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难点解释|《二十一度母赞释》第二课 返回

难点解释|《二十一度母赞释》第二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你有没有修持六度的违品?

(一)六度度什么?《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1.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

2.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

3.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六度的违品

1.布施。

(1) 贪著受用物不愿布施。

(2) 乞讨者来时,不立即施舍而耽搁延误时间。

(3) 有“舍施这个便可或施舍此人便可或布施此方、此时布施便可以”偏堕偏颇之类的满足,有事物、地点、时间、人的偏堕,因此满足贪著。

(4) 贪著于求得布施的回报。

(5) 贪著求得未来大受用的异熟果。

(6) 贪著违品悭吝及贪爱的随眠,有悭吝染污而施舍。

(7) 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有贪著,将布施等回向声闻、缘觉菩提的作意及缘三轮的分别念。


2.持戒。

(1) 曾贪著。

(2) 贪著迟缓。

(3) 贪著片面的满足。

(4) 贪著以持戒不作他害而求回报。

(5) 贪著有漏的异熟果。

(6) 贪著烦恼的随眠。

(7) 对作意劣道及耽著三轮的分别念有贪著。


3.安忍。

(1) 贪著以嗔恨扰乱相续而害他。

(2) 贪著不立即安忍而延误。

(3) 有仅以相似安忍执为满足的贪著。

(4) 贪著安忍此对方反过来以利益回报。

(5) 贪著修安忍将来相貌庄严、眷属众多的异熟果。

(6) 贪著违品嗔恨的随眠。

(7) 对作意与分别散动有贪著。


4.精进。

(1) 曾贪著违品现行懈怠。

(2) 不疾速而延误行善法。

(3) 以相似精进执为满足的贪著。

(4) 贪著精勤利他,由利他而利己的回报。

(5) 贪著未来成办业际等异熟果。

(6) 贪著违品懈怠的随眠。

(7) 对作意劣道三轮分别有贪著。


5.禅定。

(1) 曾贪著染违品现行散乱。

(2) 贪著有朝一日再修而延误。

(3) 以相似静虑执为满足的贪著。

(4) 贪著以静虑利他的回报。

(5) 贪著身体无病界性增上的异熟果。

(6) 贪著违品散乱的随眠。

(7) 对作意劣道与三轮分别有贪著。


6.智慧。

(1) 曾贪著常断见等现行邪慧。

(2) 贪著延误恭敬依止善知识、闻思等。

(3) 以少许智慧执为满足的贪著。

(4) 贪著我若说法他会利益我的回报。

(5) 贪著若修未来成为智者的异熟果。

(6) 贪著邪慧的随眠。

(7) 对回向下劣涅槃及三轮实执的分别散动有贪著。


十波罗蜜多是什么?

与成佛之路是如何对应的?

(一) 十波罗蜜多基本含义

1.十波罗密多也称为十度。

2.在六度之上再加善巧度、愿度、力度、智慧度共十度。——《佛学词典》


(二) 《三戒要解(上)》中讲到:“十度为见修道所摄之十地的发心。” 

1.十度和十地的对应关系。

(1)在见道初地,与布施相应之发心犹如宝藏,因能使一切众生获得满足的缘故。

(2)在二地阶段,与持戒相应之发心犹如宝源,因为是一切功德珍宝之所依。

(3)在三地阶段,与安忍相应之发心犹如大海,因遭遇一切逆缘皆不被动摇的缘故。

(4)在四地阶段,与精进相应之发心犹如金刚,因信念坚不可摧的缘故。

(5)在五地阶段,与静虑相应之发心犹如山王,因以散乱不能动摇诸所缘的缘故。

(6)在六地阶段,与般若相应之发心犹如良药,因为能彻底寂灭烦恼与所知二障重疾的缘故。

(7)在七地阶段,与方便善巧波罗蜜多相应之发心犹如善友,因善根无穷或一切时分不舍众生之利的缘故。

(8)在八地阶段,与愿波罗蜜多相应之发心犹如如意宝珠,因如愿而成办结果的缘故。

(9)在九地阶段,与力波罗蜜多相应之发心犹如日轮,因能成熟所化相续之善法庄稼的缘故。

(10)在十地阶段,与智波罗蜜多相应之发心犹如正法之歌声,因阐说令所化诸众欣悦之正法的缘故。

2.十度之间的涵摄关系。

所有十地,虽说每一地着重修行布施至智度之间的一度,但实际一切地都有修行十度。


(三)  修持十度所获得的果报

从证悟见道的所证时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入定是离戏的境界,后得需要圆满十度。

一地布施度圆满至十地智度圆满之间,圆满十度则称十地究竟。此发心完全修成波罗蜜多即是地究竟,有学道发心究竟是十地相续末际,果究竟是佛地。


简单谈谈佛教的包容性

(一)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无有偏堕

1.利美运动。

17世纪,华智仁波切在藏地发起了利美运动。利美,直译过来,就是无偏袒运动。当时包括蒋贡贡智仁波切,还有格鲁、萨迦、噶举等四大教派的众多高僧大德,全都参与了这场运动。从那以后,藏地各教派之间大的分歧与不和基本就消失了。

(1)上师们都是同一个人?

虽然藏传佛教各派都有各自的见解,但利美思想主张:虽然各个教派的上师显现不同,但大多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化身。

大智者班禅罗桑曲嘉(第四世班禅大师)曾说过:“大智成就莲花生,化身具德燃灯尊(阿底峡),又化乐桑扎巴华(宗喀巴),我无其余皈依境。”

(2)各宗的见解怎么圆融?

不同教派所阐述的佛法,究竟密意没有差别。

比如,宁玛派的《大圆满心性休息》,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三显三续引导文》,以及觉囊派的《山法了义海论》等论典,虽然显现上有差别,但究竟密意别无二致。

(3)我理解不上去鸭!

A.不诽谤。

希望大家不要互相排斥。佛弟子之间的互相排斥、诋毁和攻击,不但会给佛教带来危害,也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

B.观清净心。

我们应该对所有教派观清净心,对佛陀无垢的密意生起信解,这种认识是不可缺少的。

2.大德的态度。

(1)华智仁波切。

以前华智仁波切到一个寺院,有个喇嘛问他:“你是什么教的?”他回答:“佛教。”喇嘛生气了:“我问的不是这个,问你是戴黄帽子的还是红帽子的(意思是黄教还是红教)?”

华智仁波切心平气和地从怀里掏出一顶破烂的灰色羊皮帽,说道:“我没有红、黄帽子,只有这顶灰帽子。”他含蓄地表示,自己不偏堕于任何教派。

(2)星云大师。

有人曾经问星云大师:“你是哪个宗派的?”

他说:“按出家的寺院来说,我是临济宗的。但是佛光山是佛教的,没有什么宗派的区别。如果你们非要让我说一个宗派,那就是释迦宗派。我不愿意分割佛法。”

3.总结。

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大德们一致认为,利美思想非常重要。


(二)  藏传佛教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无有偏堕

1.刨根儿问底儿。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藏地、汉地和其他地区。

(1)被翻译成藏语的,称为藏传佛教,流传于藏地以及蒙古等地区。

(2)翻译为汉语的另一系,则传到汉地和日本、韩国等地,成为北传佛教的传承。

(3)依据巴利文原典传承下来的支系,则成为南传佛教,广泛流传于泰国、缅甸等很多国家。

2.还是以利美精神为准则。

(1)做才是得到。

近代很多高僧大德,对此相当重视,一直着力弘扬利美精神。我们作为后学者,应该继承。当然,口是心非是不行的。

(2)实实在在地行持。

法王如意宝一直提倡宗派和合。学院的坛城,设立了以南传、北传、藏传三大传承为主的十多个经堂。

A.南传佛教的经堂里,供奉了小乘佛像与声闻阿罗汉的塑像。

B.北传佛教的经堂里,供奉了济公和尚、弥勒佛等塑像。

C.藏传佛教的经堂里,供奉了八大教派的祖师像。

D.虽然关于苯教有很多争议,但坛城也供奉了苯教祖师辛绕米沃的塑像。

佛学院的利美思想,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设立了经堂,供大家供奉、转绕、礼拜,而且,不同宗派的论典,都在平等传授。KB.SDJ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利美精神。


(三)  藏传佛教与任何宗教之间均无有偏堕

1.总的原则。

正信的宗教都能利益人心。

2.这事挺严重的好像。

(1)密宗十四条根本誓言中的第六条就规定:不得诽谤他宗,否则违犯密乘根本戒。

(2)若故步自封修行也会有一定障碍。

(3)各派很容易争执不息,肆意诽谤,说人过失,甚至会造下谤法罪。

3.不断发扬利美运动。

(1)各宗教之间互相团结。

(2)对于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不排斥。

(3)对没有信仰的人,也应以利美精神和平共处,不能强迫他们信仰你的宗教。


(四)  遣除疑问

1.问:利美运动,是不是自己的宗派就不需要了,全部融为一体就好了?

答:不是的。“利美”的意思是指,格鲁派仍应坚持格鲁派的见解,其他教派也都应坚持各自的见解,但各教派之间不应互相争论、排斥。每个教派当时都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如果掌握了这些,对藏传 内部 团结也有很大必要。

2.问:利美运动为啥还包括苯教?

答:至于苯教是不是佛教,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判断是不是佛教徒的标准,主要看有没有皈依。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就是佛教徒;不皈依的,就不是佛教徒。苯波的教义非常甚深广大,而且在各方面也有很多成就。


(五)  利美运动的好处在哪?

1.不仅是依教奉行,而且符合时代发展。

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正在融合为一体,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佛教的融合和团结完全符合佛陀的精神。

2.有利于佛法的广弘。

(1)汉传佛教的法师能高瞻远瞩,经常借鉴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教义。

(2)藏传佛教中也有许多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地的高僧大德,广泛地顺应汉地及欧美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需求,弘扬自己的理念。

有了这样的见识和行为,佛教也有希望继续生存和发展。


贪心重?请修持吽音叱咤度母

(一) 相貌

1.吽音叱咤度母。

身体红色,右手结胜施印,左手持莲花,莲花上有弓箭。实际上,这尊度母就是怀业九本尊里的作明佛母。


2.作明佛母。

为佛教密宗的本尊。四手三眼,身红色,金发怒冲,手持莲花钩斧,搭箭拉弓,作射箭姿,腰系虎皮裙,颈挂人头,头戴骷髅冠,身佩珠宝璎珞。足下踩一魔,若身居火中,具大权威势。——《诸佛图解》

3. 功德。

1.吽音叱咤度母的功德:消除贪心,收服一切邪魔。

(1)勾招、降伏、摄受一切邪魔外道。

(2)守持净戒。

(3)成就怀业,从而摄受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众生。

(4)能战胜修行过程中的一切违缘。

2.作明佛母的功德:摄诸众生心识。

(1)是诸佛菩萨妙观察智的化现,她具有不共的威力。

(2)使众生相续中的贪欲很快会转变为大乐智慧,自然而然会成为戒律清净的修行人。

(3)对世间人来说,作明佛母称为“爱情本尊”。如果找不到中意的对象,祈祷作明佛母,多念作明佛母心咒(嗡格热格雷舍索哈)也会有帮助。

(4)家庭关系不好,也可以祈祷作明佛母。


干嘛老说女众过失大?

(一)  女众的过失很大吗?

1.有时候是佛陀的方便说法。

表面是说女人的过失,真正来讲,可能男人的贪心大一点,因此佛陀针对当时难以调化的有些男人,以方便法才宣讲了女人的很多过失。

2.密宗关于女众的说法。

在密宗当中,经常讲女人的功德。

(1) 比如密宗第十四条根本戒中说:毁谤女人会破密乘戒。

(2) 有些续部中也说:女人是成佛的殊胜之因。

3.女众确实具足一些不共的烦恼。

佛陀在有些经典中专门指出,比如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等等。


(二)  要正确理解含义

1.不要对佛陀、佛法等殊胜对境生起一丝一毫的邪见。

2.但这也是从大多数而言的,在已经获得成就的高僧大德当中,女性成就者也是非常多。


(三)  诚实的面对自己

1.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女众应该对自己的过失有所认识。

2.要发愿。

发愿:以后的求法过程中不要有违缘。男众和女众在求法过程中,男众不会有这么大的违缘。因此,就像很多女众说的那样:我下一辈子变成……。这种发愿很好。

3.要坚强。

女众对于很多求法的苦行应该坚强,不要遇到一点点违缘就退缩:唉,我们为什么没有电?为什么佛陀也说我们,堪布也这样说……算了,不住在这个地方了。书包收拾一下,煤气炉给别人就可以……。



原文:

度母圆满了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十波罗蜜多。大家应该清楚,既然圆满了十波罗蜜多,那度母就不是一般的天女,也不是菩萨女,而是获得无学果的佛陀。

十波罗蜜多:

显扬三卷三页云:波罗蜜多者:谓十波罗蜜多。广说如经。

第一、施波罗蜜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一、无着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分别故舍,五、回向故舍。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粮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罗蜜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

第二、戒波罗蜜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

第三、忍波罗蜜多。谓或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及损害事,摄诸有情。

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

第五、静虑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

第六、慧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

第七、善巧方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以此方便,或由随顺,或由违逆,或由不同意乐,或由作恩报恩,或由威逼,或由清净,以三种利益,摄诸有情于种种善处,令受令调,令安住,令成立。

第八、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发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修善法,得强盛力。

第九、力波罗蜜多。谓诸菩萨,由于所修善法,得强盛力;依此力故,速疾发起静虑波罗蜜多。

第十、智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蜜多所摄法则智所引世间慧。依此慧故。而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蜜多。如是十波罗蜜多,于一切地中,皆具修习。若增上者;施波罗蜜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罗蜜多,在第十地应知。

二解 成唯识论九卷十三页云:十胜行者:卽是十种波罗蜜多。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法相辞典》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