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尘尘刹刹,平等无碍——浅议《现观庄严论》的净土思想 返回

尘尘刹刹,平等无碍——浅议《现观庄严论》的净土思想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4-17

文|释圆乾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法门,在汉藏两地都十分盛行,那么归纳大乘修法纲领窍诀的《现观庄严论》中有没有谈到净土法门呢?明说的不多,但隐含的着实不少。笔者通过分析颂词,认为本论所涉及的净土观可分为他力、自力、自性三个层次,此三个层次分别对应重果、重因、即因即果的三类修行人,理清这几组概念的内涵及彼此关系,对我们修持净土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净土;他力;自力;自性;平等无碍



我们活着,幸福、挣扎、欢笑、哭泣,可是这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所有繁盛而离散的生命,终将会扑向死亡。死生事大,无常迅速,但死亡并不意味着衰竭、终止,它只不过是从这个房间进入到另一个房间,从这片刹土赴往另一片刹土。

 

各宗教对人类死后的世界都怀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愿景,总的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在生死交关的非常之时,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例如,基督教认为天堂是神圣美好的归宿,而大乘佛教则将佛陀所居住的清净国土视为终极归宿。


从远离世间悲苦的角度来看,这些理想国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若结合各自的教义作综合判断,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从国度特性来看,基督教旨在归信于唯一至高、创造万物的上帝,认为只要信主、遵守主的教诲就能升入天堂并获得永生;而佛教认为,在十方世界中佛国无穷无尽、种类多样,究其本质,众世界净秽不二、互通互融,能否往生净土全凭个人心念主导。净土的表相是应不同众生业力所感而化现的种种变化土,净土的实相是圆满无二的自性法身土。

 

提起净土,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自唐代以后,汉地的净土信仰便逐步趋向于求佛接引、往生西方了,所以“净”字通常被视为形容词,净土也被解读为阿弥陀佛建成的极乐世界。


除了弥陀信仰以外,净土信仰是否还有其他分类呢?笔者以《现观庄严论》为基础,从佛教的两大法门——“自力(主要靠自己努力修行)”、“他力(借助诸佛菩萨加被护持)”以及诸法实相出发,试将净土信仰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他方净土”以净土为归宿,行者寄情彼岸,注重他力救拔。圣者菩萨自在畅游于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等诸佛已经建设好的刹土,在良好的环境中闻思修行,能够远离魔业障难,并可以时常亲近诸佛、听闻妙法,蒙受佛陀加持垂念而迅速圆满资粮、清净垢染,成就自利利他的大菩提果位。

 

第二类“自力净土”以净土为修行模板,着重以自力建设清净刹土。怙主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论述了修炼刹土的过程:大乘行者在因地时主要以发愿、回向的方式修行刹土,随着觉性的逐渐显露,在三清净地时便能真实地修行刹土,通过修行清净刹土加行,自己将来的佛刹也能像极乐世界一般庄严殊妙。


行者效法佛陀从因地起修,以大愿大悲行难行之道,在行持三解脱门、三十七菩提道品等法的同时,又以二谛双运不住二边的方式厉力成办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在菩提路上勇猛精进、无畏前行,于资粮道、加行道和一至七地之间以发愿、回向的方式修行刹土,希望自己将来成佛时,国土里能依有情世界没有三恶道众生等不清净的现象,所依的器世界也没有石块、荆棘、悬崖等不清净的秽恶之物,在自己所修成的清净刹土中,能依的有情都是具有五眼六通的不退转菩萨,所依的器世界都是琉璃、砗磲等珍宝。


经过多生累劫的精勤修行,在到达三清净地时,菩萨便能真实地修行刹土,使报身和报土臻至圆满,远离生老病死和成住坏空的苦恼困顿,成就像极乐世界、文殊庄严刹等佛刹一样美好殊妙的清净刹土。

 

第三类“自性净土”即趋入无碍法界。《定解宝灯论》云:“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诸法本来即安住于自性清净的光明等性中,不清净的障碍垢染根本不存在。


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尽尘刹皆是法界的形象化呈现,各世界之间彼此互融互摄,表面上的清净染污都是相对的假象,净秽不二才是究竟的实相本质,所以身处净土和身处秽土无异,不论走到哪里都始终不离法界自性。因此,行者借假修真,从相用出发而趋入本体,由于了知诸法实相而安住于无相如幻中,远离二取,无自无他,既不希求净土,也不厌离秽土,不但不愿东愿西,也不费心于经久劫建设净土,而是立足当下,只求心念明澄,觉性显露,回归本源,证悟自性。

当然,对未证悟者而言,“自性净土”观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经过长久的艰辛精勤,现实世界就能等同于永恒美好的世界。究竟而言,“自性净土”是站在佛位的角度来说的,只有成就佛果后才能现量圆满体验到“尘尘刹刹,平等无碍”的不可思议之境界;在修道因位,行者因各人断证功德不同,各自所见的刹土净秽程度也不尽相同。


《定解宝灯论》云:“除此之外如何证,并非究竟之意义,二障尚未断尽前,实相现相不一致。暂时道位之显现,如净眼翳之毛发,有境垢染愈清净,现见对境亦愈净,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不会不现不净法,自现障碍所遮障。是故一切境有境,自性本来即清净,然为客尘所障故,应当精勤净垢染。”


各人所见世界皆是内在心境的投影,不论是由清净心所成的净世界,还是由染污心生成的秽世界,其本体都是无二等性的法界。因此,就本体而言,污浊不堪的娑婆世界和美妙庄严的极乐世界虽然并无二致,但由于众生各自业力的不同就会呈现出净秽等种种表象差别。


对于“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的佛陀而言,秽土当下就是净土,尘尘刹刹互融互遍、平等自在,而对于身心充满业惑烦恼的众生而言,所见所闻处处皆是污秽苦海,他们始终处于自作自受的不安状态中,不得自在。

 

在成佛之前,即使通晓了净秽不二之理也应精勤地积资净障,倘若以自性清净、无修自成为借口而放逸懈怠、因循苟且,自己却心怀侥幸希望获得净土果报,这无疑是痴人说梦、错乱因果。


《现观》有云:“不发菩提心,不作意菩提。”如果像未入道的凡夫一样烦恼炽盛、因循恶习,或者像小乘行人一般不作意无上菩提、不实践圆满菩萨行,法界在染污心之前就只能呈现出秽恶的娑婆世界形态。因此,如果行者在因地时光是口头上说“清净”,或只在道理上了知要净除客尘,而于行持上却总是心怀烦恼挂碍,不去实践、改变,那么是无法现前净土果报的。

 

弥勒菩萨的随学者应当了知,以上三类净土信仰实际上圆融互通,不相妨碍,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根器、修行程度来决定主要受持哪一种。

 

初学者重果,其修行动力多源自于厌离心和希求心,一方面厌离秽恶苦困的秽土,一方面希求清净美妙的净土,而且初学者多怀有自轻凌懈怠,认为成佛之路漫长,必然会经历众多苦难的锤炼,身处充满诱惑的浊劣环境中,仅凭自力难保修行不退,所以一定要先去往他方清净佛土,蒙佛加被才能远离魔业、速疾成就。

 

重因行者认为因果的关键在于因,因此,想要让无量有情前往自己的刹土、一同成就佛道,就要靠当下的精进努力。这类菩萨修行的重点在于自己成就净土,而不在意能否身处他方净土、获得优越的外在环境,他们勇于承担从因地起修的种种菩萨行,今生不成,来世继续,将圆满资粮、清净刹土、成熟有情作为生生世世的不悔使命,心怀“利他求地狱”的决心,甘愿冒着生死轮回的不确定性,无私无我地为众生服务和付出,在菩提路上勇猛精进、一往无前,以大悲大智成就着自己的清净佛刹。

 

即因即果类的行者如《维摩诘经》所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他们旨在回归净土的实质——自性清净法身土,并不执着于表面的贤劣净秽,因为十方世界本就净秽不二、一多无碍、重重无尽;

他们远离了对生灭因果的二取执着,认为希求是贪,厌离是嗔,贪嗔皆是烦恼戏论,唯有彻底断尽二障及其习气,实相和现相才能完全达到一致;

他们着重于保持常寂觉照的状态,不在因缘果报上分别取舍,唯愿安住于清净光明的平等自性中。


就现实意义而言,净秽不二的思想有助于激励修行人积极面对修道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苦困,得到决定者无需舍弃此土而希求他处的世外桃源,只需将烦恼困顿转为道用,便能自在游舞于红尘,当下现前净土境界。

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大成就者通常都是于一乘法作种种说,观待弟子根器差别而授予相应的修行法门。例如,法王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接引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老人家曾开示道:“修行佛法,实际上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高不可攀。譬如说,最下等的人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比较简单吧!只要对阿弥陀佛有坚定的信心,一心一意发愿往生,然后依教奉行,不造五无间罪和舍法罪,那么定会如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亲口承诺的:我们命终后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属于第一类净土信仰。


有时法王也教导我们,不应贪执自己往生不往生,而应肩负起度化众生的重任:“三界众生皆为大恩母,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莫执自族亲方他敌方,成苦众生商主我心语……今起我等师徒诸会众,依止无量事业之总持,稀有自在心境巧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这就属于第二类净土信仰。


而从证悟境界来说,法王无疑已得到了究竟佛果,他曾在《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中开示道:“见即当起大悲大力用,将使能所诸有迷乱现,如从迷梦醒来显现般,等性大乐境中悉寂灭。”这就属于第三类净土信仰。

 

当今时代众生烦恼愈加炽盛,根器愈加低劣,在修行路上进进退退,于恶道之中旋入旋出,真正具足清净戒律、具备无伪菩提心且已见到光明大圆满本性的善知识已变得极其稀有,因此如果不生西方便难有离苦之日。


此外,自性法身土虽然当处即是,但唯有断证究竟者才能彻底亲得受用,若未证得法身却言净土当下便是,则未免有说食数宝之嫌。弃东取西虽是分别执着,但在获证佛果之前谁也无法远离分别取舍,而通过善恶取舍来借假修真才能令一切众生证得究竟法身。

 

总而言之,浊世众生福慧微浅、业深罪重,凭自力了生脱死实属不易,倘若不能彻悟心性又不求生西方,只是泛泛悠悠地随意修学其他法门,终究还是会落到人天福报中,难以获得解脱,所以,对浊世众生而言,弥陀法门是最相应、最适合的法门,而众多具足无与伦比智慧和不可思议悲心的祖师大德,也都纷纷劝导众生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的优越环境中继续修学。


法王也曾指出,宁玛派的修行人应以大圆满法为宗,以西方净土为归,他老人家在即生中也着重弘扬净土法门,并最后示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作为后学弟子的我们也应大力弘扬净土法门,肩负起摄持一切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重任,将信愿念佛作为自利利他的普遍正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