顾虑,就打住了,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们去看法,法是最主要的,不是教派给我们带来解脱,而是法给我们带来解脱,法本身并没有局限在哪个教派。所以说我们对于法应该要乐于接受,依靠法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自相续发生一种改变。大家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对于这部殊胜的藏传净土法生起一种清净的信心,最终一定是能够得到他不共的一个加持。
前面已经讲了闻法方式,今天这堂课就讲到了藏传净土法会有殊胜的功德,有不共的一种加持,对我们的饶益是不可思议的。那我具体应该怎样通过藏传净土法,让自相续当中能够种下在即生当中真正能往生的因缘呢?那你要学习具体往生的方法,怎么样往生的道理。这个在修持往生极乐世界四因的内容中会有广讲,我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这个科判当中。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一个人不光会懂得往生的四因,同时也会成为非常好的一个修行人。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