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弥勒菩萨偈语中的佛教智慧 返回

弥勒菩萨偈语中的佛教智慧

                                                                                              

“弥勒菩萨偈”是弥勒菩萨所作的偈语。弥勒菩萨常怀慈悲之心,以“慈”氏为姓,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弟子。

释迦预言,弥勒菩萨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下天宫,来人间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中天竺天王殿供奉的天冠弥勒圣像


有一首著名的《寒山问拾得》,拾得大士对寒山大士说曾看到弥勒菩萨偈,偈语因此流传下来。“弥勒菩萨偈”内容较长,以下拣选六段,可以明白弥勒菩萨劝导世人忍辱、尽早修行的宗旨: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一段偈文,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消融。
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都不能生嗔恨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所以清净心中一丝一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这段偈语强调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时“心”的作用,即使身心处于困苦之境,也不要因此而放逸或者消极,不管处于怎样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之中,即便再吃苦、再受迫,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切不可让它被外物所动,常陷入悲苦忧戚的氛围中,而是应当积极地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安贫乐道,即使再艰苦的生活也能泰然处之。


中天竺天王殿供奉的天冠弥勒圣像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段话是弥勒菩萨以“不争”来规劝世人,世间人都喜欢追逐荣华富贵,而我不争这些场面上的名和利。名利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空而已,即使手中握有再大的权,再多的钱,又能怎样?会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免你一死么?会让无常远离你么?你看那贵如天子的皇帝,再看那伸手讨食的乞丐,有哪一个能活得了干岁不死?一旦身死命终,那些在活着时争来的名利也罢、富贵也罢,没有一个可以带得走,还不是两手空空而去!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这一段偈语,是劝导世人及早学道,追求真理,不论怎样的意气风发或者英雄好汉,都难免有“老、病”的时候,到那时才想到后悔,为何不在年轻的时候早些修行,如今得了“病”,想回头重头再来,只怕阎王那里没有退转的路了。
这里的“病”,不仅是指一般生理上的疾病,还暗喻了世人的种种“现报”到来之时,因为不修行,不修善,恶报来临、障碍出现,最后身心都痛苦不已。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痛苦到来呢?



中天竺天王殿供奉的天冠弥勒圣像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


即时放下,即时解脱。这里的放下,要从心灵上放下,放下分别、得失、成败……,不再去论是说非,不再去争长道短,息下种种妄心妄念,看淡名利,不逞英雄好汉之勇,所有的恩怨都不放心上,不会再怕人家的冷嘲热讽,也不用去在意什么面子问题了。
放下即如打扫房间,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 日月为邻伴。”


这一段,弥勒菩萨劝世人及时回头,要看到世事无常,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无论如何春风得意,都不要忘记时刻警醒自己。不如当下开始,就将见闻觉知之事,及贪嗔痴妄之心,直下一刀两断,跳出滚滚红尘这个生死轮回的“大火坑”,一切都不再困扰身心,不再有红尘中的种种热恼纠缠,顿入清凉之境。


    

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