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的遗产--禅客行
【不遇】
大梁 · 建康
达摩万里而来,
要寻一个人。
不必贵为国主,
无需功德万千。
这是一个——
与梁武帝相遇,
话未投机不欢而散。
达摩走向朱雀航,
遇追兵重重而至。
遂摘芦苇,一叶作舟,
渡江北去。
“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
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神光】
北魏 · 洛阳
某日,
其父祈祷:
“我家崇善,岂令无子?”
遂感应佛光满室纭纭。
不久,母孕。
◎
“神光”出家龙门香山,
随宝静禅师习禅,
遍游各方讲堂,
学习大小乘义。
然而,
生死谜题悬而未决,
此心难安。
自恃没有什么问题是坐禅不能解决的。
如果不能,那说明功夫还不够。
于是返回香山,
效法佛陀终日宴坐,
一心入禅。
千里茫茫若梦,
双眸粲粲如星。
忽然八年光景。
一日静默中,
听虚空中说:
“怎么还在枯坐?”
“???”
恍惚之间,又说:
“向南行”。
【慧可】
少室山上,
达摩面壁名震天下。
神光兴冲冲赶来,
却在太古洞碰了一鼻子灰。
一个天天面壁,
不闻不问,不迎不拒。
一个日日碰钉,
晨夕参承,
不觉秋尽冬来。
◎
这日,天寒地冻,
神光伫立,雪深埋膝。
“你,所为何事?”
达摩出定。
山中晾挂数月,
这一突然开口,
神光未及思付,哽咽下跪,
“当为求法。”
“求法之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死,谁不怕呢?
然,尤有一事比死可怕千万倍。
天地冰寒彻骨,
胸怀热血沸腾。
神光打定主意,
不愿生命徒然,空手而回!
环顾雪野茫茫,
面前古佛一尊,
哪还有别的出路?
遂顺手拾起柴刀,
断臂立Flag。
“是真求法”,
达摩动容,
赐名慧可。
◎
“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慧可迫不及待。
“匪(非)从人得。”
what??!!
why??
how??
然而,
并没有一路繁花相送,
反教人冷不丁的慌了神。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大手一伸,
慧可骇然,
良久,焦灼渐息,
终悟:
“觅心了不可得。”
◎
既得“安心”已,
遂随学六年,
同门中各有所得。
有人以“不执,不离”为道;
有人得“空幻无实”境界;
有人悟入“本无所得”;
唯独慧可不语,
默默向前跨出一步,
伏身礼拜。
达摩谓
以上各得其禅法皮、肉、骨、髓。
即授慧可《楞伽经》四卷为印证。
“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吾意已终 ”
达摩西去。
【俗世】
邺城 · 天平初年
得益于西域沙门佛图澄,
北境历朝建寺达四万数,
常驻僧尼两百万众。
慧可于此大弘禅法,
因早时已名驰京畿,
请师问道者纷至沓来。
然而,佛印“直探心源”——
达摩禅法属实修传统,
以“口耳相传”而心心相印;
不重经文、不固守坐禅程序等,
解构数百年来诸学体系。
异派学者的复杂大脑不能理解,
一时难窥奥妙,
难免徒生是非。
霸道者高高在上,
慧可几遭迫害不胜其扰。
遂流离于邺卫之间,
韬光混迹,变易仪相。
“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人不解。
“出家人何故这模样?”
慧可坦然:
“我自调心,与人无关!”
如是游走市井,
顺俗说法化度有缘。
【禅心】
南朝舒州 · 司空山
雪霁万里月,
云开九江春。
擎天一柱上有平地数里,
深崖邃谷别具洞天。
这年,
慧可遇着一个特别的人。
此人身世,
《楞伽师资记》只有八字描述:
“罔知姓位,不测所生”。
来人年愈四十,
行头样貌皆乏善可陈,
并患有严重风疾。
病苦使他深受折磨,
于是请和尚忏罪。
慧可曰:
“将罪来,与汝忏。”
来人徒然懵住,
默然良久,
竟自语:
“觅罪不可得。”
少室山上燃烧的雪,
早冻结成深致久远。
此刻火花炸裂,
那洞穿生命的劲道,
竟与当年如出一辙。
慧可当机立断,
来人亦已心意豁然。
“见和尚,已知自己是僧。”
慧可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随后前往邺都酬偿宿债,
行云流水,
任意所至。
【后记】
僧璨成为禅宗三祖,
遵师嘱隐修司空山,
萧然静坐,
秘不传法十数载。
................................................................................
................................................................................
这么有才的公众号天天遇得到?赶紧关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