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促使学生寻求老师呢?理想上,是为了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证悟,但从这样的愿望开始是很稀有的。人们经常是在面对灾难、身体的痛苦或无望的病情诊断时,才开始对心灵的观点感到兴趣,因为直到此时,我们才认识到生命是充满了令人恐惧又担心的无尽痛苦,于是我们开始到处寻找避免它的办法。在这种背景之下,当我们初次遇见上师时,很可能只视他为可以抱怨、哭诉、讨论或祈请的对象,类似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甚或“神”的替代品。
虽然可能会花上一段时间,但最终我们会了解,想要从这种痛苦的存在中解脱,唯一的办法是“证悟”;而要达到证悟,我们只能藉由追随心灵之道,以及找到一位心灵上师,才有可能成就。
我们对证悟的渴望,有助于对心灵之道培养出真正的虔敬心,但这种渴望很难唤起,更难以维系。在我们过度拥挤的脑子里,虔敬心可能会昙花一现,但许多其他邻近而不安的情绪马上就会将它染污。然而,纵使我们只经历到真实虔敬心的吉光片羽,其价值却无可估量,因为即使是最轻微的一瞥,也能引导我们走上正道。
理论上,我们是因为渴望证悟而寻找上师,但实际上,学生常常由于相当不同的理由而被上师所吸引。例如,上师可能体态优美,或拥有一个令人无法抗拒的翘臀,或拥有美妙的声音;而对于我们某些人而言,这些可能就是让我们有所反应的唯一准则。但是,一旦被勾摄住了,我们就应该试图将这些世俗的吸引转为虔敬心,并以对证悟的渴望来追随上师。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发心,与上师的关系就永远不会动摇。但是,如果我们的发心被物质利益或其他的世俗欲望所染污,事情就一定会出错错误的发心会导致虚妄的期待,任何上师都无法令你满足。即使我们自认为是心灵道上的学子,但是这种错误的发心仍会令我们经历世俗的失望,一如我们在轮回计划受阻时所感受到的一样。
当关系逐渐成熟之后,我们不仅会视上师为自己的导师,更会视他为心灵之道的关键。他不再只是提供读书清单,回答无止境问题的那个人,而是我们佛性示现的体现。由于佛性太过抽象,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靠自己之力而与它连接上,所以我们得请上师—也就是自己佛性的反映来替我们连接。这就是“以上师为道”( take the guru as the path)的金刚乘中说,上师即是“佛”,上师即是“法”,上师即是“憎移”。
在此不仅是指外在的上师,也指内在的、秘密的上师。因此,从有次而言,上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心灵之道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