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让你重新认识佛教》阅读参考
导读
既然是重新认识佛教,那说明以前我们对佛教有很多误解的地方,那么有哪些误解的地方?
一、现今人们对佛教有哪些误解呢?
▶ 误解一:
佛教认为来世存在、业因果存在,在世人看来全是迷信。信鬼神,信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果报应,觉得佛教徒都被因果报应诅咒了,被束缚了。如果不学佛可以逍遥于法外,如果学了佛之后反而被前生后世以及业因果处处束缚。
▶ 误解二:
认为佛法与科学相违背,信奉科学是真理的人来看,佛法就是迷信。其实不然,佛教与经济学、伦理学、环保、布施、物理学、心理学等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就不难发现,尤其在上师的开示里面也讲到,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以及佛法的生命科学观,在这些内容里面处处可以看到,科学和佛教从世俗显现的角度来看,没有重大的冲突之处,相反有许多相合之处;比如说一碗水八有万四千虫。然后静止与运动,看似静止,其实是运动的,如同显现和空性是双运的,很多有相合之处。另一方面,在实相领域中,科学和佛教其实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证悟圣者以胜解以及胜现量的智慧见到的究竟真理,是科学家永远不能到达的彼岸。
▶ 误解三:
盲目的崇拜活佛,不经观察,大量的钱财供养活佛的行为是非常迷信的。狂热的非理性的宗教徒。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舆论也有一些对佛教不好的影响。因此,上师开示了“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以其澄清我们的迷惑。
▶ 误解四:
认为佛教徒是消极厌世的、自私自利的,丢掉家庭孩子老人出家,不管家人死活等。对于这样的误解,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上师在大学开示里面讲到,我们相信有来世,所以,不只是为今生今世活着,我们今生今世活着的目的是更好的来世往生净土,或者成佛利益众生。很多人认为出家人非常冷血,消极厌世的。很多在家的父母亲,即便他学佛,他对自己的孩子出家,在内心当中多多少少还是接受不了。
▶ 误解五:
有的人说出家人需要别人供养、不劳而获、没有为社会付出,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这样的误解。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如果说出家人不劳而获,这种说法只能说是分工的不同,布施有财施和法施。居士是财布施,出家人是法布施。
二、首先我们认识什么是佛教?
既然说重新认识佛教,那么什么是佛教?佛教其实就是佛所说的法。佛所说的法有教法和证法。佛陀夜睹明星照见万法真相之后,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这样的光明无为法,就包含教法和证法。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佛教总纲。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含摄了一切佛法的精要;诸恶莫作对应的是别解脱戒;诸善奉行对应的是菩萨戒;自净其意对应的是密乘戒。
而三戒是一切修法的精华。含摄了出离心、菩提心、和大等净,无疑含摄了一切修法的精要,无疑不是断恶行善之法。因此,什么叫佛法?什么叫佛教?提倡不做恶业,行持善法,智和悲就是佛教的精髓。
三、如何破迷开悟、破除误解,做一个具有智慧与慈悲的理性佛教徒呢?
大恩上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为我们破迷开悟:
1、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就是在家修道的人叫居士,居家道士。归纳而言,居士一定要有道,要有修行。通过居士的定义表明和在家人是不同的。在家人没有道,没有修。不是居家修行的人是居家的人,但他不是修行的人。所以,居士是居家修行之人。
其修行的内容有哪些呢?比如说五戒、一分戒、多分戒、满分戒,还有八关斋戒。居士有哪些见解?有下等的见解,深信轮回、深信因果;中等的见解,相信空性;有上等的见解,大圆满、大等净的见解。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居士体现了见解和修行。和国士和普通的一般的不修学的凡夫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是要居家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人。但居士是有道的人,有信仰的人,有修为的人,有见解的人,有行为超凡脱俗的人。
既然是在家修行的人,就像莲花在淤泥里面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跟世间的一些彻头彻尾的凡夫人,庸俗的凡夫人是不一样的。莲花在淤泥里面一样,不能离开社会和家庭,不能离开我们身处的环境,所以我们就有一些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还有工作的责任。所以居士佛教徒首先就应该做一个好人,而且方方面面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上师的开示说:居士有三种责任。三种责任不是从小乘的出离心来说的,而是从大乘菩提心所摄持的出离心来说的。不单单你自己出离轮回,你还要让与你有缘的众生都要出离轮回,你的孩子、你的父亲母亲、你的丈夫、一切与你有缘的众生都要出离轮回,甚至你的同事,这种广大的菩提心。小乘视三界如同火灾,急于求出离,大乘菩萨出离三界轮回,去获得涅槃这都是执着,都是两边,必须要中道的生活。
什么是中道的生活?太贫穷也是个边,太富有也是个边;太自卑也是个边,太傲慢也是个边;视家庭为火宅,妻子儿女是冤家,工作是火坑这是一个边;同样,家庭特别美好、儿女都是有缘才相聚特别执着,工作就是花园一样美好,这都是执着,远离这两边才是中道。所以大乘的菩萨既然说必须要有责任感,我们必须积极努力的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我特别赞叹在家的菩萨,你们比出家人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更难能可贵。你们应对的事更多,烦心的事也更多。但是你们不能逃避,必须要积极努力地去面对。并且为了利益众生,要无私的奉献自己,做有益的事情。对于发心的菩萨的居士来说,依靠菩提心的摄持一切都能转为道用。
因此对大乘居士菩萨而言,家庭责任、工作责任与修行责任分不开,家庭、工作就是修行的道场,随时随地随处想到如何利益家人、同事。依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与家人、同事相处,饶益他们,让他们趣入佛法当中。你不就是在修行吗?而且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家人同事会对你有好感,这是因为你的变化太大了。
▶ 哪四摄法?
第一种是布施,简单说:你要摄受你的眷属,以布施令他欢喜。
第二种是爱语,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你总要送他一些小礼物,然后以温和的、亲近的语言宣说正法,断除他的疑惑。
第三种是利行,比如婴儿的饮食不能太热也不能生冷。同样,菩萨度化众生,不能以一个法来满足一切众生,要宣说不同的法。
第四是同事,什么叫同事?为了让众生通达佛法、修行善法,我要和众生一样修学。也就是说 ,为了有情的利益,你要调伏自己,做给他看做一个表率,然后他才能跟你一样来做。
2、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何谓寺院?寺院是佛寺的意思,寺庙。在《晋书•佛图澄传》里面讲到:“百姓因为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竞相出家。”印度的佛寺原有两种:一种名僧伽蓝摩(sangharama),略称伽蓝,指出家人共修行的园林、道场。另一种名阿兰若(aranya)就是空闲处,两三个人一起修行的地方。中国汉地建佛寺,主要是白马寺。寺是什么意思?“寺”其实是古代的官舍、衙署。当时,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通过白马途径到洛阳的时候,住在鸿胪寺,鸿胪寺其实是一个对外交流的外事处官舍名称。寺是衙署的名称。后来因此把第一座佛寺为“白马寺”这个寺是这么来的。“庙”,是宗庙,一般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合起来的话叫佛寺。
▶ 对于汉地的寺院,上师老人家提到三点建议。
第一:修学佛法;
第二:修行佛法;
第三:传播佛法。
这是寺院存在的最根本的三大职责。
当然,这个寺院也可以理解为居士集合的学佛小组,学会。居士林,佛教中心都可以。像咱们在全国各大城市存在的学会、学佛小组的职责和寺院是一样的,就是闻思修佛法,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
为什么?在《俱舍论》讲到: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佛陀的妙法有两种,教法与证法,其中受持教法者就是讲经说法的,受持证法的就是修行。
怎样受持、弘扬佛法?受持、弘扬佛法必须要依靠讲经说法的人和受持佛法的人。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教法和证法住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世亲菩萨说:主要看一个道场是否具足闻思修行,具足闻思修行就说明教法证法住世。同样我们全国各地的学会,以及出家人主持的寺院,这些道场必须要具足闻思修佛法和实际修行的人,这样就说明教法证法住世。
3、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 应该有三大功德。
一、人格贤善;
二、具有智慧;
三、利他心重。
这三个功德。
什么叫住持?所谓住持,也叫方丈。住护持佛法之意叫住持,长久守护住持护持佛法,这叫住持。住持一般来讲在寺院里面必须要为僧众们讲法,要安众,修寺院,这是三大项。
住持要耐得住三个烦。哪三个烦?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就是说有事,咱们不怕事,没事不要找事,事来了不要躲,是非不要辨。有一个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放下了,了了有何不了。同样道理,咱们居士理事会的,管理的骨干,肯定有很多事。同样要有这样的心态,不怕事,不躲事,事来了咱们就面对,做了就放下了。即便对我们有一些言辞,我们也不辩。
寺院的住持人或者道场的负责人,上师讲了应该有三个功德。
1)人格贤善。
人格贤善是心很善良、很正直,戒律清净,品行稳重。上师提到了《教诲甘露明点》里讲到人格贤善有八个特征:“心地善良谄诳少,温良虑远性稳重,量大识广唯此是。”
2)具有智慧。
智慧一般指的是无误地抉择诸法实相的心,叫智慧。智慧包含闻慧、思慧和修慧。
我们学会的宗旨就是闻思修佛法,要获得无垢的智慧。这是上师创办学会的宗旨,才能够获得解脱,速证菩提。如果没有智慧,咱们怎么解脱,怎么获得快乐?所以,对于万法的真相,无常、苦、空、无我,咱们有很多的无知、邪知和疑惑,要消除这些垢染。
3)利他心重。
利他心重就是仁爱。
▶ 其实在禅宗讲到住持有四点:
一、道德;
二、言行;
三、仁义;
四、理法。
其实仁对应的就是利他心重,仁爱之心。
负责人和住持如果有智慧,人品不错,还有利他心,为整个学会,整个人类,或者整个佛法考虑,那么整个学会,佛法的发展会非常好的。作为负责人千万不能自己安享众生对自己的恭敬。很多居士把自己当成像上师一样,也很可怕,也是不行的。所以“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作为一个佛教的负责人,不管是法师还是一个大组长必须要心怀苍生,只关心他人。
4、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来看一下佛教徒指的是在家学佛的人和出家学佛的人。都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上师讲了三点:一、信心;二、悲心;三、智慧。
1)信心。
信心是说对于诸法的实相,相信它是存在的,而且是认可它的。对于三宝的功德是深深相信,生欢喜心。对于世出世间善法是相信可以获得善果的,能够成就圣道的,并且希望能够获得,这个叫信心。
信心的对境有三种:有实、德、能。信心的能境是深深的忍可和乐欲之心和心静之心。有了这个信心,佛教徒是入门精良,因为有了信心就表明是理性的佛教徒,因为对诸法的实相认可,对三宝的功德生欢喜。对世出世间的善法能行持,希望能够成就圣道。这个(标准)很高。这个信心就决定了,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个理性的佛教徒。但是我们大家反观一下,作为佛教徒你相信三宝吗?你相信诸法的实相,苦空无常无我吗?你相信世出世间的善法必须获得乐果,成就圣道吗?如果这些都没有,你没有信心。
所以,上师说,我希望大家作为理性的佛教徒不要盲目的崇信。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别主要是对上师三宝,对诸法的实相有没有信心。所以外道和内道由皈依别。皈依分为三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就是我们所讲到的诸法的实相。佛宝的功德、三宝的功德、还有僧宝的功德都要深信。
2)悲心。
悲心是拔苦之心。我们不能伤害众生,不能欺骗众生,要拔出众生的痛苦。但是我们自称大乘佛教徒对众生没有悲心,其表现为一边念经一边打蚊子,杀蚂蚁,对别人的生命毫不在乎,甚至不吃素。上师诸多次提醒大家,希望广大的佛教徒尽量吃素。如果你做不到吃素,就不要去点杀。
悲心是我们菩提心的前提,有了拔苦作为前提你才会有与乐,以菩提心给与众生安乐,这样的承诺。所以没有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成佛,没有成佛就不能利益众生。
3)智慧。
佛教徒还要有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是说对于所观察境,这个所观察境,比如是一朵花,你能够进行简别和抉择,怎么个简别和抉择?了知这朵花是无常的,你心里面产生对因缘所生的法都是无常的体性,这个叫慧心所。对于所观察的对境来讲,你能简别它,抉择它有这种智慧。你知道它是苦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无我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定解不能遣除疑惑,那么你没有智慧。
其实从信心开始,信心是信心所。悲心还有智慧,这些都是修出来的。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悲心,没有信心就不是佛教徒。所以在世人眼中的佛教徒,为什么是消极的、遁世的、麻木不仁的、自私自利的这些形象?就是因为在佛教徒身上,没有渗透出来一种信心。比如说别人问我们说:你为什么学佛?然后我们说:学佛有好,能够发财等等。全都是一些迷信的说法。甚至别人问我们说业因果怎么建立的?前生后世怎么存在的?不知道,反正佛所说的。那你这样怎么能度化众生?你没有智慧,你怎么能说你有信心?
对于老人倒了扶不扶的问题,大乘的佛教徒侧身就跑,这不是大乘佛教徒。该扶还得扶,要拔出老人痛苦,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商量。当然大家也要观察一下,如果怕对方厄你,提前拍个照片也没什么,算是善巧方便。在饶益有情,观察里面讲到的。
如果说是利他和自利过程当中,如果利他的时候会损坏自利,甚至不能让你利益众生成佛,这种事可以放一放也是可以的。但是大前提要利益众生。
5、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上师讲到三个方面:以弘法为主、以传基础法为主、以及以素食为主。为什么讲到这三个方面?
1)以弘法为主。
其实上师间接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持教大德,你必须要给弟子们讲经说法、皈依、灌顶、念传承。你相续当中的广大智慧融入弟子相续当中。但是很多上师不以弘法为主,却以化缘为主,以修寺院为主。或者带领众生去做一些会供、火供为主。弟子纷纷忙于形象上的佛法,没有触及佛法的本质,智和悲。
上师说以弘法为主,这是持教大德的责任。但是有的人以化缘为主。以化缘为主是否合理?分两种情况。
如果为了众生,孤儿、老人、穷大学生或者为了更多的觉姆有经堂修法,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是可以的,因为佛经讲到有七种福德,从供养的角度来说:供养经堂、供养殿堂、供养坐垫、供养生活资具。福报特别大;从布施方面来说:布施病人、布施照顾病人的人、还有处于恶劣环境的人,这个功德也特别大,叫七种实生福德。
如果为了自己吃好点、穿好点、享用舒服点,佛陀是呵责的。在《沙弥十戒》里面就要求:不捉持金银财宝,除非为了上师三宝事情。而且佛陀在制定这条戒律的时候,唯一是当在家人来制的。什么意思?其目的就是让居士知道,出家人是不能捉持金银财宝。出家人为什么不能捉持金银财宝?无非不是让居士知道吗?出家人是不捉蓄钱宝的,同时也为了使出家修道之人熄灭对世财的贪著和由此而引起的纷争、斗乱,这样才能与道相应,成就僧格,兴隆三宝,使俗人生信敬之心,令他们皈依三宝,好乐佛法。如果出家人心不在道,不奉行佛的教法,就会自陷坑井里面,损坏道器。
但是很多从藏地出来,打着活佛的名字的假活佛去行骗,骗财骗色。所以居士们要擦亮眼睛要进行观察。要注意,一般人为了自己是不能捉蓄财宝的,除非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即便有的出家人打着利益众生的幌子,也要观察一下。
2)以传基础法为主。
真正利益众生,佛陀也是从初转法轮开始到三转法轮,没有一开始上来就宣讲如来藏的法轮,而是从初转四谛法轮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修法要有次第。
3)以素食为主。
为什么要以素食为主?因为汉传佛教当中以《楞伽经》和《涅槃经》这两部大乘经典的佛教慈悲精神来吃素,吃肉会丧失大乘的慈悲种姓。西藏以前吃肉是因为西藏交通不便,也没有其他的蔬菜,只有糌粑,所以一般吃三净肉。现在交通四通八达,还通飞机了。所以现在高僧大德都提倡佛学院很多藏地僧人都吃素。所以现在很多藏地的喇嘛和觉姆都吃素。这个能够和汉地相应,也能够接引众生,否则汉地的居士或者汉地不学佛的人很难接引他们。因为他知道汉地是不吃肉的,看见一个喇嘛吃肉,他心生反感,从而失去了你度化他的因缘,并且他会因此而诋毁佛法。
6、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第一细心观察;
第二恒心依止;
第三开心得法。
这个也很重要,这三个是次第而来的。
1)细心观察。
怎么细心观察?观察的时候,如果不观察一下假活佛,假出家人、假金刚上师会骗我们,这样会毁坏佛法。这些假上师、假活佛的行为不代表佛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现象而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要观察,有三个步骤:
▶ 上师曾经说过: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的人打听,这位上师戒律清不清净,有没有慈悲心、禅定和智慧;
▶ 到他附近,亲自观察他所有的行动;
▶ 通过直接面对面的接触,跟他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来进行仔细观察。
2)恒心依止。
观察完之后,就要恒心依止。戒律的角度来讲至少依止六年。如果你没有解脱之前,要恒长依止这个上师。
什么样才算真正的依止?真正的依止有三种。身依止、心依止和身心依止。现在我们的依止是心依止,即便大家在网路当中听法,没有和上师面对面。曾经好多道友都没有见过上师,但是这就叫真正的依止。因为,所有真正的依止是获得佛法的利益,依教而奉行。在《普贤行愿品》里说:“所有益我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依止善知识是要依教奉行,按照上师的教导殷重地奉行。这样上师就会摄受你。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没有依照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这就不叫真正的依止上师。
3) 开心得法。
依止上师的目的是干什么?开心得法。依止上师必须要和上师心心相印,永不分离,就要按照上师的教言听闻上师的法,开心得法来依教而奉行。
现在我们听了上师太多的法要,但是我们大家没有去行持。这也不叫真正的依止上师。
7、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 这里面也讲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无偏悲心;
第二个条件是无私奉献;
第三个条件是无畏精神。
这三点尤为重要。
1)无偏悲心。
指的是我们的悲心要广大,叫无缘大悲,平等的大悲。并不是只爱我们的亲人,只爱赞叹我们的人,恨我们的怨敌,这是不可以的。尤其作为一位负责人,更应该具备无偏的悲心。
2)无私奉献。
在我们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其目的是放下自我,而不是加强自我。
3)无畏精神。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应该有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大无畏的精神就是无所畏惧,不畏惧流言蜚语、不畏惧阿修罗等非人的危害,不畏惧违缘。
有的人听到一些风吹草动,立马就跑走了,害怕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即便遇到生命危险,皈依三宝的心也丝毫不会动摇,毫无畏惧,只有坚定利益众生的心。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