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道用》07 | 遮止将损恼视为过患,尽最大努力视其为功德
苦乐
道用
丹毕尼玛尊者 著
仁波切 译讲
07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可能今天、明天,可能星期三也要讲,一直讲到星期四吧。不知道能不能讲完,现在我没有什么计划,能讲多少就多少。看吧,如果能讲完的话,其他的一些零星的法也要讲。讲不完的话,再看情况吧。
这个苦乐转为道用,也是对我们当前遇到各种各样不平常事情的时候,可能这样的法能更为适用。
【学五论的建议】
我们学中观、俱舍、因明,从理论上为我们打好基础,这个特别好。确实学好五部大论的话,能遣除我们相续中的各种邪分别念。
因为可能我们无始以来,每个人有各种颠倒的习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受到家庭、环境、身边朋友的影响,我们也有各种不同的一些习气熏染。这些直接影响我们的正见、正行。
这个时候,如果在佛教中理论学得比较细的,象中观、因明等五部大论学得比较好的话,当你产生任何一个邪分别念时,当下可以拿起这种智慧的武器,断掉不正之见,特别容易。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基础——确实每个人的习气、烦恼非常严重,而且自己也以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合理的,可能会继续追踪这样的见解。
如果你有了这方面的正见的话,很容易根除自己邪见。
所以,尤其有点年轻的佛教徒,非常建议很认真地学习五部大论为主的显密经论。
因为我们不能很专注地学一门。当然有特别信心稳固的人,学一个中观专科,或者净土专科,或者修行的专科,也未尝不可。
但大多数人来讲,我们的邪见是非常重的。而且我们周围对你的心理,随时会发生一些改变,这时用你的妙观察智慧,是非常适用的。
所以建议有一些年轻的——可能你思路比较清晰,你的推理、分析能力也比较强,加上自己有各种判断能力(,学习五部大论为主的显密经典);如果年老,已经智力不足时,这时想要探索显密经论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有些道友在很小的时候,本来智慧很不错的。但一直要么念咒语,要么实修。
如同华智仁波切说过,年轻的实修和年老的闻思不是很成功的。
所以,年老人的去闻思可能有一些困难。白发苍苍的、嘴里牙齿只有一两颗的人,说,“我想学因明,我对因明特别有信心……”这种人学完因明时,可能牙齿全部没有了。
我印象特别深,在小经堂时,有一个老的佛教徒,看起来是比较慈悲的。她开始学因明,嘴里只留下一颗牙,牙齿旁边的舌头显得特别红。这样的人学因明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这是一方面。
有的年轻人智慧很不错的,但自己一直“嗡玛尼呗美吽、嗡玛尼呗美吽……”当然念咒语是很好的。
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喇嘛,他记性非常好。他说,“我有点后悔,当年我年轻时,我没有很好地去学习五部大论。”当时觉得自己实修很好的,他一直没有学,如果学的话,不至于是那样的。
但他是一个很成功的修行人。其实我觉得象他那样是可以的,他刚开始没有走这条路,直接实修。
当然个别的从小进入实修也有成功的,但这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你们以前的环境,各方面的染污性比较强的人,这种人广闻博学还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稍微提一下,学习的状况啊。
【新授课】
今天继续讲苦乐转为道用的妙法。
前面已经讲了要祈祷三宝、护法神、鬼神。
(1)如果自己心里不是特别强盛的话,这时要祈祷,“三宝加持我,苦和乐——尤其是苦能转为道用”。比如祈祷观音菩萨,祈祷文殊菩萨,祈祷上师三宝,“所有的苦转为道用,不要成为修行的障碍。”
(2)如果自己的心稍稍地安稳,自己有十足的把握,那时要祈祷三宝、鬼神的话,“把所有的不悦意的——疾病也好、痛苦也好、违缘也好统统降临到我的身上。”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吧,我们一般修行人都不敢这么说。
就象前面所讲的一样,这是一个西方嬉皮士的精神——反社会、反传统、反常规的一种行为。
当然有没有它的一个密意呢?非常有。
原来作为佛教徒也是特别害怕,一直祈祷“我这个修行顺顺利利的,千万不要违缘,千万不要违缘……”但如果这样的话,违缘会不会真的不来呢?不一定的。
违缘该来的时候要来,痛苦该来的时候要来。
如果违缘不来最好的,如果来的话,我们要有一个准备——它要来就来吧,我制止它也是没办法,不能制止的话,我可以坚强地应对。而且这样的痛苦违缘来的话,暂时看是痛苦、粗暴的、不悦意的事情,但也许因为它的降临,对我的修行是有帮助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从这两方面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也是可以的。表面看是不太悦意的,但实际上,它的降临对我们的身心是有利的。
就象前面讲过了,比较苦的药,对我们而言,也是有利于治病的;有些食物,我们看着特别难闻,不好吃,但它的味道、它的一切,如果我们习惯了,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在我们的修炼当中,是一种新的挑战。
我们的食物当中也是讲了,那天说到榴莲。
有些堪布看到——他没有看到榴莲,有了榴莲的味道时,便担心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净的东西,一直在看自己的衣服——是不是上厕所的时候有什么不小心……
原来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有一个法师特别喜欢吃榴莲。他就在隔壁,我在这边的房间。有时居士给我拿了榴莲,我就给他吃。我把门关上,但还是特别臭。有时半夜三更起来,我拼命地关那个门。
可能有些事情是这样,痛苦也是这样的,有时怎么样也无法转为道用。
包括有的道友特别喜欢吃臭豆腐,我也尝试过几次,但一接近那个味道,确实就有点受不了。可能暂时来讲有点困难。很多人说,“啊~ 特别好吃!你要不要尝一下?”但我还是没有这个勇气。
所以我痛苦转为道用的话——如果臭豆腐都不能转为道用,可能痛苦能不能转为道用,也确实是一个新的面对吧?
我们有些人,只要习惯了,别人看起来这是特别麻烦的事情——我们的心还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心真的喜欢这个味道,刚开始是很难的,但是慢慢就可以接受。
就象艾炙也好,开刀也好,其实当时接受的过程非常难。但是你知道做完了对身体有利,就会拼命地忍着,甚至觉得“这种开刀对我的身体是很好的,那我一定要忍着。”
可能价值观不同吧,我看到有的年轻人身上画有各种纹身——孔雀、明星、球星、蝴蝶、老虎……很多人,我看到他们在纹的时候,也是特别难受的。泰国、越南比较多。
但是他们喜欢,“这是一种精神。我这里有一个大象或者老虎,那就是一个英雄的标志。”——他一想到这个价值观,身体上再怎么痛,也能忍受。
这是身体上的挑战方法,但我们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挑战方法呢?是有的。
看着是难以接受的,但如果你接受的话,实际上对你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苦乐道用法的主要核心意义是让我们接受痛苦。当你接受痛苦时,不但没有不开心,甚至还有欢喜心——当然这种欢喜心一开始确实是有困难的。
【不管什么时候,要具足欢喜的确信】
昨天讲了,不管任何时候,都具足欢喜和愉悦的确信,这一点,在前面也讲了,《入行论》中说,“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事,不要扰乱你的欢喜心。
这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比如说,“今天下雨也可以,不下雨也可以。”比如说,“我有钱也可以,可以积累资粮;没有钱我也可以,因为可以做很好的清净的断舍离。最近一个月的钱全花光了,对我来讲是很清净的。”“身体健康也是可以的,可以多做一些善事;如果身体不健康,也可以通过这种痛苦,让我感受到众生的痛苦。”
当我们自己的心有一种特殊的变化时,对轮回的本性有新的认识。
平常的平平淡淡的生活,也许没有什么勇气,就象我们十多年二十多年以来,大家有吃的有穿的,都是这样的,对生活也没有什么感觉 。
一旦你不能出去——不能出去买菜 ,连米饭可能都没有了……疫情期间,突然封城了,不能出门了。当不能出去时,有人觉得有一点菜也特别珍贵,有一点大米的话,“只要有大米,其他没有也是可以的。”
你从这种生活的变化中,认识到从来没有认识过的新理念——而且这种新的理念的道理应该是非常甚深,很长时间都会记忆犹新。
当时看着这种生活方式是比较残忍的,但实际上通过它,你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人生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包括对有情世界和器世界的一些感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然有些愚者,经历什么都是无所谓的;但稍微有一点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人,经历到这样一些不平凡的事,得到从未有过的知识。
所以人生中,有时看,发生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时,当时很难受。但过了之后,看你怎么面对。
如果在灾难中,自己垮下去、崩溃的话,仅是愚者而已;如果在这当中,不仅没有倒下去,甚至当作很好的机遇,你去思考的话,会得到平常得不到的新的收获,道理会有所了悟。
所以这里说,“不管什么时候,要具足欢喜的确信。”这个能不能做到?
我们开开心心时——天气也好,什么都好,是可以的;但偶尔发生一些事情,心里痛苦的波涛开始汹涌澎湃,以此而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作为凡夫人来讲,苦乐不定,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以此而失望——“我没有什么希望了,我学佛也没有用了”,“我的烦恼这么重,分别心那么重……”这样也是不合理的,这种心态的话,可能以前所学的很多努力会前功尽弃。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事情都毫无意义,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有的是我前世的业力,或者今生的各种因缘导致的不正常心态,但还有努力的余地。
所以有智慧的话,对什么事情分得比较细致,这还是有必要的。
前面讲了上一节课剩下的内容,不知道这两天你们有没有祈祷护法神降临恶缘。
如果有的话,也是非常好的;也许你觉得“无所谓,理论就是理论,我没有关系 ”,有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学修的时候远离愦闹来观修也是很关键的,人们常说“在愦闹的环境中,怎么忍受得了痛苦、轻凌谩骂等”,依靠众多恶友的熏染与怨亲受用的多种心理负担污染,就会不由自主地心烦意乱而迷失方向,并且,还会被其他散乱对境的种种外缘牵着走。
这一段也很重要。
首先是,要学苦乐转为道用的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呢?
首先一定要离开愦闹的城市也好、人群也好、环境也好,这样才能修行。如果没有离开这种特别嘈杂散乱的环境,很难修行。
所以,作为初学者,先选择比较寂静的——如果有一些远离愦闹的寺院、道场、阿兰若、寂静处,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没有的话,在你的城市里,要尽量减少散乱,这样观修是很重要的。
希望在座的各位,毕竟大家都是初学者吧,刚开始如果在人群中修得很好,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有一定的因缘,最好以闭关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五加行,或者做一些禅修……这样是很有必要的。
【要实际修行】
如果佛教徒只是耽著于理论——五部大论也好、密宗续部也好,什么都非常头头是道,讲得道理天花乱坠、特别好,但实际行为中从来没有观修的话,真正到了苦乐转为道用时,全是留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哪怕你学了多少天,点点滴滴,最好要观修。
就象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是我们的大圆满密法中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法,但没有观修过的人讲的课,和观修过的人讲的课,从真正的深度和经验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实际的修行。
实际的修行,尤其在汉传佛教中,以前也有个人住在茅棚中、山洞中修行,还有一部分是集体禅修——其实汉地的集体禅修非常好,大家一起打座,中间有管家——不是管家,拿着禅板的叫什么?纠察是吧?他拿着香板,看着有人睡着了,或者有些人不对时,就“pia~"。就因为他拿香板加持时,当下开悟的也有。
有些大乘佛教的历史中,其实这种方式应该很好的,很多法师有时也要求大家一起禅修时,刚开始不习惯 ,但慢慢慢慢地,收获和加持力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在唐朝和隋朝,有那么多禅师、成就者?我看《唐高僧传》、《宋高僧传》、《隋高僧传》……这些高僧传中可以看出,当时有特别多的修行者,而且修行者中有成就者、开悟者,其实他们下了工夫修行的。如果我们下了工夫修行的话,肯定修行境界会出现的。
藏传佛教也有这样的大家集体共修的禅修。一开始有一些纠察可以给大家提醒,稍微需要这样的。慢慢地,自己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
所以,我们包括讲五部大论时,在课堂上习惯性的,虽然很长时间是没有的,但我们需要这种禅修 。
当然这种禅修从小习惯是更好的。我看到有的佛教徒在小时候养还是很可爱的,有些不同地方的、不同国家的、小的一些僧人、小的一些学生,他们在禅修(不过有的小孩儿就这样睡着了),但还是小的时候有一些禅修比较好。因为小时候的任何一些习惯,会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包括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也应该让他禅修 。如果不听话,惩罚让他禅修两个小时,这样可能也是比较好的。
所以,远离愦闹修行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愦闹中,有些痛苦是受不了的,侵毁和谩骂也是受不了的,还有你亲友、怨敌、各种各样的受用……这些,作为凡夫人很容易被外境所转。外境的诱惑特别强,再加上凡夫人的心理特别脆弱,这样的时候,很有可能,你本来想好好修行,但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先去一个比较合理的环境当中修行。
包括有很多大成就者, 在不同的环境中修过。不仅是佛教徒,世间包括著名的运动员也好,获得金牌、银牌的……游泳冠军啊,其实在之前是有拼命地,包括在家里、或者比较特殊的环境中拼命地训练,到一定时候,才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在这之前有一定的付出。
所以佛教徒真的把痛苦转为道用的话,直接到人群中,或者你整天忙着散乱,和别人一起不认真……全是表面的行为,那你的痛苦没办法转为道用。
虽然你在某个道场中——什么佛学院,什么寺院当中,什么法王,什么堪布,什么大和尚面前,已经呆了多少年,“我已经呆了十年了”,”我已经呆了八年了。”但你遇到痛苦时,好象因为学得没有深入……
如果学得深入的话,得的时间比较短,得的法不一定很多,但学得比较扎实,只要学过的东西,自己会深深地去串习。深深地串习的话,他的心理在很快的时间中有改变。
那时候,佛教里的教义真的可能改变你所有的一切。
所以我们可能,刚开始时不适合在很多人群中。要在寂静的环境中,寂静的环境自然而然会对你的修行有助缘。
而在寂静处就没有这些,因此内心非常澄清,由此心就容易使唤。
在寂静处没有刚才的染污、散乱……这些是没有的,因此心非常澄清,而且容易使唤。
在寂静的地方的话,没有散乱。没有散乱的话,心也是很清净的。
我们还是有体会的,在愦闹的环境中的话,好象怎么样修,怎么样念诵,一点收益也是没有的;如果到了寂静的地方,尤其前辈高僧大德、传承祖师们加持过的地方,到了那里,你的心自然而然静下来。
就象《佛子行》中所说,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在寂静的地方,烦恼自然灭,善自然增长,心也是清净,让我们远离散乱佛子行。
所以,如果到了这样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心自然而然会堪能。
象以前很多宁玛巴大德的传统,刚开始修加行,然后修寂止四到五年,心基本上得到调整——这时候,心达到一定的堪能,才可以给你讲大圆满的直断、任运自成……这样的教言。
但现在有些地方有的大师的行为,与前辈上师的传统有所不同吧。加行都不用修,然后灌顶都不用,直接讲大圆满的直断要诀。
刚开始的话,你可能徒弟也比较舒服——直接观着前面,一切烦恼直接斩断!
上师也觉得:“我有传大圆满的资格,我好了不起啊!”
两个人在这样的气氛中完成了正行。
但是因为前行不稳固的原因,可能过一段时间,弟子产生的烦恼,金刚上师也被不同的因缘摆动。有这个可能性的。
我们最好按密宗的做法,特别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加行。因为反反复复地修过的话,你的基础稳固了,在这上面建筑,很结实;如果没有这样,冰上建筑的话,暂时看好象非常有意义,但实际是不坚实的。
这里也是讲,到了寂静的地方,心很容易使唤。
原因在下面讲了。讲了什么呢?
那些修断法者在修炼践踏痛苦的作意时,
本来是很高深的禁行法,大家也知道。
但修断法那么高的法,刚开始的时候,也不适合在人群当中修。
他们为了什么呢?他们为了践踏痛苦和烦恼,修这样的作意时:
一开始舍弃“依靠愦闹中人的损害来修炼”,
因为一开始你用人啊、人群的损害的话,作为修断法者,可能修行不是很成功的。
那比较而言:
而到寂静的尸林凶地,依靠鬼神的兴风作浪来修炼的原因也是这一点。
比较而言,可能人群的危害,修断法很难以转为道用;而去尸陀林,有凶神兴风作浪的地方,可能好一点。
所以,修断法那么高境界的修行人,也要到寂静地方。象印度以前包括莲花生大士等密宗持明者,他们到一定时候,要到八大尸陀林去禁行。
先远离人群,禁行成功以后,鬼神都能降伏以后,再到人群中——因为人群中有同样的烦恼:异性的贪心、同性的嗔恨心……各种烦恼会出现的。而对鬼神来言,可能稍微好一点。
所以到寂静的地方修断法的原因,也在这里。
【关于尸陀林】
这里讲,到尸陀林。
以前有的道友经常去尸陀林,但我建议不要总去尸陀林。有的时候修行不太好的话,还是有一些晦气和一些染污。
自己真正要践踏痛苦的话,如果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没有一定的护身能力的话,去是可以去,但是以好奇的心——“以前莲师去过八大尸陀林,我也要去八大尸陀林。”你不要说八大尸陀林,你一个尸陀林完成的话,可能会不会生病?有这个可能。
所以要先修得稳固一点,再去好一点。
包括我们喇荣的天葬尸陀林,很多人当作是旅游的地方,这种看法和想法是不对的。
有一次听说有很多旅游的人拿着相机,排队等着。后来,别人把尸体扛过来时,他们都鼓掌。
那些旅行者,有一些可能连基本的规则和道理都不懂吧。
其实不管是藏地的天葬,还是汉地的殡仪馆,也是非常沉重的地方。很多人的家人离开了,送尸体的人的心理的痛苦应该非常不一般的。
我自己的亲人送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我亲自到尸陀林,那一天我去的时候和平时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这时有人拍照、鼓掌,是很不尊重的行为。
汉地也说“死者为大”,对死人应该是尊重,从文化角度讲是这样的,信仰层面讲更是那样的。
所以我们不愿意天葬开放。
其实没有可看的,也没有什么摄相的,没有什么拍照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电影里都看过,哪怕是最美好的美女帅哥变成尸体的时候,确实是很可怕的。
米拉日巴尊者也说,所有的尸体 ,原本是我们现在的身体。
尸体没有什么可稀有的吧?但很多旅行者,以为喇荣的尸陀林很出名,一定要去看,拍个照片。
其实尸陀林的建造,是一种文化,是对死者庄严的一种表示吧,可以这么说吧。但并不是当作旅游风景区,当作大家很欢喜的、很稀有的——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传统的不尊重。我们不可能拿着照相机到殡仪馆,“啊,这个尸体很好看。”包括他的家人可能会不高兴。
当然现在是疫情,尸陀林完全不允许开放,这样也好一点。
今天我从炉霍过来,经过色儿坝,管得非常严,外来的所有的车和人,全部让返回去,不让进来。这在疫情期间也是好的,我们是愿意这样的。
但长期来看,如果把尸陀林开放,当作旅游的地方,我个人是不太赞同的。但其他人我不太清楚,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这里是这样讲的。
总之,所有恶缘痛苦不仅对心无害,而且它们能够引发快乐的作意,学会消除所显现的内在疾病、外在怨敌鬼神、恶语等不想要的所有情景,当然就只显现出悦意的情景了。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总而言之,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吧。
所有的恶缘痛苦,不仅对你的心没有危害,而且能引发一种快乐和欢喜的话,我们都要学会什么呢?
我们要学会遮止,或者消除,所有内在的疾病也好、外在的鬼神,这些不想要的想法要制止、消除;所有的内在的疾病、外在的怨敌,都要(成为)想要的、悦意的、欢喜的,一定要学会这样。
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真的转为道用,不管是内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以前我们认为这些我是不喜欢的,不要;但现在我们不要排除它。而且当它出现的时候,你心里想,“哦,机会来了!”
比如说,你病了,“现在我学法的机会来了。”,当出现了怨敌,你想,“哦,我很开心。”当出现了鬼神,或者别人对你的恶语的刺伤,你很开心。
如果修行好一点的话,是很重要的。
因为平时平平淡淡的话,没有什么感觉;一旦有一个比较激烈的刺激时,你就会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感是很难得的。
平时,你自己觉得修行很好的,但别人说,“你偷我的东西啊!”“你特别难看啊”——这样直接刺伤你心的话,你马上会有一个反应。
如果修行好,就能冲过去,直接转为道用;如果修行不好,本来你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什么样的细微的语言,对你的刺伤也是很大的。
心理学上说有两种人:
(1)一种人有一种富裕感。如《宝性论》所讲,我们不是有如来藏嘛,如果如来藏佛性有的话,别人说,“你很难看。”——没什么的,我本来长得很好看;如果别人说,你如何如何,对你诽谤的话,你也会觉得,这没有什么的。
(2)但如果我们本身是贫瘠感——没有什么信心,本身就比较孤独、自卑,这种人可能不是给你说的,是说给别人的,你也会觉得,“这是对我说的,我一切都完了。”因为本身就比较孤独,没有安全感。
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这种人很容易受伤,很容易自己倒下去;如果我们真的有富裕感,不管怎么样,哪怕是非常大的痛苦降临到你头上,你也会觉得,“哦,真的修行的机会来了。”
一般的修行人,比如在丰衣足食,样样齐全时,“哦,现在我修行的机会来了。”
但是好的修行人,什么都不行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时候,修行的机会来了。”
这个差距很大的。
普通的修行人,“哦,我今天生活费发了,钱有了,现在房子也不漏了,什么都好。这时修行,顺缘具足了。”这是一般的修行人,觉得我现在身体健康,禅修应该很好的,阳光也不错,今天应该好好禅修一下;
但是如果修行更好一点的话,“哦,今天什么也不顺,什么都很倒霉,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因为祸不单行,都积在一起,“哦,现在修行的机会来了!”那这是一种伟大的行为。
【佛教与心理学】
我相佛教当中,有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道理,在其他世间的一些调整心理的方法中,不一定是有的。
那天也好象讲了,西方的很多学者在心理发生一些变化时,马上会找一些心理老师。其实心理老师自己也是没有安全感,也是很痛苦的,但是会以盲导盲,也会给人讲一些道理。
也许我们不是特别专业,但我确实也问过一些西方的引导师,从传承上讲,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比如说,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的传承祖师是普贤王如来。寻找的,象浮洛伊德、大的学派是荣格、阿德勒……但这些还不到一百年,那个时候,真正的心理学还是一个空白,没有一个真正的传承。
象阿德勒,从某些意义上讲,是比较正面的、积极的,对每个人心理产生的痛苦、焦虑、抑郁,有一些积极的、有希望的、能实现自己梦想的理念去灌输,从这方面来讲还是很好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很多人觉得这个引导是不错的。
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上——比如阿德勒,从小的经历是非常悲观的。他有一本出名的书《自卑与超越》,从整个他自己经历看,他小时候非常自卑,后来在生活当中发生各种障碍,心里一直是没有自信。后来他拼命去超越, 最后自己以为是一种超越,就给别人展示。当给别人展示时,人们觉得还是不错的。
但与佛教真正的境界和开悟的道理相比较,应该有一定的差距吧。
阿德勒和荣格应该是浮洛伊德的大弟子。
本来浮洛伊德非常重视荣格,他以为自己真正的接班人是荣格,因为荣格在神学和解梦方面有一定的特色。而浮洛伊德有《梦的解析》,很出名的书吧。
但是梦,怎么讲呢?梦的创作、梦的来源,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梦,有一部分是以前的习气,有一部分是生活的经历,有一部分与个人白天的行为也有关系 。但他真正的传承,一开始是以荣格来解释的,心理分析的组织也让荣格一定当他的主席。
但后来他们两位在思想上的冲突吧,因为浮洛伊德从小非常重视性的关系 ,他觉得所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与心有关系 。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包括人类对母恋、对异性的贪恋也好,很多方面,他觉得关键的是心。但荣格可能受神学的影响,不承认这一点,两者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有一本书是《荣格与西藏佛教》,引用了荣格的一些思想。
虽然荣格说,《西藏度亡经》对他的影响很深,他自己也说,“这本书一直陪着我,很多的我的发现和思想,还有我的具有建设性的发现和见解,都来源于这本书。”在书本上直接赞同《西藏度亡经》。但我看了他的神学、对梦的解析、自己对未来的预知的道理……学得不是很深,只是受到了一部分的影响而已。
但不管怎么讲,到了后来,荣格的见解与浮洛伊德还是不同的,他认为性的关系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最根本,并不是最全部的。
所以,后来浮洛伊德晚年时非常失望——阿德勒与他的思想不同,因为浮洛伊德认为很多现象,包括梦的解析是以前的习气导致到现在,许多事情与以前的不管是基因也好,与以往的习气有关系;而阿德勒,觉得与未来有关。因为他原来自卑,如果他积极、奋斗,最后原来的自卑会有所改变。
所以二者在观点上有一些不同,发生一些变化。
最后,浮洛伊德晚年时,虽然两个高足没有继承自己的传统,都有自己的一些思想。但他自己有一些创作,当然浮洛伊德在某种意义上,对西方的心理学界还是非常有创意的。
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觉得,很多思想并不是完全通过证悟、实修、了悟万法的真相、心的本性而知道的,而是与很多今生癫狂者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经历分析,这样得到的。
有一个比较聪明的说法是,“世间所有的人都有精神病,只不过是症状不同而已。”这种观点与佛教的“烦恼疾病满天下”说法也许是相同的,但他们可能没有从那个层面分析。
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佛教徒 ,既不站在心理学派上,也不站在佛教的学派上,只是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去体验和修行的话,也许你会真正知道,佛教所讲的,不管是分别念的打扰也好,很多方面都有比较新的发现吧。
我看到《首楞严经》中讲,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你要先觉知,不入轮回。迷惑不止的话,堕无间地狱。
所以,如果我们用智慧分析、觉知的话——汝当先觉,不入轮回,我们不会入于轮回;如果我们一直是迷惑不止的话,那可能会即生当中,许多颠倒的外境、思想让你没有获得自由,来世很可能会堕入无间地狱。
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一下它的必要。
要到达这样的境界的话,那就需要遮止将那些损恼视为过患方面,需要尽最大努力学着将它们视为功德,
如果我们要到达这样的境界——把疾病……不用不想要,而是很开心,很喜欢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话,要尽可能制止“将损害方面当作是过患” ;然后,将损害——不管是疾病也好,怨敌也好,要看成功德。
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真的要达到这样的话,生病也好,别人的恶语也好,别人对你的危害也好……这些方面对我来讲肯定是很好的;不要把它看成损害——“这个对我很不好的……”,不要看成这样的。
为什么呢?
因为是不是悦意对境,归根到底是以心执著的方式。
到底这些是可爱还是不可爱,实际上,是你心里的执著方式 ——如果你觉得可爱,就是可爱;如果你觉得不可爱,就是不可爱。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外境。
这一点,确实是我们心理串习的一个方法。
下面讲一个比喻。
比如,经常将愦闹想成过患的人们,眷属受用等越是兴盛,就越加地厌烦,
我们有的人不喜欢人群,不喜欢福德、财富,这样的话,把愦闹看成过患——看成过患的话,你有了钱看成是很痛苦,来了很多人心里很烦,生意好的话也很不开心,人多也很不开心……
本来是一个外境,但你不喜欢愦闹嘛。不喜欢愦闹的话,反正有眷属、名声……这时你特别烦恼,“我有了财富、眷属……怎么办呢?”
而将愦闹视为利益的人们却会向往羡慕荣华富贵。
如果把愦闹看成是利益的话,这种人羡慕荣华富贵,他会觉得,“财富、荣华富贵很好啊!”
我现在接触世间的有一些领导,他们特别羡慕“某个人有钱,某个人当了副局长,某个人开了豪华的车……”但修行人来看,这些名声、地位、财富,这些特别看不起,没有任何意义 。
虽然是一个外境——比如名声、豪华的车、豪华的房子,这些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看成是有功德的人来说,“我现在开车,我现在有这样的眷属特别开心”;如果是修行人,同样的外境,会当作是过患 。
同样的道理,“现在生病了,转为道用,多好啊!”“现在有人诽谤我了,多好啊~”会这样想;如果是心理脆弱的人,“我现在生病了,我会不会死了?”看因缘。
有一个喇嘛说,“我根本不敢看医院,因为这些医院是很坏的。万一把我诊断成癌症晚期的话,那我特别害怕,我受不了了。每次根本不敢去看医院。”
如果是修行很好的话,癌症晚期有什么呢?癌症晚期可以好好发愿……等等。
所以,同样的一个对境,但接受的程度和方法是完全不相同的。
所以,那么讲到这里——将愦闹视为利益的人们却会向往羡慕荣华富贵。好吧!
今天传承没有念,好吧,现在念吧!
【念藏文传承】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网络
传递正量,利益众生。
扫码关注“求学足迹”,定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