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71课 CC+ 笔记
本课脉络
👆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每个人都应该发愿弘扬佛法。
着重学修自己有信心的法,同时要和其他法结上善缘。
诽谤佛法的果报。
现在的众生非常需要闻思佛法。
不懂佛法或者发心不清净,就没有资格引导他人。
本课难点
学佛的人要抛弃狭隘的心态,主动引导他人学佛。
舍法罪的等起是贪嗔痴三毒。
舍弃对佛法生嗔心的大过患,不要轻易诋毁佛法。
谨慎依靠佛法造舍法罪。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佛法教育的重要性。
抉择佛法。
应对一切佛法生起信心。
如理如法的讲经说法。
毁谤佛法的果报及过患。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佛法教育的重要性。
1.不闻法的过患。
①不闻思佛法则不明白取舍之理。
②汉地信众大多没有闻法的机会。
【成因】
A.居士与上师之间存在语言隔阂。
B.居士没有求法意乐。
C.汉地道场少,是经忏道场,不讲经说法。
D.个别讲法道场的规模小、听法人数少、讲经时间少。
E.吉祥日信众去寺院烧香拜佛,从没想听闻佛法。
③不学习佛法,言行就会与因果背道而驰。
④今生来世都在轮回中感受痛苦。
2.发了菩提心的佛教徒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
①佛法在每个众生心田里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这离不开很多人的发心。
②根本目标——让所有众生得到正法的甘露。
A.只为了自己和亲人获得快乐的发心是不合理的。
B.凡夫难免偶尔产生自私心,但千万不要忘记根本目标。
③每个人都应发愿弘扬佛法。
3.弘扬佛法首先需要通达佛法。
①不通达佛理很可能有意无意造下舍法罪。
②净土法门和其他法门都是殊胜的正法,只提倡净土法门,完全排斥其他法门,肯定会造下舍法罪。
③赞叹一个法门时根本不应贬低其他法门。
二.抉择佛法。
1.面对佛法的大海,我们应该在不舍一法的前提下,着重修持和自己有缘的法。
①纵然有些法与自己不相应,也没必要去诽谤。
A.某法和自己不相应是很正常的。
B.佛陀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不可能一个法门相应一切众生。
②自己对哪一个法有信心,就说明和这个法有缘。
2.着重学修自己有信心的法,同时和其他法结上善缘。
①由于每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信心和智慧也有差别,所以学习要抓住重点。
②短暂人生不可能把所有法都学圆满,有时间和精力的人可以和其他法结上缘。
3.在主修自宗法要的同时,也和其他教派的窍诀结上了善缘。
①【教言】珠巴根拉大师:“我遇各种胜法理,每一窍诀皆结缘。”
②【教言】全知麦彭仁波切:即生中应该着重学修和自己有殊胜因缘的自宗,同时也要对其他教派及其祖师大德生起无偏的清净心,要认识到内道各教派都是佛陀传下来的清净宗派,凡是如法学修者都能直接或者间接获得解脱。
③抛弃狭隘的心态,对所有的法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
A.事理:理科生根本不学文科,连一本文科的书都不看,这样不合理;文科生完全不学理科,不但自己不学,还反对别人学,这也是不合理的。
B.狭隘的做法只会障碍自己获得全面学识。
④每个教派的法理都有独到之处,只要虚心参学,肯定能得到利益。
A.古德教言宝藏能遣除众生的贫乏和痛苦。
B.佛法殊胜窍诀能令调伏自心或度化众生。
⑤应该对其他教派观清净心,最好能与之结上善缘。
4.谨慎舍法罪。
①不对其他宗派妄加褒贬,若能保持沉默不语、平等对待、安住中道,则不会造下舍法罪。
【教证】佛陀:“住于中间者,舍法我未说。”
②嗔心是自性罪,对有过失的对境尚且不应生嗔心,更何况对无过失的佛法。
【教证】弥勒菩萨:“意过自性恶,于色不应嗔,况于怀疑法,故中立无过。”
【教证】《经庄严论》:“恶意自性恶,不善不应起,况移于善处,应舍大过故。”
③舍弃对佛法生嗔心的大过患,不轻易诋毁佛法。
三.对一切佛法生清净信心。
1.佛陀宣说显密无量法门之因。
①众生的种性、根机、意乐不可思议,佛陀应机施教宣说不同法门。
A.【教证】《楞严经》:“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B.【教证】《深密解脱经》:“诸佛如来,随诸众生,种种信心,说种种法。”
C.圣者果位的上师也能应机施教,教言对不同的众生各有利益。
②每个法门侧面虽有不同,但都真实不虚。
③众生与佛法结缘,直接或者间接都能获得解脱。
④一切佛法都对众生有利益,应该对一切佛法生起信心。
【教证】《法华经》:“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⑤为了引导众生出离轮回苦海,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机以方便力开示了三乘佛法。
【教证】《法华经》中说:“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⑥佛陀宣说的正法都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妙药。
2.恭敬对待高僧大德们的善说。
①高僧大德们的善说是殊胜妙药,应同样恭敬对待。
【教证】《宝性论》:“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
②应舍:觉得祖师大德的论点不是佛说的经典,是后代论师所造,加持力不大。
③真正的大德的善说和佛语没什么差别。
3.凡夫不能视佛法有好坏,凭分别念妄下定论。
①暂时对某些法生不起信心或者不理解,也不能妄加评论、轻易舍弃。
A.【教证】佛经:“于所宣深法,纵未生信心,亦莫诋毁之,念法不可思。”
B.【窍诀】应该想:佛法不可思议,佛陀和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可思议,我这样渺小的人能知道什么?我的分别念肯定不是真理!一旦觉得佛法不合理或者产生毁谤佛法的念头时,就要这样提醒自己。
②因为不懂佛法或烦恼深重,对正法妄加评论,最终将自相续中的善根摧毁无余。
③不说毁谤佛法的语言,至少不会损害佛法。
【教言】萨迦班智达:“一无所知的愚者若一言不发,则对佛法损害不大。”
【教证】《格言宝藏论》:“愚者少说极为佳,国王深居极为妙,魔术偶而观为奇,珍宝罕见亦为贵。”
4.通达教理的重要性。
①不通达教理的过患。
A.很可能自误误他、以盲导盲。
B.遇到重大违缘是很可能产生邪见。
②坚持闻思逐渐会通达佛法,自相续也会有巨大改变。
③大多数人越闻思越对佛法生起信心,不管念佛、参禅还是修加行都能如理如法、善始善终。
④学习佛法并非一帆风顺,少数恶业深重者因为魔王的干扰或者宿业现前而退失信心、产生邪见。
四.如理如法的讲经说法。
1.如果不懂佛法或者发心不清净,就没有资格讲经说法。
【公案】《佛说因缘僧护经》一位比丘因不懂佛法而随意说法死后在地狱中坐在燃烧的法座上感受痛苦;另一位比丘以贪图名闻利养之心宣说佛法,死后在地狱中感受被大火燃烧的痛苦。
2.如果发心清净,即使个别地方说错了,也不会有大过失。
3.如果连基本的正见和发心都没有,不能宣说佛法。
【教证1】《龙王鼓音颂》:“品质恶劣者,为邪见所毁,粗暴生嗔时,沉默获安乐。”
【教证2】《龙王鼓音颂》:“愚者宣讲法,摧毁诸善根,摄受多众生,将于地狱炖。”
【教证3】《大方便佛报恩经》:“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4.注意自己的言语,成为如理如法的修行人。
5.具有正知正见的人,影响力大点比较好;没有基本正见的人,他的影响力会毁坏他人善根。
五.毁谤佛法的果报及过患。
1.果报。
①异熟果:堕入地狱,在无数劫中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②增上果:转生为可怜的众生,如相貌不端者、盲聋者、无舌者、驼背者、无颈者、跛足者、声音如狗叫者、恒为饥饿所逼者、身体枯瘦者、嘴巴糜烂者、众人不喜者。
③感受等流果:转生为残疾人,感受种种痛苦。
【教证】《大法炬陀罗尼经》:如果有人毁谤佛法,死后将堕入三恶趣,即便从恶趣中出来,也将成为诸根暗钝、身体丑陋之人。
④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遇不到佛法,即便遇到佛法也生不起信心。
【公案】给孤独长者家里的老仆女因为无量劫前对宣说空性的上师(释迦牟尼佛前世)产生邪见,佛陀都无法度化。因对另一位上师(罗睺罗尊者前世)生起信心,被罗睺罗尊者度化。
【启示】对于法师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挑剔,只要他讲的是正法,就应该听受。自己具足精进,在任何法师那里都能得到利益。
2.过患。
①诽谤甚深法要的过患最为严重。
A.谤法的表现:对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法的见修是非妄加评论。
B.喻理:像用一拃衡量虚空一样可笑。
C.甚至连他人的诽谤之辞被风吹到的地方都要小心。
【教证】《般若八千颂》:“如果有人诽谤佛法,我连此人的名字都不愿意听,更何况与他接触?”
②嗔恨正法者没有解脱的机会。
【教证1】《宝性论》:“何人若嗔法,彼岂得解脱?”
【教证2】《妙法圣念处经》:“迷惑诸有情,谤佛毁正法,堕落于三涂,穷劫不能出。
【教证3】《宝性论》:“若复有余人,诽谤甚深法,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
③诽谤殊胜密法将永离解脱之道。
A.【教证】《等虚空边续》:“密中之胜密,何人若诽谤,则弃佛胜密,永离解脱道。”
B.阿弥陀佛的密意跟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是一致的,如果你舍弃了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就等于舍弃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肯定不会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
④诽谤了义密法必定堕金刚地狱。
【教证1】《深智圆满续》:“违背了义罪业者,定堕地狱诚可悲。”
【教证2】《护意续》:“若谤普贤此密意,乃至虚空存在间,死后堕入金刚狱。”
⑤赞叹自宗毁谤密法死后直接堕入大地狱。
【教证】《将哲续》:“佛教末世时,惑苦极炽盛。纵厌轮回法,行法入佛门,然受劣宗染,偏袒执佛法。增上邪念诤,因烦恼嫉妒,以法造舍法,偏执经律藏,赞自贬他法,慢言纯诽谤,精华密乘法,造彼舍法罪。浊世修行者,如覆口沙箱,堕金刚无间,地狱等恶道。”
3.造罪之因:不通达佛法。
①因不理解要点而舍弃佛法。
【教证】佛经:“不知微妙法,愚者长流转。”
②因对佛法无全面了解却妄加评论而造罪。
4.对治。
①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
②对谤法的后果生起恐怖心。
【教证】《宝性论》:“应畏谤深法,及谤法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
【教言】永嘉禅师《证道歌》:“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③谨慎言行。
A.佛法是众生获得解脱的津梁,它对众生没有任何危害,我们没必要诽谤佛法。
B.即使见到别人学歪法,没有特殊必要也不去诽谤。
C.【教证】《贤愚经》:“身口意行,不可不慎。”
5.佛法里的公案和教言,看似简单,内容却甚深,经常听闻或记住会有大收获。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字版权归作者享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