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69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前面内容中,已抉择了人无我空性,打破了一切俱生我与遍计我妄执。有实宗行人对此仍有疑惧:如果没有常有成实之我,那么业果也就不存在。中观宗分两段来断除诤论:依同等理你宗也有“无法安立正确的因果关系”的诤论,只向我发难无有意义;接着以我宗能遣除此争议,而你宗不能遣除来断除诤论。总之,并不会因为承认空性而障碍因果,反而如果承认“我”存在就无法安立真实的因果。因为空性的缘故,万法才可以显现,因果才不会灭失。详细内容见下:
1. 有实宗关于“无我则因果紊乱”的诤论:(详见颂词1)
①诤论者:外道及有实宗。“外道”主要指常见派,即执我为心识或无情法的宗派;“有实宗”则是声闻十八部中的五部。
②所诤事:若承许“我”非实有,则无法安立正确的因果关系。
③起诤的理由:如果造业时没有“我”,就不会有一个“我”转到后世,后世谁在受果呢?如果没有“我”,则无法安立因果的自作自受。
2. 中观宗以同等理断诤:(详见颂词2)
①造业者与受报者五蕴并非一体,这是内道诸宗派共许的观点。造业者的五蕴在感受果报时已经灭尽,那又是谁在感果呢?
②而除五蕴聚之外,所谓的常我即是无心或者“恒常我”都不能成为因果所依。因此你宗也同样有不能安立因果的过失。
3. 有实宗的观点无法安立因果:(详见颂词3)
①有实宗认为:“现世现报的业,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的。”
②中观宗破斥:如果存在作者真实地感受果报,那必须是在作者未灭时感受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造作因业同时就应受果。如此承认则因果规律就被打破了。因此如果安立有一个实有的我,则不能正确建立因果关系。
4. 中观师以同一相续安立因果:(详见颂词4)
①对方继续提出太过:佛经中讲因果是自作自受。如不承许作者、受者一体,则和佛经教言相违。
②中观宗:不会相违。胜义中没有“我”、因果,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未经观察时,在众生的迷乱心识前,业报存在于同一相续。依靠一相续的缘故,佛陀安立有个作者要受报,然而这只是依靠名言的假立。
③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的,无有任何实质,而在名言中,因果绝对不欺惑。空性不仅不会障碍因果,反而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取舍因果就越细微。
5. 同一相续也不是“我”:(详见颂词5)
①相续可分为色、心两类。众生一般不会执着前后世不同的身体为我,而容易把心执著为在轮回中流转,前后一体的“我”。这里通过观察心来遮除相续的一体实有。
②观察方式:过去心、未来心俱不可得故不是我;而现在心如果是我,那么当现在的心灭尽时,我也就灭尽了,故心相续不是我。
③空性和因果的关系: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故而显现和空性是双运的。善恶果报只在众生的虚妄分别念前成立,胜义中丝毫无有。
④了知万法皆空后,不能废弛积累善法资粮。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谁复受业报?
颂词1-1
科判分析
遣除无我之诤论:前面遮破了俱生我、遍计我,有实宗对此仍有疑惑,因此发出诤论。
遣除业因果不合理:首先,有实宗提出如果无我则业因果无法正确安立。
辩诤:有实宗提出自己的诤论和理由。
颂词1-2
消文释义
对方说:假设常有的我不存在,那么业果之间的联系——造业感受果报就不合理了,由于造业以后作者已经灭亡,在受报之时已不复存在,结果成为谁的业呢?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诤论者:外道及有实宗。
“外道”主要指常见派,即执我为心识(数论派为代表)或无情法的宗派(胜论派为代表);他们都认为有一个常有的我存在,作为轮回中的流转的所依。
“有实宗”则是声闻十八部中的五部,例如犊子部、正量部。他们虽皈依三宝,但承许实有我,见解如同外道。
补充知识点:“有我宗”指外道和一部分小乘宗派,“无我宗”指小乘有部以上的内道宗派。“有实宗”指平凡世间人、外道、内道中除中观宗以外的宗派,“无实宗”或“空性宗”指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这里的辩论对象是有我宗。
重点2. 所诤事:
若承许“我”非实有,则无法安立正确的因果关系。
重点3. 起诤的理由:
如果造业时没有“我”,就不会有一个“我”转到后世,后世谁在受果呢?如果没有“我”,则无法安立因果的自作自受。
重点4. 内道诸宗对因果的安立:
如何安立因果在内道中很重要。有部宗认为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经部宗认为依靠心相续得以成立,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才能安立,尽管有各种说法,但都认为胜义中有一个堪忍实体。中观宗并不承认这一点,但也不抹杀因果在名言中的无欺显现。
(颂词2)
作者受者异,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诤此有何义?
颂词2-1
科判分析
作答:中观宗针对有实宗的诤论进行作答。
相同辩论:中观宗以同等理驳斥对方:按照你宗的观点也同样无法安立因果。
颂词2-2
消文释义
造业所依的今生之蕴、成熟果报的所依后世之蕴这两者是异体,时间也是两个阶段,积业的那个我在感受异熟时就不存在,关于这一点,是承认常有无情法的你们与承许无我的我们共同承许,对此进行争论难道不是无有意义吗?确实无有意义。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针对内道:
造业者与受报者五蕴并非一体,比如一个人30岁杀人,40岁被判刑,如果是一体的,同一个我,40岁被判刑的人就变成30岁了。这一点是内道诸宗派共许的观点。在受报的时候,作者早就已经死亡了,那受报的是谁?如果两者不是一体,那还能成立自作自受吗?因此依照同等推理,从你宗的观点也无法安立正确的因果关系。
教证:
①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②《三摩地王经》:“众生寿命不可得,于此界没他世生,所作之业无失坏,黑白业报亦不亡。”
重点2. 针对外道:
除五蕴聚之外,所谓的常我即是无心或者“恒常我”都不能成为因果所依。如果是恒常的法不能够有任何变异和作业,那因果怎么安立。如果是无心法,如同木头石头一般没有感受,怎么能安立受苦乐的报呢?
(颂词3)
因时见有果,此见不可能。
颂词3-1
科判分析
遮破辩答:中观宗针对对方的观点进一步遮破。
颂词3-2
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认为:顺现法受业的业果在因位时并没有不同。
如此一来,造因业之蕴的刹那就能见到感受它的果报,这是不可能的,就像父子不可能同时出生一样。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有实宗认为:“现世现报的业,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的。”
安立因果的方式有三种:
①顺现法受业:平时讲的现世报,今生造业,今生受果。
②顺次生受业:今生造业,第二世受果。
③顺后世受业:第二世以后,可能是第三世、第四世或者隔了无数前两种因为前后世的五蕴不一样,所以只能安立顺现法受:今生造业,今生受果,当然可以安立造业和受业是一个。
重点2. 中观宗破斥:
从比较粗大的角度来讲,好像我们今生当中的五蕴是一个五蕴,如果详细观察的时候,造业和受业是一个本体,永远也安立不了。如果说有一个实有的“我”作为造业者和受报者是不合理的。实有的“我”作为业果的所依,有三种情况:恒时为造业者的体性,只能造业不受报;恒常为受报者,没有造业而恒时只能感受果报;同时具有造业者和受报者的体性,造业的当下,不必在第二刹那以后果报就成熟,要感受果报,因果同时。这显然有违名言中因果的安立。因此如果安立有一个实有的我,则不能正确建立因果关系。
(颂词4)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颂词4-1
科判分析
遣除违教:对方认为造者、受者不实有的观点违背了佛经观点,中观师要遣除违教,安⽴正确的观点。
颂词4-2
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经教中云:“此者所造之业他者如何感受?诸比丘,所造所积之此业即不成熟于外界之地界等上,而成熟于有执受之蕴等上。”如此就与所说的“造业者感受果”相违了。
经中所说是有密意的,用意是指同一相续,出自制止诽谤业果的必要而说造业者就是受报者,而并不是指真实的作者感受,因为常有的我不成立之故。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对方继续提出太过:
经典中讲造业后,业不会成熟在⼭河⼤地、其他⼈的相续当中,只成熟在自己的相续上⾯。造业者感受果报,说明造业和受报的⼈是⼀个。如果按照你们说法,我不存在,作者和受者不是⼀个,不是违背了这⾥的经教了吗?
重点2. 中观宗:
不会相违,胜义中没有“我”、因果,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名言中依靠同一相续安立因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安立。
一、在因尚未坏灭还存在时,不可能见到它所生的果,其原因是需要从这个因中产生果。(比如说,菊花的种子还存在时,不可能见到它的果——具有多片花瓣的白色菊花,因为需要从这个种子长出菊花)
二、在果生起时,它的因决定已灭,但由无欺的缘起,引出了相应的果。(比如说,有多片花瓣的白色菊花正开放时,微小的种子决定已灭,但以种子为因,水、土等为缘,因缘和合之力便引生出这朵菊花)
三、所造业的果也决定只在因缘集聚处的此人相续中成熟,而不会在因缘不集聚处的他人相续上成熟。(就好比菊花种子播在土地中,只会从该地生出果实,而不会从悬崖长出果实。)
然而因果只是一种观待的假立:在名言中,相续可以作为因果的所依,每一刹那的五蕴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观待前一刹那为所生之果,观待后一刹那为产生之因,但是单独一刹那的五蕴上面都没有因和果的体性(无法在单独一刹那五蕴上面安立因果,因果就是一种观待,因在前果在后)。因此只能在前后以缘起力相连、不间断的五蕴这一相续上,前后的五蕴相互观待为因果。胜义中,因果则不生不灭。《中论》从不生角度抉择因果空性,论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
重点3. 名言中空性绝不欺惑:
胜义中无自性,名言中观待因缘、依靠因缘聚集就能安立有和生。而且这样的因生果一丝一毫不会错乱,因为观待而生、观待而立,既然是观待,就处于名言中这一套条件、相互安立之中,不会错乱。空性不仅不会障碍因果,反而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取舍因果就越细微。
(颂词5)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颂词5-1
消文释义
如果问:那到底是怎样的呢?
过去与未来心不是我,因为过去心已经灭亡,未来心还没有产生,它们都不存在。
如果对方说:然而生已未灭现在的心是我。
这样一来,现在的心第二刹那灭亡时,我也将荡然无存了,同样以此理也能遮破五蕴为我。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相续为假立:
如前颂云“相续与蕴聚,假名为军鬘。”如同一串念珠只是假立的名字,无有“一串”的实体。因为每一颗珠子上都没有这一串念珠的实体,单独一颗珠子孤家寡人前后没有珠子怎么能说是“串”呢?像这样每颗珠子上没有实有的“珠串”,所有的珠子连起来也没有实有的“珠串”。所谓的“一串念珠”只是依靠很多珠子前后按顺序一个一个连在一起、和合所成的一个法,当心去分别它的时候,给它假立一个“珠串”的名字。相续也一样,所谓的“一相续”只是心对这个“前后刹那连续不间断的五蕴”安立的假名而已。
重点2. 从三时的角度观察心相续:
如果实有的心存在,那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心都是一体的,但过去的心已成为过去、灭掉了不可得,未来的心于当下而言并未产生,也不可得,而现在的心(之所以称之为“现在”,观待过去、未来而言只安住当下的一刹那)也只安住一刹那而不住第二刹那灭尽,如果说现在生起的这个心是我,那么当这个心灭尽时,我也就灭尽了。过去、现在、未来、刹那这些都是观待而立的,只要是依靠因缘观待而立的必定无自性,想要在种种分别、假立中找到一个独立实有的“我”是不可能的。如果认为观待而立的法中有一个实有的自性存在,必定与名言中的定义相违。
重点3. 空性和因果的关系:
在真正的实相中,一切万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缘起显现。之所以称为空性,因为显现的缘故;之所以叫缘起,因为在显现的当下本体即空,故而显现与空性是双运的,万法不会因为是空性就不存在。善恶因果只是在众生的虚妄分别念前成立,只要这种虚妄分别念不灭,轮回也有、痛苦也有、快乐也有、地狱也有、天界也有。
空性和因果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闻思来了达,若没有闻思,即使你是高僧大德、大智者、大学者,也不一定明白这些深奥道理。而在闻思的过程中,不离传承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否则,纵然你看了很多经典,又阅了很多论典,也不一定清楚其中的密意。
重点4. 了知万法皆空后,不能废弛积累善法资粮。
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一个人证悟了没有?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平时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绝对没有证悟空性;假如你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整天精进行持善法,相续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证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