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70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前面内容中,已抉择了人无我空性,并以推理遮破了有实宗行人“无我则因果不能成立”的疑惧。本课的第一颂再以“芭蕉树”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我的道理。接着几颂遣除有实宗认为“无我则悲心不合理。”详细内容见下:
1. 以比喻说明“无我”从而遣除有关因果的疑惧:前文通过分析身、心等五蕴遮破实有的“我”。这里以比喻进一步说明:“我”如同芭蕉树一样,没有观察时看似的确存在,但是以智慧来观察、寻找却找不到真正的“我”存在。这个比喻说明了胜义中一切皆空(剥析无所有),名言中虚幻显现(犹如芭蕉树)的道理,从而进一步遣除业因果不存在的疑惧。(详见颂词1)
2. 遮破“若无我则对谁生悲心”:对方发问如果有情不是真实存在的,那菩萨对谁起悲心呢?这种说法的原因是没有将世俗谛和胜义谛区分清楚。中观宗从三个角度进行回答:
①胜义中无悲愍之境。站在胜义角度,没有实有的我和实有的众生,没有众生可得,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
②现相中有悲愍之境。然而世俗现相中相对于众生的迷乱心识,无欺地存在着一切轮回痛苦,众生如进修道,也会无欺地灭除痛苦。菩萨所悲愍的境就是那以痴心假立为我、实际是无而现的苦蕴现相。
③虽是痴心但暂时不用遣除。菩萨为利众生愿取证佛果的誓言,从胜义层次抉择,是一种愚痴属于所知障。但这种细微的无明痴心,在未得佛果前,不能舍弃。因它是对治轮回诸苦的一种善执,如同渡越江河大海的舟船一样,是必需工具。(详见颂词2)
3. 遮破“若无我由谁得佛果”。对方又问:如果有我,那是谁发心修行证悟佛果呢?又是谁会得佛果呢?中观宗区分胜义、世俗回答:胜义中没有修悲心的我、生悲心的对境众生和实有的佛果。世俗中针对未证悟的众生,轮回、涅槃无欺存在,仍有取舍的分别。因此在无明二取痴心未尽之前,实相中本来无有的轮回、众生、修道、果位等等现相,皆应承认存在。(详见颂词3)
4. 遮破“是痴心就要被遣除”。对方说:既然悲心对所知来讲,是一种愚痴。对我的执著也是一种愚痴。如果你们认为对我的愚痴应该遣除,那么对于悲心的愚痴,也应该遣除。中观师回答:虽然是一种痴心,但是为了息灭自他众生的如幻痛苦,暂时不应断除。此外求佛果的痴心和我执的痴心两者的作用不同。修大悲求佛果之心,其本性虽属无明愚痴,但它能断除众生的幻苦;而执五蕴假相为我的我慢,只会增上烦恼痛苦。(详见颂词4)
5. 遮破“我执不能断除”。对方又说:所谓的我慢实执,恐怕很难断除吧,因为它自无始以来就存在,与我的自性成为一体。中观宗答:我执只是暂时的迷垢而已,无我修习是对治它的最殊胜方便。(详见颂词4)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颂词1-1
科判分析
丑三、遣除违教——遣除违背佛陀教言的说法。
颂词1-2
消文释义
因果所依的相续之我,只能在心识上安立,但心识通过未来、现在、过去三时观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就像芭蕉树干一样,一一层层剥开后,会发现里面根本找不到坚实的部分,无有任何实质;同样以智慧观察寻找,就会发现我也并非真实存在。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何在理解“我”在胜义中不存在,如同芭蕉树。
①不论是观察六界还是用七相推理,从皮肤、血肉一直到骨头、骨髓,身体上找不到实有的我;从眼识一直到意识、心识中也遍寻不到我。
②所谓的心相续,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过去心、未来心和现在心,详加观察之下,过去心已灭,未来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刹那变灭。如同珠串,将众多不同珠粒执为一珠串而已。众生所拟的一相续也是如此,是将众多自相不同的刹那执为相续我,未经观察似乎存在。而以中观正理观察,所谓的一相续我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只是世人迷乱心识中的一种假相。
③佛陀所言的因果所依的一相续我,是依众生所执而言的,这种一相续中,并无实有不变的我存在。
重点2. 如何铲除“我”不存在,业因果所依就不存在的疑惧。
①外境为空,最后也可了知自心为空,内外诸法皆空,也就没任何法可安立为因果所依的我。
②万法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本质,如同芭蕉树一般,以中观正理剥去我们一层层名言概念之虚壳,最终发现所谓的我相续、因果等轮回诸法,无有任何实质存在。
③从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成法没有任何实质,甚至超越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的。
④在抉择胜义谛时一切万法皆空,而名言中虚幻不实地显现。
⑤世人由于无明愚痴障蔽,故有世俗种种现相,而实际上这一切皆如空花月影,唯是错觉。
⑥执著我存在的观念本身就是束缚,本来就没有我,所以在很多了义的经典中讲“无缚亦无解”,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三摩地王经》云:“如湿芭蕉树,人折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
2. 《大智度论》云:“诸法如芭蕉,一切由心造,若知法无实,知心亦是空。”
3. 《天王护国经》云:“诸法无自性,虚妄不可靠,如蕉无实义。”
(颂词2)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颂词2-1
科判分析
首先讲到“无对境故”,如果说没有我,那么对谁发慈悲心呢?没有对境的缘故,就没有修悲心的对象,不合理。第二,“遣除无果故”,如果无我的话,谁得果呢?没有人得果,也没有果可得。第三,“遣除是所断故”,第二个问题辩论完之后,会认为求果的心是一种暂时的愚痴。它应该是成了所断,不是应该所修。它是所断的缘故,修悲心是不合理的。
颂词2-2
消文释义
外道及有实宗问:如果有情众生不存在的话,那我们对谁起悲愍心呢?
中观师回答:为度化众生而立誓成佛之事,也是基于愚痴虚假设施而有。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果三界轮回的有情都没有了,那么菩萨对谁发菩提心呢?
①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来安立的,它并不是一种实有。
②在胜义中,无有任何生大悲的对境,也不存在发菩提心的菩萨。法界实相中不存在任何可缘执的相状,众生、轮回等都不存在。但是胜义中不存在,并不代表名言中不能有虚幻不实的显现。在众生迷乱心识前,以现相而言,轮回苦乐等诸法无欺地存在。处于迷乱中的众生感受着种种如梦一般虚幻的痛苦。但是如果众生能进佛教修道,会无欺地灭除一切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一种梦中除苦的方法,所以菩萨为利众生而誓愿取证佛果。
③这种取证佛果的誓言,从胜义层次而言,也是一种愚痴,是以一种痴心而假立的法,仍属所知障,是一种细微无明执著,但在未得果之前不能舍弃,因为它是对治轮回诸苦的一种善执,如同渡越江河大海的舟船。
④修悲心的对境也是如此,基于世俗迷乱众生,因为无欺存在着苦乐感受,所以修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2. 既然什么都是空性的,修悲心有必要吗?
①之所以有这种疑问,是他们对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分清楚,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有情生悲,是从迷乱现相而言的;而万法皆空,是从究竟实相而言的,二者侧重点不同。
②究竟来讲,众生不存在,没有众生就没办法安立众生的苦,也就没有苦可拔,也就没有悲心的对境了,就没有安立悲心的本体。
③从究竟的胜义谛来讲,没有众生,也没有众生的苦可以救度。但是在世俗谛当中,有虚妄的众生存在,所以就有虚妄的悲心可以发。
④修悲心是从世俗角度而言的,悲心的对境(可怜众生)也是从世俗角度而言的,但修空性和修悲心一定要相辅相成。
⑤越是空性,越要取舍得细致。一切的业因果,善因和恶因,都是从无自性当中来的,就是因为无自性,才会有善和恶。在无自性、空性当中,才会集聚善和恶的因缘。一个学习中观或者对空性稍微有所认知的人,他知道一切万法是无自性、空性的,空性当中会集聚因缘、累积缘起、会显现善恶,所以在空性当中,我不能做恶业,如果做恶业,这个恶业一定会成熟的。
⑥空性境界越高,对众生的悲心也越强烈,作为一个大乘佛子,千万不要因为空性而舍弃众生,对可怜的众生视而不见,则与大乘教言完全背道而驰。
重点3. “因痴虚设有”的两种解析方式。
①从两个角度来讲的。第一个从对境,第二个从菩萨自己立誓成佛,是“因痴虚设有”。
②“痴”有不同的解释。首先胜义谛当中,众生虽然不存在,但是在世俗谛当中,因为众生有无明愚痴不了知无我真实义的缘故,所以在名言当中,有虚幻的众生存在。有了虚幻的众生存在,就有了对于众生生悲心的对境。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虚设安立有。
③第二个是从菩萨的角度来讲,“痴”也可以观待修悲心者。修悲心者为什么叫痴呢?愚痴有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无我认为有我,叫做很深层次的愚痴。第二种虽然菩萨觉悟到一定程度,但是他为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这种心本身是一种很细微愚痴的本性。菩萨认为有所度的众生,有能度的自己,有度化的方式,认为有佛可成,这些都是属于所知障,是一种很微细的无明。观待究竟空性,观待究竟的佛果来讲,这的的确确是一种愚痴的心。因为没有证悟三轮体空,是愚痴的心,所以也可以叫痴。因此说“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颂词2-4
相关教证
1. 《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2. 月称论师云:“乃至未觉三皆有,如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3. 《经庄严论》云:“异二无我故,解脱唯迷尽。”“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
(颂词3)
无人谁得果?许由痴心得。
颂词3-1
科判分析
子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颂词3-2
消文释义
有实宗问:若无有真实的自性我,谁能证悟得佛果呢?
中观师答:在名言中观待痴心可许有证果之幻事存在。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果没有众生,虽然现在安立了悲心,但是谁去获得修悲心的果?(无人谁得果?)
①在胜义当中的确没有。没有众生,当然就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度化众生的悲心。但是于世俗中,在不了知实相的迷乱心识前,众生的显现仍然存在。对其修悲心会证得圆满菩提,不能把空性当成打击所有善法的工具;
②于胜义中,一切有情皆空无自性,轮回等一切法也无自性,涅槃与轮回无有丝毫差别。然而针对尚未证悟的胜义的众生,轮回与涅槃仍有差别,轮回要出离,安乐果位也要取证。
重点2. “许由痴心得”之解析。
前面是以愚痴心发悲心,在世俗当中,了悟了万法实相,最后就获得了殊胜的佛果。所以,在世俗谛当中承认这些是存在的。如果不知道万法真实相,在迷乱心面前,众生的显现的确存在。众生的显现存在了,修悲心一定有果报。只要有悲心的显现,就一定会有悲心的果报显现,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修悲心的果报是什么?果报是成佛。所以说“许由痴心得”,名言当中有悲心,就一定有修行悲心的果,这是可以安立的。
颂词3-4
相关教证
1. 《般若经》云:“不住为最胜住,无得为最胜得。”
2. 《经庄严论》云:“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颂词4)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颂词4-1
科判分析
子三、断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颂词4-2
消文释义
为了息除如幻众生的痛苦,这种痴心虽属无明分别,暂时也不应消除。执著实有的我慢,是一切轮回之因,也会使迷惑我执得以增长。如果说我慢不能根除,那么修习无我是最殊胜的根治方法。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本颂以问答方式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
①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不应该遣除为了得果的愚痴;
②而我慢是一切痛苦的因,所以必须要遣除;
③如果说我慢的时间太长,已经不能遣除,就通过修无我来遣除。
重点2. 既然说:我存在是愚痴,需要遣除;那悲心也是一种愚痴,是否也应遣除?
①中观宗答:从究竟实相而言,念佛、磕头、放生等也是一种执著,属于所知障,最终需要放弃,但在未得佛果之前,是对治轮回痛苦的一种善执;
②希求佛果的发心纵然是愚痴,但是为了息灭自他众生的如幻痛苦感受,暂时不应断除;如同自他于噩梦中饱受苦痛,理应精勤于醒梦之方便,梦中之方便尽管也是一种妄执,然而在梦醒之前,这些方便不应舍弃,只有从梦中完全苏醒,这一切才可彻底放弃。希求如来果位,虽是所知障所摄的一种细微痴心,但是轮回现象未彻底融入清净法界之前,绝不应舍弃。如同渡河者未达彼岸之前,于激流中绝不能舍弃舟船一样。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不应该遣除为了获得佛果的暂时愚痴心。
③有些人认为究竟上不执著,所以暂时也不用执著,这是错误。究竟上不执著,不等于现在不执著;胜义当中不执著,不等于世俗当中不执著;圣者可以不执著,不等于凡夫不执著。
重点3. 如果说希求菩提的执著不能舍弃,那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要是愚痴的缘故。
①虽然我执也是愚痴,但与希求菩提的愚痴有很大差别:
A. 希求菩提虽然也是一种执著,但是它不但不会障碍我们解脱,而且是我们成佛的顺缘;所以在成佛之前,这样的执著是不能舍弃的;
B. 我们所遮止和舍弃是痛苦之因——执著谛实。将五蕴聚合执为我的我慢,却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是行苦、变苦、苦苦的根本因,也是生起各种烦恼的主因,它是我们解脱的障碍,因此一定要断除。
在抉择究竟空性时,不管什么样的执著都要去除,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成佛的顺缘——希求菩提的执著还不能舍弃的。
②我执是俱生的,不能遣除吧?
A. 对方认为从开始轮回,成为众生起,就已经就有我了。我已经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就是我的本体,已经变成我的自性了。即便想遣除它,可能都没有办法遣除吧?
B. 我从开始就是假的,是迷惑、无明、客尘,不是自性。一个虚假的东西,即便存在的时间再长,它也不可能变得真实,不可能变成自性。
C. 遣除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修无我最胜”。修无我就是遣除我的最好方法。就像太阳出现时黑暗自然消除一样,什么时候你认识了无我,证悟了无我,我执当下就遣除了。不可能因为它时间太长了,就遣除不掉。
颂词4-4
相关教证
1. 《释量论》云:“心性即光明,诸垢是客尘。”
2. 《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的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