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回顾】《入_行_论》192(第十品)
#871
壬二、愿离不幸:
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
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非人,只要有生命,但愿他们永远健康无病,不造罪业,无有畏惧,不受歧视凌辱,总之,无有任何痛苦,一直开心快乐。
#872
己二(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分二:一、总回向;二、分别回向。
庚一、总回向:
愿诸伽蓝寺,讲诵以兴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此处是为佛教道场而作回向。“伽蓝”,有经典的意思,又译为僧伽、众园、僧院,概而言之,就是具有教法、证法的僧众寺院。现在有些寺院只是一个建筑物,没有出家人,只有几个老菩萨守护,这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伽蓝。要想符合它的名称,必须要有佛法的根本——讲经说法、诵经修法,以此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如果没有这些,寺院再雄伟庄严也没有意义,毕竟它只是一堆石头、水泥,不可能成为佛教的所依。(当然,有条件的话,寺院修得很庄严也非常好,佛陀说过:“只要不需勤作、不给众生带来痛苦,寺院修得雄伟是开许的,出家人享受一些待遇也是开许的。”)
#873
庚二、分别回向:
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
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
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
自此颂以下,分别为出家僧众而作回向。出家僧众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包括在这二者当中。佛法中地位最高的是比丘,愿诚心想修学解脱道的比丘,长期住在阿兰若。
“阿兰若”,是身心远离散乱的寂静处。修行人若住在嘈杂环境中,身体忙于世间八法,内心分别妄念纷扰,没有一刻宁静,则不能专注于正法。远离身心散乱的阿兰若,是最适合修行的清净地方,这里断除了人群的散乱、琐事的散乱、分别念的散乱等种种违缘,能使身心逐渐寂静调柔。
#874
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时时尽罪业,
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后,并不是有种形象就可以了,而应以出离心摄持,具足清净圆满的戒律。当然,在末法时代,戒律所有的支分都守得非常圆满,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出家人,若连根本戒都守不了,则丧失了一切功德的依处。经中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所以,我们现在要以戒律为导师,认认真真地守持清净戒律。
#875
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
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愿高僧大德等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重爱戴、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超胜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会广大。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印度东西方的班智达无有一人能胜过他,可是由于藏地人们的福报欠缺,当时他来到藏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在单阔地方以放牧为生,一直到最后圆寂。后来阿底峡尊者听说此事,不禁感慨万分,极为伤心。
敬摘录讲记199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84-187
188
189
190
191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