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0
善导大师 撰著
一、化前序
【初解化前序者,就此序中即有其四:】
(一)正明起化之时(时成就)
【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
佛将说法,先托于时处。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化主临机,待于时处。】
佛要说法,首先要借托于时间和处所。
1.一代时处
【又言“一时”者,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言处者,随彼所宜,如来说法,或在山林处,或在王宫聚落处,或在旷野冢间处,或在多少人天处,或在声闻菩萨处,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
【随其时处,如来观知不增不减,随缘授法,各益所资。斯乃洪钟虽响,必待扣而方鸣;大圣垂慈,必待请而当说。故名“一时”也。】
众生的善缘和佛的智慧、悲力相应的时候,就自然应机说教。这都是观待因缘和合而显现的,因此说到时节因缘相合的当下,叫做“一时”。
2.观经时处
【又“一时”者,阿阇世正起逆时,佛在何处。当此一时,如来独与二乘在彼耆阇。此即以下形上意也,故曰“一时”。】
【又言“一时”者,佛与二众于一时中在彼耆阇,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此即以上形下意也,故曰“一时”。】
(二) 标定化主(主成就)
【二、言“佛”者,此即标定化主,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三) 正明如来游化之处(处成就)
【三、从“在王舍城”已下,正明如来游化之处,即有其二:
一、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
二、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
下面说到徒众和佛的关系,有所谓的境界住和依止住两种,这也是由于在家、出家情形不同所决定的。
1.化在俗之众(境界住)
【又在家者,贪求五欲,相续是常,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但以随缘普益,不舍大悲。道俗形殊,无由共住,此名境界住也。】
在家和出家的形像不同,无法共住,因此称为境界住。
2.化出家之众(依止住)
【又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心若金刚,等同圆镜,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绝离嚣尘,此德无由可证,此名依止住也。】
出家众是常随如来依止而住。
(四) 明佛徒众(众成就)
【四、从“与大比丘众”下,至“而为上首”已来,明佛徒众。
就此众中即分为二:一者声闻众,二者菩萨众。】
1.先明声闻众
【就声闻众中,即有其九:初言“与”者,佛身兼众,故名为“与”;二者总大、三者相大、四者众大、五者耆年大、六者数大、七者尊宿大、八者内有实德大、九者果证大。】
“大”:总的大、相状大、众多大、耆年大、数目大、尊宿大、内有实德大、果证大等八个含义。
【问曰:一切经首皆有此等声闻以为由致,有何所以?
答曰:此有别意。云何别意?此等声闻多是外道。
如《贤愚经》说: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修事邪法;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总有一千,皆受佛化,得罗汉道。其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目连弟子,共领一处修事邪法,亦受佛化,皆得道果。此等四众合为一处,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
优楼频螺迦叶的500位弟子+ 伽耶迦叶的250位弟子 + 那提迦叶的250位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的250位弟子 = 1250人
【问曰:此众中亦有非外道者,何故总标?
答曰:如经中说,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然结集之家简取外德,故有异名。是外道者多,非者少。】
三藏的结集者就外道受佛法化,以此显扬佛的功德,因而用外道的名字总标。
【又问曰:未审此等外道常随佛后,有何意也?
答曰:解有二义:一就佛解,二就外道解。】
【就佛解者,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犹在,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此即就佛解竟。】
如来摄持这些外道徒众一直待在身边,不让离开,不允许他们去外面独立传扬佛法。
【次就外道解者,迦叶等意,自惟旷劫久沉生死,循环六道,苦不可言,愚痴恶见,封执邪风。不值明师,永流于苦海。但以宿缘有遇,得会慈尊,法泽无私,我曹蒙润。寻思佛之恩德,碎身之极惘然。致使亲事灵仪,无由暂替。此即就外道解竟。】
外道幸遇如来教法,重生了法身慧命,感恩戴德而常随佛不离开。
【又问曰:此等尊宿云何名众所知识?
答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识其外相殊异,故名众所知识。】
“众所知识”:一切凡圣都能了解他们内在有超人的功德,而且也能识别他们外在的显现有迥然不同的德相。
【上来虽有九句不同,解声闻众竟。】
2.次解菩萨众
【次解菩萨众。就此众中,即有其七:一者标相、二者标数、三者标位、四者标果、五者标德、六者别显文殊高德之位、七者总结。】
【又此等菩萨具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而且这些菩萨都具足无量的行愿,安住在一切功德法藏当中,能够自在地游于十方世界,施展权巧方便,都是深入佛法秘藏究竟彼岸者。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随缘开示,即转法轮。扣法鼓、执法剑、震法雷、雨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愍伤众生。】
【未曾慢恣,得平等法。具足无量百千三昧,于一念顷无不周遍。荷负群生,爱之如子。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开朗,不可思议。】
这些大菩萨一切善根都度越彼岸,达至究竟,获得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开明,不可思议。
【虽有七句不同,解菩萨众讫。】
以上解释了与会的三万两千菩萨众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
【上来虽有二众不同,广明化前序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从应机起化、上下相形两层含义解释“一时”。
2、什么是境界住?什么是依止住?
3、千二百五十声闻常随佛后,有何用意?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