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您揭开贫富的秘密 返回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您揭开贫富的秘密



贫穷还是富有,这是个问题。



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虽然都生于同一个地球,但富人和穷人好似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历代古圣先贤、悲天悯人者,无不在思考经世济民之道,这也是中文“经济”一词的起源。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通过分析判断外部条件而产生行为。但心理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受各种复杂心念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后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张,与其他学科开始相互交叉渗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他的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成为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其中有一系列关于贫富的研究结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


贫穷——它使我面目全非



贫穷是一种病毒,不仅影响财务状况,还会降低智商?


2013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哈佛与普林斯顿的科学家团队发现,贫穷会阻碍人的认知功能,使智商表现大幅下降,其程度与整晚不睡的智商削弱度大致相当。后来,中国科学家也效仿该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导致智商表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贫穷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更可怕的是,童年的贫穷可能会阻碍大脑发育,使成年后的认知能力降低。


这说明,贫穷不仅意味着缺钱,也意味着大脑受损,从而使人难以摆脱贫穷。即:越穷越焦虑,越焦虑越穷。


换句话说,产生脑部破坏作用的并非是贫穷这一客观条件,而是心里的“贫穷感”。任何人,不论贫富,只要认为自己缺钱,就可能遭受这一危害。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


Kahneman教授的研究表明,“贫穷感”来源于生活水平低于心中的参考标准。这时人们会发现,总有自己想买却又买不起的东西,所以恒常处于伤害之中。即使获得了一些收入,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觉得只是略微减少了损失而已。花钱的时候也不开心,因为总是要做取舍,无法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钱花在这里,就无法花在那里。由于永远被贫穷感包围,哪怕是赚钱,对他们来说也变成了伤害的一部分,因为感觉赚得太少。


吝啬鬼永远处在贫困中。

——[古罗马]贺拉斯


Kahneman教授认为,对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贫穷其实是一种心态,也就是“贫穷感”,有些富有的人也有贫穷感,它来自于难以抑制的物欲。


这样的人,永远处于痛苦中,无论有钱花还是没钱花,都很痛苦。自己没有的东西,求而不得;拥有的东西,生怕失去,正面和反面,都是痛苦。在这种折磨中,心智受到了损害,致使犯下更多错误:


股票套牢后,不愿平仓止损;

继续维持着失败的婚姻;

继续在不合适的岗位上工作着;

继续向已经看起来会失败的项目追加投资;

延续没有希望的研究课题;

……


有时这些错误来自于一种吝啬心,自己已经投入很多了,不愿面对现实。


富有——钱可以买到快乐吗?



Hi,请给我来100元钱的快乐。


上图显示:当钱很少的时候,财富增加会使心理效用迅速提升。但是,当钱增多到一定程度后,其进一步增长对心理效用的促进作用迅速衰减。


根据Kahneman在书中提供的数据,由45万名受试者计算得出的幸福指数,以及对1000名美国人做的调查,均得出同一结论——有钱可能会提升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但并不会增加幸福感。当家庭收入高于7.5万美元之后,金钱给人的幸福感就不再提升了。


这个结果太令人吃惊了!从逻辑出发,高收入无疑能使人获得更多的快乐,因为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度假、听歌剧、住豪宅……但事实居然是幸福感不再提升。


这是因为:高收入者虽然会有更多奢侈的享受,但生活中的小乐趣和小确幸却消失了。比如说:


不经意时发现口袋里居然有钱;

电话响了,接通后发现是想念的人;

很想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

吃妈妈做的炒鸡蛋;

排队时,自己所在的队伍动得最快;

……


对于富人来说,很难再产生这些小小的幸福感。


所以,当收入高于一定水平之后,其实是处在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每一分得到都是以一分失去为代价,总体而言幸福感不再增长。也就是说,当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中产水平之后,幸福与否就不由金钱决定了。



Kahneman在书的结尾写上了上面这段话,令人感慨万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千般思虑、万般追求,最终很可能并无实义。



其实许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是很盲目的。在非洲大草原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跑。许多人就像这些没头脑的旁生一样,看到别人追求财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风。这些人应该想一想:我一定要跟着别人去做吗?别人买一栋豪宅,是不是我也要买?别人买一部轿车,是不是我也要买?通过思考,有智慧的人会明白,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财物,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很可能会以造恶业的方式聚敛钱财,而且在追求钱财的过程中也充满种种痛苦,这样自讨苦吃有什么必要呢?


许多人说:“我是为了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才不断地追求钱财的。”其实贫穷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寻求钱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说,有的人虽然积累了许多钱财,可是他一直处于贪著的状态,智者说这种人恒时处于贫穷中。现在有些人已经有好几亿元资产了,但他们还是不满足,实际上这种人就是标准的穷人。此经中紧接着说:“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但内心很知足,经常处于清净的舍心中,智者说这种人是最富贵的人。


思维上述的道理后,我们要舍弃对财富的吝啬和过分贪求,应当合理使用自己的财富,尽量将财富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上供下施方面。


——摘录自《藏传净土法》第三十五课
《Thinking, fast and slow》,Daniel Kahneman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dar Shafir, Jiaying Zhao,Science.or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