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74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74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5-12



《俱舍论》宣讲了小乘的一些基本观点,并且主要是以小乘一切有部的观点为主,当然里面也宣讲了一些经部的观点。在藏传佛教当中,关于小乘的修行方式和行为的内容包括在一切有部的戒律中,小乘见解方面的内容主要在《俱舍论》中。小乘的见解,一方面作为共同大乘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菩萨,为了度化三乘众生,在内心当中种下一个能够善巧宣讲三乘法,能够引导三乘修行者的一种缘起。所以也是有必要学习的,尤其这里面是从小乘的角度来阐示佛法,它的共同的基础有必要学习。这里面很多的术语、解释的方式其实也是大小乘共同的。

后面我们要抉择一切万法无自性,那么什么是一切万法呢?这些方面的抉择也是以小乘的观点为主。我们要知道万法的空性,首先要知道它的空基。空基在小乘当中讲了很多,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还有十二缘起、四谛,我们在《心经》当中也是经常抉择色法、受想行识,然后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等,这些都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法的基础,空基到底是什么样,说这个法是空性的,内心当中也不会理解得那么清楚、那么透彻,也不会那么肯定,“的确,在我面前所现前的,在我自己的身心的状态当中,这些法都是空性的。”所以首先要了知这些空基的本体,在这个基础上再抉择是唯识的,或是空性的,或是如来藏的,或是密法当中讲的本尊的。

总之,首先要在这些基础上抉择好,再说上面是怎么样的。如果下面这些了解得很模糊,似是而非的话,那么在理解上面内容的时候也不敢非常地肯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需要学习《俱舍论》。

《俱舍论》八品当中现在学习的是第五品,第五品是分别随眠,观察烦恼。

丙三、观察本体之分类分三,一、真实分类;二、根本之差别;三、询问无记之旁述。

丁一、真实分类

这些八种随眠或者十种根本烦恼当中,无记法是哪些,不善法是哪些等等,从这些方面安立。本体方面它是善是恶,或者它是无记的,基本上就是从这些方面来观察。

当然此处主要是通过这些烦恼的角度来讲,没有直接提到善法,但间接也是有一些善法可以安立的。但是从烦恼的本体来讲,并没有真实地安立哪些是善法,只是说哪些是无记,哪些是不善的。

上界随眠欲界中,

坏聚见与边执见,

相应无明均无记,

余此欲界皆不善。

前面三句主要是讲到哪些是无记,然后剩下的这些欲界的烦恼都属于不善。

其实在前面颂词中有些内容没讲得特别清楚的,在后面的颂词当中也会提到。有覆无记的问题,在这个颂词当中也提到了。因为前面讲到欲界当中,有表是有覆无记的,然后上面是有覆无记的等等,此处也是和前面的问题有所关联。

首先是上界的随眠,即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色界和无色界所有的烦恼都是有覆无记法。因为色界无色界当中没有安立不善,所有的随眠烦恼全部都安立为无记,因为它们不会产生不悦意的果报。但是它自己也是染污性的,是烦恼的本体,所以是有覆的。有覆和无记这两个方面在此处都已经体现了。所以色界和无色界所有的烦恼都属于有覆无记法。

“欲界中,坏聚见与边执见”,前面讲过欲界当中的有覆无记就是坏聚见与边执见两种。这两种其实不是不善法,因为在修行中通过相应于坏聚见和边执见也可以累积一些善法。如果它们是纯粹的已经定性的不善的话,就不可能在不善当中又具有善法的自性,但是它们是有覆无记,虽然一定是障碍解脱的,但是暂时来讲,在边执见和坏聚见的基础上也可以累积一些善法。也就是说,坏聚见和边执见即可以修善也可以造恶。

怎么样造善法呢?在注释当中有提到过,坏聚见是我见、我执,如果我们还没有接触到中观等比较了义的教法,我们说“我要学佛,我要皈依。”为什么要学佛,要皈依呢?“因为学了佛对我好。”他首先认定有一个我,然后通过学佛、放生、磕头等是能够利益我,我通过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了坏聚见,为了利益自己的缘故,也修善法,甚至都可以去发菩提心。为了利益我都可以修无我,因为他觉得修无我是对我最好的一种方法。

根本上来讲这是一个颠倒,因为真正的佛教是消灭我之道。但是我们在初学阶段,对于佛教当中的根本问题还不了解,所以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我要发心,我要出离,我要解脱,我要成佛,甚至于前面所说的,为了让自己的这个我能够改良一点,这个我还不够清静,还不够伟大,所以必须以菩提心来装饰它。发了菩提心,这个我就很伟大了,我就和其他的我不一样了,这个我就升华了。但是在佛教当中,不是让我升华,因为在佛教当中根本就没有在我的基础上,去安立一个什么修法。

佛教的修行都是去我的,是无我之道。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讲,是修他爱执,从这个角度来打破我爱执。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要证悟无我。所以修一切法都是灭掉我的,而不是让我怎么样更庄严、更清静、更伟大,最终极的是我成佛了,所有佛功德在我上面都具有。他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最终目的,但是他完全不知道佛法整个修行不是怎么样用功德来庄严我,而是通过修法来去除我。

这个方面我们必须要了解。当然,刚开始可能还没接触到佛法当中真实的修行理念,所以这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我要离开恶趣,我要离开这些障碍,我要得到功德,我要成佛。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不是不对,因为如果不这样引导,说我是没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众生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首先应该告诉他,对“我”有利益的是……,这是第一个阶段,无论如何,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上根利智者之外,一般的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也就是说,以我为中心去修行。但是当我们逐渐接触到这些了义的教法,当对于佛法修行之道的核心有所了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以前以我为中心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现在开始要去我。不管是从菩提心的角度去我,还是从空性的角度去我,反正佛教当中说,这个我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这时我们的修行方式就调整了,以前认为有我,然后为了我去奋发,现在知道无我了,修持佛法时,同样是磕头、放生、听法等修行,但是目标不一样了,以前是为了庄严我而做,现在是为了去我而做。所以第二个阶段一定是去我的。

所以,一般的人以坏聚见为基础也可以修行很多善法。外道当中也可以以坏聚见来修善法,佛教徒当中也可以以坏聚见为基础来修善法。他都可以发菩提心,这样的善法是很大的。在我基础上发菩提心,修很多很多的善法,为了利益我他什么都愿意做。所以坏聚见可以相应于善法,这方面是很明显的。

有些时候讲,真正和坏聚见彻底对治的就是无我,只有空性才能对治坏聚见。除了空性之外的慈悲心,都可以和坏聚见平行,都可以和坏聚见相合在一起。我为了利益众生我要发菩提心,首先这里面有一个我是存在的,坏聚见是存在的,然后在这个有我的基础上可以发慈悲心,所以慈悲心和坏聚见不是直接矛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单单修慈悲心能不能够真正证悟呢?不行的。真正要获得解脱必须要修空正见,必须要修无我之道。其他的修法可以作为辅助,如果我们在无我的基础上确定了,其他的慈悲心等等就非常有力量了,这个方面我们要搞清楚。

慈悲心或者其他善法都可以和我相应。修很多之后,虽然可能累计了很大功德,但是还不是直接成为解脱之道。而无我空性就直接和我矛盾,一个是认为有我的,一个认为无我的,所以空性是直接对治我执的,它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

所以我们自己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在中观空性方面下工夫,把空性搞清楚,因为它是根本上能够解决我们烦恼的,而不是从压伏的角度来讲的。小乘后面还要讲无我空性,大乘当中当然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些方面都会讲到的。

边执见也可以和修善法相应。边执见就是常断见、有无见。外道认为我是常有的,为了利益我而修善法,他也是在常见的基础上修持很多善法。这些善法有没有用呢?这些善法还是有用的。只要是善法都能够引发安乐之果,只不过从究竟解脱的角度来讲,在常见的基础上修解脱道是不可能的,没有希望解脱的。但是在常见的基础上修一些能够饶益的善法是可以的,有些外道修了法以后也有生天的。

关于断见,根本上的断见,完完全全的断见不可能真实地获得安乐,但是有一种断见,认为最后五蕴要断灭,我要断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一种断,但这种断从比较远[1]的角度讲,它也可以和善法对应,为了断除蕴而修行,这个方面也是有点关系。

坏聚见和边执见和我们修善法得到安乐方面有一点相应,它不是纯粹的不善,所以安立他为有覆无记。有覆的意思就是烦恼性的,可以障碍解脱道。无记,它不是纯粹的不善。

还有相应坏聚见和边执见的无明,这种无明愚痴也是属于无记的。有些无明属于有覆无记的,有些属于不善的,此处的无明因为和坏聚见、边执见相应,所以这个无明属于有覆无记的无明。它如果和其他的不善业相应的话,有可能变成了不善的无明,但此处的无明一定是相应的。相应什么呢?相应坏聚见和边执见。

以上讲了三类无记法,上界的随眠,欲界当中的坏聚见和边执见,还有相应坏聚见、边执见的无明,这些都是属于无记法。

“余此欲界皆不善”,欲界当中的无记简别掉之后,“余此”,剩下的欲界当中所包含的这些随眠,贪欲、嗔恚等等,都是属于不善。

丁二、根本之差别

这里面有不善的根本、无记的根本。善法的三根本善等没有讲,因为此处还是在讲随眠。这里从不善和无记的角度来讲根本是什么。

欲界所有贪嗔痴,

即是不善之根本,

无记根本有三种,

彼为爱与无明慧,

二意趋高故余非。

西方论师许四种,

即爱见慢以及痴,

由三禅定无明生。

第一二句主要讲到不善的根本,第三四句讲到了无记的根本三种。第五句讲到了怀疑和慢不是无记的根本。后面三句主要是讲其他论师对于无记根本的不同观点。

首先讲第一个层次不善根本,“欲界所有贪嗔痴,即是不善之根本”,它一定是属于欲界的,因为只有在欲界才有不善。上面的颂词讲到,随眠到了上二界就成了有覆无记了,不会成为不善。此处首先是欲界的,欲界的所有贪心、嗔心和愚痴。这个愚痴是不善的愚痴,前面讲到了,无明愚痴有一种属于有覆无记的愚痴,还有一种是不善的愚痴。此处的愚痴属于不善的愚痴。

贪心、嗔心和愚痴是不善的根本,其本性就是不善的,它们也可以作为其他不善业的根本。在《宝鬘论》当中讲到不善业的时候,也讲到贪嗔痴;讲善业的时候,讲到无贪、无嗔、无痴。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无贪、无嗔、无痴并不是指贪心不存在,嗔心不存在,愚痴不存在,而是从对治的角度,从善业的角度来讲的,它们都是善法,不是单单不存在贪欲、嗔心和愚痴的状态。

“无记根本有三种,彼为爱无明和慧”,无记的根本有三种,第一个是爱,此处的爱是上两界,色界和无色界的爱。色界和无色界对自己禅定,不管是一禅二禅,因为有染污烦恼的缘故,没办法超离对禅定的耽着,这种爱是无记的根本;对于自己宫殿的一种爱,对这些方面也是有一种执着,也是一种无记的根本。此处首先是上二界的一种爱。

第二个是无明,不单单是上二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有覆的无明,可以作为无记法的根本。欲界当中不善的无明在前面已经简别掉,此处在三界当中无明是有覆无记的无明,它可以作为一切无记法的根本。

第三个是慧。在大乘当中,慧都是比较好的,比较贤善的,比如智慧度、智慧和大悲等等。但是在小乘当中这个慧是中性的,它即可以相应于善法变成善慧,也可以相应于烦恼变成染污慧,有些慧还可以是无漏的慧。此处慧是一种能够分别的,能够执着的,能够了别的自性,主要是有一种能够推度的自性。

这个慧主要是从见的角度来讲,比如前面讲到了坏聚见或者边执见等等,都是以慧为体的,都是能够决定,能够推度的本体。这样一种有覆的、无覆的都称之为慧。它也是无记的根本。

爱、无明和慧是无记法,他们也是其它无记法的根本。

“二意趋高故余非”,怀疑和慢不是无记法的根本。“二意”和“趋高”是根据,因为二意的缘故,怀疑不是无记法的根本;趋高的缘故,慢不是无记的根本。

首先二意,其实就是三心二意,不确定。怀疑就是三心二意,不确定的,到底是还是不是,左右摇摆不定的。因为摇摆不定,没办法作为根本。因为根本必须要稳固,根基必须要很稳,才能成为一种根本。而怀疑本身是摇摆不定的缘故,没办法作为根本。

趋高,趋向高处的,就是一种贡高我慢的心态。他的心是往上走的,去往高处,和根本的意思也是矛盾的。因为所谓的根本一定是低的一种状态。低下的状态才能作为根本,就像根基一样,必须在下面。但现在你的心态往上走了,没有根本的意思了,所以没办法作为其它法的根本。你自己都已经这么高了,其它法比你还要高才能作为根本,这个是不行的。要作为根本自己本身要低,才能在上面安立其它的法。从这个角度来讲,趋高也没办法安立无记的根本。

还有嗔心,当然绝对不是,因为嗔心本身是不善业,而此处在讲无记,所以直接就排除掉了。因为嗔心在欲界当中本身是不善的,当然在上二界根本就没有嗔心。所以他不可能作为无记法的根本。

以上讲到了“二意趋高故余非”,这些不是无记法的根本。

“西方论师许四种”,西方的论师把无记法承许为四种,哪四种呢?爱、见、慢、痴这四种。首先爱当然是上二界,前面讲到,对于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宫殿的一种爱,尤其是因为禅定而引发的执著和爱。第二个就是见,上二界所有的见都包括在无记的根本当中,以及欲界当中的坏聚见和边执见。邪见等在欲界当中属于不善,在上二界才属于有覆无记,因为上面根本没有不善法的缘故。慢,前面有部的观点来讲,慢是不算的,因为他是趋高的一种心态,但是在西方论师的观点当中,色界和无色界因为禅定而引发的慢,也可以算是一种无记的根本。还有愚痴,前面也讲到了,这个没什么差别。这里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就是慢,这个慢到底是不是无记呢?西方论师认为它可以作为无记的根本。

“由三禅定无明生”,其实前面的爱、见和慢是因为缘三种禅定的状态产生的。首先爱,对于禅定的爱很重,就引发了爱;对禅定的见很重,也引发了见;对禅定的慢很重,安住在禅定当中生起傲慢。三个都是缘禅定的,有了禅定之后,会引发这些爱、见、慢。所以从西方论师自己的根据来讲,也是可以安立。但有部说趋高的心态不安立,也是有他自己的根据。

西方论师觉得,对于自己的禅定产生一种觉得这个禅定很殊胜的慢的状态,也会引发一些染污定,他的禅定不太清静,变得染污了。

“由三禅定”后面还有个“生”字,即由三禅定而生。“无明生”,同样,这些爱、见、慢也是由无明而产生。首先爱、见、慢是由禅定产生的三种状态,然后这三种也是以无明为根本而产生的。无明愚痴会产生爱重、见重、慢重等,这些都是无明产生的。

西方论师是这样安立的,也没有驳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丁三、询问无记法之旁述

有的时候无记属于非善非恶,有的时候记就是记别、授记、回答的意思,无记就是不回答,不回答也是一种无记。因为此处讲到了无记,顺便讲一下其他地方讲无记法的意思。

有些地方佛经中提到的无记法,并不是和此处所讲的无记法做同一个解读。此处的无记是非善非恶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无记就是不回答,比如佛对十四种问题不回答。

旁述的意思是与前面的无记不同,在佛经当中有其他的安立,所以顺便讲一下无记法的意思。

此处讲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四种。

一向分辨与反诘,

以及放置而授记,

诸如死生与殊胜,

及我与蕴一异等。

别人问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四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即一向、分辨、反诘与放置而授记,后面第三四句是相应的问题,即死、生、殊胜、我与蕴一异。一向,一向回答,确定的,肯定的,完全是这样,没什么其他的问题,对应死;第二叫分辨对应生;反诘对应殊胜;放置而授记对应我与蕴一异。我们首先在颂词上找出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一向,比如有人问,一切众生是不是生了就要死?我们回答,决定要死,没有哪个众生不死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一向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肯定,没有其他的回答方式,生际必死毫无疑问的,讲无常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生,一切众生是不是都要投生呢?这个就要分辨,不能一向回答,一切众生死了一定要生。这个不确定,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众生通过修道已经灭尽烦恼了,比如阿罗汉不可能再投生了。所以我们要分辨,如果三界的烦恼还存在,他就会投生;如果三界的烦恼不存在了,他就不会投生,比如欲界的烦恼不存在了,不会投生欲界;如果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不存在了,他就不会投生三界。这个就是前面我们一再讲到了的,小乘的圣者如果已经证悟了阿罗汉果,他就永远不会在三界当中投生了。所以死了之后是不是会投生,这个要分辨,如果具有烦恼,一定会投生;如果不具有烦恼,就不会再投生,这叫分辨回答。

反诘方面对应殊胜,这个人殊不殊胜,或者说人道殊不殊胜?我们要反问一下,观待谁殊不殊胜?因为直接回答有可能是不全面的,被别人抓住的漏洞,给你反击回来,所以当别人问这个东西殊不殊胜,或者这个物体殊不殊胜,或者这个人殊不殊胜,人道殊不殊胜?我们就说,你是观待谁问的?如果观待天人来讲,人道不殊胜;如果观待旁生来讲,人道殊胜,所以必须要反问,你到底问的是什么,是那种情况?你是观待天人来问吗?还是观待旁生来问?如果观待天人来问,人就不殊胜,因为他的业和受用毕竟和天人没法比;如果你观待旁生来讲,人道就很殊胜。你观待修法,还是观待受用?如果你观待修法的角度来讲,人是殊胜的,暇满人身可以作为别解脱的因,有思辨的智慧,可以修法,如果从暇满人身的角度来讲,人比天人殊胜;如果你从受用的角度来讲,人不如天人殊胜。这些方面都是可以这样去反问他,你到底从哪个方面提的问题,从哪个角度提的问题。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我们一下回答的话,不一定回答得全面,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辩论的时候,讨论的时候,两个人的问题必须要在一个平台上面,在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你也认同我也认同的基础上,再来展开辩论。有的时候就提的问题要问,你是在哪种情况之下提的问题,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首先达成共识之后,我们再展开,否则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最后成为一个争吵没什么结论。

所以首先要达成共识,你讲的这个是在什么层次,我们到底是在世俗谛还是在胜义谛,首先要把这个问题问一下搞清楚。如果他说是在世俗谛当中,那么世俗谛就有世俗谛的回答,因果从未作不遇,已做不失,辗转增长等等这方面来回答;如果是胜义谛,胜义谛当中因果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必须要把这个问题反问一下,达成共识,在一个平台上面去回答,这样时候比较容易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否则别人问的时候,你都搞不清楚别人站在哪个角度来问,他问的是一个方面,你回答是另外一个方面,没办法达成共识。反诘是必须要反问一下,你到底是从哪个角度来安立的?如果对方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你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回答,就不会有问题。

我们自己学佛的时候,因为不管是佛法还是世间法,有时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做不同的解读。所以你说我要整一个标准答案,什么时候都可以用,这是不行的。很多时候因为时间不一样,场合不一样,提问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必须要搞清楚,到底是从哪个角度提问的,搞清楚之后你再去回答,对自己增长智慧,对方消除怀疑有很大的必要性。

放置而授记,就是不回答,对应我与蕴一异等。有些外道在佛面前提问,我和五蕴到底是一体的还是他体的?这个问题佛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呢?因为这个问题不该问,因为不管是回答一体还是回答他体,都肯定了我存在。首先你要肯定我存在,才能说我和五蕴是一体或者我和五蕴是他体的。相当于就肯定了我是存在的,但佛教的教义是我根本就没有,石女儿一样的,你能说石女儿和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么?其实是没办法安立的,这个我都不存在。所以佛回答一体或他体,都肯定了我存在,佛陀怎么可能这样回答呢?绝对不可能回答。

但是如果佛给他说无我,对方也接受不了。对方提问的时候,他是带着我存在的思想,只不过他疑惑的是我和五蕴的关系。或者他想给佛下个套,如果一体的,他有一个回答,如果是他体的,他也有一个回答。其实佛陀是遍知的,早就知道,根本就不答了。

佛陀没有回答,有些人认为佛陀不是遍知。其实佛陀早就清楚这个问题,不单单是这个问题,有十四种问题都是不答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是假立的,我是不存在的,在佛法当中,在实际情况当中,我根本就没有,所以你怎么能说我和五蕴是一体,还是我和五蕴是他体呢?如果你回答一体,成立我存在;如果你回答他体,也是成立我存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符合实际清况,也不符合佛教的真实教义。佛陀现量证悟了无我,也现量见到一切众生无我了,这么肤浅的问题在佛面前耍小聪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佛陀给对方如实答复,对方接受不了。对方接受不了无我空性,我不存在这一点对方接受不了的。所以如果顺着他的意思给他回答:我是存在的,或者我和五蕴是一体他体,也是不对的。跟他说无我,对方也是接受不了的,有的时候外道的我见很重。在佛经当中也记载,当时佛陀在讲无我的时候,很多外道,包括很多声闻,听到空性的时候就吐血而亡了,生邪见堕地狱的也有。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的缘故,所以佛陀有些时候对这样的问题不回答,放置,无记,就是无记别,不回答的意思。

关于十四种无记,《注释》当中也提到了,在《四百论》《入中论》当中也提到了。十四种无记就是十四种不回答的法。在《注释》当中讲到,我和世间[2]是常,是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世间是有边,是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佛陀圆寂之后出现还是不出现,又出现又不出现,非出现非不出现;以上十二种再加上身体和生命,或者身体和我是一体还是他体。这十四种法都是不回答的。其实佛陀对这些问题全部都可以回答,但是对方的根基接受不了,所以佛陀就不回答了。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佛陀当时的力量很大,智慧很高,而且名声在外,很多外道集聚在一起,觉得这样下去对自己的教义有很大的伤害,商量提一些难题把佛陀难倒。他们就一起商量出十四个问题,不管你怎么回答,只要肯定一边都是有错误的。他们自己预定了很多的答案,如果佛这样回答他就这样再反驳,如果佛那样回答他要那样去反驳。最后商量了半天,一个都没用上,佛陀根本就不回答,白搞一气。

从这个方面来看,佛是遍知的,对他们内心当中的想法清清楚楚。还有回答之后对他没有利益,但是在佛弟子当中有没有讲过这些问题呢?都讲到了。关键讲到了无我,我是不存在的,我是假立的,世间是假立的。五蕴就是蕴聚,蕴聚就是假立的意思。佛陀在佛弟子当中对于有根基的人,把这些问题全部讲得清清楚楚。并不是外道提的问题把佛难住了,佛陀回答不出来了,语塞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无记,不回答就是一种回答的方式,不回答本身是一种回答。

益西上师以前讲过,辩论也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一些地方写些辩论书,写过来之后根本不理你,对你的问题答都不答复,上师说,这也是一种辩论方式。你的问题太浅了,根本不值得我回答。当然有些人认为:我把辩论书写过去了,他都没敢答过来,他就没办法难住了,他会这样想。但有些时候别人就说: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根本就不想答复这个问题。这就是一种无记。

当然我们无记的时候,就会担心很多,如果我不回答,不说两句的话,别人会认为我答不了。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人来讲,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说两句,觉得我们自己保住自己的面子。但佛陀不需要,通过智慧观察之后,根本不回答你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回答方式。

一向、分辨、反诘,还有放置而授记这四种是回答问题的方式。有些是很肯定的,确定下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可以考虑;有些是要分辨;有些是要反问;有的时候要放置。

丙四、观待时间之具理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旁述分析三时之理;三、断与离之差别。

观待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时间,怎么具有烦恼的道理。观待时间的方式来分析,后面还要讲一切有部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法都是实有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三世一切有部。

此处从时间方面讲到了一切有部安立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样。经部说,过去和未来是假立的,一个是已经灭掉了,一个是还没有出现,现在可以是实有的。但是有部说,过去是实有的,未来的法也是实有的,现在的法也是实有的,所以三世一切有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的。

丁一、真实宣说

过去现在贪嗔慢,

已生未断则具彼,

未来意之彼等者,

其余五识具自时,

未生之法具三时,

剩余随眠悉皆具。

六句当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自相烦恼的分析,一个是总相烦恼的分析。从第一句到第五句都是分析自相烦恼,最后一句是分析总相烦恼。前面五句当中,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三句可以解读为从意识的角度来安立自相烦恼;“其余五识具自时,未生之法具三时”这两句主要是从五识的角度来安立的。这里唐译的讲解和此处的讲解不太一样。

哪些是自相烦恼,哪些是属于总相烦恼?

自相烦恼:贪心、嗔心和慢这三种属于自相烦恼。为什么是自相烦恼呢?因为贪心只缘美的境产生烦恼;嗔心只是缘丑的不悦意的境产生烦恼;慢只是缘高低的对境,也就是自高他低等产生烦恼。它们不是缘所有的境,它的对境是确定的。

比如我们对于异性产生贪心,我们会觉得异性是很美好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贪著,值得拥有,值得追求。修不净观的时候,要求我们从贪欲当中出来,必须要观察她的本质,是三十六种不净组成的,烦恼很多很大……通过很多方面让我们对她的不净方面产生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如果我们真正观修,观修到后面,的的确确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觉受,会现量见到对境不清净的地方,当我们已经现量见到之后,马上就息灭自己的贪心,没什么可贪的,这么脏,这么丑陋,有什么可贪著的呢。所以缘美的方面产生贪心,必须要从对境不清净的方面着手对治。

认为对境清净是一种颠倒,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我们观察它不净,这个就是实际情况。众生在颠倒当中生贪,造业,依业而流转。修佛法就是认知对境本身是不净的,而不是说本来是清净的,我们为了调伏烦恼的缘故,一定要强制性地观察它是不净的。所以我们真正修法,不管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还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观察,反正自己的身体也是不清净的,对方的身体也是不清净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就知道,所贪的对境没一个是悦意的,如此自然而然就息灭的贪心。

嗔心是从不悦意生起的。所以大乘修慈悲心的时候,都是首先要产生一个悦意的慈心。他为什么要关心众生,利益众生,走近众生呢?开始通过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一系列的观想,知道对方是值得我靠近的,我应该靠近他帮助。在七重因果的教授中,首先修持知母、念恩、报恩,生起一个悦意慈心,对对方生起一个慈爱的心,有了慈爱的心,就愿意接近他,然后再起悲心去度化他。

如果我们通过不净观修持慈悲心,肯定是不行的,越修越讨厌,怎么可能还要去慈爱他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些修法一定是和我们的能境所境特殊关系有关的。所以众生对于悦意的东西生贪,我们就反过来;众生对有情觉得很讨厌,很厌恶,给自己做伤害等,生嗔心,这是也要反过来。

《安忍品》等都是讲,其实众生都是不得己的,或者众生以前做过我们的父母,你要考虑到以前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对我们很慈爱。其实是用这些修法来慢慢转变我们对有情的看法,这样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好感,产生好感之后,我们就愿意靠近他,愿意度化他,这个时候慈悲心就生起来了。

所以这些都是一般的分别念特定的一种执着的方式。贪心执着美,嗔心执着丑,慢心执着高低不平等,自己很高,对方很低就产生傲慢心。所以他不是缘所有的对境,只是缘特定的对境。而且它们也不是一切时分当中产生的,所以叫做自相烦恼。

此处的自相烦恼和其他教言当中所讲的自相烦恼的定义不一样。此处的自相只是缘自己单独的对境,确定的对境,固定的对境,这叫自相。而其他地方所讲的自相烦恼是指真实的烦恼,能够起作用的现行的烦恼。所以此处的自相烦恼和有些大乘当中,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三戒论》当中所讲的自相烦恼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叫做总相烦恼,比如无明、疑、见等。没有一个单独的对境,一切境都可以缘,而且一切时间当中都可以生起来,这方面叫总相。

“过去现在贪嗔慢”,贪嗔慢就是自相烦恼,过去产生的和现在出现的贪心、嗔心和慢,在相应于意识或者六识的状态当中产生的时候,“已生未断则具彼”,“己生未断”,已经产生了,而且产生之后没有断除。如果已经断掉了,就没有系缚的功用了,因为烦恼在对境上面有种系缚的功用,能够系缚住有情等。烦恼一定是没有断才有系缚的功用,如果通过对治已经断掉了,就不会再有系缚的作用,所以一定是未断的。过去产生的未断,现在正在产生,当然没断,所以过去、现在已生未断的贪心、嗔心和慢心,“则具彼”,对于一个补特伽罗来讲,具有这样的烦恼。他是通过缘对境的方式,具足所断。烦恼本身就是应该断除的对象,所以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具足所断的。

在过去的意识中产生的贪嗔慢可以缘三时,因为意识本身就是可以缘三时的;在现在的意识或者六识当中所产生的也可以缘三时,这就是“已生未断则具彼”,通过缘三时的角度可以具有所断。

“未来意之彼等者”,同样在未来的意识当中所产生的贪心、嗔心和慢心这三种自相烦恼也是以三时的方式具足,因为意识本身就可以缘三时。根识只能缘当时的境,没有办法缘过去和未来的境。而意识可以缘过去已经灭掉的法,也可以缘未来没有产生的法,以及现在正在产生的法。未来意也是在补特加罗相续当中具有,也是可以缘三时的境,这方面主要是从意识的角度讲的。

“其余五识具自时”,如果是五识,有两种,如果是未来即将产生的五识,具自时,只能具足现在的时间,产生烦恼。因为根识是有局限性的,不像意识可以缘三时。所以一定会产生的贪心、嗔心等,只能够系缚当时的,不管怎么产生的,它只能缘自时的。如果是过去的就缘过去的境,现在就缘现在的境,未来就缘未来的境。

还有一种“未生之法具三时”,前面的五识是还没有生但是一定会生的,缘自时。但如果是未来的法,没有产生,缺缘不生,这时就可以缘三时了。缘就是系缚的意思,他就可以在三时当中系缚。

为什么没有产生的法可以缘三时,必定会产生的只能缘自时?在唐译的注释当中讲,比如我们看一朵花,这个花有三种颜色,本身会产生缘花的识,但是有一个因缘不具足,我这个识就没有产生。如果没有产生,它就永远到未来,永远不会产生。这个识就没有产生,但是它的境已经变成了三时的境,过去的花,现在的花,未来的花,三种境都可以变成。它的识虽然没有产生,但是它的烦恼还是没有断,所以烦恼还是可以系缚三种境。它的识虽然没有产生,但是烦恼的作用还存在,因为烦恼没有断,内心当中还具有烦恼的作用。所以心识虽然没办法缘它,它处在未来永远生不了,永远在未来位,但是它的烦恼的作用没断,烦恼还可以系缚三时,还是可以在三时具有。

已经产生也是未来的法,但是未来的心识必定会产生,它有作用,所以五识只能缘当时的境。但是如果没有产生五识,虽然永远不生,但是它上面的烦恼可以缘三时的境。

如果五根识产生了,只能缘当时的花。但是如果心识没有生,那么这朵花可以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但是他的心识由于缺缘的缘故没有产生,他的系缚烦恼还是在三种境当中,仍然还是可以具有的,从系缚的角度的具有,缘是没有办法缘,但是系缚可以有。

前五句主要是讲自相,“剩余随眠悉具足”主要是讲总相烦恼。总相烦恼比较容易了解,因为总相烦恼是缘一切境的,而且是一切时分都可以产生的。

自相对于对境来讲也是有局限的,对于时间方面也有局限。但是总相的烦恼是缘一切境,缘三时的境都可以,因此总相的烦恼“系具足”,三时当中都可以有。

自相分两种,如果是意识,可以缘三时;如果是五识,还要分,过去现在的五识也只能缘现在的;未来已经决定要产生的识,也只能缘当下的状态;如果这个识没有产生,可以缘三时。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1]不是近因、根本因。

[2]世间,有些注释当中讲就是五蕴。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