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12丨阅读参考
1.思维死期不定而修无常
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
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①【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
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损害多,这是无常的本性。《大圆满前行》中讲到:“(南瞻部洲的人)所面临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而且自以为是生缘的衣食等也有成为死缘的…”,上师也引用《宝鬘论》的教证:“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说明了这一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因人与非人的损恼、外在地水火风的灾害、内在四大不调所引发的各种疾病而步入后世,此外,对于饮食、保健、医药等人们所谓的生缘,使用不得当也可能会变成死缘,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我们生存的机会非常少,死缘往往有可能在下一刻就现前。这种多害又无常的本性就像大风中的水泡一样,很快就会破灭,我们每个人的寿命都是如此。
②【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佛陀在《遗教经》中讲:“生命在呼吸之间”,即每一次呼吸都有可能是生命的终结。我们只是按照习惯性的分别,认为自己明天应该还活着,明年应该还会活着,因为自己还年轻,还没有到应该死亡的寿量,自己还没有步入老年等等,但其实这些都只是相似的根据而已,我们没有任何理证能够证明自己的生命会持续到下一次呼吸、明天甚至明年。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未来有一天会死,但却无法安住在下一刻就很可能步入后世的状态中,如果对这个理念没有生起定解,就会导致修行明日复明日,一直不能真正产生精进修行的相。
2.思维必死无疑而修无常
身际成灰干腐烂,终究不净无实质,
当知一切皆坏灭,各自分散之自性。
①不应耽著世间八法。
佛教徒对于世间的名闻利养看似比以前淡了一些,但只是学佛之后给自己上了一层“闻思修行”的保护色,实际上依然比较执著于他人的赞叹或否定,甚至相续当中可能更加贪著而不自知,始终体会不到法喜的快乐。
他人的赞叹或诽谤对我们本身无利无害,上师曾引用佛经中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对境是一头狮子,所有人都说它是狗,也不能改变它狮子的本性;如果对境就是一条狗,即便所有人都赞叹它是狮子,它依旧还是狗的本性。因此,自己的功德不会因为别人不承认而消失,自己本来没有的功德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赞叹而生起。如果自己并没有这种修行功德,但听到别人的赞叹却非常高兴,用他人的赞叹来支撑自己的修行不错,这是虚妄中的虚妄,是不牢靠的,这种心态恰恰说明我们离解脱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的身体终究(“际”,指最终)会坏灭,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仁人志士,他们的德行非常深厚,具有威德力,但也没有超离死亡。别人的评价对步入后世的心识并没有任何利益和帮助,此外,人都有我执,每个众生最执著的就是自己,都会很执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不会把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放在心上。仔细观察,我们所计较的语言也是空谷回音,身心的五蕴最后也会成为一把灰,没有一法值得我们如此耽著。
观修无常是对治世间八法很好的方法,通过思维自己必死无疑,甚至都不确定自己能否活到明天,就会了知耽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任何必要。
②应注重心识。
每一个众生最贪执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辛苦一辈子挣来的钱可能五分之四都用于滋养、装饰身体,但正如《入行论》所讲:“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躯体自本性。”九孔不净是身体的本性,只是我们用了很大精力去把它打理得很干净而已,虽然看起来很好,但是身体的本性是坏灭、无常、不净、没有真正实体的,其实没有必要对这样的身体花太多的精力。
从佛教角度来讲,心识就像一个演员,每一世的身体就像一件衣服,演员每天都在换不同的衣服,心识每一世都有不同的身体去感召流转的相。身体不能带到后世,而心识是连续的,乃至于在轮回没有终结期间,心识都恒时在流转,好好护持,它会把我们带向解脱,反之,则会永堕轮回。因此,我们应最注重心识。
【公案】一个商人有四个老婆,他最喜欢小老婆,最不喜欢大老婆,平时对大老婆不闻不问。有一天商人要出远门,他首先问小老婆:“我要出远门去经商,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结果他最疼爱的小老婆说:“出远门很辛苦,一路劳顿又风餐露宿,我不愿意跟你去,还是在家等着你吧。”他又去问三老婆,三老婆说:“我送你到门口。”然后去问二老婆,二老婆说:“我送你到城门口。”他没有想到,大老婆主动跟他说:“我跟你去,你走到哪我跟到哪。”
公案启示:最受商人疼爱的小老婆代表身体,人一辈子当中最疼爱的就是自己的身体,但是当人死的时候身体就是一个死尸,没有办法跟随心识去送他;三老婆代表财富;二老婆代表亲友,人死后一般都是亲朋好友哭哭啼啼地送到城门外;大老婆代表心识,人步入后世时,唯有心识如影随形,生生世世不舍离。
3.正确修持无常
①相续中产生正精进。
有些初学者学习寿命无常之后,通过再再地分析这些问题,确实意识到只有当下是属于自己的,下一刻可能就会步入后世,他会变得非常紧张、焦虑,一想到自己下一刻就要死了,现在对后世还没有把握,就觉得没必要再顾念周围的人,跟别人聊天是在浪费暇满,也没必要再工作,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要抓紧时间看书,其实这并不是寿命无常的真验相,只是相续中用分别念去接纳寿命无常的道理时,产生寿命像水泡被风吹、呼吸之间就有可能终结的认知之后,心里面产生的恐慌感而已,要重新调整修行的心态,不一定必须在家抱着法本,嘴巴里念着心咒才没有浪费暇满,这只是我们在字面上大概了知无常、暇满和轮回痛苦的一些概念之后,自己对佛法要义的理解。修无常不是为了让我们产生这种焦虑的情绪,而是让我们能够把握每一刻去修行,让当下的每一个心念安住于对治、忏悔、供养、随喜、缘起善法、发心或者用正确的智慧去面对某件事情等正念的状态当中,在相续当中产生这种精进的理念。
②让相续安住在轻安的状态当中。
有些人经常纠结于佛台上到底供一杯水还是三杯水,水杯间的距离多大,水要倒到什么位置,护法的供品应该怎样处理等等,总是担心这样做是不是有过失。其实这些怎样都可以,具足发心清净、对境殊胜、意乐强烈、恒时供养、没有对治的违品这五种因缘就能获得圆满的功德。
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多想想这样做的功德,而不是过失。在家居士本来就是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在学佛,如果还天天想着过失,自己跟自己较劲,为了一点小事纠结半天,这才是在浪费暇满。学佛应该是减压,但是有些人越学越紧张,因为学佛产生诸多的烦恼,心相续没有缘于佛法学会放松,修行又怎么可能增上。我们遇到了正法,开始发菩提心,修的是能够即生成就的净土法门,应像乞丐捡到如意宝一般高兴。真正修行无常的人,相续非常轻安,时时刻刻都处于快乐的状态当中。
4.以芭蕉喻轮回无实之因
芭蕉树没有树心,看起来很粗壮,但只是一层一层的皮包裹起来,并没有实心的树干,从这个角度来形容轮回的任何法都没有实体,都是无常、终会坏灭的本质。
5.解释教证
《涅槃经》云:“壁上撒豆,针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较得人身为易。”
在光滑的墙壁上撒豌豆,豌豆偶尔有可能停留在墙壁上;芥子的体积比芝麻还要小很多,把芥子放到针尖上面而不掉落,这两种情况的机率几乎没有,但是我们得人身的机率比这个还要小。
6.转成暇满人身的因缘
按照《大圆满前行》的讲法:第一、广做布施,第二、守持清净的戒律,第三、发清净的愿。
在学习正法、修行正法的时候,在善法方面要好好缘取。平时广作上供下施,守持清净戒律(守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等),同时发一些殊胜的愿: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在我在没有获得解脱之前,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以修行人的身份好好修持正法,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堕落恶趣的业力在我未成就之前千万不要成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后世还能得到这样极其难得的、珍贵的暇满人身。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