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01 | 聆听佛陀最后离开人间时留下的教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这本书主要讲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非常有智慧的译师们以及汉地已经翻译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经典,讲得很好。其中不仅有鸠摩罗什,还有很多大译师,包括菩提流支、法护、施护等,都有相应的介绍。讲到鸠摩罗什的时候,书中首先描述了鸠摩罗什在翻译方面的贡献,记录了他所翻译的经典的目录。后文提到,他当时有十几个明妃,弟众因此产生邪见,他便当众吞下一钵铁针,接着又将这些针从他的不同毛孔中排出。
不知是因为译师没有理解,也可能是故意的,或者其它原因,不是很明确,这本书中说鸠摩罗什圆寂时是42岁。后来,我翻了《汉区佛教源流记》藏文原版,也说是42岁,不知道当时的依据是什么。在汉传佛教当中,普遍认为他住世七十多年。
《佛遗教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非常早。那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是什么样呢?唐朝、宋朝、元朝,包括在后来的明朝时期,都非常不错。可能主要的原因,刚开始是唐太宗对这部经典有一些介绍。当时,唐太宗为人们提供笔墨纸,要求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手抄这部经典,还要求各个州县的官员、百姓广泛弘扬这部经典。甚至如果出家人不按照这部经典修行,或者违反了这部经典,会予以不同程度的惩罚,或者进行提醒。当时唐太宗非常重视这部经典。作为一个大君主,在全国各地下发命令,要求全国各级,不管是民众、庶人、官员、出家人,都要学习,其产生的力量和带来的影响,大家可想而知。所以,这部经典在唐朝时的影响非常大。
《佛遗教经 》倍受历代僧俗大众乃至帝王的推崇, 唐太宗颁行敕令以护持佛法、弘阐圣教;宋真宗挥毫作序为雕版流通、宣扬法奥。 世亲菩萨著作《遗教经论》,从七方面阐释教诫深远意义,在佛教界具有广泛深刻影响。汉地作注之古大德代不乏人,明· 藕益智旭大师之《佛遗教经解》最值得捧读。书圣 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 孙过庭、南宋大书法家 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各领风骚,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珍爱,被无数书法爱好者观赏、 临摹。若想修道成功,若欲超脱轮回,就要以戒为师,就要修身口意,就要诵习本经。此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译文经罗什大师推敲锤炼,故而词达意顺,古朴典雅,朗朗上口,耐人吟咏。为出家在家佛教徒之行动指南,亦为各行各业求知者之闲暇珍玩。
之前也讲过,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些参考的书籍,不管古代、近代。现在网络非常方便,如果有一些文字的注释、音频做参考,很重要。可能没有视频。原来万佛城的宣化上人讲过《遗教经》,虚云老和尚的年谱当中也有提及,近期也有一些法师讲过。
我们学习一部经典的时候,应该把这部经典学明白。要明白的话,仅仅听一个法师的讲法,不一定非常完整,因为可能讲的时候,时间没有那么多。尤其以后,我们讲法的速度不会特别慢,因为时间不等人,人生过得很快。这几年我看上师如意宝的传记,按上师的传统,一年当中讲得比较多。那天我跟堪布、堪姆们也讲了:如果一年当中什么法都没有讲,只是讲一两个颂词、一直待着,不太好,你们考虑考虑。他们跟我说:我们在讲,去年讲了《极乐愿文大疏》等几部论。这样也可以,比较不错。
因此,一方面,要详细地讲五部大论,不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一定讲得特别清楚。但另一方面,以后可以给大家讲一些其他经论,讲的时候,速度不用特别慢。这样的话,大家可能有机会学到很多经典、论典,那以后弘扬的时候,大家有比较丰富的内容。不然你到某个地方求学,两年只有一部论,已经待了十年、只听到五部论,那你给别人弘扬的时候,如果一年讲一部论,过了五年以后,没有电了,怎么充电?想重新充电也困难。所以,有时候也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在这种情况下,今天跟大家讲一下《遗教经》。
今天讲《遗教经》,我是没有传承的。汉传佛教中,也没有听说过有《遗教经》的传承。所以,刚才念藏文不叫念传承,我没有传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学习佛陀的经典,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要传讲密宗的法,没有传承的话,建议不讲好一点。如果没有得过灌顶,接受密法也不合理。密宗中,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续部,无上续部又分父续、母续、无二续,无二续中有布玛心滴、龙钦心滴等各种不同的法要。按照严格要求,你要听哪一个法,必须要得到此法脉的或者系统之内的灌顶和传承。如果条件不具足的情况下,没有灌顶之前,学习密宗是不太合理的。但显宗不同,显宗中,大家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辅导,这是合理的。
这次给大家讲《遗教经》,我自己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
《遗教经》,又称小涅槃经、略涅槃经。短暂的人生当中,如果想讲整部《涅槃经》,有没有这个机会,很难说。而《遗教经》是对《涅槃经》的归纳,所以,能学习这样一部教言,非常有意义。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应该知道,大慈大悲的佛陀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教言。就像上师如意宝显现上离开人间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是法王留下的最后的遗言,可以说是遗嘱。密宗当中,嘎绕多吉、嘉纳思扎、蒋华西宁、布玛莫扎、莲花生大师等,他们在临走的时候对弟子们都有不同的遗教。佛陀的遗教,是给共同乘、声闻乘的所化众生留下来的遗教,这个非常重要。虽然历史上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涅槃经》应该在前面,之后才讲了《遗教经》。所以,释迦牟尼佛在49年中说了那么多法,最后为我们留下的,应该是这部《遗教经》。佛陀即将离开人间的时候给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言,作为佛教徒,对这一点不关注的人,是没有的。佛陀最后留下的言教,具有非常殊胜的意义和加持力,值得我们思考。
最近大家学习这部经典,应该很有意思。如果你不是佛教徒,或者虽然是佛教徒、但对佛陀的事迹漠不关心,就像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也无所谓,觉得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但是大慈大悲的佛陀来到人间传法49年,最后即将离开人间时,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叮嘱、遗教——应该值得大家学习。所以,我想,学习这部经,应该非常有意思。
佛陀最后教诫弟子的这部经典,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的整个故事,之前在讲《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的时候都讲过,这里不多说。鸠摩罗什确实非常了不起,当年随母亲去印度时,他发愿弘扬大乘佛法,一直说:虽然这对自身没有更多的利益,但只要能利益众生就非常好。作为当时最了不起的伟大译师,他留下来的经文,不仅意义非常好懂,而且具有特别大的加持力。他是龟兹国的人,但是对汉地众生来讲,意义非常大。就像藏地的阿底峡尊者,他是印度人,后来到藏地弘扬佛法,寿命因此减少20年。但是他在藏地的弘法也非常圆满。有时候,可能本地人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不一定有很大的利益,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译师、大德,他们给不同的众生带来的利益非常不一般,有这样的情况。
须跋陀罗,又作苏跋陀罗、须跋陀、须跋。薮婆头楼,意译为“善贤”、“好贤”、“善好贤”。
须跋陀罗尊者,又称作苏跋陀罗、须跋陀、须跋、薮婆头楼、意译为“善贤”、“好贤”、“善好贤”。他聪明多智,悟性极高,是佛祖在世时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
在古印度语中,须跋陀是圣贤的意思。须跋陀罗尊者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的一个著名学者,他好学不倦,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当他活到一百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勤奋修行已经达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的高深境界,被当地人视为伟大的圣贤。
在他还是学者的时候,有一天,佛祖即将涅槃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城市,他听说之后心情非常激动,觉得无论如何也要见佛祖一面。别人不会知道,在他平静的神情之下,其实隐藏着深深的苦恼:长久以来,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他心中作祟,使他寝食不安。“也许只有佛祖才能帮助我”他想。
佛祖住在远离城市的婆罗林中,到达那里有一段很长的路程,现在出发,夜里才能到达。可是须跋陀顾不得这么多,他对谁也没有打招呼便匆匆出发了。
当他抵达佛祖的茅舍时已是夜深了。佛祖早就知道他会来,特意嘱咐弟子阿难接待他,当阿难把他领到佛祖床前的时候,佛祖正在床上闭目端坐。须跋陀不敢抬头张望,恭恭敬敬地拜伏在地,聆听佛祖的教诲,在微弱额灯光下,佛祖为他讲授了八圣道等佛法的道理。虽然佛祖的声音微弱低沉,可是在他听来,却不啻惊雷一样令人振奋,他顿时感到心中无比明亮,一切疑问和杂念消失地无影无踪。佛陀讲完不久就涅槃了,而须跋陀也在短短的时间里,由一个世俗的学者变成了罗汉。
须跋陀罗虽然年老体迈,但他探求真理的热情却比年轻人还强烈。他的塑像面容慈善,右手挥动,表现得正是获得最高真理时一刹那间的神情。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佛陀在整个一生当中的有缘众生全部度尽以后,最后度的就是须跋陀罗。最开始是㤭陈如,最后是善现,在这之间,应该度的众生都已经度完了,不应该度的或者无法度的众生,佛陀也没办法。我们说,佛陀不度无缘之人,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有个城东老母,只要佛陀出现,她就回避,即使佛陀幻化成四面八方围绕着她,她依然捂着脸。但她也不是没有善根的人,佛陀说,城东老母跟阿难有缘。虽然阿难当时是个凡夫人,但她见到阿难特别起信心。所以,善知识们有时候显现上也有差别,虽然这位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具足所有功德,但因为与个别众生没有缘份,那怎么样也没办法度化;有些人虽然修行不那么好,但是他也可以度有缘人。
遇佛得度,必须要与佛有缘;否则,即使佛现于眼前,障深垢重的人,仍旧不见不闻。在《大智度论》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邻居,叫城东老母,佛陀虽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是他从来没有跟这位城东老母讲过法。一次,弟子们就责问佛陀怎么不去度化您的邻居呢?佛陀感慨道,不是不慈悲啊,而是自己与她无缘,没有办法度化。众弟子不信,就请佛一试。结果老母见佛陀来了,她就回身背佛;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城东老母皆回避不见;佛又示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并且示现无量神通给老母看,老母却坐在地上,低头嚎啕大哭,就是不看佛陀一眼。弟子们方才相信佛言不虚,要度化众生光有真本领还不够,还要与众生有善缘才行。佛陀就告诉弟子们,从前我没有跟这位老母结缘,现在想度她,即使用尽所有的方法也难以达到效果。然后佛陀就换阿难尊者去度化她,阿难尊者很惊讶的对佛陀讲,世尊啊,您已经是超凡入圣的人了,连您都没有办法度化她,我去怎么行呢?佛陀就对阿难尊者讲,你去就知道了,你去她就皈依了。于是阿难尊者遵照佛陀的指示来到城东老母的家里,这位老母见到阿难尊者马上笑逐颜开,并用精美的食物来供养阿难,然后十分恭敬的接受阿难陀的教化,并且当下证得了初果。弟子们都很惊奇,就请教佛陀,为什么连佛陀都度化不了的人,而阿难尊者竟然能够轻松度化。佛陀就对众弟子讲,我跟这位老母没有缘分,而阿难尊者跟她很有缘。佛陀就讲到了,在无量劫以前,释迦如来与阿难陀都是修行人,他们两人一起在路上经行的时候,看到一只死老鼠,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只看了死老鼠三眼就没有理会;而阿难的前身则生起了一念慈悲心,把那只死老鼠给埋葬了。那时候的死老鼠就是现在的城东老母,释迦牟尼佛当时的修行只看了它三眼,所以现在这位老太太,她也只看佛三眼就把眼睛闭上了,不愿意再看第四眼;而阿难陀当时一念的慈悲心,埋葬了死老鼠,就感得现在这位老母愿意接受他的教化。这就是缘的问题,人就处在缘分的关节上,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众生希望遇佛得度,必须先与佛结缘,若无因缘,即使身值佛世,也如城东老母一般,难以得度。
植物名。又作沙罗、萨罗、苏连。意译坚固或高远。学名Shorea Robusta。属龙脑香科。乔木。产于印度、孟加拉等热带地方。高达十丈。叶呈长椭圆形而尖,长五寸至八寸五分,宽三寸至五寸。花小,呈淡黄色。果实有长一、二寸的翼。种子可食。材质甚坚,可供建筑用,亦可作种种器具及船舰之材料。树脂可为沥青之代用品,并可供涂料及作药用。土人常用以治疗消化不良、淋疾等病症。
相传,此树乃过去七佛中第三毗舍浮(Vessabhu)佛之道场树。如《长阿含》卷一〈大本经〉云(大正1·2a)︰‘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七佛父母姓字经》云(大正1·159c):“随叶佛得道为佛时,于萨罗树下。”
此外,拘尸那揭罗(Kus/inagara)城外之娑罗树林,系释尊般涅槃之圣地。《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云(大正1·24b)︰‘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云(大正12·905a):“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槃。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果皮干悉皆爆裂堕落,渐惭枯悴摧折无余。”
《大般涅槃经疏》卷一云(大正38·44b):“娑罗双树者,此翻坚固。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荣,下根相连、上枝相合,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其叶丰蔚,华如车轮,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香味具,因兹八树通名一林,以为坚固。(中略)东双表常,南双表乐,西双表我,北双表净。又双茂表常,阴凉表我,华以表净,果以表乐。”故古来称此树林为双树林、坚固林或鹤林。”。
佛教四大圣地
1、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兰毗尼是梵文“可爱”之意。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因而得名。相传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历正月月圆之夜,归宁途中,在兰毗尼花园里的娑罗双树下,手扶娑罗双树,生下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尊称,为“释迦族圣人”之意)。在释迦牟尼诞生处,今建有白色方型两层的摩诃摩耶夫人庙,庄严肃穆。庙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镜,相传是摩耶夫人沐浴处。池边长着一颗娑罗双树,树身粗约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态华敷。
2、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东距加尔各答约150公里。因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故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据说,城内著名的佛塔寺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层是边长15米的方形,从中部开始,层层上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圆顶。塔身第一层四角有四个小塔,形似主塔,呼应而立。塔上供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寺内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尽管在印度寺庙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独特的构制充满了庄严和壮丽。
在塔寺西面不远处有一棵菩提树,树下有一红砂石,即佛教的“金刚座”。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棵树下悟得真谛,创建佛教的。周围有中国汉地及西藏地区、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遗址和释迦牟民留影窟遗址。近代曾在此发现五方北宋前期的汉文碑刻,现存加尔各答博物馆。
3、库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圣地,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位于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
佛在80岁时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从毗舍离城向西北走。从方向上看是想回家乡(今尼泊尔的蓝毗尼)。但走到拘尸那羯罗,病情加重。涅盘的那天,他在河里洗了澡,在一个长满娑罗双树的小树林里安了绳床。他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头朝北,脚朝南,背朝东,面朝西,离世而去。所以,后来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这样的。佛涅盘后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当时有8位国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这样起源的。
4、鹿王古字为沙朗那 (Sarang nath) 后简称沙那 (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译。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道后,首先来此传教并收度了5个门徒。
当然,鹿野苑之所以成为佛教胜地,并不只是因为这一传说。佛陀在离此地不远的菩提伽耶证了正觉之后,首先来到这里进行他第一次传教,并在这里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经讲法。佛陀也是从这里开始,住世说法四十五年,凡讲经三百余会,化度弟子数千人。从那时起至今两千多年来,他所倡导的佛教教义已经传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经超过5亿人之多。
如闇遇明:为什么呢?因为戒律在佛法当中非常重要、非常难得,就像黑暗当中遇到光明。漆黑一片的夜晚什么都看不见,如果突然出现光明,那就非常好。
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贫穷的人得到摩尼宝珠后整个生活无忧,同样的道理,人生中遇到这样的大师佛陀;或者佛灭度以后,能遇到佛法和别解脱戒,非常幸运。我入灭后,你们的大师就是这部法和戒律。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的开遮也很重要。《大宝积经》中也说过,如果见到了我的色身,但是没有很好地受持戒律,那也没有什么用,就像提婆达多一样;虽然没有见到我的肉身,但是护持戒律,那和见到我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佛陀说,如果你们遇到了戒律,或者这里面讲到的开遮、取舍因果的道理,那和遇到大慈大悲的佛陀没有差别。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个很重要。
我们在末法时代,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今天,当今时代的浊世众生,不一定每个众生都有福分真正遇到具有相好圆满的佛陀,但我们现在遇到了佛陀一般的教言,佛陀亲口说: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如果我们真正知道,尽量按照佛陀所说的去做,那跟佛陀住世时没有差别。当然我们凡夫人有部分能做到,有部分实在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应该好好忏悔,不能认为“我做不到,没有希望了,我只有绝食、自杀……”自己虐待自己也没有必要。最重要的是,我们今生当中遇到佛法,这一点比什么都幸运。我个人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虽然我修得不好,行为不如法,心里经常有贪嗔痴,骄傲、嫉妒等很多烦恼经常油然而生,但是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轮回可能永远没有终结。虽然我现在这样的恶劣、根基很差,但某种意义上讲,已经遇到了佛法,自己有一种自信。
我们现在有些人,把负面的能量全部堆在自己和他人身上,不去提倡、不去发挥正面的正能量、善能量。有时候写一个纸条,纸条的内容很少,下面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负面的词很多——我好可怜、我好自卑、恶劣、惭愧、无有智慧、烦恼深重、愚昧无知的弟子、贪嗔痴日夜蔓延……诸如此类,当然很多都是我编造的。
修行人,有时候不要太负面化、情绪化,给别人、给自己太多负能量。现在很多人,虽然有好的机会,修行也很不错,但是对自己一直没有自信;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话,那对他人更不用说了。我有时候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虽然我修得不好、做得不好,很多方面有毛病,坏的毛病天天扩大,善的方面天天缩小,最后自己很难生存。但我有时候自己安慰自己,凡事有负面的,但也有很多正面的:现在有依止寂静地方的机会,有依止像佛一般的善知识的机会,有听受显密大法的机会,每天能拿出一定的时间闻思修行,尽可能地利益众生,至少能念观音心咒,出门、回家的时候可以转个经堂,课前、课后可以拿个转经轮,一天可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以上这些,有些众生多生累劫中都不一定做得到,就像前行里面讲的一样,再聪明的动物,让它念一遍观音心咒都没办法,我们在座的并不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自己不要太轻侮自己,自轻凌懒惰——这是三种懒惰之一。也不要太傲慢了,什么都不懂、什么功德都没有,走路的姿势却很不同,这样也不对。
下面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先提醒一下你们,否则,尤其刚开始在家学佛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太多了,就有点害怕、不想学,也反感。这里首先讲,别解脱戒非常重要,如《亲友书》中云:“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持戒非常重要,持戒是什么样呢?主要以出家人为主,在家人受了居士五戒后,有些地方也需要受持。《大方便佛报恩经》当中也讲到,其实并没有遮止居士做生意、做买卖,而是遮止杀生、卖武器、卖酒等,在这些方面有遮止。
《大方便佛报恩经》略称《报恩经》。经文见录于《大正藏》、《碛砂藏》、《频伽藏》等经藏。有一卷本、七卷本两种同名卷本。一卷本据历代经国记载为"汉支谶"所译,但古已失帙。因此,一般所指《报恩经》即以七卷本而言。
据考证,《报恩经》不是由天竺成经翻译而来,而是在宋梁之际(445年至516年之间),由汉僧割裂、截取、增删、改写和辑录《涅般经》、《贤愚经》、《杂宝藏》等经典中的有关内容,逐步撰集,编纂而成的。
《报恩经》主要以讲孝养故事为主,共分九品,即:
1.序品。叙述阿难路遇婆罗门乞讨供养父母的故事。为《报恩经》的缘起部分。
2.孝养品。讲须者提太子割肉济养父母的故事。
3.对治品。讲转轮王以身剜于孔,燃千灯,以求正觉的故事。
4.发菩提心品。讲佛在过去世因七情六欲而坠地狱,后发菩提心脱离地狱成佛的故事。
5.论议品。讲忍辱太子挖眼、抽髓救父王,以及鹿母夫人的故事。
6.恶友品。讲善友太子入海取摩尼珠故事。
7.慈品。讲大光明以头施敌国,一大臣不忍见而先王自刎尽,以及五百盲贼,华色比丘尼的故事。
8.忧波离品。有关戒律的说教。
9.亲近品。讲金毛狮子坚誓的故事。
1、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首先说不得贩卖贸易。作为出家人,或者真正的修行人,整天做生意、买卖的话,就像前行里面所说,除了邪见和邪淫以外,十不善业中的大多数都会出现。如果为自己而做买卖、做生意,肯定具足很多恶业。但《毗奈耶经》当中讲了,如果为了僧众、为了众生,是允许买卖的。出家人有人供养,如果自己再去赚钱,那就双重身份,不太合理,干脆不要受别人供养,自己做生意好了。在家人没有其他人供养,所以,像之前学习的《善生经》当中说的,允许做一些买卖。这里从比较严格的角度进行遮止。第一说不能买卖。
2、安置田宅:不能买卖田地、宅室、房屋,或者不能拥有很多地产、房产。现在很多人搞房地产,作为出家人肯定是不允许的。但是有些出家人,像汉地以前的百丈禅师、虚云老和尚,他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也去过汉地的一些道场,他们在山里自己耕耘、种菜、种地,也有这样的,但这是为僧众。如果为了个人,当农民一样的,出家人天天种地是不允许的。像这里,想种地的话,连地方都没有、连院子都没有,没办法,所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肯定不允许以房屋做买卖。你自己实在没有缘分继续待在这里的时候,房子不得不以合适的价钱转让给别人,应该是可以的,除此之外不允许。
现在这边,不太清楚将来开不开放。最近他们问我们要不要开放,不然附近的生意都垮了。我建议暂时不开放好一点,比较安静。但是我们说的不一定作数,不清楚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商量,以后可能私人的车辆全部都不能停在学院里,不然以后车越来越多,可能不行,“你的车可以停、我的车不能停”也不是个说法。所以,以后除了公家的车之外,私人的车晚上都不能停留在洛若乡以上的地方。你们有车的人做好准备啊。(众笑)这样大家心里都比较好受一点。以后车的声音能寂静一点。不然,现在外面二手车很便宜,几千块钱就能买到质量好一点的车,那以后学院可能更不寂静,外来的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原有的修行人都只能离开了。
作为修行人真的需要远离很多田地、远离买卖。
3、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作为修行人,养仆人、侍者、宠物,这些都是不允许的,这一点大家应该要注意。有些人很喜欢养这样、养那样,汉地很多人不喜欢人,只喜欢狗、喜欢猫,在一只猫、一只狗身上花费非常多的钱,现在有很多动物保险公司等,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我们先只说这里,这里是一个清净的地方,每一个人养一只小狗、小猫,确实也不好。
法师们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不要有很多侍者。其实侍者很麻烦,侍者越来越多、到时候越麻烦。我特别忙的时候,不得不请他们帮忙收拾东西,但身边的人尽量少一点比较好。今年冬天我过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活,自己做饭,这样对身体特别好。只是有时候会浪费点时间。现在他们给我做早饭,我觉得很好吃,有种幸福感,如果我自己做,要花很长时间。但依靠别人来生活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自己有特别严重的病,实在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依赖别人是可以的。一般来讲,不管生活上、感情上、财物上、信仰上,能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一直依赖外境、一直依赖别人,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
所以,佛陀最后讲的这些,有很甚深的意义,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做到,大家可以观察自己。
4、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一切种植,种树、种菜……这些都不允许,同时应当远离积累财富。《大庄严经》当中讲了,有一次,佛陀和阿难看到田地里有金子,说这里有个大毒蛇。有一个农民听到了,特别害怕,等看到是块金子时,高兴坏了,他说:佛陀,这不是毒蛇,让我带回去吧,我太开心了。因为这个因缘,他后来在监狱里面感受到痛苦,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世间的财富跟大毒蛇没有差别,这些都应该远离。一切种植,如果天天为自己,不合理;有时候为众生美化环境是可以的。我们不能极端,说不能买卖的话,商店明天就关门、不营业了,这样也不对,为众生是可以的;现在正在种植的时候,不种花、不种树也不行,但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僧众,为僧众创造一个很美好的环境。大家应该清楚,佛陀在世的时候,在戒律当中是如何讲的。
这些财物、贸易就像火坑一样,表面上看不出来,一旦掉进去,一切都会被焚烧无余,非常可怕。
5、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砍树、斩草、挖地,这些主要是会伤害很多植物和动物,包括一些小虫,所以都不允许。出家人的戒律当中都有,学戒律的人都知道,不能破坏草木,开挖平地也是不允许的。
6、合和汤药:自己开个诊所,依靠中药、西药做各种配药、赚钱,是不允许的。但医院里面为众生发心,是可以的。现在有些诊所和医院有很多问题,本来药只需要一百块钱,结果跟病人说要一千块钱;病人没有生病,却说:你很危险,要住院……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不敢看病。
7、占相吉凶:算命、打卦、看相,看手相、面相。这个一定要注意,我们现在很多出家人,当然居士当中也有些颠颠倒倒的,一来就看相,“我看你肯定有问题,再过两年,你可能会遇到一个大的问题。”没有一个真实的,胡言乱语谁都会说。佛陀在接近涅槃时讲得非常清楚,希望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如果你真的有他心通,你先在我们面前考个试,我们用自己的人生向你考一考,你知不知道我们的过去世?未来呢?不说未来几年以后、不用说三年以后,你先说说明天,先说一下三天以后,如果你说得准,我百分之百向你顶礼;如果连三天以后都说不准,那三年以后是否准确,很难说。这个我也理解,有些佛教徒刚开始不知道佛教真正的教义。包括我自己在内,原来我在读师范的时候,天天跟几个同学在看一本书,给别的同学看手相,“你的健康怎么样、婚姻怎么样……”当时在学校里,他们很多人来找我看手相,我是专门抄另外一本书里面的,现在还有那个笔记。刚开始人没有智慧的时候会这样的,但真正能猜得准的很少,尤其出了家、受了居士戒以后,不能这样胡言乱语。
8、仰观星宿:看天空当中,今天的星星、今天的云朵、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当然佛教当中也有,传统文化当中,包括周易也有,藏文的很多历算是从汉地传承而来。可以看看日历的一些算法,比如,今天是否是吉祥日、出门好不好……这些在藏历当中都有,也是可以的。但是整天为了赚钱、欺骗,是不允许的。像现在有些寺院门口专门有看相的,这不允许。如果真正会看相,自己观察一下可以,但不要为了出名、做买卖,这样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不好。
9、推步盈虚:推步,主要是看地理现象;盈虚是天文。地理主要是看风水,现在风水大师很贵的。那天有一个明星说他买了一个几千万的房子,但有个风水大师说几年以后可能有些灾难。我说:不一定,你自己念个经没事的,我们自己从来不看这些。有些事情看的话,也有一些缘起,但有些风水大师是真的为了某个目的而这样说的,这方面应该要注意。
10、历数算计,皆所不应:历数、算计,通过算法、历算,看一些日月的运行,看星座。有些人天天看星座,包括有些堪布、堪姆也特别喜欢看星座,看一看也可以,但有些不一定准。不过我那天在《大藏经》中看到有一部《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简称《吉凶善恶星曜经》,里面有十二星座的名称。星宿观察、风水这些,到底有没有呢?是有的,藏传佛教恰美仁波切的著作当中,有看风水、出门看吉凶、文殊卦相、观音卦相等等。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欺骗很多众生,这样确实不合理。
如果真正需要打个卦,说一下在这个卦相里面出现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自己不注意,因果方面也是很可怕的。《杂阿含经》里讲到,目犍连看到有一个非人,头上一直铁磨燃烧,特别痛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众生,以前是一个占卜女,欺骗了很多众生,后来在地狱里面感受痛苦,地狱报尽,又转生为非人感受无量痛苦。
《佛说杂藏经》:有一鬼白目连言:“大德!我受此身,常患热渴,先闻此恒水清凉且美,欢喜趣之,入中洗浴,而便沸热,举身烂坏。若饮一口,五藏焦烂,臭不可当。何因缘故,受如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