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03 (上)—— 度化众生是一个一个,分阶段度化的。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03 (上)—— 度化众生是一个一个,分阶段度化的。

文殊密语 2021-03-30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03

(上)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02 (下) —— 因明破恒常和中观破恒常有什么不同?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03 —— 不学因明,连对慈善的评价也非常可笑!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成量品》。《成量品》证成了佛陀、佛法是正量。对于佛弟子来讲,如何证成佛陀是正量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后期学习的很多教言,都是我们调伏烦恼、获得解脱,必须要依靠的殊胜教言。如果对于作为导师的佛陀信心不足,或者怀疑,那我们对他所讲的教言也不会去完完全全地依教奉行,因此对佛陀产生殊胜的信心,对佛陀宣讲的教法产生不怀疑的恭敬心,这一点很重要。

 

大恩上师也讲过,完完全全对于佛陀产生信心,一种人具有宿世的善根,如果前世做过很多修行,对于佛陀做过很多的供养、承侍、观修等等,做了很多善根,今生也不一定需要学习《成量品》,通过推理来证成佛陀是量士夫,这种信心是宿善引发的不会退失。另一种人的宿善不是那么深厚,比如现在的很多道友,可能一边学一边和自己的怀疑战斗。当然从某些方面来讲,他也是相信,如果完全不相信,也不会学这么长时间,但可能还没有达到丝毫不怀疑生起定解的标准。现在我们是有一些信心,也有怀疑,在学佛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和自己内心的疑惑战斗。

 

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不管是从上师、道友或者法本那里得到教言,还是自己通过修行,慢慢把怀疑心逐渐去掉。在学佛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学习空性、菩提心等等,让自己内心的善根纯熟,对佛陀的信心得到增长,除此之外,还有学习因明《释量论》中的推理,其中把佛陀是正确无误的导师,或者佛陀所宣讲佛法是真实值得依靠的问题拿出来,观察是否可以通过正理来证成佛陀是量士夫或者佛法是无误的。








《成量品》没有依靠很多教证,主要通过推理证成想要成立的问题。成立什么呢?就是要成立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正确无误的。对于有分别念的人,引导他们的分别念来对于正确的问题做一个推论。因为法称论师的智慧非常超胜,所以引导我们趣入到这些问题当中。

 

这里的推理有些人听完之后可以了知、使用,最后通过这个途径也能够产生定解,有些人不一定。因为对里面所讲的内容听不懂,所以从这个途径产生定解,当然也没有办法了。里面的逻辑、推理很严密,听得懂的人可以对于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清净的产生认知。因为人的根基各式各样,所以学习《成量品》后得到的利益也是各式各样。

 

不管怎么说,既然这部论典本身可以证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清净的,即便我们听不懂,也可以通过信心听一遍,同时发愿,愿里面所讲的内容能够在我的相续当中尽快的通达,这样也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在我们相续中种下一个很好的因缘。虽然今生当中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欢喜心来听了,缘了,内心种下一个很好的种子,后世这个种子就会成熟,我们可以很容易通达里面的内容,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去帮助别人建立清净的信心。







 

轮回不止一世,生命不是一次,世间人认为生命只有一次,虽然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轮回的势力没有真正受到阻止之前,没有断掉轮回的因,还会不断的显现轮回的相。轮回有很多生世,即便是我们自己解脱了,还有很多有情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在轮回中漂泊了很久,通过很多因缘慢慢找到了正道,但是其他众生的因缘不具足,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对我们而言,自己从轮回中解脱,仅是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还要帮助其他的众生。

 

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好像是一切众生我都要度化,其实真正度化的时候就是一个一个的度化,而且对每个众生也是分了很多阶段的。度化他的时候,这个阶段主要是和他结缘,下个阶段是让他多多少少做一点善法,这样逐渐的引导他,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搞定了,就像我们在解脱过程中也分了很多阶段一样。只有心量很大,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才能真正接受,而且真正愿意为此而实践。我们刚刚讲了,轮回不是一世,有很多生世,乃至于因缘没断之前一直在显现,即便自己的因缘断绝了,我们还要帮助其他众生去断绝因缘,这是没办法衡量的时间,没有一个现量,不能说我度化众生到哪个劫为止就不做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知,然后我们的心会逐渐地广大起来。

 

像刚刚讲的一样,即便我们现在听不懂,因为这部论典本身可以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所以它有一种能力,如果与它结上缘,内心当中也会种下这样的习气。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可以有所收获,关键是自己要有意乐心去听,尽量去闻思、抉择,对于里面所讲的很多推理,也不要说我安立的问题最正确,谁都没办法动摇,首先不要下这样的结论,现在是锻炼我们的智慧,尽量好好听闻、思维、讨论,逐渐智慧会越来越成熟。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成量品》的内容。前面对于佛陀是量士夫的问题做了抉择,今天我们要讲第二个问题。






丙二(破许自生量他宗)分二:一、遮破正量为常有;二、遮破具量自在天。



  

刚刚我们讲了佛是一种正量,在抉择佛陀是量士夫的过程中,因为世间当中并不是只有佛陀这一位导师为有情宣讲道理,还有很多的导师在讲,只不过有些是自封的导师,有些是徒众封的导师,佛教徒抉择佛陀是量士夫的时候,其他的宗派会跳出来说,释迦牟尼佛不是正量,我们的导师才是正量。至于他们的导师是不是正量,可以通过观察证成。

 

此处是破许自生量他宗。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叫自生量,就是自然量。天生的就是正量,没什么能立的根据,不需要什么能成立的因,我们的天神就是正量。下面我们就通过他们的观点来观察分析,推翻他宗认为的自生量。

 

他们说,我们的天神或者导师是正量,能够遍知一切,或者创造万法,而且本性是常有的。在印度承许解脱的外道当中,他们的主尊都是承许恒常不变的法,有这个共同的特点。因为所有的边执见分为常断二种,常见都是承许恒常,所以他们说我们的天尊是正量、常有不变的。第一我们要遮破正量为常有;第二是遮破具量自在天,即以自在天为例进行观察遮破。

 

丁一、遮破正量为常有:

 

下面我们要成立的是所谓的自生量,即恒常不变的心识不是真实的量。因为无常起作用的心识才是真正的正量,所以破恒常的能量或者恒常的量。

 


常性量非有,证知有实量,

所知无常性,彼无常性故。



 

因为前面讲到佛通过发心、积资净障,成为了善逝之后,佛陀宣讲了四谛法门,有些外道说前前为因的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不是正量,通过修行变成了正量,这是无常的,不是真实的量。我们的导师才是量,为什么呢?比如大自在天是一个常有的,像虚空一样周遍一切、不可思议的圣尊。前面我们也讲了有很多种大自在天,有些大自在天是大自在天派认定的圣尊,被他们赋予了很多常有、唯一、造物主等特点。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讲了大自在天有五种或者八种功德,归纳成五种就是恒常、唯一、造物主(他创造了一切)、享受者(他是别人的供养处),还有非常清净,具有轻柔的自性,虽然有很多功德,但是最主要的是恒常不变、常一和作者。如果把他的根本破掉了,只要抉择为无常,很多支分都比较容易遮破。

 

对方说常有的自在天属于正量,而且所有的有情世界和器世界都是他创造的,这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说恒常的自在天是正量,自生量,也就是自然量,不是像佛教当中的释迦牟尼佛最初不是量,先前是个凡夫人,通过修行之后逐渐变成量。对方说我们这个量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常有的量,没有先前不是量后面变成量的过程,它一开始就是量,不是通过前面不断的修炼,然后从非量变成正量的过程,他是自然的,一直都是量。没有像佛教讲的其他的修行过程,他们说这是非常圆满恒常的量。

 

对于这种所谓的常性量,我们回答说“常性量非有”首先观察,具有恒常性的量士夫是不可能有的。这是一个略破。常性量是没有的,为什么呢?“证知有实量”因为恒常法没办法起作用,真正要成为量必须证知有实法,对于有实法要了知。什么是有实法呢?现在能够起作用的,世间当中的瓶子、柱子、张三、李四等,有情界和器世界的一切,真正的正量对于这些法都要如实的了知、如实的衡量。

 

符合于对境的无欺心识叫做量。真正的量是什么呢?完全是证知有实法的自相的心识,才是属于正量。既然证知有实法才是正量,所以你们所说的自生量,犹如虚空一样恒常的大自在天就不是量。为什么不是量呢?因为他没办法起到量的作用,不是能够证知有实法,不是能够证知有实法的心识,所以不能成为量。

 

为什么没有办法成为量呢?“所知无常性,彼无常性故”。我们刚刚讲了,证知有实法,要衡量的所知——有实法本身是刹那生灭,所以能够证知的心识不可能是恒常的,了知刹那生灭的心识不可能是恒常的,否则没办法起作用。

 








这方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不管是能境和所境、能量和所量,都不可能是恒常的。如果对境是恒常的,比如说柱子、瓶子等等这些法是恒常,我们的心没办法缘这个恒常的法。

 

没办法缘恒常的法原因何在呢?这些没办法成为我们的所缘境,恒常的法要成为所缘境必须要观待能衡量的心识,如果没有能衡量的心识就没有所缘境。因为能量和所量是观待的,如果不需要观待能量,任何法都是所量了。不管你缘不缘,它都是所量了。

 

怎样才能成为所缘呢?必须要缘它才会成为所缘,它被缘了叫所缘,它没被缘不叫所缘。所谓的所缘一定和能缘息息相关,这个关系首先我们要确定下来,我们在证成能量、所量关系的时候,对于怎样成为能量、所量,必须要非常清楚地去证知。

 

因为它的所缘境是恒常的,当我们第一刹那去缘的时候它是恒常的,第二刹那缘的时候还是恒常的,这变成什么了?就是说不同的无常心识去缘恒常的境,我的能境不一样,一定是因为所境的不同。比如说我们缘花的能境和柱子的能境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对境不一样,如果对境是一个,而且永远不变,你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缘的只有一个境,所以第一刹那的识和最后一个刹那的识一模一样,不能有任何差别。为什么?你的能境的不同一定是因为所境不同,现在你的所境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一百个无常的心识缘一个恒常的境,都只能产生一个完全不变相同的识,所以第一刹那乃至最后一个刹那的心识完全无二无别了。

 

那么可能吗?我们的心识不可能永远只产生一种,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能缘安立不了。如果能缘安立不了,所缘就安立不了,它们的特殊关系已经决定了。既然恒常的所缘境没办法成为所缘,也没办法安立能缘。如果所缘是恒常的,就起不了作用。

 








如果心识是恒常的也没办法去衡量了,心识是恒常,对境是无常,只要把这个关系倒过来就行了,因为我们的心识是常有的,对境是无常的,心识缘的第一刹后面的就缘不了了。为什么呢?你的识恒常不变只能缘第一刹那的境,后面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缘不到,你的心已经定在这上面了。如果你能够缘得到的话,要不然你的心无常,要不然对境就是一个。

 

《中观庄严论》刚开始,不是讲总义的时候,在解释颂词的部分,上来就讲了这个问题,如果能境是恒常的是怎么样,有很多的过失。只不过《中观庄严论》的出发点是抉择常法是无自性、空性的。此处的出发点是要得到一个无常,就是说恒常是没有的。中观不是得到无常的观点,而是得到无自性、空性的观点。虽然二者的结论不一样,但是观察的方法是一样的。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如果用因明的高度去破常有,最后的结果就是无常。我们破掉恒常的大自在天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正量是无常的结论,而中观在破恒常大自在天时得到了什么?得到是空性的,都不一样的。虽然方法可以一样,但是结论不一样,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到的不一样。

 

如果你的能量是恒常的,根本就没办法成为量。如果你心识的能缘是恒常的,根本没办法成为量。为什么呢?这里讲“所知无常性”,因为你的所知是变化的,或者一会是花一会是柱子,本来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它的所知是无常的缘故,没有恒常的缘故,“彼”,这个“彼”就是能量,所知是无常的,能知或者能衡量的也应该是无常性。

 







怎样才成为量呢?因为你们说大自在天是量,所谓的量就是无欺的了知对境的心识,即无欺识,所以对境是怎么样就如实的确定它。如果所知是无常的,你能够了知它,而且能够成为量的也必须是无常的。你们说的恒常的大自在天是自生量,刚刚讲了,自在天有恒常、唯一,又是作者等等,具有很多特点。我们就抓住他们内部承许的这些特点,推出你们的理论有问题。

 

如果它是恒常的,里面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没办法圆融。如果放弃的话,整个立宗就失坏了;如果你要成立,必须放弃恒常的观点,而恒常的观点也是他们核心的问题,放弃就相当于承认失败了。如果是一个公正的修行者,他会承认失败,放弃不合适的观点。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所知无常性,彼无常性故”,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前面证知有实量,真正证知有实法的心识才能叫量,什么样的心识才能证知有实法呢?无常的心识才能做到。

 

恒常的心识根本不起作用,恒常的法第一刹那是什么,第二刹那也是什么,或者根本都不可能有第二刹那,如果你有第一刹那、第二刹那恒常的识,本身就矛盾了。

 

如果你是恒常的识,什么作用都不起,如果我们再较真一点,你恒常的识就是一个妄计,找不到,哪里有恒常的识?根本没有。如果有,它也不起作用,不起作用怎么叫做量呢?没办法安立为自生量。证知有实法才能叫量,只有无常的识才能证知有实法。对境是无常的,心识也是无常的,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第三刹那了知不同的境,第一刹那是花,我认知它是花,然后第二刹那换成杯子了,我认知它是杯子,这时心识在不断的变化,显现什么境我能认知,再显现一个境,我又如实的认知。无欺识,证知有实法才是量,能够证知有实法的只有心识,而且是无常的心识。

 

你们认为你的自在天是自生量,那无法安立,所以说所知无常。因为所知无常是确定的,不管怎么样,我们看这个所知就是无常的,粗无常也好,或者说细无常也好,反正它是无常的自性。既然所知是无常的,你要了知他的能知或者量,也绝对是无常的。

 

如果你要成为量,那自在天就会落选。为什么自在天会落选呢?因为他是恒常的,没办法成为量,即使我承认你的自在天是恒常的,但是没办法成为量,如果要成为量那绝对是无常的,所以既是量又是恒常的,没办法安立一个真正合适的量。








 

从这方面观察,佛法中尤其是因明论典,抉择世俗谛时不可能有一个所谓恒常的自性,这种恒常,二谛当中都没有。佛法所认为的法性、如来藏恒常,只是把那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取个恒常的名字而已,这是假立的,和我们现在分别念面前认为这个恒常完全是两回事。现在我们要破的是分别念面前的恒常,尤其对我们来讲,认为这些是恒常的就是大大的错误。在世俗谛中抉择的时候,没有一个恒常的。

 

唯识宗以下在抉择佛陀智慧时,都是一概认定。在世俗谛当中,佛陀的智慧是无常的,没有像外道那种恒常的智慧。到了三转如来藏之后,虽然也有恒常的名称,但是学习如来藏宗义之前,首先在二转F轮中,已经把这些分别念面前认为的恒常、无常、实有、无实等一切早已抉择为无自性,这些都空掉了,不可能第三转F轮又返回到二转F轮破完的状态,再安立一个恒常,然后自相矛盾,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常乐我净只是一个恒常的名称而已,完全不是这里所讲的恒常,世俗谛当中,尤其是针对我们的分别念安立的能知、所知,连佛的智慧都可以抉择为无常,而且的确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最初并没有遍知的智慧,他早期像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凡夫的心识,通过一世一世的修行之后,相续当中不好的种子慢慢消灭了,然后取而代之的是清净的习气、无漏的种子等等,最后所有实执障碍全部清净了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遍智,能够知道一切轮回涅槃的因果,然后告诉我们怎样生起了知一切万法本性的智慧。

 

这里讲的是从我们现在无常的心识逐渐修炼就可以成佛,佛陀的智慧能够遍知一切,而且也是刹那生灭、无常的。在讲解世俗谛的经典中是完全这样确定,小乘、唯识宗的经典等都是这样确定的。








 

在三转F轮当中所讲的,不能按照这里的标准来理解。如果没有按照这些传统,或者有体系的学习,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懂得意义的善知识讲解,我们很容易望文生义。看到三转F轮讲到了这些,就认为是恒常,或者会否认如来藏的观点,认为如来藏不是佛经,或者不了义。我们应该把场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讲?在有传承的教义中把这些问题抉择得很清楚,不会产生任何的怀疑,或者前后矛盾,只是把那种状态取了一个恒常的名称,根本没有凡夫人所认为的恒常不变的自性,这是完全不相同的。

 

名言谛中得到刹那生灭的无常很重要,因为我们要从完全的实执状态,趣入到一个空性的解脱状态,无常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无常是世俗名言的实相。如果我们能够把所谓的恒常法了知为无常,很多粗大恒常的实执就会打破,这时就会了知万法无常。因为了知了万法无常,内心那种能取的状态也会安住在刹那生灭的状态中,所以他不会认为外面的法是恒常的,然后我要去追求,产生很多妄执,他知道这些是刹那生灭的,然后所谓的一个我也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我是一体、恒常,而万法都没有恒常,所以他完全就可以知道我是假立的。这一点对我们修行来讲,也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常执是一个严重的颠倒,如果我们内心具有这么严重的虚妄分别念,就会遮障我们对于实相的认知。所以我们趣入实相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常执,这方面非常重要。

 








对于所有的认为恒常的宗派有必要全部破斥,不管你是什么宗派,只要认为是恒常的,都是妨碍我们解脱的。之所以说妨碍我们解脱,并不是说我们和恒常的宗派有什么利益冲突,必须要把它灭了,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虚妄分别念,因为万法的本性不是恒常的,我们认为它是恒常的,这是严重的错乱颠倒。如果我们存在这些,就看不清实相,就像有很大的雾霾,面对面都看不到一样,不知道到底是有没有人,或者有没有车,路都看不到。只有当雾霾散去了,原来的样子慢慢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内心的实执、虚妄分别念,就像这些雾霾一样。内心存在这些东西,我们根本看不清楚实相,什么是真实的实相?无常的本性、空性的本性、我们本具的光明如来藏都看不到。

 

我们必须要把这些不符合于实相的心灵雾霾去掉,怎么去掉呢?第一步就是打破常执,即恒常的执著,抉择无常的正见,在无常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抉择空性。对于空性的四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抉择,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修,最后清净的空性现前时,本具的如来藏也会现前。这就是看到了本性,这个本性不是谁创造的,本来就是存在的,现在只不过是还原了它的本性而已,我们修行就是要把这些去掉。

 

以前宗大师在世的时候讲过,很多人认为因明是一种逻辑学、辩论术,不知道这里面有解脱道。其实我们在抉择佛陀是量士夫的时候,这里面就有解脱道的次第,首先是发心,然后欲利他,最后成为大师,在积资净障、圆满资粮之后,成为了善逝、殊胜的利他者,还有四谛法中讲的怎样照见无我的本性,必须要把恒常的执著,不符合于实际的情况打掉。破恒常或者邪执,都是去掉覆盖在我们本性中的杂质、雾霾。破外道的法,也是我们获得解脱的一个步骤。

 

我们学习中观也是一样的,这些辩论到底是干什么的?外道已经灭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还要破它呢?外道代表比较深重的妄执,如果我们内心对于类似的观点具有执著,也没办法打破实执。如果内心的实执不打破,只不过把外道的名称换了一下,换成如来藏、空性等其他的东西了,你对于这些产生实执,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名称而已,它是不是如来藏、空性?根本不是。我们认为自己在学空性、如来藏,早已经是遍计了。

 

因为外道的观念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都是通过详细的观察抉择之后,安立的观点,有深度,这是分别心面前的深度。对于这些外道和我们的分别念一个层次的观点,如果不破掉,内心当中还有这种实执,如果带着这个实执去看佛经,就很麻烦了;如果你带着这个错误的观点去理解空性、如来藏,根本不是空性,也不是如来藏了,这是外道的观点,只不过没有这样叫,事实上和空性离得太远了,不可能真正地抉择空性。

 








这里提供了很多破常执的方法,如果我们好好学习,这个层次的常执不会再有。不管是哪个层次,即便你把如来藏的名称换过来也是一样的。因为你的内心有了这个见解之后,相当于获得了照妖镜,什么东西都可以现原形,所以不管换成什么,如果换成了佛教的术语,你有了智慧,仍然会认为这是无常,不可能是凡夫人的恒常。为什么呢?恒常是有过失的。这里学习的各种过失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它换了一个马甲,我们就不认识了,是不是?再怎么换,还是这个。

 

最害怕的是什么?最害怕的是我们的错误观点被换成了佛教术语,这样就比较麻烦,自己都不知道错了,肯定也不会主动去观察,作出调整,这就有点危险了。我们认真学习了之后,不管换成什么术语,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是恒常的。没有哪个法不是空性的,如果你有了空性见解,完完全全可以处在非常清醒,或者清净的正见中,能够真实地去修持清净的正法,否则这个空性是不是空性?还不敢确定,这是你自己知识范围中认定的空性,这不是真空性。什么是真空性呢?对于佛法中讲的空性状态,慢慢一步步抉择出来的正确状态叫做空性。通过不断地闻思,一旦得到了,就可以用这个武器去观察任何法。

 

宗大师也讲了,自从自己对空性生起定解之后,十方诸佛或者贤劫千佛到我面前放光、显现大神变、大地震动,对我说万法不是空性的,我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他已经抉择完了,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应该有这种方便。

 

通过破外道的常有,一旦把常执破了,就会得到一种辨别的智慧,有了一面照妖镜,什么都可以照,这样去印证它。有了把握之后,不需要去疑惑,因为你已经有了辨别的能力,所以这是最可贵的。而不是说你进入了一个什么宗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关键这个传承是传承者自己内心的正法,你还没有,关键是自己要获得这种辨别的能力和殊胜的正见。

 

我们说自己进入大乘了,学习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脉。关键是进来之后,你没有菩提心,算不算佛陀真正的意子呢?不算,这是冒牌货。我们要真正成为具有佛陀血脉的传承,真正成为持种性者,必须要发菩提心。这里也是一样的,必须要获得佛法无常、空性的正见,就是通过对于外道观点的破斥,掌握了破恒常的所有根据,内心当中生起无常的正见,不管是哪个宗派的说法,都可以通过这方面去观察,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丁二(遮破具量自在天)分二:观察彼常无常破;破是一切之作者。



 

遮破具有正量体性的自在天,现在要正式地遮破它,对于自在天的本身做一个观察,前面观察的是遮破正量为常有。科判中有不同的意义。第一个科判主要是遮破正量为常有,虽然也牵扯了自在天,但主要还是说正量不应该是常有的,应该是无常的。因为只有无常,才能如实地衡量有实法,恒常的心识没办法衡量,所以前面遮破正量为常有,重点是在遮破正量常有。第二个科判的重点在破自在天,虽然自在天是常有的,但是破的重点是具量的自在天,就是对自在天法本身做观察。

 

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是观察彼常无常,“彼”是自在天,看自在天到底衡常还是无常,如果是衡常,有过失;无常,也有过失,所以观察彼常和无常来破,两个方面都是。第二是“破是一切之作者”,要破自在天是一切万法的作者,它根本不是一切万法的作者。其实一切万法的作者是什么?因缘。因缘的根本是什么?众生相续当中的业。

 

从这方面来讲,根本没有一个背后的推手,或者隐藏的作者在操控我们。如果真正有什么在操控着我们的一切,就会无有自在,根本没有。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知道没有一个真实的作者创造万法,或者我们轮回到哪里,一切苦乐的作者是我们的心,就是业,就是因缘。我们表面上在破自在天是一切万法的作者,也是说明了我们自己就是一切法的作者,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这样了知之后,能够如理地取舍,我们就可以掌控自己的未来,可以掌控一切。

 

虽然是这样讲的,我们有这个能力,但既然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是不是我们想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就可以成就吗?那倒也不一定。我们还要回到前面的问题,佛陀是正量,我们按照佛陀宣讲的修行法方法、还灭的次第去修的话,我们自己作主,从主体的侧面来讲自己作主,但是我们会不会因为自己做主,根本不需要听任何人的话了?也不是这样。

 

非量的我们已经遮破了,自在天的非量我们不能听,真正具有正量佛陀的语言我们要听,听了之后,自己去做取舍。因为佛陀所讲的这些是自然规律,一切万法的因缘法则,如果你这样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主要是自己在做取舍。不是说你只要做一些取悦自在天的事情,然后他可以包你成就,没有这样的自性,还是要必须改变自己的相续。这是破斥一切作者引申出来的含义。

 








戊一、观察彼常无常破:

 

外道讲,自在天是自生量,具有正量的自在天是一切器情万物的作者。虽然自在天是恒常的,但是在造万法的时候不是一次性造的。如果一次性造的话,过失太明显、漏洞太大了,如果一次性造的话,就没有这么多的新产品出现,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有情等不断地出生了。如果他是一次性造的,造完的时候,所有东西都圆满了。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东西不是一下子圆满的,还有很多在不断次第性地出现。

 

他们说的自在天是恒常、唯一的,然后也是万法的作者,但是他在造万法的时候,并不是同时造,而是次第造,周一造什么,周二造什么等等,这样次第的把万法造出来了。不断有很多新产品不断地造,这就是次第出来的,他们觉得这样解释很完美。既是恒常的作者,又是次第造,自认为任何漏洞都没有,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漏洞。只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都有漏洞,不是说谁比较善于抓住漏洞,而是说本来就是谎言,再怎么说也没办法成为真实,里面肯定能够找到漏洞,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

 

他们说不是一次性,而是次第造的。下面我们看颂词中,法称论师是怎么观察这个说法的。

 


次第产生者,由常生非理,

不容观待故,缘非能利故。

无常亦无量。



“次第产生者,由常生非理”,真正来讲自在天的特点是恒常,他是万法的作者,也就是万法的生因。这个因不是根据的意思,而是万法产生的因,如果他是一切万法的因,那万法的果是因为这个因而有的。《入中论》中讲了,“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一定要能生果的才叫因,不能生果的不叫因。

 

一切万法的因当然要产生一切万法,关键这个因是无常的,还是恒常的,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是无常的,违背了他们的自宗;如果是无常的,不是和前面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了吗?就不是自然量了。他们必须要讲万法生因的自在天是恒常的,恒常就会出问题,不可能恒常。

 

总的来破,如果自在天是万法果的因,而且是恒常的。恒常就意味着,如果刚开始没有办法生果,就永远无法生果,因为恒常不变,如果第一刹那能够生果,后面一定会不断的生果。这个地方,因是恒常的,为什么果是次第的呢?怎么会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呢?如果你的因恒常,第一刹那就是恒常的,就必须要不断地生,或者一个时间中把所有的法都要生完,不可能有次第性出现万法的问题了。像这样“次第产生者,由常生非理”“次第产生者”是什么?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现相,不用自在天教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法是次第产生的。我今年30岁,为什么呢?我是在30年前出生的。有些人是20岁、10岁,他们是在20年前或者10年前出生的。这个生是次第次第出现的,像产品次第出现,春夏秋冬也是不断地交替。这是现相,大家的现量所见,这就是果。

 

“由常生非理”是什么意思?次第产生的现相是通过常有的因产生,这是不合道理的。次第产生,只能说因在次第成熟,所以果也次第成熟;如果他的果是次第产生,因不可能恒常的。反过来讲,如果他的因是恒常的,果也不可能次第产生。如果这个因是恒常的,怎么可能有时候造有时候不造呢?今天想起来了造,明天又不造。这就说明这种因不是恒常的。如果是恒常的,为什么会今天造,明天不造?今天我造这部分,另外的部分没有造,明天再造,说明你的因上存在第一天造和第二天不造的区别,也就就说明他是无常的,不可能恒常,无常的迹象太明显了。所有无常的条件都有,你们怎么安立他是恒常的?根据又是什么?这里的漏洞就很大。

 

“次第产生者”就是由我们所看到的现相反推它的因,不可能是常有的因产生的。如果真正是常有的因,为什么会有时造、有时不造呢?应该恒时造,或者是同时造。万法的因第一刹那在他上面已经同时具足了,为什么现相会次第出生?如果一切万法的因,第一刹那在大自在天上完全圆满地具足了,为什么不同时放出来呢?

 







刚刚讲的这些条件,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学习这些论典有一些观察的方式,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第一个是因和果之间的特殊关系。《入中论》中讲了,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就是说果要有因才能生,这是决定的。因和果之间有一种彼生相属的关系。因必须要生果,果必须要观待因。因果关系确定之后,这个因如果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如果因是无常的,无常是什么原因?就是它的能力不具足。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修法,有没有做解脱的因、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呢?我们正在在做,为什么现在不往生呢?因为现在的因不圆满,能力还不够,所以要继续去培养。当它的因圆满了,我们这一世的生命也到头了,直接就往生了,这是因缘,必须要因圆果满,因一圆果就满。为什么现在不行呢?因为现在因缘不到,也许资粮圆满了,但是我的寿命还没有终结,如果因缘圆满了,寿命也终结了,这时就可以往生了,所以现在不往生,就是因缘不成熟。

 

二者之间是次第性出现的法,因的差别一定是无常的,它在变化或者不断酝酿的过程中。不圆满怎么办?就给它因缘,让它圆满,说明也是其他的因令它圆满的。比如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总因圆满了,就会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有次第的因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因当中去,比如说每天要发愿、回向、积资、净障、念诵佛号,这些都是单独的因缘,汇集到了总因中,然后总因慢慢酝酿到一定的程度,成熟了之后,这个总因自然就会产生引导往生极乐世界的果。

 

现在我们的因不圆满是什么原因?因为还需要其他力量的汇入,所以这个因本身也是无常的,也需要源源不断地去汇集。从这方面而言,这样推下来就是说次第产生的现相不可能是常因产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有无常的因才可以次第出生的现相。我们的心识或者今天、明天等等都不可能是常因,恒常的因根本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恒常根本无法变化。

 

假如说这个种子是恒常的,就意味着判了死刑,它将永远是种子,根本无法生果,如果要生芽,必须破坏种子,种子一破,根和芽才能长出来。当它的根和芽长出来了,再去找种子的形象根本找不着了,哪里还有?早就破了。

 

因要起作用,必须是无常,必须要坏掉。如果你说因是恒常的,就宣布了永远生不了果。因不变化怎么有果?前面的因不灭,后面的果根本生不了,如果我们第一刹那的心识不灭掉,第二刹那的心识根本生不起来,只有第一刹那心识灭了,第二刹那心识才生。前一刹那我在生嗔心,现在认识到不对了,生起了一个慈悲心对治,前面的嗔心可以说灭掉了,然后第二刹那的忏悔心或者慈悲心再生起来,必须要无常才能产生第二刹那。恒常的因不会变化,永远生不了果。

 

他们说因是恒常的,看似很完美,其实漏洞大得很,根本经不起观察,不是说它本来是恒常,只不过说得不圆满,而是根本没有一个恒常的东西能够起作用。这不是实际情况,我们现在不是说要破谁、灭谁,而是抉择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通过根据来讲,“次第产生者,由常生非理”,这方面特别明显。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