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十五|幸福是怎样炼成的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01:见别人短处请勿轻易揭露
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幸福是什么呢?
古人在造字时,就已告诉我们了答案。“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钱的符号“¥”; “福”字,左边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说,有地、有钱、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团团圆圆,这就是幸福。
但幸福真的只建立在物质上吗?
有人认为:有钱就会带来幸福。但我认识很多有钱人,他们并没有感到快乐。一次,我遇到一位企业家。他 40 多岁,衣冠楚楚、事业有成,却常流露出忧虑、抑郁、沉重的神情。我问:“除去成本的话,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1 亿没有问题。” “你心里快乐吗?”“还行,但我还想做大。”
不久后,在一个小面馆里,我见到一位 50 来岁的老板娘。当时天色已晚,她关了面馆的门,转身从油腻的围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钱来,一张一张仔细、麻利地数着。我问:“你一天能赚多少钱?”“也就一百来块吧。” “未来有什么计划吗?”“我还想做大。”
可见,“做大”是好多人的梦想。这种想法虽然无可厚非,但做大了以后,钱赚得多了,反而让自己为欲望所累,不一定会真正幸福。还有人认为:感情可以带来幸福。若找到一个心仪之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就是这辈子最大的快乐。
也有人认为:健康可以带来幸福。我就认识一位老人,经常供养僧众、捐赠慈善基金,他这样做没有别的想法,只求家里平平安安、身体健健康康。---
综上所述,幸福因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之貌。但相同的是,幸福都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满足,都在心上安立。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都认为,人类应该用理性的方式来寻求幸福,否则,建立在感性上的幸福,只是一时冲动,会转瞬即逝。所以,我们首先理性地认识一下幸福。
现代幸福学家认为,幸福具备六个特点:
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
尽管人人都希望幸福永不褪色,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能让自己幸福的事物, 慢慢习惯了以后,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幸福感也会日益淡化。
如此,当你坐在刚装修的新家里,环顾四周会欣喜若狂,但不久,这种感觉会渐渐消失;一个人新婚燕尔之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后,他不仅感觉婚姻平淡,甚至还可能与爱侣形同陌路。所以,幸福感并不是持久不变的。
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
当你得到渴求的某个东西时,最初觉得特别幸福。但再次获得这个时,幸福感会大不如前。当达到足够多的次数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
如果某个东西来之不易,得到时才会激动万分。比如一个人磕长头到拉萨,一路上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时,他会无比幸福、喜极而泣。
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你喜欢某一样东西,对它念念不忘,得到时会喜不自禁,但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没有渴求, 它就不会给你带来幸福。试问,不爱糖的人给他糖,他会觉得幸福吗?
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
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小茅棚里,另一个人住在豪华的别墅中。住茅棚的人非常满足,身心洋溢着幸福;而住别墅的人,虽然生活奢华,却没有心满意足,这就不叫幸福。
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沉浸在对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难以获得幸福。
由此可见,幸福虽然与外在环境有关联,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内心寻觅。既然幸福在我们心中,它就并不遥远,只待用心去感悟。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幸福一味寄托在外物上,那即使奔波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得到,反而让自己与幸福越来越远。毕竟,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佛经中说,纵然天上降下珍宝之雨,纵然世间妙欲被一人独享,贪欲大的人,也不会感到满足。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不断地寻寻觅觅,内心始终没有满足,时常处于焦虑、空虚中,不知幸福为何物。
从前也有一位富人,背着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幸福。可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未能找到幸福。当他沮丧地坐在路旁时,正好遇到一个农夫。富翁说:“我一直在寻找幸福,实在是找不到,怎么办?”农夫擦着汗,放下沉甸甸的柴,说:“放下就是幸福!” 富翁顿时醒悟,当天晚上也睡得很香。
人生在世,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有一颗知足的心,懂得“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即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也会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所以,何时放下了,何时就会满足,何时才会幸福。
02:莲藕是佛陀加持过的食物
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又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前不久,有人买了几节白嫩的莲藕,放在桌上,勾引着我的食欲。
见我很感兴趣,他便将莲藕生长的因缘、功效,一一向我传授。听后方知:莲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食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这种见多识广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从他那里,我的确学到了不少知识。
莲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所以,莲的根部---莲藕,也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之语。同时,莲藕还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行时的食品。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在山上苦修时,主要是事物就是莲藕。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又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世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好呢?
今后,我要多吃莲藕,因为它是佛陀曾加持过的食物。
03: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
“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当别人为你的危险焦急惋惜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
世间上,不管是市井白丁,还是达官贵胄,人人在为所追求的东西拼搏时,都务求一帆风顺,不愿有半点挫折。然而,失败未必一无是处,有句古训说得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高僧弘一法师在《南闽十年之梦影》中曾说:“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特别喜欢这段文字,这种有悖常人的思维,正说明了法师的谦逊与大智大悟。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讲过一个甚深窍诀:“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朗日塘巴尊者也有“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的教诫,与弘一法师的话相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怕失败,敢于失败,真为大丈夫之胆识。
关于如何面对失败,世间有不少以辩证眼光看问题的格言,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家罗兰也说:“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会得一步的经验。不管这一步是对还是错,对,有对的收获;错,有错的教训。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 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当别人为你的安危焦虑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
所以,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若能勇敢地接收它,就会品尝到其中的甘甜。
我们来到人间,每个人都有天神保护。中阴法门等密法中讲过:“人的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神,如肩神、护神、白护神、黑护神---”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