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十一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一共16个偈颂,依次为:
一、正士高尚行“知恩”之功德相,第1—2偈
二、正士高尚行“利他”之功德相,第3—8偈
三、正士高尚行“信心”之功德相,第9—16偈
一、正士高尚行“知恩”之功德相,第1-2偈。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1、【颂词释义】如果忘恩负义,对别人施予的恩德觉得无所谓,根本没有回报之心,这种人绝不会具有前面所讲的各种功德。
2、知恩报恩是诸德之本。
3、教诫随学法王如意宝。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1、【释义】一个人若具有知恩报恩的功德,那么他定会圆满世间的人天福报及出世间的圣者功德,由此也可推知,智慧、稳重、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等诸般功德,他全部具足,诸天护法也会时时加以保护。
2、薛嵩得虱子报恩之公案。
3、若无力报恩应心存感恩。
4、教诫随学大德完美人格。
二、正士高尚行“利他”之功德相,第3-8偈。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即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1、【释义】若对众生精勤饶益,此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
2、具利他心则具足一切功德。
3、《入行论》、《前行》以及阿底峡尊者对利他心的重视。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1、【释义】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时因为偶尔的机会,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趋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
2、利他与自私之对比。
3、利他心需长期串习。
4、教诫学习行持本论。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1、【释义】反过来说,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2、舜由布衣为王之公案。
3、用人应以利他为标准。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1、【释义】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难成办。
2、常观相续是否具利他心。
3、利他趣解脱,利己溺轮回。
4、本论适合世人自幼学习。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1、【释义】智者虽对自利也有贪执,凡夫人完全断掉自私自利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心主要放在利他上。其实,如果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他众,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
2、法王如意宝教言:“生火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饮食住宿也没有任何问题。”
3、大乘经典之教言: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4、长柄汤勺之故事。
5、世出世间利他心:只为自己成就的佛教徒,发心还不如一个有利他心的外道徒。无论什么宗教,如果存在利他心,都是非常珍贵的。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1、【释义】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
2、法王如意宝教言。《胜利道歌》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3、应依本论善观自心并长期串习。
4、开悟需要二规的基础。现在很多人喜欢找开悟者,但找开悟者不是很重要,没有开悟也不要紧。要找的话,应该找这样的论典,自己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尽心尽力地学习佛法。
三、正士高尚行“信心”之功德相,第9—16偈。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1、【释义】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2、信心对境:三宝、四谛、因果。
3、简释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的教法和证法是法宝,大小乘的圣者和出家人是僧众。
4、详说四谛。
5、再论因果。《百业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释义】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信心还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宝,具有殊胜信心的人,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
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1、【释义】:三宝对我们始终不会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赖的皈依境。
2、勿忘恒时祈祷三宝。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1、【释义】:一切恶业善业之果,始终不会虚耗,修行人务必要真正生起因果正见。
2、因果真实不虚:众生所造之业,过了百劫也不会消失,只要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
3、麻风病女公案。
4、应断除造恶,造恶业应尽快忏悔。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1、【释义】:现在造善业,将来得到人天福报及解脱;现在造恶业,将来堕入三恶趣中受痛苦。果世界的快乐和痛苦,就掌握在我们现在的手里。所以,能自由自在的时候,应在相续中努力播下善法的种子。
2、真正的没有自由是堕落恶趣。教诫勿被环境所转,努力闻思修行,成熟善根。
当观众生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
此乃佛陀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释义】:众生苦乐差别的原因就是各自的业力不同,这是超越三界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狮吼声,只要有心脏、有智慧的人,谁不去思维这样的因果之理呢?
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
嗨呀则彼终获得,殊胜贤妙之福果。
1、【释义】: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生起坚定的信解心,此人终将获得殊胜贤妙的福果。
2、最大的福报:通过闻思对三宝、四谛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是最大的福报,也是世间中最殊胜的获得。
知恩报恩是诸德之本,利他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对三宝四谛因果的胜解信心是世间最殊胜的福报。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摄】
布施摄、爱语摄、利益摄、同事摄,菩萨以此四事摄化众生,故名四摄。【《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 撰】
【所知障】
二障之一。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烦恼障】
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障之一。【《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如】
梵音部多多他多(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界】
梵名达磨[马*太]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尼宝】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有摩尼宝、摩尼宝珠,看到这些词。这个翻译是梵华合译,摩尼是梵语,宝是中国字,意思相同,所以把摩尼,宝也放在后面,称摩尼宝。《仁王经良贲疏》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如果你得如意宝珠,一切所求都能满你的愿。【净空法师开示】
往期 · 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