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尽光生
持续不好的天气,为周末的同学会提供了新的谈资。一位老同学保持着精明严谨的风范,对此种天气的前世今生有自己的看法,旁征博引、逻辑严密,看样子很下了一番功夫去研究。
由天气的话题又引申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抱怨。空气里的PM值让我们的身体不健康,世态炎凉让我们更加缺乏安全感。在一阵激烈的口诛笔伐之后,每个人的心里或许又落下了不少尘埃。
伴随着叹息,闲谈的焦点转到了旅游上。逃离钢筋水泥的丛林,重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本来应该很轻松的话题,不过很快被掺杂进些许炫耀和攀比的气息。旅行也随即变成了目的地数量大PK,到此一游的心态让旅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逃亡。
直到聚会结束,虽然话题换了又换,却了无新意。晚上回到家中,一眼瞥见案头新到的书,一个念头闪过,哦,好像那么长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谈起最近都读过什么书。
清晨,女儿临出门前嘱咐我帮她打印两篇同学期中考试的优秀作文,她要带走。匆忙中我只看了一眼,记得一篇是《那一次,我读懂了真正的宁静》,一篇是《那一次,我读懂了花香》。先不说内容如何,单是“读懂宁静” “读懂花香”就让我对这两个初中生刮目相看。
不是吗?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为了追求富足而苦恼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
学生时代读书思考的习惯,在变成试卷上的分数之后,就被大多数人遗忘了,而一些人却是再也没有重拾读书的勇气。
没时间“宁静”,更不要说去体会“花香”。这一生很快就过去,而我们似乎一直都在逃亡。像是被某种力量束缚着、驱赶着、追逐着,颠沛流离,难有片刻安宁。面对似锦朝花,不是每个人都有夕拾的机会。
空气、世态炎凉、旅行、读书、精神修持,要把它们关联在一起,我有些词穷。倒是《透过佛法看世界》中的文字给了我一些启发:
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由此看来,并不是我们不够聪明,无法看清世界,缺少坐看云起的情怀,问题的根源或许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出了问题。
就像堪布在该书中所说的那样: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堪布通过《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同大家分享了在佛法的帮助下,他对生活和世界中各种问题的领会和认识。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仅只是问和答那么简单。
他鼓励我们透过佛法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
他启发我们去认识问题背后更深层面的成因,教我们由内而外地去自我反思、改变态度、澄清误解,安静下来,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认识世界,学习如何与自己和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内心在不知不觉中也变的庄严。
那些散发着智慧和慈悲气息的答案如春风化雨,指引我们去激浊扬清,直至尘尽光生。
✦ +
+
文:扎西宁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