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学心经有什么用(下)
五蕴,色受想行识。观自在对色蕴讲的最多的。所以就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一段。在座的对佛教还不是了解的,可能听到这些话会让你失去平衡。
对于空即是色,完全搞不清楚。完全超越我们的想象和能够理解的程度之外。但你要知道,观世音在讲到这里连停都没停,另外又讲了四句出来。直接体验到空性只有实修的方式才能达到。
镜子里没有脸;镜子里有反射像,这两件事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是把它运用在自己世界里比较困难。一切事物都是镜子里的反射。
你的得失、你的价值、你的家庭、你的敌人,它们不异于空,空不异于它们,它们即是空,空即是它们。实际体验上,要真正明白和安驻于这个境界非常困难。我们有习性。有接受和否认的习性。
很多人有收集癖,收集丈夫,收集太太,收集的习惯让自己布施的慷慨下降。特别是古董,当然,可能我们不会收集古董情人。我们喜欢秘密做一些不守规定的事情。做一些不道德的事,如果你可以不秘密地做,那就不叫做不道德了。
有的地方传授智慧慈悲,却是最普通不起眼的地方。就像孔子思想,可是我们在实际的行为上不是按照儒家做事的,喜欢走旁门左道。行为和举止都是有攻击性的。你看谈管理的书籍,都是在教你怎么攻击:类似secure、效率,这些字眼背后都深藏着对暴力的喜爱。
没有人喜欢小心行事,仿佛我们喜爱麻烦似的。我们喜欢放手一搏。虽然我们口头上争取个人权利,实际上我们骨子里,却喜欢奴役他人。我们在寻求一段感情关系时,每个人都是金正恩。
我们喜欢错误的见解,不喜欢真理。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人生的高峰已经过去,接下来往下走,你听了会怎样?好像这样讲,我会惹来很多麻烦。各位可能做了美容整形手术,你心里明白,你是做过手术的人。微笑也要小心微笑,要不不小心就露出马脚。
很久以来,帝王都希望万岁,但没有人万岁。我们有所有这些习性。从心里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到你自己的体系中运作,是非常困难的。
没有任何借口不来修禅定。有的人说,等到心理比较平和时再来修禅定。这样的讲法比较奇怪,永远有昏沉和掉以轻心,任何时刻只要你能找出一分钟,都应该练习禅定。这并不复杂:坐着,观看你身体的存在,观看你的感觉。
实际上并没有两个心:一个心观看另一个心这样的事情。心就像是“灯“,可以照亮外界,也是自明。没有灯,你看不到外界,也看不到灯。这就是佛教里所讲的“自觉”。比之深奥的技巧,会有一步步教导的方法,我建议你们要有具格的老师,就像你想成为施瓦辛格,你就需要私教。
这个私教必须知道你所有的优缺点,什么能够启发你,知道你的人格特殊的地方,知道什么让你沮丧,什么让你兴奋,这位师父至少要对你有仁慈的心。最低程度也要能够做到观照你的心理健康和快乐。你也可以有几位训练师,同时存在也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几位训练师会造成困惑。
训练心灵的方式有无量多。一路到包含大手印、大圆满的法门。你的感知、你的念头会开始发生变化。(注:即转念得度)。大部分人对世界的视野都非常狭隘。我们的世界小到像一个虫在树上钻洞,以为那就是整个宇宙。你的人际关系、工作、家庭,所有这些焦点都需要改变。
顺带一提,如果你喝酒也可以改变焦点,喝了两三杯威士忌下肚,你就觉得一件件脱光衣服也没关系。但如果你只能借由酒精达到,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酒精威力失去,你会更深陷在情绪里。
刚刚讲过轮回的机器有三个重要的零件:ignorance,karma,reaction,当你朝相反的方向转时,就会有相应的改变。在古代的时候,要求僧人带一块人骨放到眼前,思维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这样。这样的一个技巧,就是为了逆着轮回之轮的方向转。
学习不被卷入所有的散乱。这样做,第一个零件的功能就开始减弱。接下来,第二、三个零件也会相应失去功能。轮回就会瓦解掉。所以当你发愿,反方向去转轮回的轮子。你就踏入第一个揭谛。
色受想行识,展开说,受蕴也是一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不会每个都讲,你要注意的是,连四圣谛也是空。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道即是空,空即是道。智慧即是空,空即是智慧。证悟是空,空即是证悟。佛即是空,空即是佛。
希望通过这个说明,当你再看到“空”不会当成一个否定的概念。它不是否定,也不是接受。上帝即是空,空即是上帝。月称菩萨问:向什么样的弟子可以传授空性呢?答案并不是说空性很高深,你只能教研究生。
当一个人听到空,毛孔都竖起来,热泪盈眶,就是适合空性教法的学生。虽然传授空性教法的时候,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性架构,这就是佛教哲学学院所教的。但如果你确实想了解空性,那些工具是不足够的,只是佛教并不拒绝那些工具的使用。
某种程度上,西方哲学家中,例如尼采,已经触及到空性。但是尼采对空性理解的程度,就是他永远不会接受在佛前供花供灯这类事情和空性有什么关连。尼采在宗教上有些不正常。
佛教其实有很多方便法门,还有中国哲学里的一些偈子,来自庄子、老子的思想,其实都是非常具有空性的哲学。庄子已经想到,是我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我?已经赤裸裸地在表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有个体系让我们明白,蝴蝶和庄子是无二无别的,是双修双运的。我相信,它们是有善巧方便法的。
佛教不共的地方,是它一方面会给你胜义谛的教授,但同时不会拒绝世俗谛上的方便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东方哲学里会有一些互相矛盾的说法。听闻这些见地,你会产生一些信心。举例来说,你从来没有去过北京。
你做了一点努力,这就是第一个揭谛。接下来是无法停止的确信:你要去北京,北京确实就在那里。你不会想要撤回这个想法。不希望撤回愿望,不可阻挡,这是第二个揭谛gadei,然而,这非常困难。
你到了某个地方,在那里可以从远处看到北京。这就已经不是一种相信了,因为你能看见它。这就是“波罗揭谛”,然后你到了北京,到岸了,不需要再走了,这就是“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建立菩提心。
第二个揭谛,是最难的。修行的人到了某个阶段,散乱成了提醒他的工具。你家里的东西被偷走,你不知道谁是小偷。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有些东西不见了。然后你才会开始想要知道是谁来到偷东西,你寻找蛛丝马迹,开始感觉来偷东西的人,好像是你朋友的侄子。
你开始注意他,这是第二个揭谛——你的心到了他那边去。但之后,你发现其实是你朋友偷的。下次你这个朋友来找你的时候,你会特别注意他。而对其他人放松警惕。就好像你的心,由于重新确认情况,不断归零一样。
接下来才会到达没有散乱的地步,他不需要专注了。没有散乱,才没有专注。做一个心经教法的总结:五蕴即是空。空性即是五蕴。时间、空间也都是空性。你所投射的这些并不是它真实的本来面貌。
对了解这些真理的人,这样的心,是对任何事都没有恐惧的。当你年幼的时候,你的玩具坏了,你会哭。长大成人后,玩具坏了,你不会哭,你知道那不是真的,只是个玩具。
同样的道理,所有世间的价值,名誉、赞誉、被人忽略、快乐、得失,都像玩具一样。当我们智慧和慈悲心成熟以后,以上所说的都是玩具。虽然这么说,它们还是会诱惑到你,捕捉到你。要用这样的方式,尝试理解心经。
我提到过要瓦解禅定。这是基于心经中“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一句。那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当你乘一条船到了对岸,你必须抛弃那条船,才能到岸上去。所以你要瓦解禅定。禅定是船。
当我们在座上时,你要有觉察,这种觉察你要把它带到座下。现在,我们的修行和生活,两者的鸿沟是非常大的。训练自己修行的时候不是限定在某个点,在双方争辩非常厉害的时候,训练自己维持#觉观#的能力,随时随地持有菩提心。修观的菩提心。
但相对来说升起世俗菩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发愿,你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利益众生。(注:不要忘记回向,比如,回向给自己维持菩提心。) 在佛界高峰会议的后段,佛从三昧起,称赞舍利佛和观世音的对话。
这很难,因为真理是无法口耳相传的。但是对没有了解真理的人,你又要加以开示、说明。天人、阿修罗、闻法,皆大欢喜。为了了解心经,有很多经可以作为参考。金刚经、维摩诘经,都是解释空性的很重要的经典,无价珍宝。
有个偈子是说,莲花不会从干枯的地方生出来,莲花生于水与泥。所以菩提心就是从烦恼中生出的。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经典,都是究竟的教法。但同样的道理,佛不是真的给教法。
讲个例子,维摩诘居士生病了,佛陀派遣他的弟子去看维摩诘,但每一位都拒绝去看他,各有各的理由。比如阿难尊者拒绝去看维摩诘,佛问为什么?阿难说,那一位哟,聪明到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佛问怎么啦?阿难说,有次佛生病的时候,阿难去配药,路上遇到维摩诘,维摩诘就对他说,“你真是错到离谱啊!佛怎么会生病啊?他可是开悟了的。”
阿难尊者就觉得自己糗大了,正要转身回去。维摩诘又说,你得去拿药啊!阿难面露惊讶之色,维摩诘接着说:“你应该拿药给佛,这样你还能累积点儿功德。”
很高兴和大家讨论这么深奥的教法。回向给妓女、加油工人、学者,希望更多人对心经产生兴趣。
公众号推荐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