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德育 >> 孝养父母四大方法 返回

孝养父母四大方法


编前语:

还记得小时候

父母陪你玩时的样子吗?

还记得小时候

父亲教你读书时的样子吗?

还记得小时候

妈妈喂你吃饭时的样子吗? 

时光飞逝

当年的孩子已大

如今的父母已老

岁月早已染白了父母的鬓霜,面对最爱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如何孝养我们的父母呢?


通常来讲,孝养父母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而言则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

一、养父母之身:想尽办法照顾父母身体。父母生病了,要为他看病;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应该多关心他的健康。

二、养父母之心:平时要随顺父母,经常给予安慰,多跟他说说话,去了远方时,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就算是出家人,也不能因为出了家就不理父母。既然你能给施主常打电话,为什么不能跟父母联系?父母时时刻刻挂念着你,那种关心和担忧,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比。所以,要养父母之心,就应尽量随顺他的想法。

三、养父母之志:子女的行为,不要让父母失望,如果自己道业增上、行为如法,父母也会觉得面上有光。如《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有些道友刚出家时,父母觉得极没面子,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后来孩子成了法师,钱多多有了,众人也非常恭敬,每天生活在掌声和鲜花中,父母就慢慢站出来了:“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女儿!”自己也跟在后面,不像开始那样天天反对了。相反,假如孩子不争气,父母在众人面前就会羞愧难当。

四、养父母之智:不但要在以上各方面关心父母,还要长养父母的智慧。父母如果智慧低劣,老了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此时,我们应给他讲一些佛法的道理,让他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即使他不愿学佛,也应从精神上给予安慰。

人老了以后,常常会患得患失。孔子曾说:“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这是少年、壮年、老年时期的三大祸患:少年时血气未定,要戒除对美色的迷恋(一旦沉迷于此,整个前途就毁了,求学的最好时光也荒废了);人到了壮年,血气方刚、好勇斗狠,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除贪得无厌。有些老人总觉得:“我有钱多好啊,有个好房子多好啊……”始终落在“得”的欲望中,所以要劝他们放下来,有吃有穿就可以了,不要对世间太执著。尤其是学佛的人,应一心只念阿弥陀佛,过一种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生活。其实,人老了,子女对他的正确引导很重要,若能如此,父母的身体虽已衰败,但心仍会处在快乐之中。

从前,孔子带弟子去游泰山,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年近百岁的老人,快乐地坐在路边自弹自唱。弟子看着这个老人,有点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这么高兴?”老人说:“许多事让我高兴啊!天地万物中,人最为尊贵,而我有幸生为人;人的寿命有长短,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死了,而我现在活到了九十岁……”孔子听后,说:“他确实是明智之人。”

与之相比,现在很多老人一直等死:“早点离开多好!孩子不管我,亲友讨厌我,谁都嫌弃我,什么时候死啊!”其实这不明智。尤其是学佛的人,你多活一天,就能多行持一天善法,故当珍惜现在的时光。《别解脱经》云:“多闻于林间,居至老安乐。”意思是,广闻博学的修行人晚年去往林中,无有任何牵挂,该享受的也都享受了,因此他越老越安乐,如《月灯三昧经》中所形容的:“游行世间犹犀牛,如风行空无障碍。”真正修行好的人就是这样,晚年时自由自在、潇洒快乐。可是现在的老人,由于没有以佛法调心,也没有儿女的关爱,生活特别孤独,相当痛苦。

所以,你们如果关心父母,最好以佛法来引导他们。藏地的很多老人,临终时一直念观音心咒、念阿弥陀佛,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们是极其的快乐。而一个人如果不学佛,老年时会很可怜、很无助。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3课



推荐阅读


母 爱
智悲之子
真正的快乐
祸不单行很正常
父母做错了的时候,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