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网络是虚拟的,但因果不虚
节选自: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因果不虚”—如是因如是果
恶语,即说难听的话。比如骂人,利用别人的生理缺陷或缺点来说笑、取外号,说人过失,污言秽语,等等。此外,虽然态度平和、语言平常,但说话是为了让对方伤心,或者故意激怒、挑衅,这种语言也属于恶语。还有就是在上师、善知识面前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也有很大的过失。
恶语的感受等流果是经常听到不悦耳的话,自己说话也容易引发争吵。的确是这样,一些人说话,无论他说什么,怎么说,总让人听着不舒服、生烦恼,总想给他顶回去不可。
华智仁波切说,在所有恶业当中,恶语的罪业是相对而言较重的。为什么呢?
首先,恶语会引起对方的嗔心,而嗔心的破坏性极大。《入行论》云:一千大劫里布施、持戒的善根,若没有三殊胜摄持的话,一念嗔心起即销毁殆尽。所以,从故意激发对方生起嗔心而使其自毁善根的角度,恶语的确罪过极大。
就算是辩经,若生起嗔恨心,也有很大的过失。
佛陀在世时,曾有一老一少两位比丘辩经。年轻比丘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老比丘非常愤怒,回到住处不久就气死了,并原地转生为一条毒蛇。佛陀让阿难尊者去劝那蛇说:“你曾于我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因你生起大嗔恨心,如今转生为毒蛇,你应向嗔恨的对象忏悔。若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阿难尊者于是同年轻比丘一起,去到有蛇的房子外,一五一十转告了世尊的话。可那毒蛇吐着毒气,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劝,还是不肯出来。最后,佛陀亲自去,对嗔心的过患做了许多开示,那条蛇才出来并在佛陀面前失声痛哭。佛陀说:“你造恶业时理应啼哭(但那时却未流泪),如今恶果成熟已转为旁生,哭又有何用?快向这位比丘忏悔!这位比丘,你辩论时激怒对方,无疑也应顶礼忏悔。”于是,年轻比丘和毒蛇互相顶礼忏悔。在场众人惊叹不已,更加对佛陀生起信心,对因果生起诚信。
其次,对某些对境(如上师三宝)仅说一句恶语,也将导致多生累世不能从恶趣中解脱的恶果。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对一位菩萨进行诽谤,恶语中伤,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重。①
▎佛经里有这样的故事:
婆罗门迦毗罗称呼迦叶佛的比丘们“马头”“牛头”,并恶言相向,他死后转生为一条长了十八个头的鲸鱼,一劫中不得解脱,此果报穷尽后,又堕入地狱。还有一位比丘看见别的比丘跳过水沟,随口便说道:“你好像猴子一样。”结果,他在五百世中连续转生为猴子。
当然这不是说你骂一个普通人就没问题。伤人至深,莫若言语。而且我们不知道一个看上去普通的人,他是不是一位菩萨,一位圣者。
以前,华智仁波切和他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师兄成利沃日被请到一户人家为亡者做超度。这家人并不认识几位尊者,只是因为急着找念超度的人,而又正好路遇他们三位,见他们穿着僧衣,便请去家中。当这家一位年轻姑娘看见在灶前做食子的华智仁波切时,心想:“我们家真是可怜,竟然叫来这些乞丐做超度。”于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脚,生气地说:“滚出去。”
①《极乐愿文》:“诽谤诸菩萨之罪,较杀三界有情重,发露忏悔无义罪。”
多数时候,我们会认错圣者和凡夫,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欣赏真正优秀的品质。
关于这一点,学佛的人尤其要注意。你看现在批评、诽谤出家人乃至三宝的,很多是学佛圈子里的人。不是说圈外人口业护得好,是他们对佛教圈子里的事(诸如这位菩萨如何,那位大德如何,这部经怎样)不如学佛的人感兴趣,因此他们倒不大能以三宝为对境造口业。恰是学佛的一些人喜欢评论,说某位上师、出家人不如法,某部经是伪经,诸如此类。
若非针对个别人,而是对全体出家众进行诋毁,罪过则更大。
往昔,目犍连尊者游历地狱时,看到一个身形是人、身高数由旬②的众生,舌长一由旬,上面有许多犁在耕耘。尊者用神通观察这是什么业力所致,结果只能看到他许多世中不断转生于地狱,却无法知晓最初是什么因,于是便去请问世尊。世尊说:“那是由于他对迦叶佛的僧众说‘你们这些破戒者、戒律不清净者……’诽谤全体僧众的结果。今后多佛出世,他仍不得解脱。”
②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五尸为一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由旬,约二十六市里。
第三,相对于其他恶业,如杀、盗、淫,恶语是最容易的,张张嘴就行了。和你有关系的、没关系的,只要你想,你就能骂到。尤其现在网络发达,骂人不仅是自己听,也可以让许多人都听到,并和你一起骂或对骂。你不仅是自己造恶业,还拉上众人一起。网络是虚拟的,但因果不虚。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法王如意宝以前在喇荣五明佛学院讲授《百业经》时,非常强调大家要善护口业。他说,即使没有恶意,也不能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取外号等,更不用说别的更严重的恶语了,对旁生也不能恶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