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解义慧剑》讲记 第12课(圆满) 返回

《解义慧剑》讲记 第12课(圆满)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9-17

自在富不离,无尽八大藏,

佛菩萨赞叹,成三界怙主。

对于无尽的八大藏,谁能够拥有呢?八大藏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人的相续中,那么到底存在于谁的相续中呢?就是刚才通过四种理圆满抉择了二谛,然后以四法依获得智慧的菩萨们。

其实也说明了如果我们通过四种理抉择了二谛,我们也可以获得四法依,然后通过这种无垢圣因而证悟、获得八辩才,这样就可以获得此处讲到的功德,成为佛菩萨赞叹的三界怙主,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如果我们想成佛,主要的法不能偏离,如果偏离了,自己想一套做一套,也许发心是好的,途径还是路漫漫,看不到结果。此处一方面是赞叹拥有八辩才的菩萨,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途径。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三界怙主、真实利益众生,最初依靠四理通达二谛非常关键。因为以四理通达二谛才能获得四法依,通过四法依修行获得无垢的甚深、广大的智慧就能获得了八辩才,再通过辩才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有了八辩才不会忘记,也不会背不下去,更不会理解错误。经续义通达了,总持藏也有了,就可以真实地弘法利生,把众生安置在解脱之地。

这样无尽八大藏谁拥有呢?菩萨们拥有。

“自在富不离,无尽八大藏”,具有这样无尽功德的八大藏的菩萨可以自在,而且在精神或者证悟上也很富有,现前之后永远不离开八大藏。

这里讲到了证悟的殊胜功德,和我们现在心不自在、内心贫穷,经常远离功德法完全不同。菩萨获得八大藏而自在,获得了八大藏而富有,因为八大藏的缘故可以永远不离殊胜的功德,凡夫人在修行佛法过程中所有的无奈、忧虑都没有了。

这里相当于给我们指了一个果,如果我们按照理证之道修下去,也可以获得八大藏,而且也会获得佛菩萨的赞叹而成为三界的怙主,可以调化欲界色界无色界。

并不是由于佛菩萨的赞叹,我们就会怎么样。佛菩萨的赞叹是对于你的修行的认可,该赞叹的功德一定要赞叹,如实地宣说就是赞叹。因为你的确拥有这些,所以佛菩萨会赞叹,其他有情也会产生信心,成为真实的所化。成为了三界怙主并不是自己终于从低层爬起来了,他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是一心一意地利益有情。这是不共的功德。

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正量佛陀语,依量成立故,

量道生定解,见量语谛果。

讲记中写的是“量因”,以前的译本是正量,我们按照正量来解释。

“正量佛陀语,依量成立故”果,是什么果呢?因为佛陀的语言本来就是正量,或者说佛陀是量士夫,他所宣讲的佛法就是一种正量。如何成立“正量佛陀语”呢?此处说“依量成立故”,通过四种根据就可以成立。否则虽然我们说佛陀的语言是正量,但是经不起推敲,或者不能观察,你观察就有很大的过患,就是不敬,不是这样的,他完全可以通过正量观察之后成立的。不管是佛陀讲到的胜义谛或者世俗谛、无常、苦、空或者一切万法的自性都可以通过正量进行观察,所以说“依量成立故”,通过正量可以成立佛陀语是正量。

“量道生定解,见量语谛果”,“量道”是观察、安立量的道,一方面是佛经中讲到的道理,一方面是后代的论师们抉择胜义空性的道理,对胜义谛的道理产生定解的量道,即以龙树菩萨为首的中观论师们的胜义理。在《中论》、《四百论》、《入中论》、《智慧品》等很多中观的论典中,把万法为什么是空性的道理抉择得非常细致,他们没有因为是佛陀说这是空性的,就说是空性的。他们说万法是空性,因为离一多故、缘起故……通过很多的推理完全可以证成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所以这方面是一个量道。

还有一种量道是讲因明,比如法称论师造的《释量论》,陈那论师的《集量论》等,把世俗谛破恒常抉择无常,成立佛陀是量士夫的道理讲得很清楚。通过四谛法倒推上去就可以知道佛陀是量士夫,这种安立是有根据可循的。

“量道生”,还有很多论师菩萨们造的殊胜理论都可以如实证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量道观察之后产生定解。

“见量语谛果”,就可以见到观察之后的果,这个果就是“量语谛”。什么是“见量语谛果”?见量、见语谛,或者见量语谛。“量”是正量,即佛陀是量士夫,语言就是真谛,或者量和语都是真谛,是真实的。一般的世间人、声闻缘觉没办法宣说一个完全正确无误的正理。通过这样的观察,佛陀是量士夫,佛陀宣讲的语言完完全全是真实的,“谛”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这是现量见到的果,对于我们宣讲如此衡量的果。

学习了《解义慧剑》,通过四理去衡量二谛,最后可以对佛陀是量士夫、佛陀的妙法真实不虚产生定解,佛法完全真实,宣讲佛法的佛陀是正量,如果不是正量,宣说的东西经不起观察,有很多的漏洞。

通过观察之后既对佛陀是量士夫产生定解,也对佛陀的妙法真实产生定解,这就是“见量语谛果”。完完全全可以现量见到量和语,量是正量,语是真实不虚的佛语。

乙三、末善结尾之义分二:一、造论方式;二、回向此善

丙一、造论方式

所见极清净,大悲臻究竟,

善逝示道言,我得甘露味,

愿依四道理,四依得品尝。

“所见极清净,大悲臻究竟”,佛陀具有这样的功德,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大悲。

初地菩萨也有智悲,刚刚我们讲了初地菩萨见到实相之后生无分别智,同时也生起了无勤、无造作的相应于空性的大悲心。但初地菩萨是刚刚获得,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相续中还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因为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的缘故,相续当中的无分别智和大悲没有完全清净。通过二到十地的修行,慢慢把相续当中的障碍一分一分地去掉。粗大的障碍早就已经没有了,后面去掉的是比较微细、覆得比较深的障碍。这方面需要不断地见空性,增长福智,这样障碍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细微。到了金刚喻定十地末尾的时候,通过金刚喻定的智慧把最微细的障碍清净掉,最后所见就极清净了,他的无分别智达到圆满。这时因为没有障碍的体性存在,他在初地获得的无缘、无勤作的悲心这时也达到究竟了,没有什么可以再增上圆满的了,每一分都非常清净,没有丝毫的垢染。

佛陀的功德一方面是所见智慧特别清净,一方面是大悲臻于究竟。智悲圆满的佛陀“善逝示道言”,成道时已经开示了殊胜的语言,“示道言”什么?“我得甘露味”,说犹如甘露一样的妙法我已经获得了,但是现在给众生宣讲恐怕众生难以了解。

佛陀的悲心没有舍弃众生,佛陀的智慧也是照见了众生的需要,所以一方面讲“我得甘露味”,一方面说“愿依四道理,四依得品尝”,佛陀也很愿意让众生证悟自己所证悟的如来藏。但那时众生的根基还没有大面积的圆满,即便佛陀想依靠四理、四法依等等让众生品尝,一般有情的根机还是不行。所以佛陀针对下根者宣讲了四谛法要,让他们的根机先成熟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再让他们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可以通过四道理、四依的方式抉择万法的本性。根机中等的众生因为容易发菩提心,所以让他们发菩提心之后,再给他们讲解四依和四道理。

所以佛陀证悟之后,愿意让众生也获得证悟,也给出众生证悟这样道的方便,这就是“愿依四道理,四依得品尝”,愿众生依靠四种道理来观察二谛,依靠四依的方式来品尝佛陀的法味。

因为佛陀的悲心、智慧特别圆满,所以佛陀也在经典当中给我们讲了很多的道理。

分享此甘露,然于此浊世,

由反其道致,难尝法妙味,

见此以净意,最敬教心著。

佛陀在世时,或者在经典中已经分享了妙法的甘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根机成熟的众生依靠四理、四法依找到了证悟之道,而且按照《经庄严论》的说法,现在的十方世界中每一刹那都有人在成佛。这么多修行者都是因为依靠正确的途径,通过四理圆满了二谛,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证悟了实相,已经尝到了佛陀当年尝到的正法妙味,然后他们又不间断地给其他有缘弟子宣讲,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正在学习,前辈们分分秒秒都在成就,他们早期做过努力了,现在已经成就了,正在品尝成佛之后的正法妙味,给我们讲了之后,我们也准备品尝这个道。

佛法的意义对我们来讲,完完全全不像世间的东西,世间的东西追求无数世也得不到一个真正的结果,但是佛法只要我们花功夫得到之后,就会一得永得。

上师传讲的殊胜正法,都是跟随我们的根机。如果有些法太深了,我们还没办法了解,可以先学一些简单的法,对于能够理解的,我们就去学习,学完之后就去做,遇到有缘的众生我们就对他们讲解这些简单的法,让他们也能对佛法产生信心,或者多多少少能够修持一点正法。如果是能够听得懂,能够趣入的,就要好好去生起定解,生定解之后就找机会通过念咒、打坐的方式观修,反正我们要发愿总有一天品尝到这样的甘露妙味。

佛陀在世时,或者涅槃了一段时间之后,佛陀的传承弟子们依靠佛陀的教言通过四种道理、四法依的方式趣入了这个道,这是以前的一个情况。

“然于此浊世”,慢慢到了现在的五浊恶世,虽然也想分享甘露让所有的众生品尝,但是在劫浊、众生浊、见浊、命浊、烦恼浊都很炽盛的时候,“由反其道致”,因为众生相续中的福德越来越浅薄,罪障越来越深厚,所以对于这样正确之道没办法依教奉行了,所以说“反其道致”,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正确的道是四法依,但是他没有按照四法依去做,而是颠倒去依止四依,依人不依法、依语不依义等等,就是反其道致。佛陀给我们开示的是以四理去了知二谛,“反其道致”就是众生没有依靠四理,不依靠四理当然也通达不了二谛,也生不起四法依。现在浊世的众生就是这样的,没办法通过他们自己的智慧来知道佛陀的真实意趣,或者佛陀开示的方便。现在很多有情也许内心当中有一个向善的、追求解脱的心,但是不得其道。

反其道导致了什么?导致“难尝法妙味”,导致这些有情虽有想要品尝妙味的心,但是得不到品尝妙味的方法。怎么办呢?此处也体现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和悲心。当年佛陀为了让其他的有情品尝这个妙味,佛陀依靠宣讲四理、四法依引导当时的众生趣向于正道、品尝甘露妙味。时至今日,众生的根机看不懂了,没办法真实了解经典的意思了。怎么办呢?这个阶段的工作麦彭仁波切来做,他给我们造了这部论典。

其实本论和佛陀当年宣讲的能够让众生趣向于品尝甘露法味的意趣是一致的。当年佛陀也是通过四理、四法依让他们品尝,现在众生可能是听不懂,或者经典太多了,找不到比较集中的方法。以前众生的根机也利,大德讲了之后,他们容易理解。但是现在众生的根机钝、福德浅薄、罪障深厚,对于以四理趣入二谛的道越来越模糊了,然后对于依四法依趣向于实相的证悟可能也不太重视了,这时麦彭仁波切出世了,他来做这件事情。做什么事情呢?为了让众生再来品尝妙法味。

“见此”,见到这种情况之后,“以净意,最敬教心著”。他老人家示现谦虚。佛陀是通过见到真实谛的智慧和最圆满的悲心两个条件[1]开示了道。麦彭仁波切没有说,我是通过“所见极清净,大悲臻究竟”,虽然他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真实化身,和佛陀无二无别,但是他示现的是佛弟子的身份。他说,我以清净的发心,以最恭敬教法的心来写的这部论典。

当然也是具有悲心的,为什么呢?“由反其道致,难尝法妙味,见此”,看到这么多可怜众生,对于这么好的途径,因为罪障深重看不到了,他看到这个情况之后,就要造这部论典,这是悲心引发的。他造论的时候是以“净意”,以非常清净的意乐,不是为了自己能够扬名立万,也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很多的钱财,而是清净的作意,就是为了让众生能够得到,所以“净意”也是悲心的体现。

“最敬教心著”,以对教法非常恭敬的心,著了这部论典。所以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完完全全是为了让众生能够知道佛陀的四理和四法依最殊胜的妙道,写了《解义慧剑》。

麦彭仁波切为了开显佛陀当年引导众生以四理趣入二谛之后,生起四法依的证悟之道,造了《解义慧剑》。学完之后我们大概就明白了世俗谛和胜义谛、四法依的道理,其他很多道理也知道了,最后我们知道了应该依靠四理去抉择二谛。对二谛产生了真实不虚的正见,然后再依靠四依法趣向于真实。

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通过悲心和智慧给我们开显了这部短小的、精悍的论典。

丙二、回向此善

回向造《解义慧剑》的善根。

愿此思所生,无垢慧生理,

略说之善根,众成文殊果。

“愿此思所生,无垢慧生理”,一方面来讲,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是随顺思所生慧造的论。他是文殊师利菩萨化现,修行已经圆满了,但他造本论的思路主要是依靠思慧。麦彭仁波切有没有思慧呢?麦彭仁波切的思慧在相续中是以增上圆满的方式具足的,闻慧也是通过增上圆满的方式在修慧的相续中具足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有,也可以说他通过思慧造了这部引导众生以思所生慧趣入于二谛的论典。

对我们而言,麦彭仁波切造论是想让我们这些后学者通过思维的无垢妙慧产生的道理去趣入二谛。

所以一方面作者具有思慧,另一方面麦彭仁波切讲的道理是引导我们开显思慧,通过我们的思慧产生无垢慧,再通过了知二谛的道理趣向于实相的。

“愿此思所生,无垢慧生理”,通过讲解《解义慧剑》,让众生的相续当中去掉很多迷惑,生起了很多定解,对佛法、佛陀产生了信心,这时他修行的意乐也和以往完全不同,因为有了二谛正见的缘故,修行质量也会大大地提高。造这部论典的作用非常大,功德也很大。

“略说之善根,众成文殊果”,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悟最圆满的实相、成就文殊师利菩萨的果位。

甲三、圆满末义

蒙文殊语日,心莲以信启,

溢此善说蜜,愿善缘蜂喜。

最后的末义也是一个发愿。“蒙文殊语日”,文殊菩萨的语言好像太阳一样,太阳出来之后照在莲花上,莲花开启之后会引来很多的蜜蜂,在莲花中采了很多的蜂蜜,蜜蜂就可以得到欢喜。这是一个比喻。意义是通过我们对文殊菩萨的信心,可以开启心中的智慧莲花,我们的智慧莲花开启之后,就可以引来很多有缘的众生,给他们传授这样的教法,让这些善缘的众生能够欢喜。

虽然麦彭仁波切和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但是显现上是一位祈祷文殊菩萨的修行者,麦彭仁波切一生所依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造论的时候也是文殊菩萨放光之后融入到心间,然后要写的法义全部从内心的智慧深处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的。所以显现上他老人家是得到文殊菩萨加持之后,通过信心开启了智慧。麦彭仁波切说,我的智慧就像莲花一样,通过信心祈祷文殊菩萨之后开放了,开放之后莲花里面很多蜂蜜。“善缘蜂喜”就是我们这些有情,当时麦彭仁波切有很多亲传弟子,后面还有很多传承弟子,我们也是属于麦彭仁波切的传承弟子。我们通过自己的善缘和上师们悲心智慧的摄持,也在学习这部论典。

因为麦彭仁波切说他的智慧打开了,蜂蜜就像论典一样,所以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就像从麦彭仁波切智慧中得到他的意传加持,然后得到殊胜的智慧,让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得到最深的利益,可以很欢喜。

真正通达了这部论典,我们会很高兴。依四理去抉择二谛,学习四法依的时候都很高兴。不单单现在欢喜听了法,而且通过这个法调伏了心之后,烦恼慢慢调伏了,功德越来越增上,俱生的欢喜心也可以真实地引发出来。

这就是麦彭仁波切造的圆满末义。他是这样造论的,愿后面的有情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得到欢喜。

现在可能有些道友很欢喜,以后会越来越欢喜,这是麦彭仁波切给我们做的一个发愿。我们在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内心当中种下一个非常圆满欢喜的因,然后通过这个教言修行之后,也可以真实地远离轮回,或者得证悟之后获得俱生的欢喜。

后跋:此《解义慧剑》,我本有书写之意,

麦彭仁波切说,我本来就有想写的这部《解义慧剑论》的心。

近日承蒙智者净意幢(拉色丹毕嘉村)劝请,

“书写之意”是近因,是主要的内因,外面的大德劝请是外缘,内因外缘具足了。

因为上师们写论典、伏藏大师取伏藏,或者大恩上师翻译、讲法,一方面上师心中一直有这个想法,后面某个弟子劝请了之后,内因外缘就具足了,上师就开始翻译一个法或者讲一个法。内因外缘还是很重要的,弟子不断去劝法、请法,请上师翻译,很有必要性。

同样麦彭仁波切本有书写之意,就看有没有人请,但是一般人可能也想不到请上师著一部像《解义慧剑》的法。有时就像阿难尊者请法一样。很多深法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这么深的问题提不出来,这时佛陀就加持他,让他突然站起来提问,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可能还没达到阿难尊者的程度,有时就想这个法可能对众生有益,是不是请上师讲一下、传一传,或把那个法翻译出来会很好,能不能请上师翻译一下。

其实上师心中有很多对众生有利的计划,不像我们计划的是下个月上哪儿玩、怎么去赚钱等等,我们计划的都是轮回的事情,而上师计划的都是弘法利生的事情。上师有很多计划,主因在上师这里,但外缘还是必须要弟子去劝请,弟子劝请一下因缘就成熟了。

有时一请就答应了,有时说考虑考虑,有时口头上没有答应,但是慢慢会成熟。我跟了上师这么长时间,也碰到很多这方面的情况。上师也说过弟子们还是要来请,表露过这方面的因缘。你请说明你对这个法有兴趣,大家都不请说明从显现上来讲大家都没有兴趣了,对正法没有兴趣在显现上有时候也会影响圣者们的因缘法,弘法的意乐,甚至有时没有人学法就入灭了。

当然不是说真有这样凶险的情况,但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弟子们对法的兴趣高涨,上师们也会很欢喜地去翻译、讲解,很深的法、很大的法都会慢慢讲。

很多新学的道友可能不懂。时间长一点,有智慧的人会经常去劝请上师翻译、讲解殊胜的法要等等,其实很重要。

内因外缘具足之后,

而于护地年三月二十九一日内,文殊欢喜(麦彭仁波切)撰写。

一天就写完了。其实他早就有写的心,但是不请就没显现出来,请了之后,一天就写出来了,马上在内心就流露出来了。

愿吉祥!共有一百零四颂,善哉!

以上就辅导完了《解义慧剑》。



[1]即“所见极清净,大悲臻究竟”。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