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讲授
2019年9月21日
第05课
上师课前开示
今天讲《论语》。
这个之前也要说一下,我们这边的管家作翻译,说是以后,转坛城的时候,要男众女众,出家人本来是单日和双日分开。居士只呆一个礼拜,不分开可以。只要超过一个礼拜,女众去的时候女众可以去转,男众去的时候男众去转。不能一起,纪律上需要调整。
管家,可能违规,名单偶尔会在一个月中,在金刚降魔洲的僧众中宣布,或者照片宣布。
从现在开始,即使是暂住也不能天天去,包括县上也是一样的,喇嘛觉姆和管家,单日和双日有明确的规定。
希望各自按照喇荣的规则 。
我们正在讲礼,戒律也是一种礼仪。大家应该明白。
尤其居士,本来来喇荣是学佛的,修行的,但极个别的居士好象目标不清楚,所以没有必要来得一个开除的名声,对自己而言,一生中不是很庄严。
做其他非法行为,不应该来喇荣,不应该求非法,是求法的地方,应该关心一下自己的身心。
我们今天讲《论语》。其实《论语》对我们很多人来讲应该是非常有用的。
这次乘这个机会,大家一起来学一下我认为很有必要。
以前有人知道有《论语》,很出名,但所有的内容没学过。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其实学的人,为人做事,都是有帮助的。
佛教中有许多人格教言方面的窍诀,这里讲到很多道理。某些方面,大乘修行法的窍诀上也是相同的。
这次大家共同学习,当然极个别人开始有好奇心,中间会退失。大多数人是认真的,没有耽误过。有的人因为工作偶尔会耽搁,但总的来讲是会坚持 下去的。
下面讲到学而篇的第十二章,主要讲利和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十二章】
有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他说:“礼之用,和为贵。“我们讲的礼的运用,是形成和谐,和平是最为贵的。
因为这样的礼仪指导,以前的尧舜禹,古代的君王,都是这样的治国,是最美的一个行为。
将所谓的礼,解释的时候,是一个规则,范围比较广。讲礼,一些行为规则 ,或者是身体上的一种特殊艺术,包括心里,有一种经常讲的顶礼恭敬,也是一种特别的艺术。
一般君主来讲,看着是人,每个人的规则 是不相同的。
动物界是只要能吃喝就可以了,但我们有一种文化,有一种传统,所以在运用时,实际上是有?或者内心中有一种和睦相处的文化。这是最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古代的先王,他们也是用礼和规则 ,其实现在的法律、宗教的戒律,也是礼的范畴。用它来治国,治理自己的社会。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不管大事小事,礼是不能离开的,如果有些人认为不需要,那么做的事不会成功。
无论大大小小的任何事,都不能离开。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没有按照礼来行得通的话,这个时候,仅仅了知和而和,为了和谐而和谐,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事也是行不通的。
有些人没有真正的长幼,师生,父子,师徒之间的礼节是没有的,只是在一个场合中和合而已。
比如老师和学生,按照古文化,老师有老师的身份,学生有学生的身份,学生对老师一定要有恭敬的心。《善生经》中说,师徒之间,夫妻之间等都有五种事,互相都有。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民主、平等,一切都是一视同仁的话,这样可能有一种文化一种概念,包括称呼时,藏语中对老师有老师的称呼,对父母有敬语,个别的一些文化中,老师对学生写信也是”亲爱的“,学生对老师也是一样,在这样的文化下,也许有一种平等,也许没有。
从某些经验上,平等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礼的文化,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礼,或者规则 ,这样的规则 ,实际上人与动物没有很大的差别。
《礼记》:“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作为圣人,以礼来教别人。人有礼,而动物没有礼的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这样的。
以前有一个叫作齐晋公,这个国王有一次喝醉了。所有的衣服帽子全部脱下来,自己敲鼓,在公众场合中奔跑,他对侍者问,我作为君王在娱乐 的时候这种行为是否合理?
手下的人为了讨好他,说这样挺好的。君王与一般人是一样的,这样特别美,非常好。
君王认为很好,马上要求手下的宰相晏子,请来一起享乐。
当时晏子穿着正规地来到现场,他一看君王已经没有礼, 在别人面前这样。问”晏子我这样做是否合理?“晏子说,国王你错了。如果没有礼,有些君臣的力量远远超过我,超过你,如果没有礼,他没有必要恭敬你,也没有必要把他们当作手下人。礼记中说如果没有礼,与动物没有差别。
虽然是领导,还是训了一顿。
有时很有必要,上面的人一味地讨好,你这样做特别好特别棒特别厉害,这样对他没有利益。
说到不合理,君王就说,那我的这些行为,身边的人都说很好,我应该杀了他们。
晏子说不应该杀他们,作为君主的行为有礼,下面的人无法动摇,他这才明白。
所谓的礼,在某些场合是需要的。
有的人以为礼是陈旧的思想,死板的行为,我们应该为所欲为,是很快乐的。可能某场合是可以的,某些场合不是好的。
现在的行为应该与以前对比,不要认为古代一切是美好的,不一定,有的是用不了的,不一定要用,但有些知识不得不考虑。
去考虑的话,对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有改变的利益。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十三章】
昨天的事情 ,一直开会到两三点,今天讲得可能不好,可以洒一点水提醒我。
下面讲到,前面也是有子,这里也是。
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他这里有三个层次的意思 。意思是信,就是信用,承诺也好,必须要符合真正的实际的事物。所承诺的必须 要适合于你的原则 。如果这样的话,当时的承诺,可能履行。
如果信用符合实际,不是虽然承诺了答应了,到真正实行时,好象承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距离。
我们年轻人遇到事情 ,不经观察分析,马上承诺,最后实践时,也会后悔。包括生活中很多事情 ,为什么最后无法履行承诺,就是因为开始没有社会经验和细致的智慧,自己会后悔。
所以一定要符合实际道理,要有灵活性,不是一承诺就守株待兔。
有一个故事,一个男子与女子约会,在桥下,女子没来,夜里来了洪水,男子笨,不敢离开,一直抱着柱子,最后淹死了。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有时要有一种灵活性,便尽量不违背自己的承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般有智慧的人,所承诺的不会……当他出生的那一天,到离开的一天依然稳固。这是藏地的说法。
这是信用。
第二个方面,讲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心与信用有差别。藏地有一种哈巴狗,看到谁都去舔。如果是常恭敬菩萨,看到谁都恭敬也好,如果没有原则 ,也是破坏了一种礼。
世间人没有什么规则 ,而且每人在心里想的,就变成了规则 。
有些年轻人想得非常简单。
今年六月。四个年轻女孩吃火锅,买单时争执起来了,高中开始的同学,有一个人找到工作,其他人在其他地方。有工作的人工资不高,非要她出钱,其他人不干。可能喝了酒,有的人想不开,一个人割腕死了。有一个人想不开,跳水自杀了。短短的时间中,叫买单。西方AA制还是好一点,不然开始谁都大方,最后谁都不大方。
藏族有说,朋友的关系要好,帐要算清楚。
刚开始大家有布施的心,大方的心态,最后不满,这也是一种礼,有一种规则 。先没有理好,先糊里糊涂的,最后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财务方面,或者人际关系方面,有点失去信心,这样的话很不好的。
恭敬很有必要的,对老师和父母是可以的,有的人说恭敬没有必要,不是这样的。
法王去西方国家,有的人说人人平等,何必有恭敬?法王当时在美国说,如果这样的话,总统来,你们来踢一下,看保安会不会抓 你。
有时平等,有时不能平等,地位福报上,人完全平等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有一种礼。过于礼有一点死板。可能古代人与人的事情 不多,规则 讲得比较多。
藏地的规矩多,比如倒茶不能往上,放垫子应该怎么样。这些意义不一定很大,但有时需要有一种敬畏心。
人和人看着是一种规则 礼节,但实际 对你的血液中传入一种,比如民族的一种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现代想象力来一概否认,也不一定需要一概接受。所以学习《论语》并不是全部应用,也不能说全是腐朽的思想。
所以恭敬和礼符合,就远离很多耻辱,如果看到谁都去顶礼,是很可耻的事情 。
第三层,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的人解释说有恩惠的人,不失去亲近的爱,这样的话,就可以推崇他。因为有了恩惠,肯定互相有爱,这样就可以不断依止不断恭敬推崇。
还有一种方法,因是婚姻,结婚是有一种爱在其中,有一种爱,不失去亲近的爱,可以对你的种族也好,对同宗,也可以延续下去。通过婚姻关系,将文化民族种性延续下去。
还有一种因是依靠,那么依靠不失,或者可以亲近的人。依靠不失去的亲近的这些人,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传下去,也可以让人们恭敬。依靠不同的人,有恩德的人,有感情的人,其他依赖的,都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感情,关系。这样的话,对个人的文化,今生,可以传承下去,这也是一种文化吧。
人与人是需要一种沟通,现代更是这样的。
现代的世界是合作的世界,全部的人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里的小虫一样,有各种事情 ,不管做什么,也需要团体的精神 ,集体的精神 ,如果 一个人对上等和下等的关系都弄不好,除非是独觉,呆在山洞里,即使如此,也可能吃不上饭,不然就象米拉日巴吃野草和清水,不然是很难的。
因此,我们学到《论语》时,处处有仁,爱,礼,不管是夫妻朋友,关系网是非常重视的。
我们不是为了天下无边的众生,即使是为了自己 的利益,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
《善生经》中说,人的关系有东南西北上下各方面。
翻译成藏文,很快过几天就翻译完了,以前在藏文中没有的,翻成藏文是很有意义的。对前辈教言是很重视的地方,很多人对 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好,人生也会过得很快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十四章】
孔子有时候自己说,有时候休息一会儿,让弟子说。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说,作为君子,有这样的,在饮食方面不要要求太高。
不要太奢侈了,特别挑剔。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前一阶段有一个发心人,要吃这个那个,开车去找。
天天不谈论发心,整天为了一顿饭吵架。这样很不好。
有时对饮食做得不好, 我也关心 ,公共的供斋的食堂,作为发心人员,应该认真地做,我也关心。但我不是要求一定要怎么样。
其实有的人作为修行人不能太那个,象以前刚来,好几年,基本在喇荣,就三顿饭全吃一点糌粑,蔬菜的名号都是听不到的。
我到道友家,看到有大米,瓶子里有辣椒,米饭做完了,喝一点豆瓣辣椒。(你也是这样吧?你也是培养出来的。)
那时修行是比较精进的,没有手机等散乱 的因,睡觉也少。求学真的是减少散乱,不要要求饮食太多。不要太奢侈奢华。
居住的住处方面,不要要求特别安逸奢华,装修。
我看到一人搬家,各种东西装满了,人不知道怎么走。我说这么 多东西啊!不知道,是黄金还是白银,即使是寂静 的地方,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心也乱了。
人要清贫。世间人我不要求这样,世间人有各种原因,不一定。尤其在佛学院和清净道场,我看到南传佛教的人,到今天也是清净的,不是过多的,三顿饭之外,三衣。我看到泰国柬埔寨,看到他们知足少欲。
作为君子,一是饮食,一是住所。
在做事上敏锐勤快,语言上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然很危险。有的人被开除,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
做事勤奋,说话,应该说的时候认真说,不应该说的时候不说,非常注意今生自己语言的分寸。
就依止有道的正士,这样能改正自己恶劣的习惯。
作为大乘的修行人,基本上这样的吧, 一是饮食不要太奢求,做事认真,说话谨慎,经常依止善知识,这是可谓好学。
好学就是生活上不要求很高,做事认真,喜欢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就是好学。
孔子是好学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好学的人,应该是颜回。在三千人,或者七十二人中,有人问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人是谁。他说是颜回,可惜他死了。
还有孔文子说不耻下问,只要能学到知识,所以孔子是好学的人,这种精神 ,如今时代是很需要的,但不是很多的。
人们特别追求物质的时代,说现在接近一百年之内,很多诗学家文学家没有出现,包括佛学家也是。为什么?可能大多数人不好学,大多数 人被物欲垢染,整天沉溺其中。所以很多人,好多年轻人现在基本每天各种各样的,沉迷于文化,一些垃圾知识中,有些年轻人每天借钱,得高利贷,不要学知识,连自己一辈子可能都还不上。
网上有很多,只要一进去,就没办法。
就是象动漫,这个作成了艺术的,然后在他们做出来的产品也好,因明中说周遍,他的周边产品,在网上卖。很多商家喜欢做广告,让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自己,好多大学生刚毕业也没有钱,但为了所谓的珍藏品,限量品,进行收藏,如动画片一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作用,每天在虚拟世界中。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不知道世界是怎么样。很多年轻人不要说为众生,为天下的百姓了,不说这方面的理想,唯一自己沉溺于一种难以自拔的虚拟世界中,如吸毒一样花很多钱,家里不给,自己欠。现在的讨债系统 很厉害的, 年轻人有的非常苦,有的吸毒,只要有一次好奇的心,就没办法了。因为进入骨髓了,身体无法戒掉,是心里无法。
老师说了没用,父母说了也没用。整天不见人,整天网络游戏。这种精神 的毒药 ,如咖啡因一样,侵入神经系统 中,已经损害 了,这个时代所谓的好学,并不是稻容易 找到的,我们还是希望好好地学习,如《高僧传》中慧远大师,净土的第一宗,他上师是道安禅师,他摄受时非常年轻,听了三年的法,智慧非常成熟 ,愿意苦修,生活特别简单,对法非常努力 ,精进修行,大概24岁,依靠自力讲般若的实相,有时以庄子的解释。
道安禅师说,在将来,我的教法,由他弘扬于国土,唯一希望在他身上。
其实一个人在学习中,不被散乱的因控制 。我希望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生活上不要要求太高,精神上不要有太多扰乱,行为得以清净,这样的话,学的知识对众生也是有利的。我建议,哪怕《论语》是传统文化,这里也有很多有用的知识。
虽然时间挤不出来,我这里有二十多本不同版本的书,我不一定全看,但对今天要讲的,大概看一下,很有感觉。
希望多看书,还是有意思 。看一看。
【视频】
这是为了让你们不打瞌睡。
应该不会是吧。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第十五章。最好今天讲完,可能拖一点。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十五章】
子贡出来了,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贫穷的话,最好不要有谄曲。因为作为贫穷的人一般会作非法的行为。作为富贵的人不要骄慢。
他问孔子,是不是这样挺好的。
孔子回答:“可以。行”他没有说特别好。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当然这样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贫而乐道,刚才说贫穷的人没有谄曲,富贵的人不骄慢 ,是很好的。但不止如此,贫穷的人还要喜欢善妙的道。
富贵的人不仅不骄傲 ,还要懂礼,不能笨笨的,不懂规则 。这样不是更好吗?
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是不是一样的?要次第地修学?
什么意思?
(网不好,听不见)
通过依靠这样的一种方法,可能贫穷也好,富贵也好 ,这样也是……
先切再磋,再磨。就慢慢描绘出来了,用最细的工具,包括眼和五官。慢慢雕刻,就是琢,然后就是磨。
贫穷的人刚开始不谄曲,然后懂得乐道。如同佛法中先讲共同加行,再讲不共加行,密法也是一样,最后到正行,这种形象刚开始没办法造出来,但实际 只要有目标,有眼睛,也是可以的。
以前的意大利有一个大卫的塑像,实际上是出名的,你们可能听过吧。
以前一个雕刻者做的,他在26岁做的。在一个教堂的院子有一个大的石块,觉得碍事,米开朗基罗就雕刻出来了。
他是在他们的宗教中,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战士吧,公元前1100多年。在耶路撒冷有很多大卫的故事,你们没有必要看天空,我没有照片哈。
然后其实在西方来讲,尤其文艺复兴时,有一些雕刻,特别有文化,看着栩栩如生,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文化可能比较保守,看到西方的雕塑,觉得稀有,很难接受。包括拍照也不能接受,包括不丹,去藏传佛教,有个别寺院的佛像,也带有宗教的意义和文化的意义,如果在那个文化下成长,不会产生奇怪 、烦恼、邪见。不丹的一些象征性的形象,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有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有不同的,包括圣母马利亚的,他们觉得正常。但我们有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其实人身,西方把人体的美当作艺术,在做时有一种文化的性质,包括大卫的像,在意大利有三到四米,现在有四五百年了,但每个画家艺术家,看到时,带来一种文化,和智慧,可是我们有些人看到时,可能会产生烦恼。
有的虾,昨天说,看到就想怎么吃啊?这种思想非常死板,而且自私,根本不想其背后的意义,只与自己的欲望和贪嗔痴有关。
我想雕塑也没有必要特别解释吧。
我们要懂得宗教的意义和文化的意义,这样才有意思 。
他说不是这个意思吗?
子贡说,你刚才说要次第来,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回答:“赐也,你真是好弟子,利根者,我还没说,你就明白了。
我现在可以给你讲《诗》。就是儒家中最高的境界。不用修加行就讲正行了。
如果我告诉你次第法,你就明白未来的事情 ,举一反三,利根者,非常好。
当时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很高,因为他有悟性。
《诗》不是一般的解释,有一种悟性很高的境界,不是一般的诗学。我可以为你传最高的窍诀。
孔子说,我现在给你讲个窍诀。如有的人跟我说一样。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十六章】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是担忧,你怎么不知道我?孔子的意思 ,别人不知道是很好的,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但你不能不知道别人。应该了知别人。
为什么呢?因为有自利和他利。他利要知道别人的心,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我们人只是知道别人原来是这样的,最后不知道,要帮助他是不行的。
现在的人思想不同。
现在的人不知道别人是可以的,与我有什么关系。但别人一定要了知我。为了别人知道我,要付出很多代价。有的人为了别人知道,做广告,拍视频。
有的弟子说上师,你要知道我,不然是不是把我忘记了,我不把你当上师。
所以孔子的思想是很深的。现在的人要别人围着我转,对我关心,对我赞叹,一定要围着我转。但我对别人会不会很好,很关心?没有的。
《萨迦格言》: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根本不想利他,除了吃喝玩乐,与畜生没有什么差别。
与麋鹿一样,与父母一起生活,我们人不同。
别人不知道我不担心,我担心是我不知道别人。这句话很重要。
患不知人也。
如发心人员,对身边的人关心到没有?从我的层面,没有关心人是很重要的,别人不关心我不重要的。
儒家思想有没有利他心,不知道,但这里关心他人的文化,值得了解,能断除我们心里的很多烦恼。
《正法念处经 》:人受富乐,不着放逸,是智慧人。……愚痴放逸,着现在乐,放逸果熟,后生大悔。
如果人有一定的富乐,受着富乐之后,没有放逸,经常关心人,是智慧人。如果建立 在别人的身上,自己也是很痛苦的。自己要创造自己的快乐,如果建立 在别人身上,如果别人有变化,我的快乐就倒塌了。如果建立在自己的身心上,就可以自己作主,不用担心。
所以需要以一种智慧对待。
《学而篇》有十六章,今天讲完了。下一个《论语》什么时候再说吧,现在定不下来。
什么时候,到时候再看吧。
到时候再说吧,应该是二十多少,多少?十月多少?十月五号,可能没有。
那可能是十月十二号左右,大概这个时候。
往期课堂笔记回顾(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
法讯预告
凡《楞严经》所在之处,就是正法住世。
下周一(9月23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楞严经》
我们不见不散~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及时的当堂笔记
排版|一心一意
文字|一心一意
图片|阿涛、网络
若有错误,敬请在文末留言并改正。
感恩!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