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54课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脉络
教 证 与 教 言
1、《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2、《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3、《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4、《毗奈耶经》亦云:“一切恩爱久共处,时至命尽会别离,路宿树下且随飞,妻子眷属皆如是。”
5、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
6、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又说:“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并再一次指出:“亲友初遇见欢颜,密切来往漫山谷,中间酒肉如还债,送他一次还一度,后成贪嗔争吵因,恶友讼因刺痛心,舍弃乐时之食友,世间亲友我不求。”
公 案
一、佛经中记载,昔有一婆罗门生了个儿子,7岁时便因病而死。婆罗门伤心欲绝,决定去找阎罗王,把儿子的命要回来。他到处打听如何才能前往阴间,一群婆罗门告诉他:“人活着的时候,通常见不到阎罗王。不过如果你执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里有一条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经人间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阎罗王将经过那座城,只要你守持斋戒,必定能如愿见到!”
后来,婆罗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阎罗王。他恳求阎罗王让他儿子重新活过来,阎罗王说:“你儿子正在东园玩耍,如果他愿意,你就可以带他回去。”他欣喜至极,立刻直朝东园奔去。结果他儿子见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还呵斥道:“你这不明事理的愚痴老头,我只是暂时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称为你的儿子。现在我在这里已另有父母,你还是打消妄想,早点回去吧!”婆罗门满怀悲痛,怅然离去。
他回家后实在想不通,就去问佛陀整件事的缘由。佛陀说:“你真的是愚迷无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处的旅人们般,不久便会离散……
原文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敕门人问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之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抱乎。梵志怅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求至佛所。时佛在舍卫祇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认。反谓我为痴騃。老翁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荣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如盲守锭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憺乐无为
如受正教生死得尽
梵志闻偈?然意解。知命无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质愿为沙门。佛言善哉。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义灭爱断想。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
二、《法苑珠林》中就讲过一个人,丈夫被毒蛇咬死了,她并不悲痛,什么感觉都没有。旁人觉得奇怪,问:“你为何不伤心啼哭?”她说:“夫妻犹如林中的飞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没什么可痛苦的!”
原文
《法苑珠林》云:“譬如飞鸟暮宿高树,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我等夫妇亦复如是,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救护。”
三、《大庄严论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人叫称伽拔咤,他家世代都是巨富,但到他这一代开始没落,财力衰耗,最后变得一贫如洗。这时所有亲友都不理他,反而轻蔑他,不把他当人看。他实在无法面对,只好痛苦地背井离乡,去往别的国家谋求生路。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大量财富,准备返回家乡。
亲友们听见他回来的消息,立刻改变态度,纷纷拿着食物、香花等到路上迎接。他得知后,故意衣衫褴褛,混杂在前头仆人的队伍里。他昔日贫困潦倒时还是青年,如今成了富翁已是老人,所以谁也不认识他。
亲友们向他打听道:“衣锦还乡的称伽拔咤在哪里?”
他说:“还在后面。”
亲友们又向后面的人打听:“哪一位是称伽拔咤?”
回答:“刚才前面那位就是。”
亲友们忙回头找到他,责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他冷淡地回答:“你们想见的称伽拔咤,坐在后面的骆驼上。当年我穷途没落时,诸位不理睬我,而现在却忙着来迎接。事实上,你们不是迎接我,只不过是为了我的财产,这些财产就放在后边的骆驼背上!”
原文
《大庄严论经》云:“竺叉尸罗国有博罗吁罗村,有一估客名称伽拔吒,作僧伽蓝,如今现在,称伽拔吒。先是长者子,居室素富,后因衰耗,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心怀忧恼遂弃家去。共诸伴党至大秦国,大得财宝还归本国。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华妓乐于路往迎。时称伽拔吒身著微服在伴前行。先以贫贱年岁又少,后得财宝其年转老,诸亲迎者并皆不识,而问之言:称伽拔吒为何所在?寻即语言:今犹在后。至大伴中而复问言:称伽拔吒为何所在?诸伴语言:在前去者即是其人。时宗亲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汝是称伽拔吒,云何语我乃云在后?称伽拔吒语诸宗亲言:称伽拔吒非我身是,乃在伴中驼驴驮上。所以然者?我身顷来,宗亲轻贱,初不与语,闻有财宝乃复见迎,由是之故在后驮上。宗亲语言:汝道何事不解汝语?称伽拔吒即答之言:我贫穷时共汝等语不见酬对,见我今者多诸财宝,乃设供具来迎逆我,乃为财来,不为我身。”
教 证 与 教 言
1、《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2、《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3、《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4、《毗奈耶经》亦云:“一切恩爱久共处,时至命尽会别离,路宿树下且随飞,妻子眷属皆如是。”
5、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
6、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又说:“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并再一次指出:“亲友初遇见欢颜,密切来往漫山谷,中间酒肉如还债,送他一次还一度,后成贪嗔争吵因,恶友讼因刺痛心,舍弃乐时之食友,世间亲友我不求。”
公 案
一、佛经中记载,昔有一婆罗门生了个儿子,7岁时便因病而死。婆罗门伤心欲绝,决定去找阎罗王,把儿子的命要回来。他到处打听如何才能前往阴间,一群婆罗门告诉他:“人活着的时候,通常见不到阎罗王。不过如果你执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里有一条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经人间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阎罗王将经过那座城,只要你守持斋戒,必定能如愿见到!”
后来,婆罗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阎罗王。他恳求阎罗王让他儿子重新活过来,阎罗王说:“你儿子正在东园玩耍,如果他愿意,你就可以带他回去。”他欣喜至极,立刻直朝东园奔去。结果他儿子见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还呵斥道:“你这不明事理的愚痴老头,我只是暂时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称为你的儿子。现在我在这里已另有父母,你还是打消妄想,早点回去吧!”婆罗门满怀悲痛,怅然离去。
他回家后实在想不通,就去问佛陀整件事的缘由。佛陀说:“你真的是愚迷无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处的旅人们般,不久便会离散……
原文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敕门人问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之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抱乎。梵志怅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求至佛所。时佛在舍卫祇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认。反谓我为痴騃。老翁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荣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如盲守锭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憺乐无为
如受正教生死得尽
梵志闻偈?然意解。知命无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质愿为沙门。佛言善哉。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义灭爱断想。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
二、《法苑珠林》中就讲过一个人,丈夫被毒蛇咬死了,她并不悲痛,什么感觉都没有。旁人觉得奇怪,问:“你为何不伤心啼哭?”她说:“夫妻犹如林中的飞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没什么可痛苦的!”
原文
《法苑珠林》云:“譬如飞鸟暮宿高树,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我等夫妇亦复如是,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救护。”
三、《大庄严论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人叫称伽拔咤,他家世代都是巨富,但到他这一代开始没落,财力衰耗,最后变得一贫如洗。这时所有亲友都不理他,反而轻蔑他,不把他当人看。他实在无法面对,只好痛苦地背井离乡,去往别的国家谋求生路。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大量财富,准备返回家乡。
亲友们听见他回来的消息,立刻改变态度,纷纷拿着食物、香花等到路上迎接。他得知后,故意衣衫褴褛,混杂在前头仆人的队伍里。他昔日贫困潦倒时还是青年,如今成了富翁已是老人,所以谁也不认识他。
亲友们向他打听道:“衣锦还乡的称伽拔咤在哪里?”
他说:“还在后面。”
亲友们又向后面的人打听:“哪一位是称伽拔咤?”
回答:“刚才前面那位就是。”
亲友们忙回头找到他,责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他冷淡地回答:“你们想见的称伽拔咤,坐在后面的骆驼上。当年我穷途没落时,诸位不理睬我,而现在却忙着来迎接。事实上,你们不是迎接我,只不过是为了我的财产,这些财产就放在后边的骆驼背上!”
原文
《大庄严论经》云:“竺叉尸罗国有博罗吁罗村,有一估客名称伽拔吒,作僧伽蓝,如今现在,称伽拔吒。先是长者子,居室素富,后因衰耗,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心怀忧恼遂弃家去。共诸伴党至大秦国,大得财宝还归本国。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华妓乐于路往迎。时称伽拔吒身著微服在伴前行。先以贫贱年岁又少,后得财宝其年转老,诸亲迎者并皆不识,而问之言:称伽拔吒为何所在?寻即语言:今犹在后。至大伴中而复问言:称伽拔吒为何所在?诸伴语言:在前去者即是其人。时宗亲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汝是称伽拔吒,云何语我乃云在后?称伽拔吒语诸宗亲言:称伽拔吒非我身是,乃在伴中驼驴驮上。所以然者?我身顷来,宗亲轻贱,初不与语,闻有财宝乃复见迎,由是之故在后驮上。宗亲语言:汝道何事不解汝语?称伽拔吒即答之言:我贫穷时共汝等语不见酬对,见我今者多诸财宝,乃设供具来迎逆我,乃为财来,不为我身。
一、痛苦本性即为执着,唯有断执方能快乐。
1、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而唯有断除了对它的执著,才不会有那些忧愁、怖畏、悲愤。如《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2、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这种心态,往往是源于对某个人的爱执。正因为对所爱之人太过痴迷,以致醉生梦死、执迷不悟,耗尽了一生的时光。实际上若能明白这种苦的本质,相信很多人会对自己的追求重新定位。
3、他们把名、财、情等完全执为实有,正因为执为实有,这些就会实实在在地伤害自己,实实在在地带来不便。
4、佛经中有许多对人生的透彻认识,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就不会有特别强烈的苦受了。否则,一旦与所执著之人别离,便会感到天崩地裂、极难忍受。
二、依靠佛法力量,转痛苦为道用。
1、要想摆脱这一切,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若能认识心的本性,或对俗世的虚幻无常通达无余,一切的痛苦则很容易转为道用。
2、佛教中看破今世、断除我执、证悟空性、了知无常等教义,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汉族也好、藏族也好,乃至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人,只要拥有了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世间上最快乐的人。
3、有些人因前世的信心和今生的努力,各种因缘聚合之后,将佛陀的大慈大悲与空性教义融会贯通,这样一来,无论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还是自己面对生老病死,都会游刃有余,无论身在何处,生活都会非常快乐。
4、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执著,由于他们没有证悟空性,不了解一切聚散都是因缘,所以一旦面临生离死别,就万分痛苦、肝肠寸断。然而在通达佛法的人看来,这一切只不过是因缘而已,没有什么好耽著的。
三、对于感情应守中道,不能过度执着,但也不能完全抛弃。
1、正如刚才佛经所言,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心血,应当报答他们的恩德。但另一方面,对父母也不能太执著。
2、当然,对在家人而言,将子女亲友完全看破并抛弃,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执著。毕竟聚散离合是轮回的规律,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自然比较成功。
四、感情为痛苦因,执着为轮回因。
1、人与人之间所谓的感情,不要说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观察,就算用简单的推理去分析,也都是痛苦之因。然而,众生因无始以来的执著所致,不知这种爱执是源于前世的恶缘,故很难不受它的束缚。
2、其实,只要以智慧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亲友也不一定是真正“亲”。比如,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情深意切、甚为慈爱,可这种慈爱完全是颠倒的,最终只能害了他们。
3、父母虽然很想对孩子好,但他们的“专业”除了杀盗淫妄,也教不出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行为,这无疑会导致子女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坑害了。
4、由此可见,很多父母确实可怜,他们思维是颠倒的,行为也是颠倒的,最终不但利益不了子女,反而可能会害了他。
5、子女、亲友等无有丝毫实义。故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荣华富贵都是无常的,如果去执著,就会成为众苦的根本;家人恩爱也是如幻的,如果去贪执,只会将自己束缚在轮回的牢狱中。
一、认识痛苦本质,并做到不贪执亲人眷属。
1、众生因无始以来的执著所致,不知这种爱执是源于前世的恶缘,故很难不受它的束缚。
2、总而言之,儿子、女儿、亲友等,都不应该去执著,这就是所谓的看破今世。尽管这一点很难做到,但作为修行人,只要懂得了爱别离苦,定能慢慢看淡这一切。否则,你天天想孩子、想父母、想朋友……心里装的都是这些,那根本不会有修行的时间,也不会有大慈大悲的位置。
3、对在家人而言,将子女亲友完全看破并抛弃,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执著。毕竟聚散离合是轮回的规律,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自然比较成功。否则,你都修行很长时间了,亲人离去还特别痛苦,甚至不想活下去,那就不是修行人了。
扩展阅读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翻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孔,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出生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祥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若决为忤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彷佛似万刃攒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析言,尚有十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悯恩。
第一 怀胎守护恩颂曰
累劫因缘重 今来托母胎
月逾生五脏 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 动止劫风灾
罗衣都不挂 妆镜惹尘埃
第二 临产受苦恩颂曰
怀经十个月 难产将欲临
朝朝如重病 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 愁泪满胸襟
含悲告亲族 惟惧死来侵
第三 生子忘忧恩颂曰
慈母生儿日 五脏总开张
身心俱闷绝 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 欢喜倍加常
喜完悲还至 痛苦彻心肠
第四 咽苦吐甘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 顾怜没失时
吐甘无稍息 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 恩深复倍悲
但令孩儿饱 慈母不辞饥
第五 回干就湿恩颂曰
母愿身投湿 将儿移就干
两乳充饥渴 罗袖掩风寒
恩怜恒废枕 宠弄才能欢
但令孩儿稳 慈母不求安
第六 哺乳养育恩颂曰
慈母像大地 严父配于天
覆载恩同等 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 不嫌手足挛
诞腹亲生子 终日惜兼怜
第七 洗濯不净恩颂曰
本是芙蓉质 精神健且丰
眉分新柳碧 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 洗濯损盘龙
只为怜男女 慈母改颜容
第八 远行忆念恩颂曰
死别诚难忍 生离实亦伤
子出关山外 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 流泪数千行
如猿泣爱子 寸寸断肝肠
第九 深加体恤恩颂曰
父母恩情重 恩深报实难
子苦愿代受 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 怜儿夜卧寒
男女暂辛苦 长使母心酸
第十 究竟怜愍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 恩怜无歇时
起坐心相逐 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 常忧八十儿
欲知恩爱断 命尽始分离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
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警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仪。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曝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尽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瞋呵,全无畏惧。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逐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媚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逐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如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槌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此大地狱,纵广八万由旬,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雷奔电烁,烊烔铁汁,浇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槊,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忤逆不孝,故获斯罪。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于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坚,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祥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