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时代谈信仰,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一些大的偏差,同时也可以在这个纷繁浮躁的世界里,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
撇开科技的两面性不谈,它再先进,也只能解决人类需要的一部分——物质那部分,因为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是这个。所以,在面对心灵问题,例如烦恼、焦虑或痛苦时,不说别的人,科学家们也是尴尬的:一辈子研发了那么多技术,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却一直解决不了自身的简单问题。
我们追求物质可以,但不要忽视了精神。
我知道年轻人喜欢外在这个多彩世界,也希望借由对各类事物的拥有来证明自己,但是,我倒宁愿大家更理智地看待人生。也许你们认为拥有了就是成功,没有就是平凡,但更多经验却证明,你如何拥有,如何面对平凡,如何在情感、名利、责任等问题上取舍,是很决定人生品质的。
因此,直接一点说,如果你们想在任何情境下都保持淡定,做出恰当取舍,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些宗教理念,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心灵教育。没有这种教育,物质世界已经够诱人了,我们再把握不住自己的内心,什么时候能够知足呢?
现在人就可怜在这里:要得太多。
但你这样要下去,得不到痛苦,得到了也痛苦,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即使到了死,也还是不满足。
适当的时候,要寻找一些让心灵宁静的方法。
佛教与心灵教育
之
藏地人的快乐之源
藏地人快乐的源泉,是大乘佛教的心灵教育。
在藏地生活成长这么多年,让我深深感到:人们对于外境的追求,其实解决不了内心深层的困惑,而要消除这些,只有借助佛法。
以后有机会去西藏,我希望你们在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美丽风光的同时,也走进修行人的心灵殿堂,体验那种快乐自在的境界。
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你到了青藏高原,从人们的眼神、笑容乃至方方面面也能感受到:原来这里跟不丹是一样的。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贪婪,生活也从不奢侈,一生平凡却毫无忧虑地活着,这不是很快乐吗?尤其是修行人,自古至今,平和与宁静在他们心里长久延续着。
可能藏地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种快乐了,和以往的老人不同,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浮躁,这是令我担忧的地方。我遇到一位美国学者,他从事科研20多年,后来去了德国的马普研究院。令我惊讶的是,他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一席畅谈之余,我不禁感慨:他的藏语如此流利,可能我们很多藏族年轻人都比不了。
这位学者很关心藏传佛教。他认为这一文化宝库属于西藏,更属于全世界,如此心灵妙药值得保护、值得探索。所以十多年来,他一方面常去藏地学藏语,一方面也去跟中央民族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沟通,并在长期研究之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然,他只是其中的一位,国外还有很多科学家或者知识分子,对西藏的心灵教育正在产生浓厚兴趣。了解到这点后,也让我深感欣慰。
年轻人需要心灵教育
你们作为年轻一代,让你一心追求内在的智慧,可能不太现实,多数人向往的还是外在的物质。我去过一些大学,看到的、了解的,也的确如此。然而,即便你要追求这些,我认为,心灵教育也不可或缺。
大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新的方向,有矛盾,也有压力。尤其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人群中,不说将来的就业、工作,就是平常生活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这些,一个人没点勇气,没点心理素养,小小的挫折也成了大障碍,动不动就会想到自杀。
你们考上大学不容易,为什么要轻生?而且还越来越多?就是心灵上的教育不够。
因此,开这个研讨会很有必要。尤其是在香港开,我很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在如今,在这么开放的大学里,人们追求的并不都是外在的科技,相反,更加注重内在的伦理道德,更加注重心灵的教育。
今年7月的一则新闻中说,内地有12000多名学生报考香港的大学,但接收的只有363位,其中包括了很多省市的状元。之所以内地学子向往这里,向往国际教育,就是他们已经知道,在将来的世界中,任何知识都将与世界接轨,成为开放的知识,所以首先就把人生定位得高一点。当然,这种高度不是单单指外在,也指内在。
因此,在这样的时节因缘上,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教与心灵教育”,以求得调整内心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适宜。
——节选自《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2011年6月10日华中师范大学演讲
往期回顾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
求学足迹
分享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