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从本文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即安住于甚深光明等持中,当舍利子问完所有的问题,观世音菩萨讲完《心经》的所有内容之后,释迦牟尼佛才从甚深光明的禅定中出定。当然,佛的出、入定本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显现上是佛在这个时候才出定。这就像在一个道场中,有一位大上师什么话也不说,一直坐着,同时下面有一个上师问,另一个上师回答,当全部提问和回答都结束的时候,大上师才开始给大家说话一样。此时,佛从禅定中出定,并开始赞叹观世音菩萨:好的好的(善哉善哉),好(善)男子,是这样,是这样的(如是如是),不管是词句还是内容,你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正像你所说的一样,大家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不仅是我释迦牟尼佛,包括所有如来,都会对此随喜的。“尔时世尊从彼定起”以前的内容,全部是佛陀意加持的佛经,而这一段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佛经,后面一部分则是佛开许的佛经。
为什么此经要由佛陀最后认可呢?有些藏传佛教的讲义认为,这牵涉到几个理由:其一,如果佛没有赞叹的话,舍利子会这样想: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错了?他心里会有一种疑惑;其二,观世音菩萨也会有疑惑:佛陀在场时,我虽然宣讲了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但到底我讲得对还是不对?其三,其他的天人、罗刹、夜叉等众生也会这样想:刚才舍利子已经提出问题,观世音菩萨也给我们宣说了般若,但观世音菩萨说得对还是不对呢?如果得到佛陀的认可,舍利子会想:我今天提出的问题这么殊胜,连佛都认可了;观世音菩萨心里也想:太好了,我今天的回答让佛陀都高兴了,依靠佛陀的加持,我肯定完全说对了;其他众生也想:今天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这些话,实际上是佛陀所认可的,佛刚才也说“善哉善哉”,那就跟佛说的没有任何差别了。
现在也是一样,对于有些新法师讲的内容,如果上师没有表态,下面的人就不知道到底对还是不对,如果上师签字或亲口说“对,你讲得对”,大家心里才会踏实。以前学院的一些堪布刚开始讲法时,也需要得到一些大堪布的认可,如果没有得到认可,下面的人也会有点疑惑:到底他讲的是正法还是非法?堪布自己讲的时候,心里也七上八下:到底我讲得对还是不对?如果上师如意宝开口说:“你讲得很好,讲得很好!”,那上上下下所有人的怀疑都会遣除,从此以后,这个人的讲法就好像跟上师的说法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这种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从佛教历史上看,佛陀的这种认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