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5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35 * 阅读参考



1.正确理解原文

【有些富裕之人为吝啬所缚,箱子里已塞满金银财宝、精美绸缎;仓库里已装满茶叶、酥油、肉、青稞;山坡草原上遍满了马牛羊群,仍然还希求积累(更多的财产),总是担心所积财产会用完,并且穿的也是破破烂烂,显出一副穷酸相;吃的也是清水加糌粑的粗茶淡饭,就这样可怜度日。这些人一旦遇到违缘骤然暴死或者是因为财产而遭到怨敌盗贼杀害,就成了那只老狐狸一样。】


没有吝啬的烦恼,富人可以过清贫乐道的生活

这段内容并非要求有钱人在外相上一定要吃好的穿好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心态,如果自相续中没有悭贪,即便是亿万富翁,过清贫乐道、知足少欲的生活也没有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却舍得给别人花,希望用自己的财富解决别人的困难,也比较符合大乘的发心。

【延伸】断除悭吝心要把握中道

在经济条件比较丰裕的前提下,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这不是过失。但不能因为学习了断除悭吝,有钱就使劲花,随心所欲地挥霍是舍福的行为,因为心态上根本不符合知足少欲,也不符合自己享用的同时心里没有耽执的特点。

勤俭是一种美德,也是相续中应该拥有的一种品质,如果节俭不是由真正惜福的功德引申出来,而是由悭贪的吝啬心引申出来,就会变成过失。

因此,我们要把握中道。修行需要有次第,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反观自心,发现自己缘于贪执财富而引发出很多负面情绪,就要观财富的有漏性、无常性、如同梦幻泡影,之后合理地分配,先从小的上供下施做起,一点一点锻炼自己的舍心,逐渐减轻悭贪心。


此处强调吝啬的过失,而非有钱的过失

一般情况下,富豪容易成为盗窃者的目标,但也需要观待前世业缘,并非所有的富豪都有这样的麻烦。贫穷者也不一定就没有这种麻烦,如果前世有这种业因,也容易遭到盗贼的损害。

有钱人往昔的福报已经在这一世显现异熟果报成熟(成为他的财产),如果相续中有悭贪心,最终不仅自他都没有享用到,还创造了来世可能堕落的因缘,非常可惜。并非说有钱人来世一定会堕饿鬼,关键在于相续中有无悭贪,如果有舍心、没有悭贪,一定有人天福报的因缘。

【公案】舍利子尊者在因地时,有一世精勤地攒了七罐金子,一直藏在家中,也没有享用,因为相续中的执著,死后转成一条蛇,天天就守着那七罐金子。后来这条蛇终于对三宝生起清净的信心,遇一农夫路过,便托农夫把它的财宝供养僧众,之后便脱离了恶趣身。当时的农夫是佛陀的前世,佛陀在成就圆满正等正觉的时候,依靠种种妙法,令舍利子尊者获得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

——出自《贤愚经》七瓶金施品第十八

公案启示:

每个人不论财富如何,断除相续中的悭贪心最关键。作为净土法门的修行人,要如是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一定要断除自相续的悭贪,要尽可能地行持上供下施,圆满自他一切众生的资粮,在临命终时能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如果分别心真正有这样的意乐,就能逐渐断除对财物的强烈执著,来世不可能转生到三恶趣中,暂时一定能够得到生生世世受用不缺的人天善果,究竟能够得到解脱。

 

2. “辛勤如山王,不如积福星”的启示

世间角度来讲:一个人能否获得财物受用、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拥有名言中有漏的幸福快乐,都要靠前世积累的福报,因此,我们需要精勤造作善根。


修行角度来讲:作为在家人,平时一定要串习培积善法的习惯,如上供下施、放生、念咒、做与三宝相关的发心工作等。此外,还要以非佛教徒的身份去做一些善事,真正地帮助周围的人。虽然劝他人学佛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但是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拉着他作了皈依,可能并没有解决他的实际问题。大乘菩萨在度众过程中有很多善巧方便,对初学者,我们可以先以欲勾牵——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缘于相续中以非常清净的菩提心摄持,这种行为会成为我们圆满菩提的资粮。


此外,如果修行人自己福德深厚,不但可以利益后代子孙,也会对祖辈有大饶益。家人本就是我们要度化的众生,可能他们即生中佛缘不深厚,并不能因为我们的修行而趋入佛门,但是依旧可以缘于我们的修行得到一定的利益。

【事例】《了凡四训》中记载:福建林姓老太太行善之心非常清净,几乎每一世的子孙都有金榜题名的,因此有“无林不开榜”的说法。

 

3.解释教证

《宝积经》:“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

释义:一个除最基本的资具之外什么都没有的人,如果相续中真正远离了悭吝的烦恼(“离”指出离),智者说这个人是世间最富贵的人,因为他已经断掉了贫穷之根——悭贪,决定生生世世是大福报者。


《大宝积经》:“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

释义:如果具足以下三个条件:一、心相续中具有广大的施舍心;二、没有产生施心的违品——悭吝(即“无所逆”),对于财富没有悭贪;三、能够信解佛法的意义,则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间,一定会获得丰厚的财富(世间有漏的受用和法财都会圆满)。


4.有些富人常说:“我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积累这些财产的。”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正面分析

A.精进是最好的外缘

不能认为这个观点完全不对,因为“辛勤劳作”在佛教的角度叫“精进”,世间的角度叫“勤劳”,有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名言的法尔力。

佛教特别赞叹精进,精勤是最好的外缘,一个修行人有了精进,就有最大可能性获得成就。否则,即便有智慧、有福报、有一些其他功德,即生中的成就也还是有待观察的。

B.福报是获得成就、财富的根本因

正如没有种子之因,即便阳光水土再充足,也得不到广大的果。关键要积累善因,即生当中通过精勤劳作的外缘,最终可以得到圆满的果。

前世福德因缘的成熟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前世的善因已经达到异熟果状态,就会像富二代那样无需辛勤劳作自然拥有财富;另一种是前世的善因在这一世可以成熟,但还需要一些助缘,需要付出辛劳才可以获得财富。这两者只是因缘不同而导致显现上有区别,并无好坏之分。

【延伸】成办世出世间之事应具足内因外缘

学习这段内容之后,认为上供下施就可以了,现在再辛勤都没有用,放弃对世间工作等的努力,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因为凡夫人看不到自己前世的因,无法断定前世没有造作福因,这是学法不圆融、用偏激眼光看问题的表现。

经常行持善法、培积福德是内因,辛勤努力是外缘,通常来讲,因和缘具足,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一般情况下,一个勤快、稳重的人,在一个岗位或者行业常年如一日坚持下去,大部分都会有所成就。世间法尚且如此,成佛之道更需要付出努力。确实个别人前世的善根已经成熟,这一世的果法不劳而获,但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凭借凡夫人庸俗的分别念很难揣测。如果有人就想好好培积福德,坐等有一天因缘成熟自然获得福报也可以,但是成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与其在这里坐等,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大家要把握好心态,做到不自欺,不要变成特别懒惰、散乱的、放逸的心态,否则就成了损福的因缘。


反面分析

A.有“因”(指有些人认为的获得财富之因——辛勤,下同)无果

原文:【有些人尽管终生勤勤恳恳却一辈子历尽苦难,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虽然于有生之年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但是死的时候竟然无有烧一次焦烟之物;另有些人收集信财亡财、经商务农,以及盗窃、掠夺、欺诈,包括为别人雇佣获取工钱在内(千方百计获得财产),简直就像要“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一样精勤收集、积累财物,尽管如此,他们却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

B.无“因”得果

原文:【有些人既不需要通过劳作聚集信财亡财,也不必以经商牟取利润或以打猎偷盗积财等,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也不需寻求,有财不会损耗,其实这都是在自我感受往昔所积的福报。】

【延伸】有些人常说“这个人的家庭真好,他爸爸这么有钱”这一类的话是不合理的。

一方面,带有嫉妒心,属于心态不平衡;另一方面,这句话最大的过失在于非常伤父母心,生养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乞丐身份,我们也根本没有资格埋怨,因为这与前世的因缘有关。而且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判父母为什么没有钱等,这是耗尽福德之因。


5.分析“强取暴夺者”可以获得财富的现象

从因果角度讲,这一世的非法手段并非获得巨大财富之因,而是外缘,真正的因在于前世的善根。因为这个人有福报,本来就会拥有财富,但是由于相续中的无明,导致他迷失于轮回的红尘中,沾染了很多邪见,并在邪见的驱使下,用不合理的方式来获取财富,这种方式恰恰折损了他的福报(比如一个人缘于前世培积的福报本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但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只能够得到百万),最终还要以生生世世的贫穷来还债。


凡夫人的眼根和粗大的分别心并不能真正揣测到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必须用强取暴夺的方式才能得到巨大财富,这种承认种豆子可以得到西瓜的说法本身就是邪见,在因果的正理上,不管从现量、比量还是圣教量来讲都是没有理由的。


6.获得暇满人身时应如何度过此生

“暇满”指有修行的闲暇所以圆满,拥有暇满人身,应以前世所积福德而得到的受用来维持生命,剩下的时间用来修行。


要有知足少欲之心,清贫乐道的生活是最大的快乐,不用跟别人比较生活质量,自己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有钱人有钱多的烦恼,贫穷者生活很拮据,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处于中道的生活状态最幸福,这是修行最好的助缘,也是借用暇满人身好好修行的前提条件。


我们已经值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和真正的大乘佛法,明白了道理,会用正法的力量摄持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暇满人身有意义,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今生,争取在临命终时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4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