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如何面对离别之苦 返回

【索达吉堪布】如何面对离别之苦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8-03


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

有些人为了生计,要长途跋涉地远赴他乡,尽管渴望与娇妻欢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却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是印度一位诗人写的,名字叫《白云的召唤》,里面阐述了一对夫妻离别12年的痛苦历程,看后使人油然生悲。还有一本西方作家写的《离别的痛苦》,也反映了在家人的生活,时时处在爱别离之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一家人两地分居的情况特别多。

 

孟姜女哭长城,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当时她成亲才两三天,丈夫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结果死在那里,尸骨被填进城墙里。孟姜女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结果半年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于是她万里寻夫,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苦难,才来到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她丈夫已经死了,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把长城哭倒了一大片。(现在有些搬迁公司,见到好多老百姓不想搬,就希望负责人变成孟姜女,把他们的房子统统哭倒,自然省去很多麻烦。)后来她也投海自尽了。

 

现在有些在家人经常哭诉,说丈夫在美国,妻子在中国,或者丈夫在那个城市,妻子在这个城市,很长时间都无法团聚。我有空时经常跟学院里的工人聊天,通过这种接触,对生活的感触还是比较大。他们说:我们夏天六七个月在藏地打工,藏地不能打工的时候,就到广东那边找活干,过年才回家一次,住了七天又要出来。表面上看是一家人,实际上这些工人在外面一起住的时间,比跟家人住的时间还长。

 

杜甫有传世佳作三吏三别,在《新婚别》中,一对夫妻第一天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去战场,作者将他们离别的痛苦场面,描写得特别感人。还有《垂老别》中的一个老太太,儿子死在了战场上,丈夫又必须要去战场,萧瑟的寒风中,她的棉衣极其破烂,在路边哭着,一直苦苦地等待……

 

藏地也有一首出名的民间诗歌,叫《果洛妇女的悲歌》,歌词的大意是: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在战场上,村里的其他男人都回来了,唯独她的丈夫杳无音讯。她一直等,一直哭,后来启程上路,亲自去寻找。到了战场上,她看到了丈夫的尸体——她以前最喜欢丈夫的白色皮肤,现在正被秃鹫不断撕扯着;丈夫特别好看的头发,也被风吹动着……当时她的所见所感,被后人编成了诗歌,藏民们经常以此来观无常。

 

这种离别的现象,在世间中相当相当多,但很多人根本不知用佛法来思维。若能通过佛法洞彻世间欲妙的本质,不管出现什么状况,自己都能够接受。苏东坡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间的一切原本无常,明白此理之后,凡事就比较放得下了,秦观也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此,如果以佛教的道理来剖析生活,对人们的帮助应该很大。遗憾的是,现在学佛的人非常少,他们整日沉迷于声色当中,再这样下去,来世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佛教徒应通过各种途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佛法在人间传播开,让那些人清醒过来,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行为。其实世间人还是有智慧的,真正有道理的事物,他们也愿意接受,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有理解佛法而已。因此,我们佛教徒当以利他心尽量地帮助众生,在所有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佛教的精神传达给世人,让他们的心里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快乐!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广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在家人学习佛法有两种责任,一种是家庭和工作的责任,另一种是研究和修行佛法的责任,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一个而放弃另一个是不值得的,既不可以为了家庭和工作而放弃修行,也不能为了修行而放弃家庭和工作。这两个可不可以并行呢?应该是可以的。

——《台北大学问答》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