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
有人问:“以悲心将其他众生的痛苦作为我所,如此一来,我不是具有许多痛苦了吗?尤其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知道众生在受苦,心里就极其难忍。比如听到地狱、饿鬼的痛苦,看见人间地水火风的灾难,或者听说道友生病的情况,心情就会非常沉重。自己的悲心越增上,这种痛苦也就随之而增多。而大乘论典中一再提倡发大悲心,似乎这种痛苦值得接受。既然所有的痛苦都该遣除,那么依靠悲心而引发的痛苦为什么不遣除呢?”
对方说得也对,这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前面也讲过了,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我们一定要遣除。但是也有个别情况,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痛苦,实际上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如果一心悲愍众生之苦,自己生起难忍苦受,这种痛苦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言:“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观待地狱、饿鬼、旁生的剧烈苦受,就会明白自己的苦非常轻微,所以为了断除其它众生的痛苦,我们一定要精勤努力。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大涅槃经》中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大悲心好像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实际上这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并不是所应舍弃的无义之苦。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让众生在痛苦中解脱的心,藏传佛教讲四无量心的教言中都有,《大智度论》也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无量心让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悲无量心让众生离开暂时、究竟的痛苦。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大悲心在成佛的初中后三个阶段不可缺少,因而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时,并没有先赞诸佛菩萨,而是“先赞大悲心”。
这样的大悲心,又怎么会是痛苦呢?我们为了可怜的众生流泪,望其早日获得快乐,是智慧的泪水、悲心的泪水;缘诸佛菩萨的功德生信,流下的泪水也很值钱;但为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哭泣,这种泪水一点价值也没有。可是,我们有价值的泪流得很少,悲心、信心的泪水,在大城市里几乎看不见,人们哭往往就是因为感情。
所以,学习这部论典以后,我们应把执著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悲心。《入行论大疏》也说了,前面所讲的痛苦,都是自相的痛苦,而后面所讲的大悲心之苦,只不过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它是根除我们无始以来苦果和苦因的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