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她的故事:浮萍会金莲
配音 张文芯
因为往昔积累福报,我们才得以在今生见到自己的上师,然而,这样的相逢很短暂。世人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
上师虽然不像世间的父母那样需要我们养老送终,但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师教言修持佛法,尽己所能地让上师欢喜。
对上师,愿我们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希阿荣博堪布
顶礼至尊大恩根本上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有时觉得扎西持林不仅仅是今世的。
譬如那日黄昏从大转经轮处往回走,忽而一阵高亢又辽阔的歌声从身后传来,回头寻时,却仅见一点红衣,缓绕经塔,那瞬间直感苍凉,风送古音,人转经轮,彩塔翠峦,蓝天白云,这一切似曾相识,却又不知从何想起,茫然间不禁悲从心来。
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皆为苦。
十年前的夏秋时节,我失去了两位至爱的亲人,其中一位是如母般的祖母。祖母是典型的旧式妇人,大半生在劳苦中度过。耳闻目睹,潜移默化,我学佛前仅有的一些为人处事的优点大多受惠于她。
好多年前,祖母因为老了,不管家务了,就将所有的积蓄交给了我父亲,并亲手为自己缝制好了一套蓝色布衣裤外套、一身白色衬衣裤及一对鞋袜,将其放在床边的衣柜里,说这样走的时候,就不用麻烦别人了。
祖母去世的消息我是几个月以后才得知的。父母亲是非常敬业的医生,不相信来世,认为人走了,不论再为他们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了,所以一直瞒着从伦敦去香港不久的我,怕影响我工作。我知悉后心里很痛,却流不出泪,常想着祖母是否是穿着她自己缝制的衣服走的?祖母的离去给我留下很多伤痛。
记得有一年我回家小住,对祖母说要带她去逛城隍庙。那个时候祖母眼睛已很不好,平常很少外出。我是信口说的,转头就忘了。祖母听了后却在第二天就穿戴齐整,还将平日很少穿的圆口皮鞋擦得亮亮的,穿在脚上,早早地坐在她常坐的椅上等我起床,问是否可以去城隍庙了。
在我回家的那个星期里她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坐在椅上等我,但一直到我离开,她都没有等到出门的一刻。
祖母的故世突然让我看见了许多以前不以为然的琐事,也令我对生活中的遗憾既愧疚又无奈,当时的我,以为生死之隔成就永无弥补的痛。
听说有一样东西能度一切苦厄。
次年春天,不信佛的表妹忽然给了我一些有关佛法中因果的书,我都读了,并觉得很兴奋,为了别离的亲人,我愿意相信有来世,愿意相信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或许苦有一种净化的作用,过了不久,有朋友提起一位希阿荣博堪布的事迹。当时的我从未听说过五明佛学院,对密宗亦知之甚少,但我还是飞去了成都。
“过来过来。”我刚走进上师在成都的寓所,就听见上师在房里这么说。记得那一刻,上师很随意地斜倚在一张大床上,容色灿烂地对着屋门。那一天,上师对我说,“你今天皈依。”那个口气就好似叫我吃饭穿衣一般,我即刻答应了。
当时的我没有深信轮回,也并不清楚皈依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在上师身边,我所有的思维似乎全集中在一个念头上——就是令上师欢喜。后来读《楞严经》,佛问阿难,“初发心时因何出家,”阿难言,“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是以渴仰,从佛剃落。”每读到此,我都会想起自己那日的皈依。
在成都,我对上师说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变故,常常很厌生。上师说,“不要这样,弟子,不值得的。”当时上师说得那么简单,但是看着我的脸却又流露出很深很深的悲悯,而这份悲悯直到我后来对上师生起信心后回想起来,才开始看得清晰。
自那以后我的心情渐趋平和,所以隐约里对上师总怀着一种感恩,但是因为没有觉悟,对上师要求的功课无所用心,更谈不上实修。
我也开始杂七杂八地看一些佛教入门书,抓了一把佛学知识后,我对密宗“皈依师”的说法有很大的反感,常自以为是地去解“依法不依人”之说,渐渐对上师欲近又止。
另外,我们往往不珍惜轻易能得到的东西。那时的上师似乎很容易亲近,起行坐卧在显现上很普通,没有“活佛”的光环,我只是将上师当作普通出家人看待。
有一次上师到访我近边的一个城市,我一早赶去上师那里,没有任何供养,却在上师的歇息处用了早餐。不多时,上师即动身去火车站赶往另一城市。
在车站,上师说要买点东西在路上吃,就走去车站小店秤了很多很像我念大学时食堂里卖的那种八分钱一块的方蛋糕,我当时心念很杂,一会儿觉得上师胃口好大,一会儿想替上师付钱又担心回程现金不够,一会儿又算计学佛不是世法不应该同钱有关系,踌躇间上师已买好了蛋糕。
回程的路上,我在一台取款机处取了捌佰元现金,没想到忘拿就走了,等到想起遗留的现金即刻返回时,虽说才一分钟左右,机前已空无一物。这是我唯一一次取钱忘拿。
“当年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2004年暮春,我对生活中的一大抉择举棋不定,便打电话向上师请教,未料平日里和风细雨的上师在电话里却用极其严厉的措辞警示我,当时的我惊异之余即起嗔心。无知加上任性,我做了一个与师之警言相违的决定。那一年,我回到了欧洲,却没想到迎来的是一段从未有过的奔波岁月。
那时的我壮年气盛,踌躇满志,以为只要多用心就会否极泰来,但奇怪的是许多原本得心应手的事,越努力却好似越违缘重重,心境也渐渐地似雨夜的街灯,昏暗又孤寂。日复一日,我虽倍感无助,却因愧疚而不敢同上师联系,只是常念观音,常思上师,心里头好似有一样东西藕断丝连。
两年多后,辛苦与烦恼使我旧病复发,我因此决定辞去不再热衷的工作。离去前,我又同上师取得了联系。从工作地给上师打电话,上师好似一切如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弟子,你在哪里?身体好吗?”湿潮覆上了我的眼睛。
等再见到上师时,已时隔三年。谈起其间的变迁,我非常惭愧地向上师忏悔,上师却很淡然,“没什么弟子,没什么。”那一刻,我又看见了上师五年前初见我时谈起生死时眼光里流露出的那份悲悯。
干荷叶,水上浮。辞去工作后,我在美国定居。虽然暇时有多,依然既不精进,也不知如何依止上师,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健身、种花、看书、品饮这些看似养性的清事上,心里则常疑惑,为何贪嗔情执并未随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减弱。
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年夏,我恰好回国探亲,便去了上师建议的鸡足山。没想到在鸡足山却听闻到一些对密宗及密宗上师不利的言论。我本来就对“皈依师”没有定解,当下不禁对上师生起了疑惑。
从鸡足山归来不多日,有师兄打来电话说上师马上要闭关,嘱我若需联系即刻打电话。我因为自己已生起的疑惑,很想回避上师,怕给上师的健康带来不利,但又不敢不给上师打电话,矛盾中一边打电话,一边则希望电话不要接通,结果上师的电话已关机。
接下来的日子我很落寞,既想同上师联系又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信心。犹犹豫豫了一段日子,有一日忽然收到一份名为智慧普贤的电子邮件,打开一看是上师写来的,叫我去菩提洲网站读一读他在那里的一些开示。于是,我开始按上师在网上的开示做功课。
刚开始正式做功课的一段日子,人好似清明了不少,但几个月后,又突然一下子感到很累很厌,不明白为何如此修行,于是茫然中就会有一两个月提不起做功课的兴趣,习气烦恼更胜于前。就这样我边修边停,好似晃来晃去的钟摆,事倍功半。上师说,这是业障。
那时,我经常读上师在网上的开示及菩提洲“佛子心语”栏目,特别感兴趣的是有关信心的内容。
信为道源功德母。对佛法和上师的信心,于某些人是与生俱来,于我则是一段八年的磕碰。人到中年,我开始往回看,看着看着,就觉得即使是那些万般执着怎么也不愿放手的人和事,到头来终是一场无果痴梦。
去年夏天,我去了五明佛学院。去之前,我问上师,怎样利用在学院的十天。上师说,边绕坛城边诵百字明。去学院的路上,我在颠簸的长途车内一直昏睡,苦不堪言,“为什么学佛”这一问题又冒了出来。在学院招待所里,与我同屋的师兄一脸诧异地望着我,好似我在找一个非常多余的答案。她说,“我学佛很简单啊,因为我相信轮回。”她还说,她脸上的红晕叫高原红,是前世留下的。
我在学院老老实实地按上师的要求转绕坛城忏悔,没有再刻意去做别的。离开学院后,我虽然依旧时断时续地做着功课,却开始会经常观想上师在头顶或心间,内心里也觉着有一些不同了,怎么不同又说不清。
慢慢地,当我生起善念,或感受到安乐时,我心里充满感激;不过一遇到违缘,仍然常怨天尤人。到后来,即使遇到烦恼,我也会开始试着想这一定也是上师三宝的加持,于是就尽力忏悔。不知不觉当中,虽然烦恼依然还在那里生灭,但困扰心绪的时间却不那么长了。
有一日,我重读慧明法师有关“皈依师”的开示,其中有“若舍自心,专向外求有相之师,纵遇明师,不在自心上时时检点察觉,又何能与师心相印?”回光返照,我忽然明白过来。
人生常有不可思议之处,“皈依师”这三个字曾令我踯躅徘徊,也正是这三个字,开启了我修习密宗的信心。
多年来的一点觉悟使我重新认识“皈依师”,原来它就是教人“依法不依人”:将上师视为法身佛,“心不住相”,“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不起恶念……”。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我在扎西持林,曾读到省庵大师一段关于念佛恩的话:“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我虽不见前世,但看今生,从东至西,半世已过;流年似水,转头即空。今生的每一段过去都好似前世。我不敢想,如果没有似长夜孤光般的上师三宝,还有多少个漫长的如此在等着我?但是,欲以今生逆历劫,好难!于是我同一位师兄说,我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说,那是因为你对上师没有信心。
我相信,同上师的因缘一定不只是今生才有的。上师说:“对上师,愿我们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今生再一次错过上师。
愿我们今生都不要再错过了!
贝玛拉嫫
2011年8月29日
本书是《次第花开》一书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的弟子们所写的心路历程、修行体悟和生活小品,由菩提洲网站十年来约400篇“佛子心语”精选而来。
数十位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不乏作家、演艺明星、企业家、公司职员等,也包括少数出家人。这些随笔和散文,通过作者自述的真实经历,折射出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执著和因之而起的痛苦,以及透过上师传授的寂静之道,一步步地与更好的自己重逢,尘尽光生的过程。
我们已经将此书录制成音频,希望用这种形式,让繁碌中的有缘者能够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故事——
遇见更好的自己。