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 291.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每日一颂】《中论》
二十观因果品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二: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二、破承许时间为果之生灭因。
庚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观因果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四: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二、观察果之本体而破;三、观察因之本体而破;四、彼等摄义。
壬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分四:一、观察因有无果而破;二、观察能力而破;三、观察时间而破;四、观察作用而破。
癸四(观察作用而破)分六:一、观察因变为果而破;二、观察灭不灭而破;三、观察见不见而破;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子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丑二(广说):
承许因果一体他体会有什么过失呢?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和果是一体,那么能生和所生就成为了一体;如果因和果是他体,那么因则与非因相同。
◎因果一体不合理
如果承许因果是一体,那么能生(生者)及所生就变成一体了。比如,依靠眼根产生眼识,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眼根和眼识就成了一体;依靠父亲才有儿子,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父亲和儿子就成了一体,但谁会这样承认呢?在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都运用了这两个比喻来说明,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使用的是父子和火薪的比喻。
并且,如果承认因果是一体,那么因就成了果,果就成了因,但这肯定不合理,不仅在经论方面有妨害,在共称的世间名言方面也会有违害。这样一来,农民为了收获庄稼所做的辛勤耕耘就没有任何用了,修行人为了获得佛果而精进修持也失去意义了……如是会有无穷无尽的过失。不要说闻思过中观的人,即使是世间人,也不会承认木头(因)和火(果)等因果是一体。
有些人认为,个别的因果应该可以是一体,比如《俱舍论》中就讲过这样的因果。实际上,这只是相似的因果,并非真正的因果。真正一味一体的因果,无论怎样也不可能举出来。
◎因果他体不合理
反之,如果因果是他体,是否合理呢?也不合理,“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因就等同于非因。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承许因果为别别他体,那么因果就成了两个互不观待的法,如同这里的瓶子和那里的柱子一样。如此一来,因果之间就成了毫无关系;既然没有任何关系,因就等同于非因。
再者,如果因果是他体,因果二者就要同时存在,既然此时果已经有了,因就没有任何用而不必成为因,如此一来,因就与非因成了等同,这样石头等也可以成为儿子或青稞的因,油灯也可以产生黑暗了。但这显然不合理,因为众所周知,父亲是儿子的因、青稞种子是青稞的因。
有些人可能会想,因果他体应该合理吧,比如前天的种子和今天的苗芽就是他体。其实它们并非他体。为什么呢?《入中论》解释过原因:因为一法有自相,一法无自相的缘故。比如,现在的苗芽具有自相,而前面的种子已经灭尽,与石女儿没有两样,存在的法与不存在的法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他体。真正的他体,其自相必须同时存在,就像同时存在的慈氏和天授(两个人)一样,而因果无法同时存在,故因果他体不能成立。
◎因果的真相即“缘起性空”
通过以上观察,因果之间无论一体还是他体都不能成立,而因果之间或者一体,或者他体,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安立方式。由此可见,所谓的因果并不真实存在。
既然如此,因果不虚是否就不合理了呢?对此我要再三提醒大家,虽然胜义观察时种子生苗芽、饿了需要吃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所有因果都不能成立,但在名言中它们梦幻般的显现确实不虚存在。如果对此一概否认,继而诽谤因果,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有人可能想,为什么因果是空性还会有显现呢?
万法的实相即是如此,这就是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性空”。这一甚深理,只有佛陀才能真实了知、如实宣讲,世间任何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都无法触及。
为了让人们能够信受佛陀这一甚深的甘露妙法,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运用了大量极其尖锐的理证进行层层推断,任何人无论怎样观察都无法将其推翻,面对这样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后只能心悦诚服。
大家通过学习这一品,就应该深深领悟到这一点,一定要对“缘起性空”——胜义中万法皆空、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因果毫厘不爽的道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不偏堕,才能稳稳地前行
我们闻思的结果不能仅落在口头上,应在内心当中真正生起定解。作为修行人,闻思修行应当齐头并进,不但要有见解,也要经常实修。如果偏堕于理论,就会障碍实修;如果偏堕于实修,则会障碍通达理论。
各位道友应该都与法王如意宝非常有缘。上师如意宝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既要以闻思通达理论,也要不断实修实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堕入一边,有些人一直盲修瞎练,不听课也不思维;有些人则像世间学者一样,只落于口头,从不内观自心,也不愿念咒语。这两种人都不算真正的修行人。对于学院学修的这一特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此外,在行持善法方面也不能偏堕,上师如意宝既注重世俗善根,又注重胜义善根。所谓胜义善根,就是通过入定的方式,入于大圆满或大中观的境界当中,观察心的本性,认识心的本体。所谓世俗善根,就是念咒、磕头、修加行、闻思等善法。同时积累两种善根,最终才会一举两得。
上师如意宝曾用骑马来比喻如何行持世俗和胜义两种善法。骑马的时候,如果没有给马配鞍,马稍微颠簸一下,骑者可能就会摔落在地,但若配了马鞍,骑者将两只脚同时放在马镫里面,身体就会非常平稳,这样才能驾着马稳稳地前行。大家一定要掌握上师如意宝的这一窍诀。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