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48)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48)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4-25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四品 业因果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若问:诸善业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随解脱分善法为离因之真实道谛所摄,所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但是,从依靠离因现前离果而言,依于佛性或如来藏,从而作为无有迁变之解脱因,因此,解脱善法之所依即是如来藏。




佛说心性光明界,乃为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无三毒性乃善法。


关于此理,世尊于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部中已如理如实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诸如《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大涅槃经》《弥勒请问经》《如来藏经》。此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自性清净之心性或佛界、如来藏,即本来存在、无有改变。从现分而言,是相好圆满之色身的来源;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边之法身本来任运自成而安住,并以比喻加以说明,即功德任运自成如摩尼宝;不变他性如虚空;遍润诸众如净水。


《宝性论》云:“如宝空净水,自性恒无惑。”正为垢染遮蔽之时,其自本体住于无垢真如性中,即是心之自性本来光明。《般若八千颂》云:“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众生普遍存在佛界或佛性。《宝性论》云:“现圆佛身故,与性无二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如来藏称为无始善法界,本基中即是正等觉。


《真实名经》云:“佛陀无始终,初佛无偏堕。”《二观察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染,障净现正觉。”也就是说,为众生时,心之法性现分具足色身功德;空分具足法身圆满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现量不明显,所以称为佛界或佛性。成佛时远离诸垢,故称为菩提,这也仅仅是本体心性之圆满妙力现不现的差别而已,并非承认最初为众生时无有的功德后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无有迁变故。《宣说如来藏经》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槃果。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为烦恼所染。《宝性论》云:“心性光明者,无变如虚空,妄念贪欲等,不为客尘染。”若分类,则有本来安住之自性住佛性与观待净除暂时垢染之实修生佛性两种。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离戏之心性住于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之离因;住于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之离因。此二者无始以来以有法法性的方式而住。《涅槃经》云:“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无有本体,即自性清净之心如何显现与相好灿然之功德皆非异体,然以现空自性而分。”


实修生佛性:通过发心等暂时学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资粮而净除如来藏上的一切垢染。《华严经》云:“嗟!诸佛子,所谓之此菩提佛性即实修法界,现见广如虚空之自性光明,修学福慧大资粮。”又如《宝性论》云:“如宝藏果树,当知二佛性,自性住佛性,实修生佛性。以此二佛性,获得佛二身,前者得法身,后得二色身。所谓本性身,当知如宝像,非以自性为,乃德宝藏故。具有法政故,报身如轮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宝般任运自成,从彼性中出现有法自性佛性如转轮王般的报身,以及于所化前示现的如影像般的殊胜化身。这些在为众生时因被垢染所障而不现,依靠发心等福德资粮而遣除色身之垢,依靠观修空性等智慧资粮而遣除本性身之障。


自性住佛性如净水,实修生佛性如所现之各种影像,它们是本来存在的能依所依关系;如是住于本基上之自性住佛性如所知外境,暂时的实修生佛性如能知之心,也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与有法之离因方式存在,而无有离果,实修生佛性以能净垢染之对治方式存在,而无有能生所生因果关系之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够圆满功德,使有学道之证悟成熟解脱于佛地中。


《经观庄严论》云:“自性随增性,能依与所依,有无功德者,当知成熟义。”也就是说,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之壳内。


以九种比喻说明此理,《宝性论》云:“佛如莲蜂蜜,糠藏脏物金,地藏芽等果,破衣中佛像,劣女胎君主,地中珍宝像,偶尔惑垢障,真如住众生。”意思是观待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之垢染而说的九种比喻。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资粮道者、加行道者四种,存在于他们心中为四种垢染所遮的如来藏之四种比喻:(一)存在于未入道凡夫贪心随眠相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宝性论》云:“如住萎莲内,妙相庄严佛,无垢天眼见,从花中取之。佛以佛眼见,狱众具佛性,无障大悲尊,令彼解脱障。”(二)存在于已入道凡夫嗔心随眠相壳内的佛性之比喻,彼论云:“如蜂群中蜜,智者寻义见,方便令蜂蜜,脱离诸蜂群。遍知以佛眼,见如蜜佛性,令彼如蜂障,永远断除矣。”(三)存在于资粮道凡夫愚痴随眠相壳内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复云:“如具糠秕果,众人无法享,凡为求食者,彼等去糠秕。烦恼垢遮障,众生如来藏,未离惑染时,三界不成佛。”(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强烈贪嗔痴烦恼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又云:“如人游时金,坠腐脏物内,不坏性如是,数百年存在。天人天眼见,告人此有金,炼此宝可成,珍宝装饰品。佛见沉不净,烦恼众生德,为令净惑泥,普降正法雨。”


存在于声缘阿罗汉无明习气壳内的佛性之一种比喻:彼论云:“如贫室地下,有无尽宝藏,主人不了知,宝不说我此。意中净宝藏,无破立法性,众生未证悟,恒受贫穷苦。”


存在于一地菩萨见道所断壳内佛性的两种比喻,(一)彼论云:“如芒果等树,具果种芽常,耕耘及灌溉,渐成真树王。众生无明果,皮内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渐成真佛陀。”(二)又云:“如珍宝佛像,破烂衣缠裹,路旁天人见,解之说彼义。佛见无始惑,所缚如来藏,旁生亦存在,宣说解脱法。”


存在于修道所断垢染壳内佛性之比喻也有两种:(一)彼论云:“如孤独丑女,无依无怙住,胎中怀君主,不知存自腹。三有如孤室,众生如母胎,无垢之佛性,如住彼胎中。”(二)又云:“如内金相圆,寂灭性者见,了知彼内金,为净遣外障。见自性光明,诸垢亦客性,佛令如宝源,众生净诸障。”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种,《宝性论》云:“贪嗔痴三毒,所生强习气,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莲等,为诸烦恼缠,无数差别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云:“凡夫垢有四,阿罗汉垢一,见道修道垢,分别有二种。”


诸垢与诸地喻义相结合而宣说,《宝性论》云:“犹如水中莲,初开人爱恋,花萎人不喜,贪惑亦如是。譬如酿蜜蜂,受扰即蛰人,倘若起嗔心,内心生苦恼。犹如果实等,外为糠秕裹,现见如来藏,无明蛋壳遮。譬如厌粪秽,一切具贪者,依欲生惑因,众人厌如粪。如宝埋地下,不知不得宝,众生如来藏,无明习地蔽。如芽等渐生,突破种子壳,现见真如性,遣见道所断。圣者以见证,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犹如破烂衣。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污秽,脱离母胎中,成熟无念智。当知三地垢,不为地所染,当以如金刚,等持摧毁之。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莲等。”


此外,《大涅槃经》云:“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国王有一大力士,彼额有一金刚宝珠,与另一大力士较力,双方撞头,其额上宝珠没于肉中,然彼不知宝珠去于何处。因受伤故唤医令治。医师医术精湛,知宝珠入彼肉内故未医其伤,问言:‘嗟!大力士,汝额上宝珠在何处?’彼大力士惊恐不已,告医师:‘吾额上宝珠不应去何处,若无则乃虚幻耶?’心生极大忧愁。彼医为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伤!汝较力时宝珠没入肉中,于外仅现影像而已,汝较力时,因生起嗔心故宝珠入于肉内亦未觉察。’医虽言,然彼不信,告医:‘汝莫说妄语,宝珠若没于肉内,则因脓血极脏故影像不能外现。’医师复令取镜,宝珠已明现于镜中。大力士见之,生起稀有之想。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识而无法现见佛性,为贪嗔痴所障所压而流转于各趣中受苦也。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内皆具足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其中以多种方式宣说了众生皆具如来藏。《黑班则续》云:“身中住大智,断诸分别念,佛性遍一切,住身非身生。”《宝网续》云:“我与诸众生,本来即正觉,以分别流转,发胜菩提心。”《涅槃智慧经》中云:“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赞心金刚经》云:“如地下之水,无垢而存在,烦恼内智慧,亦无垢而住。”《密藏续》云:“十方四时中,不得圆正觉,心性圆正觉,故莫寻他佛,佛寻亦不得……”


总之,应当以巨幅绸缎上画三千世界等比喻来了知一切众生本来即存有佛陀无离无合之四身五智,如太阳本来具足阳光。佛界即是指一切时自性清净,本体不变,彼之垢染是遍计性、暂时性的。


《宝性论释》中云:“大仙人尊者,烦恼即黑暗,清净即光明,烦恼力微弱,胜观具大力,烦恼客尘性,自性净根本。”此佛性本来无有垢染,故为究竟清净;无有迁变,故为究竟胜我;一切时分存在,故为究竟常有;纵然堕入诸痛苦之轮回中也不为痛苦所恼,故为究竟安乐。《宝性论》云:“常乐净我性,究竟功德果。”如来藏遍布一切众生。《经观庄严论》云:“如许虚空常,亦许真如常,虚空遍诸色,佛性遍众生。”


同样,如来藏虽然为烦恼所障,却不为烦恼所染,如云中之日一般,本来成佛时也是无灭无离而住。《宝性论释》中云:“如来藏分三阶段,皆不为烦恼与清净所改变。”关于此三阶段,《宝性论》云:“不净稍清净,极净之次第,众生与菩萨,以及诸如来。”不清净为众生时,稍清净为菩萨时,极清净为成佛时。能如理如实完全与佛性相同之比喻何处也无有,此等是就与如来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论云:“超越世间故,世中无比喻,如来藏佛性,相似而宣说。”如是比喻与意义不完全相同,本性是一体,因阶段不同故说九种比喻,这些也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若问:谁能如理如实现见此佛性呢?


答:未见实相已被善知识摄受之凡夫、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得地菩萨,彼等以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十地菩萨片面证悟,除佛之外,他众不能如实地现见如来藏。《宝性论释》中云:“汝之一分智慧如同离云日,诸具慧眼圣者亦非全面见,清净法身智慧无边出有坏,汝见遍布虚空无边诸所知。”也就是说,如来藏或佛性住于具三身五智庄严轮之心性刹土中。若现见真如则为佛陀,所以,此等论典中的说法是合理的。


有学道时,以诚信而了达佛性的总相。《宝性论》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佛藏经》云:“仅证一方面并非证悟一切,即凡夫、声闻、缘觉、菩萨皆非如理如实现见如来藏。譬如,一天盲者问他人酥油之颜色,答曰:‘如白雪。’彼手触白雪,而执酥油色为凉,又言:‘如天鹅翅膀。’彼闻天鹅翅声而执雪色为扑啦啦声。复问:‘翼色如何?’答曰:‘如螺。’彼触螺觉柔软而执翼色为柔软。无论如何言,然天盲者却不能如理了知其颜色。


同理,佛性亦极难现见。”即凡夫难以证悟佛性。《佛藏经》云:“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于佛性,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诸圣者菩萨虽有少许证悟,却未通用如理如实证悟。《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一盲人为治眼故往名医处。医持金器除其眼翳,举一手指示之,盲人言‘不见’。医复举二指或三指示之,盲人方言‘见少许’。善男子,我若未宣说,则无量菩萨虽圆满十度后分别住于十地之间,然亦不见佛性,此理与彼相同,经如来宣说后,彼等方见少许。”《大涅槃经》云:“鸟翱翔于上空,需观察是于虚空抑或何处;若住于树稍鸣叫,则观察是于水中抑或树上;于海舟露台上抑或虚空中,方知于露台上。以此等比喻虽见少许如来藏,然未定见。”(此比喻不甚明了,待查阅《大涅槃经》后再明示)


若问:如来藏如此细微、难以观察,众生时不见,宣说又有何用呢?


答:宣说自他相续中存在如来藏有五种必要:即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怯懦心,了知修持解脱并不困难而生起欢喜心;断除轻视其他众生之心,从而对一切众生具有与佛同等的恭敬心;了知自己具有真实义身智之意趣,进而如理通达胜义之证悟智慧实相;遣除有无常断之增损,证悟真实智慧;断除过分贪执真实义之证悟智慧及自诩胜我,对自他一视同仁,进而于其他众生起强烈慈心。《宝性论》云:“如云如梦幻,诸所知皆空。”


若问:诸佛为何说众生有如来藏?


答:《宝性论》云:“为断除彼等,怯懦轻辱众,邪执行正法,贪我执我胜,如是五过患。”远离五过后生起五功德,即指“喜敬众如佛,智妙慧大慈,为生此五法,当知皆无过”。


颠倒的庞大身体用邪分别的金网覆着面部,与了义经部与密宗意趣背道而弛的愚痴者,认为如来藏是不了义的,经中所说如来藏的密意是指行因将生果,否则与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资而生。


哎!如大象般具莲网的可怜人,你们不了知佛所转三次法轮之密意,这也情有可原,显然你们是执著了空边。本来,初转法轮是相应初学者与下根者而说四谛及断治,是为令彼等摆脱轮回,从应舍而言的解脱方便;中转法轮是相应修道者与中根者,为解脱执著对治束缚的方便,宣说八幻喻与如虚空般的空性;末转法轮是于究竟修行者与利根者前宣说所知本性如何安住。与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为你们不了知而增益为我,不承认本性无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们的无我与空执也仅是我执与实执之对治法而已,并非是了义的。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一妇人以口喂养育的婴儿生病时,妇人悲伤寻医。医生以药油、牛奶、石蜜混合喂之,告妇言:‘此子已服药,暂时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尔后,为使婴儿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涂毒,莫吮也。’其子口干舌燥,虽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药消化后,妇人洗净乳房,告子言:‘来,现可吮乳汁也。’彼童虽为干渴所逼,然因前时感受苦味亦不愿来吮。母再三言:‘汝以前服药,药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涂苦胆汁,今汝药已消化,胆汁亦洗净,现无有苦味。’其子方渐吮乳。善男子,同理,如来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宣说无我法门,精勤实修此,从而断除所谓有我之心,并决定涅槃。即是为遣除顺世外道之恶见,以修无我法门而成清净之身,如妇人为子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如来亦与彼相同;为令修空性而宣说诸法无我,如妇人洗净乳房唤子,喂其母乳,我说如来藏亦与此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唤其子,子渐吮母乳。比丘,汝亦当分析,如来藏并非无有。亦当了知我昔于波罗蜜多经中宣说空性乃无自性之意趣。否则,仅修无所有之空性,亦不能成就佛陀之身智,果随因而生故。”


如是空性也是指正在显现有法时远离一多的执著戏论,各自本体空性如同镜中的影像,而并非是最终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现。《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中般若经》中亦云:“有法时本体空,若无色,色空见岂有?”《宝性论》云:“具足殊胜相,空性说为色。”又云:“于此无所遣,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具分别有相,暂时界空性,无分别有相,无上法不空。”其释中说:“以此云何?自性完全清净之如来藏上无有稍许所遣之烦恼,因远离客尘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净法亦无有少许,因无可分类法之清净法性即自性故。因此,如来藏之分类、分割以及所断之烦恼一切皆空。无有分类、不可分割、不可思议之佛性超越恒河沙数,为不空也。无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空性,现见真义;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常有。当知真如实性也。”


众生本来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垢可以依靠二种资粮遣除,而并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否则有法身报身成有为法无常之过失故。法身无有迁变,《入中论》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宝性论》云:“法性摧死魔,本无世怙常。”彼观点与其中所说也相违。又云:“无为任运成,非由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以此可遮遣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


所以,我们应当了达无我、空性、无二等实义。如《大涅槃经》云:“如来藏,乃佛之自性清净,无有迁变。若说有,则智者不应贪执;若言无,则成妄语,愚者说是断空,不了知如来藏密意。若说苦,则不知身具大乐自性,愚者认为身体皆无常,执为如瓷器般;智者对此分析而不说一切皆无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种子之故。愚者执著一切佛法皆为无我;智者认为无我仅是心假立而已,无有实体,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怀疑。若说如来藏为空性,则愚者闻后生断见或无见;智者了达如来藏无有迁变。若说如幻解脱,则愚者认为获得解脱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狮子之唯一如来是常有无迁变的。若说以无明之缘而生诸行,则愚者闻后分辨为觉与不觉;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以诸行之缘而生识,则愚者执行识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诸法无我如来藏亦无我,则愚者执著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即我与无我自性无二。诸佛出有坏皆赞叹无量无边之如来藏义,吾亦于诸具德经部中广说矣!”当了知其中所说之义。


若想:《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槃”并且也宣说了无佛性之断见,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涅槃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之佛性,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之‘邪见者永不得涅槃’之密意是指:因为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乃断除于大乘法起嗔者之别时意趣(四意趣之一,指他时可解脱。),(众生)具有自性清净之佛性故。有些永远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为出有坏佛陀了知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清净佛性故言:‘无始然有终,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如金色被遮。’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能成立所谓之‘无始然有终’。


觉醒二种佛性之相:(一)觉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生欢喜,由喜引发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二)觉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经观庄严论》云:“加行观悲心,胜解及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佛性相。”觉醒佛性之功德,彼论云:“即使堕恶趣,亦速得解脱,彼纵受微苦,生厌度众生。”意思是说,一次觉醒佛性后,即使堕入恶趣中,也会如线团落地弹起般速得解脱,以其感受微苦及强烈厌离心之缘也可度化众生。


众生若无有如是佛性,则遭遇任何痛苦都不会生起厌离心,有些人有摆脱轮回、趋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现。然而,尽管谁也未宣说,却有些士夫对苦难的其他众生起悲心,有些人因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离心等,皆是由于众生具有无始善法界即如来藏之力所致。《宝性论》云:“若众无佛性,于苦不生厌,亦于涅槃法,无欲求心愿。现见轮涅法,苦乐之功过,具有佛性致,无佛性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